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00字
《我的阿勒泰》是一本由李娟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一):如此自然
一直都不太喜欢读散文,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愉快并享受地读完的散文集。
最早读李娟的文章是通过高中时做的语文阅读题,比如全国三卷的那一篇。后来有意识地找了她的文字,跟我的感觉就是实在是太自然了,浑然天成!若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无论再有天赋的作家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感谢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散文之美!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二):随感
这本书真是好读,一开始读便会一直读下去,完全不会有阅读艰难的感觉。难怪群里的书单总能见其踪迹。
这本书写的是作者跟着裁缝妈妈以及年迈的外婆在阿勒泰地区开杂货店,几经迁徙定居,深入当地哈萨克居民和牧民生活的生活,然后用敏感和细致的笔触描写自己徜徉在阿勒泰的风景人文的一些随笔散文。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忆之中,第二部分是角落之中,第三部分是九篇雪(对,就是节选自作者早期的另一本书,我也买了那本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三):party的crush大概率没有结果拉—乡村舞会
好喜欢那段描写对麦西拉春心萌动的样子 像极了本人见到心上人害羞 着急 小心翼翼的样子 很生动 很真切 也很美好 不能戳破 自己喜欢着爱着就已经是爱情的感觉了 保护着对方又隐藏着自己 但也想被他发觉 那种他和哥们一起朝我走来的时候 想动不敢动的样子太真实流露了
我也喜欢这种美好的感觉 不需要清清楚楚赤裸裸 只要心中有一个喜欢的人 万物皆欢愉
当然我现在是没有心上人的 (随时欢迎那天你闯进来 但我开不开门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四):雨夜读我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
今夜,雨夜。
听着窗边的雨声,继续窥探李娟的文字世界。
看李娟在阿勒泰的所见所闻,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湛蓝广袤的天空,那悠扬的歌曲,
那动人的琴弦,那迷人的小伙子,那热闹的弹唱会,那经常个人点滴的医生,那可以卧在上面睡一天的草场,那可以带来财富的木耳,那被破坏的千疮百孔的草原,那些哈萨克的小朋友,那些纯真的笑脸,那零下四十二度的寒冬,那金黄的麦垛,那生命中最后最华丽最丰盛的舞蹈,那苦中作乐的生活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五):我的阿勒泰和它的角落
初读阿勒泰的角落,那些读起来轻松快乐美好的小片段,思量起来,其实背后的生活,单调枯燥贫穷艰苦。
她真的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妈妈和外婆都是生动而可爱,没有一丝为生活所累的痕迹。
可是没有太多观点的文章不能给人太深刻的印象,阿勒泰角落的后半本,就出现了审美疲劳,到了我的阿勒泰,都完全记不清阿勒泰的角落说了些什么。
在我的阿勒泰后半本,好几篇文章,意外的出现了悲伤,孤独,迷茫的李娟,文章没有明说,我想大概和亲人的离去有关吧。
留有最深印象的,是木耳一篇。
虽然题材单调,还是很喜欢李娟这样的人。加颗星送给她。再加颗星给这片我向往和热爱的土地。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六):李娟是不是被高估了?
这是个文字泛滥的时代,眼花缭乱,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的。
李娟就像来自草原与戈壁滩的风。
李娟的思想质朴,文字却常常夸张,趣味盎然。
李娟的叙述含蓄,节制,每每有所期待时,却戛然而止。
李娟善写草原上的人事物,而且总能写得叫人喜欢。这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正是李娟所以为李娟之处吧。
李娟时有尝试深刻的主题,但总是轻轻一点,如蜻蜓,浮光掠影,没有新鲜论述,这就是李娟的大不足之处吧。《木耳》一篇叫人沉思良久:这是一篇真实的纪录呢,还是基于某些经历的观念还原?除了细节蛮生动以外,它太像财经报刊上的深度报道。
阅读时,忍不住会想,这是不是一位被高估的作家?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七):我的小确幸
看着本书时,一般都在睡前,我读呀读呀,仿佛就看到作者窝在自己的帐篷里,一盏明灯晃着,伴着草原上的虫鸣,慢慢地写下去。
我从来没有过去新疆或者大草原的地方,觉得那是神秘令人向往的,跟随作者的脚步,看着她的生活点滴,阿勒泰渐渐地清晰起来,是一日的蓝天白云、风平浪静,是一夜的狂风乱舞,四重奏起。不平静还有许多的热闹。
最喜欢《在荒野中睡觉》这一辑,她寻了一块大大的白石头,形状像个沙发,半躺下去,偶尔有羊群路过,但不必理会,风是最好闻的,云是最变化多端的,就这么一日地睡下去,自己也是一颗自由的草原上的草了。
我住在高楼里,窗外有湖,但更多的是另一幢高楼,向往极了平原辽阔,觉得在那心境也能开阔起来,翻一页的阿勒泰,便是游览一日的草原,此时,书桌上的绿萝、碰碰香、柠檬薄荷都变得格外好看起来。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八):.
