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阿勒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阿勒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阿勒泰》经典读后感10篇

  《我的阿勒泰》是一本由李娟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一):谁的阿勒泰

  新疆的每一间有顶有盖的房子,进门的时候都要安检。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走过安检门,然后还要费劲地脱下包来,让装模作样的安检大叔摸上一遍。书店也是这样,进去正门是成功学,边上就是警察考试模拟试卷,一整柜一整柜。幸好专门辟了一角,是李娟。

  我习惯在出门前不假设,不遐想。就如同我在久久计划惊喜面前总是要大哭一场。只是难以不惦记的是,在《我的阿勒泰》里面读到的,被北冰洋的水汽冻成的大雪封住的山水时光。那么少的可能性生活几近于生活二字所显现的横平竖直,然而又那么多的可能性,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朵的留白是一个人最有灵性的驰骋。

  那几天车行在大陆的深处,我经常激动脑海中默默计算自己地理坐标满眼满眼的就是一个大字大山大漠大树林,最是治愈我这种隐约的幽闭恐惧。然后便想到自己现在是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大陆的中央……这与困在大海中的扁舟上,困在堵得插翅难飞的东三环上,其实并无二致。想到此处,竟然有些呼吸困难

  而这,与困在大雪埋住门窗的边陲小村中,又有何不同?与困在此地此刻的一具身躯中,困在某种深刻念想中,困在方块字、儒文化的世界中,又有何不同?只是因为从“我”的眼中看去,“我”摸得到身边倾吐呼吸的黄叶,呼吸得到甜甜的冷空气感受得到雪山充满野性的活力,却看不到最近最近的那些边界而已。

  这时候的自由,难说不是眼下微小的,闭塞的生活。从每一颗呆滞的蔬果开始,从每一朵烟花,牛羊,受小贩诓骗买的兔子,开始。

  我有的时候想,有我积攒下的那么多沉默,就更加不怕沉默了。我们慢慢走过一件一件新奇小事,捡拾着地上砂砾中的玛瑙石,其实我们的心啊,早就走到荒漠和大雪中去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二):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

  看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喜欢上这个被称为传奇作家。通常看完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带着自传性质的书往往会去八卦作家本人,可是看完李娟的阿勒泰,却只想再接着看她的文字,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不要停。你看,李娟的文字是有魔力的。

  她写自己经历过的阿勒泰,写荒无人烟小卖部,写外婆,写妈妈,写暗恋着的弹吉他男孩……她写生活里的一切,可是生活里的一切在她的笔下却是那么自然流淌,仿佛她不是在借文字表达,而是这些经历本身通过她的笔端倾泻而下。

  作为一个喜欢文字的人,看完李娟的书,突然觉得这才是文字的作用,不控诉,只表达。我借着文字在声嘶力竭的控诉,害怕别人不能明白我,不能明白我写的东西事实却是,我对文字越卖力,写出来的东西越无趣。李娟的文字也有爱,有寂寞,有孤独,有无奈,可是她的文字底色是明亮,让人看着感官愉快的

  她写那个暗恋的男生时,只写自己如何焦虑的在午夜的聚会等待他的出现,他终于出现,却没有多看她一眼,她主动说话,她听他弹琴,可是她也知道自己不是汉人,男孩是不会和她结婚的,可是她还是想多呆一会,坐在他的旁边,即使姿势优雅,即使衣服太凌乱,她就是想多呆一会,一会就好。她呆了很久,他只是自顾自的弹琴,忘了她。后来,她一个人走了。她没有写爱,却处处是爱的味道

  她写外婆:“外婆多么寂寞。我们之间遥远陌生的七十年人生距离让这种寂寞更为孤独,不可忍受。她生命中的鸟永远不会飞进我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只。因为有七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

  她写妈妈:“我站在帐篷门口一直目送她的身影远去,渐渐走得又细又小。却始终非常清晰,直到清晰地从草地的碧绿色消失进高处森林的蓝绿色中为止。像一枚针,尖锐地消失了,消失后仍然还那样尖锐。”

