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摘抄
《笛卡尔的错误》是一本由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笛卡尔的错误》精选点评:
●看完让自己对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果情绪是一系列在特定脑区激活的特定表象相关的机体状态变化,那么感受某种情绪的本质就是对这些表象以及引发这些变化的心理表象的体验; 情绪会影响人的决策,没有情绪体验人类很难做出决策; 正是灵魂和精神,加上尊严和人性,才能形成有机体展现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许作为人类,我们可以做的最不可或缺的事情,就是每一天提醒我们自己和其他人,人类具有复杂性,脆弱性,有限性和独特性。
●没话说。
●书相当好,翻译减一星
●如何把学术性的书写得好看一些,哪怕是神经科学。其实不光是笛卡尔,康德,柏拉图等很多仙人们都被牵扯其中。
●这本书的节奏很有问题,罗列一堆例子,然后给个结论。明明是个科普读物,结果非常不好读。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
●之前一直对控制系统中神经网络的效果存疑,这本书阐述的人体的“躯体标志器”的效果充分证明了神经网络的控制有效性。面临抉择时,传统的“高级推理”和“躯体标志器假设”的分析很有意思。再冷静的判断还是离开不了情绪。
●达达达达达达~~~马西奥~~~嗷嗷嗷哦~~好棒啊~~~让人想唱首歌来~~~~赞颂他~~~~~~
●神经学大牛,经典书而又由故事说起,开始部分可读性很高。 可怜的倒霉蛋铁路工头盖奇,又见其可怕悲惨的故事了:爆炸使铁棒居然是贯穿其脑袋飞出老远;语言、运动、智力都还在,社会理性却丧失了。 神经元虽然多达100亿,但只与其近距离有限的几个神经元相交流联系; 92年用计算机还原了盖奇当时铁棒的运动轨迹,推测大脑的受伤部位。 现代盖奇---elliot,因为脑瘤而切除了些大脑 前额叶造成了人格巨变,但一般的智力测量都测不出; 中间部分是脑功能的一些描叙,有些专业,不是很好懂了;
●雖然是這麼個標題但內容是神經科學領域的,很有趣的一本,光是看案例就能腦補出一堆懸疑故事。實驗跟解釋做得如何外行人也不好判定,至於身心二元嘛……反正現在有的是人在努力修補裂縫(。
●粗读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一):很无知
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
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
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
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
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
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二):情绪和感受
对其中提到的案例很感兴趣,一个人如果有很强的思维计算能力,很好的体力,很棒的记忆力,那他会是怎样的人,之前一直认为这样的人会成为领袖,但是事实却并不一定如此,他还可能成为社会的遗弃者,因为他缺少了情感的控制力,就好像一个人记住了许多单词但是说话写文章却一团浆糊,他控制不住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信息处理,必然是迷茫不知所措。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三):以“物”观“心”
如果将心理学各学派对照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精神分析心理学寻求的是动力因,通过对潜意识、情结、人格的阐释,还原人内心世界真实的驱动力;行为主义心理学归纳的是形式因,通过行为实验,用实证的方式总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探究的是目的因,通过对人生追求的辨析,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申明人心理的本质特性;而神经科学研究的是质料因,即在物质层面,将心理活动在大脑及神经系统中的进行还原,而上述各学派的理论若要成为真正的科学,也需要在神经科学里寻求论证与支持。
本书作为神经科学的入门读物,主要通过对一系列脑损伤案例的分析,介绍人的情绪、感受、理性、决策的生物基础,破除“心物二元”的成见,将心理活动与生物基础当做整体看待,纠正当下大众视野中关于心理的谬误,特别是对情绪与感受的论述,打破了“理性”至上的迷思,对当下人对自我的审视是很有价值的。
但由于翻译质量与本书中存在基于脑区功能的术语阐述,较为难读,窃以为对普通读者而言其结论的意义大过于其论述的过程,毕竟普通读者要做到完全理解其论证过程有些困难。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四):引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直以来,经济学的主流假设是吧“人” 作为“理性人”来思考。现代社会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个假设为前提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的。同样,在市场营销和和早期的广告领域,“理性人”也是所有理论和实践的前提。然而,最近20年,这个假设随着更多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新发现而被动摇。Damasio这本书横空出世,至少在引起了我所在的市场营销,广告和营销研究领域激起巨大的反响--去年十一月在新加坡和营销专家和学者的研讨会上,这本书被好几位推荐为营销人员必须阅读的著作:情绪/Emotion,而不是理性,是人类大多数决定的基础。因此在品牌营销和品牌沟通,情感诉求其实是最重要的。
而情绪/Emotion/Feeling则是人脑和全身神经系统感知人身体的综合状态而形成。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因而对西方子笛卡尔以来的主流思想--精神和肉体二元论进行了颠覆,不仅“我思故我在”要改为“我在故我思”,更重要的是对东方哲学的整体观念的推崇,对精神/意识和身体的不可分性进行了论证,并对西方现代医学的局限进行了反思。
从下面评论来看,中文译本不出所料的质量不佳。建议读英文原版,Amazon上也就七个英镑。Damasio此后又写了若干本,包括Looking for Spinoza,也强烈推荐。我本人其实先看的Looking for Spinoza,完全没有问题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五):唱个反调:灵魂不等同于自我“遐想”
最近读过了几本脑科学的书《脑与意识》,《当自我来敲门》以及现在读的这本《笛卡尔的错误》,我承认脑科学给我对意识,对自我的认识是划时代的,我必将重新审视自己对灵魂的认识。
但是我们是否也要警惕一种可能的误区,把感受,感情,甚至是自我当做灵魂的全部,脑科学让我们明白我们推断能力,情感能力,感觉能力,甚至自我好像都可以失去,那能不能大胆的假设这些能力连同我们的身体只是外物呢?只是你的拥有。
我也想大胆假设自我与灵魂并不等同,如果假设自我也是这个空间的一种拥有,它有一天也会失去,那灵魂还是什么呢?一个无我之灵魂又谓之何物?
也许这让科学又跑到哲学的“无我”,“心外无物”等中国古人一些“高大上”境界上了。我也不愿意再这么说了。
我是希望在科学上能否有一种可能:灵魂是构成自我意识的必要物质,但不等同于自我。或许我可能说反了,自我意识是灵魂的必要组成,但不等同于灵魂。
无论如何我觉得应该把自我意识归结到表象范畴,其本质也不过是机械化物质作用,只不过复杂成系统而已。但这个复杂系统蕴含的人格仿佛有预先存在性。脑的损伤或刺激就会出现转化成不同的人格,这也许是一种退行,但是却不是简单形式的功能缺失,而是真实地变成另一个人了。如果这一切都是脑部运作的改变,那这个脑袋仿佛像一个孙悟空可以幻化出不同的人格?
也许我们对自己的脑袋了解太少了,我们觉得脑袋属于你,但其实我们只是它的一小部分。我想这一点是对的,《自我的本质》也说自我只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自我只是大脑的超级魔法给你创造的幻觉,我们的意识晚于我们大脑实际决定。你以为你是决策者,其实大部分时候不是,自我只是被通知下而已。如果自我只是大脑的一小部分,或是像一个玩偶,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
不被感知的大脑部分对于自我而言又是什么呢?我想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个服务于身体的机器,远没有那么简单毕竟我们就是属于它,或是产生于它。而且它还能幻化出不同人格。我又想到预先存在了,我不得不这么考虑是因为退行人格的存在太真实。
如果预存人格为真,它又预存于哪?人格的转化往往发生在脑部受刺激或受损的时候,那可不可以假设人格预先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
也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