这是我读的第六本李娟作品。这本《我的阿勒泰》大概是所有李娟书里相对最无感的一本。
其实我是比较理解的,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哪里有那么多新奇的、可爱的、值得会心一笑的生活小事呢。
读李娟的时候,总让我想起90年代世纪初的童年少年,虽然物质匮乏,但是对到手的每一样东西都万分珍重的收藏着,不管是大白兔奶糖纸还是写完的水笔圆珠笔,更不用说漫友每一期的赠品,那种把握每个随机的快乐的感觉。
直到我开始学着收纳书里面说的,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才恍然发现,时光已经过去了那么久,我已经长成了有钱去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的大人,各色物品充斥着我的生活,而我已经来到一个,不用通过保存使用完毕的物品来证明自己生活过的年纪。
这种时光飞逝之感,只关乎我自己,不知道二十年后再读李娟,会不会想起今天写读后感的自己呢?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九):离阿勒泰再近一步
李娟的文字从阅读的那一刻便是拖扯着将你带到这旷野中。自然的微风,灼眼的阳光,青草的气息,天旋地转的从书本中来到了阿勒泰的深山处。窥视着她生活中的一切。干不完的杂活,参加不完的拖依,还有那似曾相识的热情哈族姑娘,这一切都浑然天成,延续着最传统最原始的生活。
原始的阿勒泰原始的新疆正一步步离我们远去,白色的毛毡房被排排的砖瓦房代替,游牧的民族也渐渐的被安置,被同化,幼童不再是马背上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是被送去学校,学习知识。遥遥的从车窗看到的放牧的人越来越孤寂,他们的工作正在渐渐的衰退,他们赖以生存的传统和信念正在被现代社会一步步的瓦解。
感谢李娟记录下了原始的新疆,透过她的文字还能让我们看到曾经的白色如珠串般的毛毡房和在这片大地滋养着的爽朗热情的民族,还有那无际的自然的力量和旷野的呼唤。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十):安静的阿勒泰
很美的一本散文书,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文字。可能因为她住的那个世界离我们太远,对我而言,充满新奇,而作者,作为生活在哈萨克族聚居地区的汉族人,既有习俗不同带来的新体验的描绘,又不知不觉被他们所感染和“同化”,变得通达,平静,纯粹。
我看到了在草原,林场辗转生活的一家三口女性,年迈但不失幽默堪称精神支柱的外婆,支撑起全家人生活的妈妈,还有一直单纯生活体会百态的女儿。
看到了牧民们游牧的生活,他们也有舞会,也有弹唱,也会生病,生活并不是日日笙歌和天高水阔,落日长河,走不出的无尽的戈壁滩,翻不完的座座丛林,今天离开就回不来的家,恐怕那才是日常。
看到了一朵木耳在林场激荡起的波澜,仿佛看到了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轮回,想起前些天看的《一出好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合上那一页,我想,如果世界上只剩最后一朵木耳,我们能不能放过它?我看到了我们活着的样子。我们走过的路,是不是曾经碾过轻薄的生灵?我们住起的楼,是不是曾经也是河道纵横,林荫交错?我们是不是也曾在寒夜中醒来,亲眼看着自己的泪水一滴滴落下,终于哭出声来?
文字很美,慢慢地读,看自己的内心,真的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嗯,这是一本让自己安静的书。心情躁动的时候,打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