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好告别》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好好告别》读后感1000字

2021-04-22 01:3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好告别》读后感1000字

  《好好告别》是一本由[英] 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著作,湛庐文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好告别》读后感(一):好好告别

  这本书就很符合我的审美趣味,可能是因为我真的挺喜欢刑侦类书籍吧,我对法医啊殡葬之类的作品接受度也很良好。而且它叫好好告别,就让我很有阅读兴趣,因为我从来也不擅长告别。 虽然它也是让我头很痛的第一人称视角,但是它说的是我能理解能看明白并且喜欢的部分,我就对此没什么意见了。 这本书是从殡葬从业人员的角度写了她如何处理死者,如何面对死亡,并写了一些个人对待死亡和告别的理解。非常有趣的是她个人多次吐槽殡葬行业的巨额棺材与防腐技术,以及这样做完全不nature与加剧人们对死亡的错误认知。(大发死人财这话可真没说错啊) 顺便一个冷知识:冥想的内容主要是尸体在不同腐烂阶段的不同相貌:膨相,坏相,血涂相,脓烂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烧相。 对我来讲最好笑的是这位女士之前大学学习的是中世纪历史,怎么说同为文科生感受到了想找一个顺手专业真困难啊。 死亡,到底应该怎样出现在生活里,人又应该怎样对待它呢?

  《好好告别》读后感(二):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之别

  

书里有一个故事很打动人。讲的是一个决定去死的男孩,他太痛苦了,想跳楼结束病痛给身体和心灵带来的折磨,但是,却在想法执行之前,败给了体内突如其来的大出血。他痛苦地死去了,心愿没有完成。书中的第一人称视角“我”急匆匆赶到医院,以为男孩是自主死去的,却没想到意外抢先来临。

那么,如果,我们有权力确定自己以从容的姿态赴死,为自己提前规划好最后一条线路,我们有美味可口的食物,有温暖舒适的床褥,有挚爱亲友的陪伴,在一种最有人道主义关怀的环境中死去。但这一切我们要把它变成现实,并且告诉更多人,安宁疗护是可行的,是有条件做到的。我们就是在人死的前一刻还做到了对人性本身的尊重。所以我愿这个如果改写成,确实。

2018年5月,我回老家给爷爷奔丧。回到乡下的小屋里,他躺在陌生的四块木板订成的棺材,面色发黄(生前是肝癌),经过修饰的面容安详。他那一刻应该是解脱了吧。听身边亲戚说,老人走得快,对自己、对子女来说都是一种福气。显得死倒成了对后人的庇佑和安慰似的。但我知道他受晚期病痛的折磨,每天晚上疼得睡不着觉,而家里人却舍不得用一片两块钱的止疼药给他。理由是,这个药用了就停不下来了,也是无所谓的消耗。碍于观念的滞后,和周围的保守环境,我既不忍心去接受爷爷曾遭受过那么剧烈的痛苦的事实,也无法用科学宣教的态度去责备和面对亲人。但我知道我们是有能力可以做到不让这些后悔成为日后更多人的后悔的。

这本书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静静细读。你会透过作者的描述去品味他们的痛苦,并设想自己也会有一刻要遭遇那样一种情景,做好准备,好好告别。

  《好好告别》读后感(三):王一方:生命末期的“养尊处优”

  

作者: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这是一本出自安宁疗护医生的临床陪伴手记,时髦的说法是“叙事医学的生命书写”。作者凯瑟琳·曼尼克斯是一位资深的全科大夫、安宁疗护专家,也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还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该书的基调很特别,聚焦于生命末期的“养尊处优”话题。

好好告别9.4[英] 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 2021 / 湛庐文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中国人的词语之林里,“养尊处优”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词,但是,安宁疗护(安宁缓和医疗)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无论是在受慢病煎熬的生命末期,还是在深度衰老的弥留期,患者都不再需要生命救助。虽然当今时代的生命支持设备、急救技术足够先进,能够让他们继续苟延残喘,但是这样的生活品质十分低下。于是,这就派生出两大世纪难题。

一是生命尽头的人能不能安详离去?他们难以割舍对生命支持系统的眷恋,于是去忍受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但急救成功后,他们很可能就要通过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二是生命和死亡的权利属于谁?尤其对临终或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并忍受巨大痛苦的人来说,他们有没有权利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选择在何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此时,医生如同攻防战中的将军与士兵,是与疾病血战到底,还是停止无谓的抗争?是永不言弃,还是与死神言和?家属也很纠结,救本天经地义,岂能撒手不救?若不救,将于心何忍,于情何堪?