  她写自己:“在澡堂洗澡,我这平凡身子,平凡的四肢,不久将裹以重重的衣裳,平凡地走在黄昏之中。这平凡的生活,这样的平安。我不再年轻了,但远未曾老去。千万根头发正在生长,几处伤口正在愈合,患关节炎的双膝“嘎吱”微响,颈椎骨刺轻轻地抵着只能以想象感觉到的某处。疾病身体深处安详地沉睡,呼吸均匀,而青春在一旁秉灯日夜守护。她想唤醒他,但忍了又忍,泪水长流……这些都由我的身体小心裹藏着。我的身体站在水龙头下的激流中。”

  她写乌鲁木齐:“我在乌鲁木齐打工,没赚上什么钱。但即使没赚上什么钱,还是愿意在那个城市呆着。乌鲁木齐这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路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张开双臂。 晚上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

  她写的东西,最后都变成了读者的感受。 李娟笔下的乌鲁木齐就是我现实世界中的北京,李娟笔下的外婆就是我记忆中的奶奶,李娟笔下的妈妈就是很多年前我的妈妈。李娟的文字就这么轻易的让我沉沦。

  生活一场,谁还没点苦,又何必拿着那点苦,那点失落,那点鸡毛蒜皮,那点不得志一直嘚嘚呢。重要的是不因每一种状态失去对生活的该有的热情好奇,就像李娟对她在阿勒泰的生活持有探求的心,也安于成名后的作家生活。

  作家里缺少李娟这样的文字,生活里缺少李娟这样的心态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三):一滩泥潭 执念在心

  这段时间,读书群里发起了说出你的困惑活动结果生活安逸的人看起来更加容易困惑和迷茫: 1 “去年,上海XX大学硕士毕业,我跟随男朋友偏远地区。这里经济条件不好,大企业少,于是选择机关单位工作。虽然比较忙碌,但一眼忘到退休的生活让我有些绝望。我性格好强,凡事都要做到好。到了机关单位,种种原因让我的能力得不到体现。一起毕业的同学部分留在上海打拼,有的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我甚至觉得只要在大城市就是好的、有希望的。我怕十几年之后被同学落下太远,于是充实自己每天看书、运动学习。 但是,这样的努力并没有让我减少会被别人落下的焦虑感。不清楚我这种焦虑是与别人的比较、还是对偏远地区的不满。如果同样一份工作放在上海我是否还会觉的“屈才”呢?” 2 “我是一位电台主持人,除了说话似乎再没有别的擅长。工作的约束禁锢了我近十年的思想,现在早已锈迹斑斑,眼看它在风雨飘摇中快要倒下去了。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人,特别是我这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有些恐慌,或许只有我恐慌,不知道能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 我这个小城市,不想改变,只想绑在一起,晚死一天算一天,我也被拉扯着下沉。真心觉得很可笑,却又无法摆脱。我像是懒人家冰箱中被遗忘土豆,不断萎顿下去,居然还能枝繁叶茂,其实都掩不住衰败被淘汰的假象。什么都懂,却无从下手,才真让人让人哭笑不得,值得自嘲自怜,自怨自叹。” 看这两段困惑,真是令人难过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人生,能够糊口的一技之长,已经是很多人一生的目标,却郁郁寡欢,却迷茫不已。 作为散文作家,李娟“火”了,赞誉很高。因为本身的阅读习惯,一直没有去读。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一篇李娟的散文。她在文中写云,写的美极了,我忍不住给周围的朋友朗读那段云的描写。后来我借阅了《我的阿勒泰》,看完后我就想起有句话,写作还是要有天分的。 李娟没有出生在可以被文学熏陶到的书香门第。生在新疆,长在四川,后随母亲祖母来到新疆讨生活。在乌鲁木齐打工,与母亲和祖母在阿勒泰牧区开小卖部,做小裁缝。 在阿勒泰牧区开小卖部做裁缝是什么样的呢?去掉所有的“浪漫装饰,现实生活肯定残忍的。枯燥乏味。用一整天和另一整天的发呆消磨时光,卖着二毛、五毛、九块、十块的生活用品,听着似懂非懂的哈语,在黑乎乎的小柜台后面,等着偶尔进来买东西的牧民。有时做裁缝,有时釆木耳日子中最浪漫的事,是去旁边山坡上,找块平整的石头上看云,看着看着打个盹。转场的时候,小卖部用几个塑料布围成一个棚子,这简易的棚子不停的漏雨。下雨时用塑料袋接着露下的雨,一个个塑料袋排着队,连起来将雨接到棚子外面。晚上睡觉,拿根小棍,不时的捣一下来塑料布上舔盐的牛头,结果一晚上没睡好。这泥潭一样的生活,被李娟写的生动有趣,一切都欣欣向荣。 文字清新干净,丝毫不娇柔造作。不曾见引用文人典故,不曾做历史的探究,连成语都用的很少,生僻拗口的字眼更是没有出现过。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写,但就是写的那么好。有一篇她写晕车,十个小时山路,写的真切,让人揪着口气而不舍得放下文章,一直等她到家了,写完“我都写累了”,才使读者松了口气,大口大口的开始呼吸起新鲜空气。 写文章不强调文字的华美堆砌,更不需要假惺惺与哗众取宠,应该要言真意切,一切发生自然而然。所以说,这是一本散文教学史上的教科书实在是可以放在书架上给小朋友看,告诉小朋友,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不需要渲染就可以美丽的呈现出生活。 回到开头的两个问题,我想,这两位同学,安逸的生活会比李娟的小日子看起来更有希望。那时年轻的李娟,没有稳定工作,没有朋友,更没有名校的光环或者一技之长,在自己眼前的生活里,笔笔都带着希望。 不管在偏远地区,还是一、二线大城市,无论985、211或二、三流大学毕业,总有因为工作的安逸到一眼看到退休而焦虑,焦虑中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等待自己枯萎。假如人没有梦想或梦想的一股执念,那么在哪里、无论什么工作都会感到枯燥无趣乏味苦闷。说两个极端点的例子,《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名校、三线城市公务员、忙碌,但热爱历史,每天下班后狂热的更着自己的小说;《盗墓笔记》的作者,二、三流大学毕业,工作飘忽不定,但热爱写悬疑小说,利用业余时间,成功的做了一名小说码农。例子极端,但想表达的是,自己的迷茫、无趣、无望的日子,不要用工作或生活做借口,活成什么样子,是自己决定的。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四):李娟是不是被高估了?

