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洛克菲勒自传》是一本由约翰·D.洛克菲勒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一):很好的自省
在kindle上读完了所有内容,内容非常非常简单。就是洛克菲勒简单的第一人称叙述,加上一些内心描述。但是一页一页读完,还是非常震撼的。
那种平静的力量和坚持的观念,让人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人的强大。
人在很多时候都是容易幻想和立flag,实际上,很少可以坚持下来,成功的方法,不就是洛克菲勒先生说的那样吗。深思熟虑的选择,然后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小心谨慎的前进。
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才能有自己的道路。
以下是一些节选的心得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二):给儿子的书信挺好的
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的自传,第二部分是写给儿子的信。
写点让自己印象比较深的:
1. 做慈善:怎么提高做慈善的效率,而不只是捐钱。这跟我最近理解的慈善机构的运作方式挺像的。想不到那么多年前就开始这么考虑了。而且考虑投钱在科研领域,这个挺好的。
2. 在家办公: 他很早就在家办公了。而且还兼顾了自己的爱好:景观设计。想必是一个专注而且时间管理很强的人。
3. 向父亲借钱创业,父亲收10%的利息。他儿子向他借钱周转,要付20%的利息,还有其他条件。哈哈。
4. 从未出国还的船务经理:招聘的这个人好厉害。没有做过这个行业,在造船的时候,几个月时间就熟悉了,然后还自己设计了船的矛,后来也很好的管理。感觉看这个故事,像在看一个传奇一样。而推荐人的评价是:“他有较强的判断力,为人诚实,上进,敏锐,节俭,而且学习能力强,可以快速掌握新技能。”这种人,应该做什么,什么都能做好吧。
5. 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富人:这挺光明正大的。而且还积极抓住机会,目标性很强。
看了这书,又专门去了解了一下他们家族,看他儿子有没有败家,果然没有失望。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三):洛克菲勒自传 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洛克菲勒老人家功成名就之后靠自己的回忆写就的,整本书都是第一人称口吻,我感觉自己认了一个干爹,读来就像是听一位真诚的老父亲在娓娓道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我喜欢读自传的原因就在于此,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真实心境和表达。当然由于是自传而且都是回忆,所以,所有的事实部分可能都有美化的成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和理解作者本身的做事原则和方法。取得杰出成就的方法无法复制,但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的素质基本都是相似的。
看完整本书,如果要对这本书体现的成功的素质做一个总结的话,那么就是:
l 有强大的做成一件事的欲望和内驱力。强大的执行力。
l 全局思维。
l 信任朋友,善于合作。
l 清醒果断。
l 直面现实,不自欺。
l 遵从自然规律和商业原则。
整本书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自传部分,主要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朋友,商业,财富,价值观等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写给儿子的信件,讲到了为人处世,管理公司的智慧。
1. 自传部分:
出生在中等收入家庭,家庭关系和睦,父亲从事各种职业,母亲家教严厉,赏罚分明,青少年时期就有做生意的经验,比如养卖火鸡,经营农产品销售,教堂理事募捐等等,每个项目都经历了闭环实操,而且都取得小小成功。(我觉得这种成长经历铺就了他对于经商和与人打交道天然的乐观和自信这一底色。)后来与人合伙成立石油商业企业,此后毕生的经历都以经营石油企业为主线。下图简单梳理了下当时的石油产业形势和面临困难及应对策略。
2. 写给儿子的信件:
句子摘录:
l 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获得广泛的信任,才能获得永久的成功,而这些,才是我们最珍贵的,并为之奋斗的真正资本。
l 在什么地方可以发挥最大的利益和作用,把时间花在开发新领域上。为民众需要而努力的商业企业将发展壮大,不为民众需要而忙碌的商业企业将注定走向失败。
l 受过教育却没有影响力的人是一堆没有价值的垃圾,享有特权却没有力量的人是真正的废物。
l 一个商人如果缺乏迅速,果断的判断力,如果意志薄弱,决定迟缓,那就会非常致命。
l 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是天堂还是地狱,日常检视自己的工作态度。
l 只解决问题,不责难他人。 我们拒绝为任何理由去责难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件事,这是使我们企业长盛不衰的领导方式。因为,责难如同一片沼泽,一旦失足跌落进去,你便失去了立足点和前进的方向,陷入憎恨或挫折的困境之中,永远无法动弹。
