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精选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是一本由[美] 安娜·昆德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一):一切都在这平淡的生活中
我想说这是我最近看过的最温暖的爱情故事。但又不想用“爱情故事”这个词来概括,怕就这么简单的给这本书框住了,怕掩没了它的更多。
虽然最后我一直担心着两位主人公,丽贝尔和吉姆的关系,希望他俩能在一起。但这绝不是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一样,琐碎平淡的每一天中的每一个人。
无论是现在的烦恼,过去的痛苦的回忆,还是无望的未来,包括悄然而来的爱,都融入在这平淡的生活中。
-------------------
个人微信公众号:jajatomama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二):一个人。 面包屑 。 生活。
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跳脱的章节名称,刚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似乎无法知道这本书究竟要写什么。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看起来是讲述一个人生活的内容,但真正读起来才知道,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的生活描述,而是一个曾经在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女艺术家在过气之后一个人的生活。整本书的文字叙述方式,像一部老的留声机,暗暗的,淡淡的,不紧不慢说话。声音把我们带回到乡下,生动而入微的文字,不温暖,也不冷酷,像一个耄耋老人追忆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那样的流淌在心中,她的生活,其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每一天非常害怕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状态。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三):一个人
这段时间好象对"一个人"的话题特别感兴趣,前不久看了青山七惠的巜一个人的好天气》,今天读完昆德兰的《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每个单独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于是就有了很多版本的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共同的,应该就是一个人时的孤独吧,而这种孤独也是有差异的,青山七惠笔下一个人的孤独带着寂静和忧伤,昆德兰笔下一个人的孤独带着焦虑和绝望,作为女人,生活琐碎得如面包渣,渐走下坡路的事业、失败的婚姻、让人焦头烂额的账单,生活不是一件轻松事,可还得继续下去,谁知道前方会遇见什么呢。最后,被波莉和她的十字架故事弄得泪流满面!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四):这或许就是我的人生说明书
著 安康小确幸
开始阅读后,第三人称的叙述并未吸引到我,甚至看了一篇后也看不出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一些失望的情绪陡然上升。然而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则这样评价安娜•昆德拉:“读她的书时,我总是在想:噢,她道出了我的所思所想。”直到读完小说,我才深有体会,这确是一部温暖且富有力量的作品。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幸福就是保持正念的当下
这本书真是文如其名,如一堆琐碎零乱又松散的面包屑一样,但一点不影响它的口感和味美。《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拿到这本书的最初,我以为是一个人的孤单杂乱生活,然而读罢却知道,书名本身是一幅摄影作品,寓意是一个人通过这种面包屑的生活找寻到了真正的清简人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六):《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书评
开篇平淡,细腻地叙述了日常生活的冗杂和碎屑的情绪。大约看到一半,线索逐渐显现,我才开始意识到这的确是一本小说。读这本书就像做拼图,小镇的面貌和人物逐渐清晰,最后成为一幅完整的图景。情节不丰富不曲折,孤独感贯穿全文,而三两人相聚的温馨转瞬即逝。散漫地开始,最后却以两人相当认真地生活在一起为结局。破碎后的个人世界重新组拼,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结尾过后,我重新回归自己的生活,孤独感时常环绕在我身边。文中的断章和极个人的情绪描写也时常浮现在我脑海。孤独感是寂静充盈脑海,只有在无事可做,无人无物可爱,无所期待时,才会显露。对于我来说,孤独并非不可忍受,只是享受孤独正如享受拉伸舒展肌肉和韧带,正如享受长跑持续的喘息。直面孤独感,把繁杂的思考丢弃,单纯而直白地重复单调和痛苦,是前篇的清教徒式絮语。在重复和孤独里遇见一些偶然,则是后篇作者对生活仍有期待的确认。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七):书名太丧