在凯瑟琳看来,人们应该跳出积极与消极的纠结,开辟出第三条道路,那就是“养尊处优”。在医疗技术上,它算不上积极,在人文医疗上,它却积极到家,其核心是着眼于将逝者的尊严与关怀,对往生之途的认知与接纳。

“安宁疗护”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追求安宁(安详、安顿),而非安全、安康,工作重心是疗护(照护、介护),而非疗愈、疗效。

正是因为工作目的的迁移,它带来了医患双方,乃至整个社会的死亡意识的转变、调整。安宁疗护的干预对象不只是单纯的躯体,而是全人或全身心灵;干预手段不只有喂药、打针、做手术,还有故事和叙事、音乐和戏剧、生命的回顾、人生意义的重建;临床思维也不再胶着于急救技术的介入,而是拓展到生命关怀、个体尊严、生活品质。通俗地讲,安宁疗护就是让那些在慢病末期与深度衰老的人能够“养尊处优”。

经过一段不短的观念纷争和实践探索时期,人们逐渐接纳了安宁疗护的一连串新任务。它不仅包括使用医药、器械控制各种症状,还包括通过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焦虑、纾解其精神困惑,来调适其社会关系。人们也认同了它的一系列新原则(人文特性凸显):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舒适与尊严,不再以治疗疾病为焦点,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

该书的故事很揪心,也很温馨;很扎心,也很温暖。它在教人们如何直面痛苦,尤其是那份衰弱、衰竭、衰亡之苦,还有在生命的尽头,如何豁达地看待生死。人类面对痛苦有三个办法,或解决、或直面(关注、关切、关爱、关怀)、或解构(失意、失落),但不可以漠视、忘却。医生针对患者的躯体痛苦,有一套症状学解决方法:止痛、止咳、止吐、止痒、解痉、平喘、退烧、消肿、消胀、缓解皮肤褥疮、对口腔溃烂进行护理、用营养学改善虚弱的状况等。但这显然不够,还需要针对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进行生命关怀,针对苦别离进行精神抚慰。此时,虽然医生无法疗愈生命,但可以敬佑生命、叩问生命、关爱生命,赋予生命以新的意义。

要真正在慢病末期与深度衰老的时刻落实“养尊处优”,实现从症状解决的 1.0 模式转变为关怀生命的 2.0 模式,有七道长坡要翻过去:

其一,坚信衰竭、向死进程不可逆,干预只能缓解,无法疗愈,与可逆的疾病、通过干预可重现活力、康复心理期许之间存在认知鸿沟。老龄及终末期病理特征为器官、组织、细胞的退化,而不是异化、歧化,主要表现为功能退化、行为退缩、智力蜕变,躯体失序失能、失忆失智,情感意志上失意失落、人格缺失、尊严丢失。现代医学引以为傲的控制病因的“战争模型”、改善功能的替代模型失灵,姑息、安宁缓和医疗模式登场。

其二,知晓疼痛与痛苦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疼痛不是痛苦。1.0 的干预是充分止痛,2.0 的干预从疼痛控制转到痛苦抚慰、痛苦意义的阐释。

其三,疗愈与尊严的目的交映,疗愈不是尊严。1.0 的诉求是追求病因学改善(疗愈),2.0 的诉求是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其四,把握终末期技术 - 人文双轨范式与单纯技术干预范式的差别,治疗不是矫正修复,而是关怀照护。1.0 的认知是着眼于矫正与修复的治疗(病因学、发病学、症状学治疗),可以部分矫正、修复失能,但无法矫正与修复失智、失意、失格、失尊严,2.0 的认知是着眼于全人境遇与生活品质的改善,实施全人的关怀、照顾。