  这是个文字泛滥的时代眼花缭乱,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的。

  李娟就像来自草原与戈壁滩的风。

  李娟的思想质朴,文字却常常夸张,趣味盎然。

  李娟的叙述含蓄节制,每每有所期待时,却戛然而止

  李娟善写草原上的人事物,而且总能写得叫人喜欢。这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正是李娟所以为李娟之处吧。

  李娟时有尝试深刻的主题,但总是轻轻一点,如蜻蜓浮光掠影,没有新鲜论述,这就是李娟的大不足之处吧。《木耳》一篇叫人沉思良久:这是一篇真实纪录呢,还是基于某些经历的观念还原?除了细节蛮生动以外,它太像财经报刊上的深度报道

  阅读时,忍不住会想,这是不是一位被高估的作家?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五):我的阿勒泰和它的角落

  初读阿勒泰的角落,那些读起来轻松快乐美好的小片段,思量起来,其实背后的生活,单调枯燥贫穷艰苦

  她真的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妈妈和外婆都是生动而可爱,没有一丝为生活所累的痕迹

  可是没有太多观点的文章不能给人太深刻的印象,阿勒泰角落的后半本,就出现了审美疲劳,到了我的阿勒泰,都完全记不清阿勒泰的角落说了些什么。

  在我的阿勒泰后半本,好几篇文章,意外的出现了悲伤,孤独,迷茫的李娟,文章没有明说,我想大概和亲人离去有关吧。

  留有最深印象的,是木耳一篇。

  虽然题材单调,还是很喜欢李娟这样的人。加颗星送给她。再加颗星给这片我向往和热爱的土地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六):书要看

  对于景物的描写,很久没有看过如此灵动而又美好的叙述了。

  最初体会到散文之美要追溯到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荔枝蜜》,我还记得作者叫杨朔,文章前半部分的描写让人喜欢得两眼发光,但是从中部人物对话到最后的总结升华”都变得索然无味。最怕好好的一件事被人寄于大义,还不够,还要拿来说教,真是很扫兴呀。

  后来在大学的图书馆偶遇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再次喜欢得两眼发光,看着看着会偷偷笑出声来,就差一个人过来击掌叫好。