l 【关于自助】 什么事情能够给一个人带来持久的益处呢?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为自己做的事情。我们一直在反对投机,不是因为从事投机活动失去的比得到的多,虽然事实确实如此,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我们反对投机的主要原因是,在投机中获利的人,从成功中受到的伤害通常比失败带来的伤害更多。
l 那些拥有大量财富的人,真的完完全全拥有那些财富了吗?并非如此。他们虽然拥有了大量财富,但不会,也不能把这些财富据为己有,完全为自己服务。从表面看,他们掌握了大批产业和资产的投资权,这些似乎都是属于他们个人的财富。但实际上,这些只不过是他们与产业延伸或者可以延伸出来的关系而已。富人有义务维护对资产的法定权利,管理好这些资金。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永久的过程,如果出现一个或者一群比他们更有能力管理国家资金的人,他们将会被替代。
l 财富不是指赚钱多少,而是你生活的品质。
l 最成功的的慈善事业在于不断探索终极目标,找出需要帮助的根源。
l 高贵快乐的生活,只来自自立的高贵品质,而非来自高贵的血统或高贵的生活方式。
l 一个人人格的核心,就是他的自我观念。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真的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不要看轻自己,将你的思想延伸到其真实的程度。
l 只有在对自己有利无害的情况下,我才会表现自己的感情,永远不教导对手,无论我对那件事了解多么深刻,但我可以让对手教导我,不管别人如何催促,凡是三思而行,不考虑清楚绝不行动。
l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有着聪明的头脑:一种人活用自己,比如艺术家,学者,演员;另一种活用别人,比如经营者,领导者等。自上而下是最愚蠢的领导方式,会让员工丧失积极性和干劲,付出深厚感情的领导者,必将获得部属更多的敬重,
l 尊严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自己创造的。因此,就算有人伤害了你的尊严和感情,也不要动怒。你要做的,只是相信自己。你与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开始,当你相信自己并与自己保持一致时,你就是自己最忠实的伴侣。只有这样你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
l 很多时候,借口总是在耳朵旁悄悄告诉我们:我做不好某件事是因为某个原因。久而久之,我们在潜意识里会彻底接纳这个声音,认为它是“理智的声音”于是接口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当你使用“理由”一词时,可以用“借口”来代替。
l 所有的岁月最终都会过去,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你才有资格说自己已经走过这些岁月。生活就是生活,不要让生活因为你的不负责任而白白流逝。你必须自己思考,并付诸行动,哪怕是你做出的决定未能如愿以偿。你要明白,什么也不做只能增加“下一次有所选择”的可能性。“今天就行动”是你应该奉行的处事原则。如果总是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再行动,那么你将永远不会获得成功。
l 专注的倾听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技巧。
l 通过分享,我们有力量开启他人心灵的善良之门。最重要的是,你还会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奉献者。你将不会孤独。
l 在谈判中,你的对手是人,而不是那桩生意。你需要了解:整体环境,自身资源,对手资源你的目标和态度,对手目标和态度。
l 当我有钱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钱够了;当失去钱的时候,我宁愿自己在有钱的时候去好好欣赏它。直面金钱,做一个内心富裕的人。
l 永远要保持身心和谐,善待自己的一生,爱家人和朋友。大多数人总是在临近死亡时,才明白可爱的东西是如何的美好。而那些早就明白这些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四):顶级富豪教孩子如何创造、守护和分享财富
洛克菲勒家族,一个与众不同、非同凡响的家族。19世纪下半叶,约翰•D•洛克菲勒开启了家族传奇,被称为“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
由于洛克菲勒家族在石油行业巨大的影响力,以及显赫的财富名声,市面上出现了不同时代洛克菲勒的书和故事,有时候难免“张冠李戴”。
为了方便阅读时“对号入座”,基于每一代洛克菲勒所处于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等,同频理解他们的财富观,我找到了洛克菲勒家族最重要的前三代家族图,编写了简单的图片说明,和大家共同厘清人物关系。
根深叶茂的洛克菲勒家族第一代:
约翰•D•洛克菲勒一世(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洛克菲勒家族的开创者,被称为“石油大王”,
“美国史上第一个十亿富豪”,活到98岁
劳拉•斯贝尔曼•洛克菲勒(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1839-1915,约翰一世的夫人,美丽贤淑,热爱家庭
第二代:
约翰•D•洛克菲勒二世 (John D. Rockefeller Jr.)
