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月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山月记读后感100字

2021-02-17 04:1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月记读后感100字

  《山月记》是一本由[日] 中岛敦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月记》精选点评:

  ●中岛敦对中国文化真是如数家珍,令人叹服(而且他好会嗑CP哦)

  ●没想到我竟然要通过日本作家之笔去读《左传》、《列子》、《史记》、《汉书》,惭愧。

  ●李陵篇最佳

  ●年度最爱之一

  ●所谓世界,就是自己投影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幻象啊。自己要是死了,世界也就完蛋了。 最爱悟净两篇,对于我来说最近最真实感悟也颇多,小时候看西游记,只觉得沙师弟老老实实任劳任怨,中岛敦的改编让沙师弟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生动,云淡风清的人内心却极度渴望燃烧起熊熊烈火。不苟言词的人却极力一直探求为生之道。悟净叹异又从新的角度讲了西取路上沙师弟对于其他几个人的观察。地上所有的事物都会毁灭,但在毁灭之前,美好仍在尽情绽放。 看完这两篇,我的心口也突然感到一种微微的灼痛。

  ●深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自信有几分才华,不甘与瓦砾为伍。日本的汉学大师中岛,重塑中国古典文学

  ●《弟子》《李陵》荡气回肠;《悟净出世》可爱又富于哲思。倡导冷静而又积极的入世。

  ●读中岛敦的书,一方面会感慨于其博学与多识,另一方面又不免为其三十三岁便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书中收录的小说,最爱关于沙僧的两篇和李陵的一篇。前者以独特视角重新赋予了沙僧这一角色的灵魂,他沉默寡言却关注生命本身,始终想要探寻活着的意义。作者笔下的妖怪,多源自佛道经典,颇具哲学韵味。后者写李陵与司马迁,侧重剧变前后两人的心理活动,令人读之可叹。

  ●“归根结底,人也好兽也罢,真身本是别种生物也未可知。莫不是起初都曾记得本我,后逐渐忘却,只道如今模样便是与生俱来?”

  ●一个日本作家写关于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角度颇为新奇,尤其是写悟净的两篇,从全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我以前从未关注的悟净,说是《西游记》最佳同人文也不过分吧【大误233】。中岛敦善于把人物前后的心里变化描绘出来,而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有人。

  《山月记》读后感(一):感触颇深

  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 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徒然在口头上卖弄着什么“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可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

  中岛敦对中国古典故事与文化真是好精通 倒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惭愧了

  《山月记》读后感(二):命运无奈,世事无常,从《山月记》谈起

  花了一周时间拜读完了这部大作,个人印象最深的有两篇:一篇是《山月记》,另一篇就是《李陵》。 两个短篇故事都是取材自古代历史或典故,人物性格很突出,形象也很饱满,李征本是陇西人士,弱冠之年科举登榜,补得小吏,若是常人应该会兢兢业业勤勉为官,以求升迁,可他天性狂妄又目空一切,不屑于为禆官贱吏,于是辞官回乡钻研诗词,可惜未等扬名就生活窘迫无以为继,多年之后为了生存又再度为官,郁郁寡欢难以自抑最后变成食人猛虎。李征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傲气,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要在外人面前装勤奋装清高,生活是自己的,倘若他肯多接纳世俗,放下身段,潜心研学,未尝不是个可造之才,也不至于落了个这般下场。 至于李陵,应该说中岛敦的妙笔颠覆了我对他的看法,最初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在《汉武大帝》电视剧里,看到他投降匈奴,最后全家被武帝处死,虽然有些同情但是也喜欢不起来,毕竟是主动投降的,又做了俘虏。可是当细品完他的故事后,顿时生出几分敬仰和惋惜,两千年前就敢于以身犯险,仅仅带领五千步卒就远赴塞外,同匈奴主力缠斗,以寡击众且战且退,给予匈奴巨大伤亡,若非援军不至,本可荣归故里;想那匈奴单于最后不杀他,还予以重用,也是被他的战斗意志和胆魄折服,只叹人生无常,李陵不负大汉,大汉却容不得他,最后这位径万里兮度沙漠的勇士也只能客死异乡!