  我始终暗自觉得,他写散文是属于业余爱好,梵文、吐火罗文、佛学方面研究才是使他成为大师的真正原因。还记得很早以前凤凰卫视关于他的一段采访,天没亮就起床,挑灯开始一天的研究工作。很规律的生活,很简单的节奏。越是想出世简单的人,越容易于身后留下纠缠事,关于去世后他儿子的闹剧,自不必看了。

  一说起喜欢的事就止不住话头,快回来。

  其实想说的是《我的阿勒泰》给我的感觉,就是既有杨朔描述景物时那种文笔之美,又有季羡林作品中的大家之风,令人两眼发光呀!后来发现作者李娟20岁就开始发表作品了,觉得有的人的天赋嘛,就是让人妒忌的!又比对了所知的文坛上一些年少出名的人,终归还是最羡慕她的才气。

  《我的阿勒泰》里每一篇都是精致的散文,从起笔到收笔,均匠心独具,出人意外。另外,无论写人写景写物,都避免掺杂个人情感于其中,只是让事物呈现出本来该有的面貌。这种分寸的把握以及情感的克制,是颇费工夫的。

  书中第一部分属于作者近年来的随笔,每一篇,都让人笑着笑着不由感到一丝心酸。生活维艰不易,然而作者极力用乐观心态去对待周遭的一切,并书写出万物中存在的大美。让人觉得心酸的正是她的这种默然的努力。尽管很克制,但在《我们这里的澡堂》里,在作者描写众生相时,我依然隐约怀疑她正经历失恋之伤。

  整本书,最喜欢的要数第二部分里的两篇文章:《在荒野中睡觉》和《木耳》。

  《在荒野中睡觉》讲述作者很容易在荒野里山坡上犯困入睡,随时随地躺卧于地,用衣服遮住头,立即进入昏天黑地的睡眠当中。在她笔下,行进的风、飘荡的云以及郁郁葱葱的草木都是生动趣致的,还有那些偶然路过的赶羊人、突然而至的大雨让其狼狈不堪,一切都融入群山中,在山坡上睡觉就像到河边散步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木耳》则讲述当他们生活在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时,妈妈如何偶然发现森林深处有野生木耳并采摘来下山兜售,以及这木耳价格如何被炒高,各种人群在接下几年如何结队进山铲木耳,到最后木耳的彻底消失。作者不说教,她只是耐心地一笔一划叙述整件事的发生过程,大义俨然在文字背后。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本是作者在《我的阿勒泰》之后写的,书名很动听,然而里面的文章更多涉及作者内心的描述。

  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简易事。我手中的这本是第三版了,该如何评价这本书呢?看看作者自己的说法。

  “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我认为越是艺术性的,越需要精心打磨、克制把握;反之,越是随手记的,越容易直抒心意、痛快淋漓。

  “让我不禁想到,写作是为了什么?是把包袱卸下来码在别人身上,还是替人承担?是自己解脱,还是助人解脱?”——艺术性的克制所产生的美感,能令读者感觉愉悦,因而心生惬意;直抒心意的随写,容易让读者分担作者的迷茫,让读者感觉负担,因而选择遁逃,毕竟人人都有难念的经,大部分人都不愿再面对额外的黑暗。

  而我,更在乎的是文字本身所创造的具象。何况,她的这本书我一点也不觉得“沉重”。直抒心意的文字所蕴藏的情感是直白的、坦率的,它与描写阿勒泰的文字底下流动的情感是一致的。读者如果不把作者形象固化就不会觉得难以适应,正如作者所说的那般“这些文字只是我不同情感的不同出口而已”。

  本书中我个人比较偏爱的章节是《访客》和《外婆信佛》。

  《访客》写冬夜里留剩饭于后门给不知名的生物,在突然的一场大雪过后,在食物被积雪掩盖的次日,作者看到留在门后那些各种动物的脚印,它们寻找不到惯有的食物,该是多冷多失望而去啊!作者柔软的心灵就像童话一般美好。

  《外婆信佛》若是换做一般人来写,估计又是沉闷叙述,但是作者却依然文笔鲜活地把外婆究竟信不信佛写得活灵活现且生动可爱。我喜欢作者所有讲述外婆的文章,在叙事底下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