1874-1960,老约翰唯一的儿子,专注于慈善事业和艺术品收藏,他一生捐出了5亿美元
艾比•奥德里奇•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1874-1948,约翰二世的夫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
玛莎•贝尔德•洛克菲勒(Martha Baird Rockefeller)
1895-1971,约翰二世的第二位夫人,20世纪20年代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
第三代:
艾比(芭布斯)•洛克菲勒•米尔顿(Abby (Babs) Rockefeller Milton)
1903-1976,大姐,她被家里人和朋友们称为“芭布斯”,区分她和她的妈妈,热心慈善事业
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3rd)
1906-1978,专注于慈善事业
尼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A. Rockefeller)
1908-1979,4次连任纽约州州长,1974年被福特总统任命为美国副总统
劳伦斯•洛克菲勒(Laurance S. Rockefeller)
1910-2004,洛克菲勒家族的“中兴之王”,风险投资之父,因在环境与癌症研究和治疗所做的成就得到许多荣誉
温斯罗普•洛克菲勒(Winthrop. Rockefeller)1912-1973,曾担任阿肯色州(Arkansas)副州长
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1915-2017,最小的弟弟,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继承人,曾任大通银行董事长,著有《洛克菲勒回忆录》,享年101岁
现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经传到第六代,家族成员超过200名,活跃在政治、经济、教育、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创富一代的读书观
人生的很多方面就是反反复复,通过读书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这次,我给大家推荐的是约翰•D•洛克菲勒一世的自传。这本书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更像是根据老约翰的言论和报道整理的随笔,语言朴实,对人生和财富充满了洞见。尤其是老约翰写给小约翰的信件,看到深有体会之处,我常会情不自禁地读给儿子听。
洛克菲勒自传老约翰对儿子为了学习公司管理广泛读书的行为大加赞赏,指点儿子如果想了解关于经营方面的好书,可以向经营学教授请教,请他们当自己的学习顾问。因为他们对前沿类知识最为敏感,对某一领域的优秀论文也会第一时间了解。
这个方法对我们给孩子选书也有借鉴意义。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家庭不言而喻,巴菲特、摩根、查斯特菲尔德等金字塔尖的富人给子女的信中,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读书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之一,读书让我们不用犯错就可以学习,读书也能让我们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生、观点及苦恼。
但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中选择良书,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我们不妨借老约翰的思维,找到不同领域顶尖的人物,根据他们的指引找书。比如选择名著,不妨看看毛姆的《书与你》,推荐了近40本让人动容,感兴趣或者愉悦的名著,并附有简短的书评。
老约翰给孩子的信中推荐的书有班克罗夫特的《美国史》、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你不能再回家》、爱默生的《论自立》、《成功的资本》、《思考的力量》、《箴言书》、《巴特雷特常用警句集》等。
亿万富翁的理财教育观
牛排再好,一次也只能吃一块。
老约翰是“洛克菲勒帝国”的创建人、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家族之所以历经6代,经久不衰,和他勤以立俭,艰苦奋斗的教育观,乃至以身作则的态度密不可分。
洛克菲勒家族信奉的是反对奢华的清教徒信条。他们从未建造过什么庸俗的纪念性建筑。他们没有用金牙签剔牙,也没有用18K黄金的碗装剃须膏打泡沫。他们的妻子也不会穿着貂皮内衣短裤,在貂皮帐篷里端上一盘盘的珍珠鸡。
老约翰认为那些只用物质财富换取享受的方式,很快就会让人索然无味。他说,“金钱的作用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投资,期待更高收益;另一种是用它得到快乐和幸福。”
在老约翰给儿子的信中,严格、坦城,又饱含感情的态度让人动容。他希望孩子既不要做守财奴,也不要肆意挥霍金钱。
老约翰对于孩子金钱的管理非常严格。当儿子向他借1000美元时,他会向儿子收取每年20%的利息,并每月从儿子的工资中扣除10元。还措词严厉地指出,财富是指你拥有的钱可以使你过上什么样的日子,而并不是指你拥有多少钱。