其五,熟知终末期身心干预的认知偏倚,心理干预不是心灵抚慰。1.0的行为是心理症状的缓解、负性心理动因的稀释,2.0 的行为是精神性的抚慰、终极关怀的达成。

其六,洞悉死亡过程与意义的认知偏差,肉身死亡不是全人死亡。1.0的行动是直面死亡危局的预警与解读,2.0 的行动是死亡意义的认知,在拒绝死亡与接纳死亡、控制死亡与过度干预之间保持张力,帮助患者及其家属豁达地看待生死,缔结爱的遗产。

其七,明了沟通不是交往。1.0 的层级是通过改善语言,增加医患、护患之间沟通的亲和度,2.0 的层级是通过共情训练,拓展医患、护患之间的交往深度与丰富度,融入患者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提升生活品质。

凯瑟琳是一位智者,一切慧根都流淌在她的故事里,唯有细读,才能汲取其中的深味。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2020 年 11 月

好好告别9.4[英] 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 2021 / 湛庐文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好好告别》读后感(四):译者彭小华:了解临终、死亡常识与智慧,让生命安然逝去

  姑息医学、临终关怀不给人永生的期待,而是帮助人舒服地死去。 这意味着接受生命终将逝去的事实,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不积极干扰死亡进程,帮助临终者放下今世的遗憾、牵挂,放下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安然地逝去。让生命最后的一段历程变得安宁,甚至美好。

2014年,我翻译了美国外科医生、医学作家阿图葛文徳的畅销书《最好的告别》,唤起了国人对“过度医疗”的警惕,和对老人、绝症患者及临终者自主、尊严与生存质量的关注。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明智地面对和处理父母及自己的衰老、疾病、临终与死亡这些人生真正的大问题。

最好的告别9.0[美] 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 / 2015 / 浙江人民出版社

新近出版的《好好告别》也是由我翻译的。

本书聚焦于临终和死亡,作者凯瑟琳·曼尼克斯是英国临终关怀和姑息医疗领域的先驱,她用大半辈子陪伴了数千人死去。如今把她一路获得的临终与死亡常识和智慧分享给我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临终,克服死亡恐惧,提高死亡质量。

好好告别9.4[英] 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 2021 / 湛庐文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01

一般人都畏惧死亡,因此忌讳、回避,不予深入思考,即便伴侣、父母子女相互之间也很少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

然而,生是偶然,死却是必然,死亡的阴影总是笼罩着人的生活,有时候死亡焦虑和恐惧会变得很强烈,搅扰内心的安宁,美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认为,所有心理障碍根本上都源于死亡焦虑和恐惧。

有道理。

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畏惧死亡,未必只是担心生命的终结本身。有的人担心自己死后所爱的人,如子女、父母、伴侣该怎么生活,也有的人会因不能再参与所爱的人的生活而感到嫉妒、愤怒,有的人割舍不下未尽的事业。

大多数人害怕死亡过程会很恐怖、很痛苦。

曼尼克斯医生说,这是一个误解,其实,正常情况下,死亡与出生很像,过程可以预测,既不惊悚,也不痛苦,她和同事们的工作也与助产士很像。

他们是“助死士”。

02

我们的主流文化以相当文学化的方式看待死亡,情绪、审美有余,理性、务实不够,无助于人们积极管理临终和死亡。

很多人在家人或者自己死到临头却没有做好准备,慌乱之中,临终者被送往医院,身不由己进入“医疗传送带”,直到最后死在医院。环境陌生,周围可能没有亲人,身上缠满各种连线、插满各种管子,血管里面留着化学药物。

如今,有高医保报销比例、请得起专职陪护的家庭常常倾向于穷尽医疗手段,不惜代价为亲人“治疗到死”。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临终救治和医院死亡业已成为国人默认的临终和死亡方式,似乎一种身份和待遇,传统居家自然死亡方式被弃之脑后,为大多数缺少经济实力的人选择,似乎无奈、可怜之举。

从结果与死亡的质量而论,传统居家自然死亡方式反而更好,“治疗到底”花钱多、做得多,却未必就等于对逝者真的好。

此事实在需要认真思量。

03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人普遍的信仰,如果再在科学技术前面加上“高新”二字,人们就更可能不加质疑地拥抱了。

其实,科学技术也好,高新技术也好,用得好可以服务人,用得不好也可以伤害人。

临终医疗决策,知情、选择是关键。

近几十年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在疾病诊断、治疗方面大展身手。但是,面对临终,医疗技术有它的局限性,它可以延长生命。借着鼻饲、呼吸机、抗生素、吸痰之类的措施,维持人的垂死状态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它可以延缓但不能逆转死亡进程,因此,它的全部作用就只是延长了临终、死亡过程。

意义何在?