  《山月记》读后感(三):诗人与我

  满腹经纶的诗人,天生桀骜不驯,卓尔不群,心比天高,却又懦弱不堪。想要隐世埋名专心做学问,可又不甘碌碌于田野,对扬名立万很是神往。

  总是在惰怠、自卑、消极中浪费了许多光阴。最初纯洁的心性和纯粹的信念在自我矛盾中一一瓦解,如困兽宿于身体中,备受煎熬。终于一日,被内心的野兽所吞没,外化于虎形。每日在清醒和无意识当中行走,最后,属于人类的心性终被兽性(把自己往黑暗里拼命拉扯的那个悲观、无能、癫狂的自我)啃噬的一点不剩,变成了一只吃人的老虎。

  人是怎样被自己打败,怎样成疯化魔,怎样丧失为人的资格,怎样自我毁灭的。

  对自我的恐惧,超越了对外在环境的恐惧;宁愿画地为牢,也不敢越出一步去尝试;宁可折损自己,亏欠妻儿,疏离朋友,也不愿全心全意地去拥抱这个人世间。

  回头是悔恨,前望是深渊。

  是否有一个出口,很难发现,很难找到,或许明明知道在那里,可就是偏偏走不出去。

  人,如果能够战胜自己,不管是否能成大事大业,那他也是英雄,也无愧于人生,因为他成就了自我。

  如果给诗人回到当初修复自己缺憾的机会,他有意志力再去重新努力做一回人吗?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还是一条道走到黑吗?

  《山月记》读后感(四):《山月记》

  其实看《山月记》,主要是因为那一段比较广为人知的话——“妄想以诗成名,却不愿求师访友,切磋琢磨;又不愿违背心意,与世俗之人为伍。此皆因自卑怯懦之自尊心与妄自尊大之羞耻心所致。深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自信有几分才华,不甘与瓦砾为伍。日渐避世离俗,心中自卑怯懦之自尊终在愤懑与羞怒中愈发张狂。” 当时觉得中岛敦是真的会写,每个像我这样的半瓶醋大抵都在仙俗之间纠葛,自知没有登天之才,又仗着一点小灵光,不愿低头和凡人为伍,到最后大多庸庸碌碌,只靠一点创作带来的火光慰藉,继续在人世摸爬挣扎。 这段话在书里是李征变成老虎之后,在山林中遇见友人,与他对话时提到的心境。这一篇我深受触动的其实还有一句,就是他在感慨为虎与为人时心境的相通点时,说了一句:“湿我皮毛者,并非只有夜间露水啊。” 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的一句话,其实能勾起人的许多感触。人也好,兽也好,艰阻实多,怎么都不轻易。 第二篇《弟子》,我承认有被震撼到,一般我是不常在书里留划线评论的,结果这段打了几次问号…就比如孔子感慨“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这种时不我待的壮志未酬感觉,下一句跟的是“孔子为天下苍生而叹,子路流泪却不为天下,只为孔子一人”,中岛敦你是在搞同人吗… 说到这里,后面子贡和宰予关于孔子的论辩非常有意思。子贡认为孔子的成就源于非凡的天资,而宰予则说他后天为完善自我而做出的努力产生的影响更大。 这里我摘一段原文:“宰予认为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能力差异是量的差距,而绝非质的差别。孔子所有的,人人皆有。只不过孔子通过卓绝的刻苦付出,将其一一磨炼至如今这般宏大。子贡道,量的差距大到无以复加,本质上无异于质的差别。而能够为完善自我而不断付出努力,这本身就是其非凡天资的最好证明。” 是的,我又要说,努力虽然总是被人们认为是最不值钱最轻易能达到的一种特质,但是为了目标不断地努力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天赋。一日两日悬梁刺股容易,长年累月铁杵磨针很难。 其实孔子那些学生里,我有印象的除了箪食瓢饮的颜回,比较喜欢的是“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对子路的印象,是他勇敢却莽撞,但是也记得很清楚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以这样的方式死去,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不可不谓之君子。

