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馆事件》读后感100字
《人偶馆事件》是一本由[日] 绫辻行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0.0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偶馆事件》精选点评:
●这个放在四十年前还是一个很新奇的概念吧,但是放在今天就比较容易猜出凶手是谁了。总体而言还是挺不错的,奇观性比较足,雪白的人偶、艳丽的画作、诡谲的机关,三重精分梗设定,都是比较招人的点,虽然过早猜出答案会影响一部分阅读快感。七分
●很一般的诡计 但很喜欢这种丧丧的感觉 看了那么多的馆系列 绫辻行人的套路有点被我摸透了 就是神经病套路。。。岛田在我心中就是阿部宽的感觉。。。
●与本格毫不沾边的一本,但我喜欢,作者这一年莫不是看了惊魂记。
●结果意料之中,但是让自己想出这样的还是有点难度,岛田客串了一把(笑
●emmmm内容我就忍了,就让岛田前后打了个酱油还骗人。。。
●最不喜欢的就是推理解密解不下去了,说密室里有个密道或者暗房,再不就是主角人格分裂。绫辻行人的馆系列,想尽一切办法用这两个套路,也是很随意了。
●5分
●呃...讨厌推理里的人格分裂...
●犯规了零食老师……
●想不到岛田老师一直是虚拟在线……其实从很前面就能猜出是人格分裂了,只不过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刻还是挺感慨想一学弟爱岛田学长爱得深沉w 另外好友驾场最后也没表明他的哥哥是不是当年遇害的小孩,他的动机也很诡异 是朋友的话会看着友人泥足深陷而最后只是来揭露真相吗?
《人偶馆事件》读后感(一):你们真的知道这本书是1989年的吗?
你们说手法老,我想问问你们说的那些用同样手法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又有多少发行时间在这以前的?我也是看了许多多重人格之类的作品,但你们又不是刚看书的新手,连时间都不考虑的吗?这本书从某种角度来说的确不能算彻底推理作品,但也不能说不是推理作品吧?你们看馆系列看的是中村青司还是绫辻行人?岛田和中村都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的不是吗?可以说你们看的不是书,而是作者的名气!
《人偶馆事件》读后感(二):关键在前后两封信
一个称呼鄙人,一个称呼我,第一封来信明显不是岛田洁所作。
第一封信里还让想一不停画画,和后面架场说作画只会加重想一病情相联系。
架场派黑衣好友监视想一,在家门口放石块,杀小猫,就是为了逼疯想一,完成复仇。
书里有很多岛田庄司小说里的桥段。
明显的是人偶,还有列车和马戏团,嗡嗡昆虫翅膀的声音,想一的幻想,等等
不过相比老师那种伸入骨髓的变态寒意,绫辻还是个正常人,哈哈哈
总之还是值得一看!
《人偶馆事件》读后感(三):假馆
。
。
。
。
。
。
。
诡计:人格分裂,侦探是分裂的人格之一
人偶馆与中村青司并无关系,在馆系列里是个假馆,另外这不是建筑推理,人偶馆的平面图没有实质的作用,甚至看书时都不需要翻。整个故事有种变格的意味,与先前的三部比确实拉胯了一些。但也可能是为了蓄力,因为他的下部作品是馆中的神作,钟表馆!!!!
《人偶馆事件》读后感(四):行人风格之作
其实凶手是架场会让我感觉更好点……
不管怎么样,本格推理里出现凶手是第二人格,多重人格的诡计还是有点略显老套和敷衍,如果是社会派,将着重点放在主人公的个人矛盾撕扯上,体验感会更棒。
想一的第一人格(主人格,叙述人格),迷茫,徘徊,记忆缺失,可以归结为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而分裂出第二人格代替自己承担痛苦。
想一的第二人格(拥有之前记忆的人格,犯罪人格),充满怨恨,想要复仇,在替想一分担痛苦后病态化。
想一的第三人格(岛田侦探,拯救人格),正义,乐观,积极。可以说是从第二人格分裂出的对立面。
本身这个设定很带感,也可以延伸出人格间的矛盾交流,可惜的是这本书中未能提及,震撼度缺失。
《人偶馆事件》读后感(五):关于《人偶馆》的几点看法
希望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不要读这篇评论!
首先,笔者手贱,读书前不小心点开评论,了解到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叙诡和精分,阅读快感严重不足,所以就不打分了。谨记以后不要乱看评论!
部分角色有些草率。其中一封信提到了“给你松松筋骨”,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以为绫辻要将盲人按摩师做个迷魂弹呢,结果最后打个酱油就消失了。动物学研究生也比较酱油,只记住他找仓鼠,原来以为他也是个分裂人格。养仓鼠的男人恋母,这个梗出自哪里?我只在《昼颜》里看到类似情节。也许绫辻老师在写作当初计划给这两个人物重头戏,但可能后来又改变了想法,总觉得让这个盲人最后通过特殊方式辨明真相会更有意思。
心理描写的画面感很强,人物情感描写细腻,是本作很大的亮点。馆系列几乎全看过了,特别佩服《暗黑馆事件》,绫辻老师把之前的写作技巧和彩蛋全部放在了里面,真是用心之作!
《人偶馆事件》完全可以和《怪胎》当做一个系列了,希望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不要读这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