这是临终者的福音吗?他们很享受这个过程吗?

还是说,其实是奢侈的刑罚和终极的折磨?

我的母亲生前就是这么认为的,严嘱我们兄妹不可为她要求相关措施。

当我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父亲已经进入临终快4个月了,几乎没有意识,不能行动、言语,也不能进食进水,全靠鼻饲配制营养餐、抗生素、白蛋白维持生命体征,没有任何享受,生命当然也没有意义可言。

临终者在健康、清醒时没有留下临终医疗指示,医疗决策代言人主动、被动选择“治疗到死”,相反的意见常常无效,我家也不例外。

04

千百年来,自然死亡是人类共同的死亡方式。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西方人率先“享受”医院化、医疗化死亡,进而发现这是一种异化的死亡方式。80年代以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然死亡、在家死亡,“姑息医学”、临终关怀应运而生,专门管理临终阶段,助人好死。

姑息医学、临终关怀意味着接受生命终将逝去的事实,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不积极干扰死亡进程,着重于管理疼痛、呕吐之类的症状,不仅关心患者身体,同时关心其心理、情绪,帮助他们克服死亡恐惧,料理未尽事宜,实现精神的安宁。

曼尼克斯医生在《好好告别》中讲述了30来个死亡故事,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各种病症,其中包括她的两位亲人和闺蜜的女儿,她既是医生,也是家属、阿姨。她还讲述了她如何从小帮助她的儿子和女儿正常化看待、坦然接受家中动物和亲友的死亡。

她和她的同事温情陪伴这些临终者,充满人文关怀,却没有悲戚之情。作为姑息医疗、临终心理咨询师,她的实践堪称同行的榜样和标杆,她所描述的临终和死亡过程充满精神性,如果可以这样死去,死亡就不再令人生畏,而是生命最后一段美好历程。

好好告别9.4[英] 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 2021 / 湛庐文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05

姑息医学、临终关怀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处于观念推广阶段。有一些医院已经开设了临终关怀病房,也有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但是,一方面,医、护的观念认识有待提升,硬件设置也还比较初级;另一方面,医疗保险政策还不能覆盖临终者医疗之外的照护,绝大多数家庭不具备居家临终、死亡条件。

如果可以解决居家护理,提供居家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则既照顾临终者包括疼痛、呕吐、焦虑等各种症状的处理,也解除家人护理的压力,那么,居家护理更符合人性要求,可以满足大多数人希望在家中亡故的愿望,死亡将变得更为日常,不那么令人恐惧。

这需要涉及临终的医学人道主义观念的改变和医疗政策、医保政策的调整、配套。在这些方面,欧美走到了前面,并且在不断完善,以帮助人们舒服地在家死亡,或者在家一般温馨的临终关怀机构逝去。因此,近年来,欧美选择临终抢救、住院的人不断减少,居家死亡的人和死于临终关怀的人持续增加。

另一方面,临终、死亡管理重心的转变至关重要。目前普遍把临终作为医疗过程、身体事件,有必要把它变成人文过程、精神事件,取医学在管理身体疼痛和症状方面的长处,更重要、更有实际意义的事,是加强对临终者的情感陪伴,引入心理学和宗教,实现对临终者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引领,就像曼尼克斯医生在书中介绍的一样,帮助临终者放下今世的遗憾、牵挂,放下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安然地逝去。

06

姑息医学、临终关怀还是一个新学科、新实践,不是给人永生的期待,而是帮助人舒服地死去,也因此有助于人们克服死亡恐惧,从而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活。

祝愿姑息医学、临终关怀在我们更快地发展起来!

祝愿《好好告别》及其包含的临终与死亡常识、智慧在我国广泛传播,惠及更多的人!

(首发于公众号【彭小华的爱闻思修】,本文得到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四川大学胡冰霜老师指点,特此致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