  后面牵涉到悟净的部分,就哲了起来,而且其实是很东方的哲。东方的哲从来处来,到去中去,没有非常具体的落点,往往谈宏大而虚无的概念,人在这个过程中“悟”。 比如“有生时无死,至死时我无。又有何惧”,其实这句话多少和“声名水上书”有些类似,但是要更空,生死面前虚无的存在不只是“我的声名”,而是“我”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我”存在在生与死之间,生时不必考虑死后,死后又自然无“我”,所以生死何难,它与“我”无关。 类似这样的概念表述其实能摘很多。 “大椿之长寿、朝菌之夭殇,并无长短之别。时间,只不过存在于你我头脑当中而已。” “我们生息的狭窄天地被置于广袤无垠的空间中,我们对它一无所知,它对我们无暇顾及。” “哪怕只是前一个瞬间——那一刻的知觉、那一刻的情感、那一刻的一切——都将在下一个瞬间被彻底遗忘。留下来的,不过是极其细微的一些朦胧残影。” 所以,看下来,不禁产生和悟净一样的思考——我何以认为我才是我,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 到后来似乎他也没有找到具体的答案,但在这个过程里他逐渐放过自我。 “在应在之处,行应行之事。”深以为然,反正时间会给答案。只要一生问心无愧,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通观全书,中岛敦对汉文化的理解确实令我惊叹。虽然有些或有过度想象以至于荒诞的嫌疑,但我们自己的文化由外邦人这样细腻写出,并以文学的形式滋养着他们的精神,我实在很难不生出很复杂的感慨,尤其是在当前这样的不断变窄的创作环境之下,唉。 最后,总而言之,是一本不长的小书,也是由一些小故事串起来的,闲暇的时候可以阅读,挺有意思的。

  《山月记》读后感(五):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最开始读鲁迅的《故事新编》,耳目一新,颇为震撼。没想到的是,后来发现,霓虹国作家也非常擅长使用中国古籍中的记载变化为全新的故事,井上靖和中岛敦都是个中高手,文字也很有古意,典雅非常,真是令中国本土作家惭愧。芥川龙之介也有不少故事来源于古籍,但文字似乎没有那么古雅。

1. 山月记

人变为兽的故事,自古有之。井上靖也有一个人变为狼的故事,但中岛敦的这个故事更佳。

他把自己的诗给昔日好友看,好友觉得缺了点什么,那究竟缺的是什么呢?

“人性。”

这个答案必须给满分。

2. 弟子

跟井上靖的《孔子》也有相似之处。《弟子》描述的是子路,也从子路的角度描绘出中岛敦心目中的孔子,跟井上靖心目中的孔子是不同的风格。

子路是个慷慨悲歌之士,颇有大侠风范。他的风格应该是,用舌头说服不了对手,那就用拳头。因此,他和孔子两人的性格差异很大,他眼中的孔子也有着更多缺陷,但师生的互动相当有趣,更加凸显出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

子路的一个困惑很有趣,就是善恶无报,翻译成民间用语就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由此看来,他和孔子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都是悲剧的理想主义英雄。

3. 李陵

故事是写李陵,其实主要写了三个人:李陵、司马迁、苏武。他们的命运被奇特的连接起来。

当初读《史记》的时候,对他们的故事也颇感兴趣。中岛敦通过三个人命运的交错描写,让三个人的不同抉择和归宿更加凸显差异与矛盾。

4. 名人传

小时候的一本故事书里有这个故事的原版,印象很深刻,当时就想自己练一练,成为主人公一样的神箭手。现在再看的话,当然觉得用眼神让对象变大的锻炼方法非常玄学,但是故事还是挺有趣的。

中岛敦的版本结局最为有趣,从古龙所说的“眼前无剑心中有剑”达到了“眼前无剑心中也无剑”的境界,真不知道古龙是不是也看过这个故事。

5. 盈虚

盈虚自有宿命,这主角倒也是凄惨的很。

6. 牛人

挺黑暗的故事,让我想起希腊神话里克里特岛的牛头米洛陶。

7. 悟净出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悟净出世的故事,还挺像黑塞那本《悉达多》。

8. 悟净叹异

这个故事对于西游记主角们性格的解读实在精彩异常。

悟空是熊熊烈火,单纯、勇猛、炽烈、一往无前。

悟能是享乐主义、现实主义,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最有趣的还是唐僧,虽然身体孱弱,但是心中有佛。他如悟空一样无所畏惧,虽然两人的信念来源不同。他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怜悯之心,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9. 妖氛录

这个故事没太读懂,这祸国殃民的女主角是来干啥的,她在想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山月记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