赚取和付出成一定比例,赚的越多负担越重,付出也就越多。
学会把握开销,才能真正地拥有财富。麻烦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开销大于收入。控制开销不会让你一夜之间或一年之内致富,但它能让你未来远离债务烦恼,并在悄无声息中累积更多的财富。
对于儿子在顶级餐厅招待客户的奢侈账单,他写信说“上面的数字让我心惊,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家与我们公司的习惯。”他认为顾客也不会喜欢这种做法,公司所花的钱就是来自他们,并会因此产生动摇。
老约翰在孩子的理财培养中,不遗笔墨地强调记账的重要性。通过记账可以清楚准确地记录每项收支情况,知道什么地方赚钱了赚了多少,或者什么地方赔钱了。他认为,只有清晰地面对现实,才能更好地做好下一步打算。老约翰一生都把账本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物。
记账的习惯在洛克菲勒家族一直得以延续,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要求有记账的习惯,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根据传说,每个星期六早上,约翰•洛克菲勒二世把他的孩子一个一个地召唤到他的书房,仔细检阅他们的账簿。虽然他们每个人只拿到30分的零用钱,远低于同龄的孩子,但他们必须为每一分钱负责。账簿遗漏要罚款五美分硬币,一丝不苟的记账可以拿到五美分硬币的奖赏。三分之一的零用钱可以用来零花,三分之一必须存起来,并向慈善机构捐赠余下的三分之一。
给予的艺术
任何借口,都不能让一个人捂紧口袋,完全摒弃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在世人的眼中,老约翰以各种手段成为空前绝后的世界巨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是约翰,开创了美国富豪行善捐助的先河。
1913年,老约翰•D•洛克菲勒创立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资金为一亿美元,在纽约注册。1928年该基金会与创立于1918年的劳拉•斯培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合并。由于老洛克菲勒追加新捐赠, 1951年基金会资金达到3亿多美元,2000年超过33亿美元。
中国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一项慈善事业;而鲜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洛克菲勒在美国创办了两所顶尖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在现今的纽约市,人们处处可见洛克菲勒家族留下的地标,如联合国总部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等。因为洛克菲勒坚信人生的目的是“从其他恶性竞争的商人身上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而用此金钱发展有益人类的事业”。
书中,他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赠与的意义与艺术。老约翰认为要帮助捐助人自助,正如人的自身才是抵抗疾病的根本力量。比如了解遭遇不幸的邻居的状况并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和改善内在问题。轻而易举获得的财富,通常不是福而祸害。
老约翰从幼时起,就遵守一个惯例,那就是年轻人要定期捐赠自己挣到的钱。20岁时,老约翰就制定了一生的财务计划,包括挣钱、花钱以及捐助。这个惯例让他长大后回顾时心存感激,正是这个习惯使他早早就意识到了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也让他收获了心灵的满足和幸福。在老约翰的教育下,小约翰年经时参加了匹兹堡“认养一位老人”活动,还通过美国收养儿童计划领养了一个非洲女孩,每次读到女孩寄来的信时,小约翰的脸上都呈现出幸福的光彩。
教导孩子帮助他人,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责任,珍惜财富。每个家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捐助金钱,或者提供服务。给予的行动也许很微小,看到有困难的人,主动前去帮忙;帮助邻居奶奶拎重物,哪怕只是向没有被大家注意过的人问声好,也是开启善心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老约翰留下的精神财富正是一代又一代家族绵延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父母的明智指导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典范作用,那么这些继承下来的财富就会成为一种诅咒,而不是福气。”第三代传人戴维•洛克菲勒在回忆录中这样说。
总而言之,《洛克菲勒自传》讲述了作为一个富人,应该如何交友、育子、工作、创业、管理、生活等等,里面蕴藏的商业和生活哲理,并非富人才有,共享层面非常丰富,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