看完一脸懵逼,感觉是看了本假书。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国外特别喜欢这种时间交错的写作方式。真的是像面包屑一样的文字。。。取个这么丧的书名大概是为了不让读者分心,而专注于文字内容。中间部分的一个人生活倒是比普通人生活有点味道,可结尾回归到两个人的生活时,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反而显得没意思了。可能人在和自己独处的时候,会更能在乎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外界更为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这大概就是我觉得的一个人独处的魅力所在,对女人而言,过多陷于家庭生活中可能更多的关注点往往放在另一半和子女的身上,女人总是会习惯性的去依赖另一半和子女对自己付出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并不会有太多的积极性意义。那种全世界都精彩,可我的眼里只有你的状态,还蛮可怕的。完全丧失了对外界变化的不断接收和反馈。
有些感触倒是挺真实的,而且相对于国内,国外不太注重描写大量的个人情绪。有感觉但不会过于夸大情绪化。这点我倒是比较喜欢,对那种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我真的很嗤之以鼻,表示接受无能。看的时候内心很平静但真实,一个平静而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大脑才能正常思考,正常去感受。毕竟生活不仅仅只有爱情才能让人觉得有趣,也不是有了另一半和子女就是完整。女人容易忽视自己的感受,容易没主见。所以明白我是谁,知道我在做什么,不糊涂,我觉得这个人才算完整。一群蜜蜂,一个蜂房,没有蜜的时候,更要反思了。啰啰嗦嗦说这么多,反正是读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生活吧。
女人写的东西好像风格都差不多,外交官夫人的回忆貌似也是这风格,有空会去读读。感觉我该换个类型看看了。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八):1
作位孤寡老人的我,躺在沙发上看到和狗朝夕相处的片段,忍不住下意识的想去摸狗头,都忘了我没有养狗。似乎已经想到了我孤独的晚年与够朝夕相处的生活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8.0[美] 安娜·昆德兰 / 2016 / 重庆出版社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九):你只有一个人坚强地活下去
前几天回国去见一个大学的闺蜜,聊起各自的生活以及感情琐事。提到感情她说,曾经太多依赖很多事反而求而不得,现在把更多的关注放在自己身上,反而感情里的烦恼啊吵架啊都没了。人性就是这么复杂。
我听了有点难过,是么。
她点头,你只有在心里知道,你要一个人坚强地活下去。只有你这么想了,才会对他人期待更少,然后处处是惊喜和欣慰。
看《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时候,前半部分都给我这种真实有带点怅然的感觉,不同于主流作品女主角总是处于花样年华,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六十岁的女人。她的一生实在不算世俗意义上的顺遂:和花心的英国丈夫离了婚,儿子算不得争气,自己虽然曾是摄影界名噪一时的人物但是现在已经多少已经过气了,母亲痴呆和父亲也很少有感情交流,而且她的财务上出现重大问题,不得不离开纽约的波光淋漓来到乡下经久失修小木屋过活。然而丽贝卡还是挺下来了,或者说是别无选择。与其花时间去担心自己的心情来哀叹人生,她更多的精力被财政问题占据了,无论是年龄还是快乐与否,她思考得更多的是银行账户余额。这或许是好事吧,一个人最可怕的便是失去目标的动力,一旦目标还在,至少让她显得更坚强些。
这本书书并没有用悲伤的笔触,也不戏剧性,只是琐碎的记叙,偶尔带一声稀松无奈的叹息。无论是缺乏真情的原生家庭,还是婚后并不好离婚后也没有变更差的婚姻,丽贝卡都照单全收了,她的年龄和阅历已经教会了她不肆意地哭和感叹。书中没有描写的之前的几十年或许已教会她深知所谓人生,本质上不过是一个人坚强地活下去。
然而她还是受到了老天的眷恋。修屋顶的吉姆。这个小他很多岁的男人有着过硬的人品和细腻的心,渐渐让她的内心少了一点暴风雪的冷。这就是生活的可爱之处啊,它随时让我们身处暴风雪中孤单无助,又不忘扔给我们一把温暖的阳光。
闺蜜讲完她的感情中的烦恼与惆怅,喝完最后一口茶。这时候,电话响了,她接起电话——
喂,亲爱的,晚饭你想吃什么?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十):两处被打动的地方(不是书评)
陆陆续续看完了这本小说,其中两个地方最打动我。
第一处是,丽贝卡在暴风雪之夜被困在乡下的破屋子中,没有电,没有火,除了一条狗,身边再没有其他任何活物,孤独害怕包裹了她,绝望中,吉姆开着铲雪车来了,还有一瓶酒,在微醺中,他看见她眼底的微光,俯下身吻了她。第二天一早,吉姆临走时说:晚上带千层面来。
就这句话,令人鼻酸,一股热气猛烈地冲到眼底。所谓爱情中的温暖踏实安全感,就是这样吧。她之前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可能见识过错的,才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经历过糟糕的,才能珍惜看似平常的温暖,大概,那些失败的人生经验都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生活和自己,所以,这样的时刻到来时,才会特别的惊喜。
她曾经是红极一时的摄影家,如今六十岁,历经浮世繁华,而现在过气面临财务崩溃,整天计算着每一笔开支。他四十四岁,屋顶维修工,离婚单身,用甜品店老板娘的话说,他是这个小乡镇最无所不知的人,如果有他不知道的,那是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知道。
她觉得荒唐,滑稽。但并没有阻挡他们感情的发展。于她而言,可能一直在期待千层面式的可以熨贴身心的爱情,她以往婚姻中的妥协退让,疲惫不堪,需要这样的包裹。但是他爱上她,我始终有点想不明白。在他面前,她从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女性特征,甚至是一种中性的状态,有自己的事业,虽然目前在低谷,而书中出现的其他女性,要么是肥胖而多舌,要么是浓妆艳抹搔首弄姿,要么是病态的,她以一种独立而谦虚,内敛而低调的姿态生活,女性的魅力不是通过修饰出来的外在表现,而是通过举手投足而不自知的由内散发,或许,这正是吸引他的地方。
第二处是,吉姆对她拍摄出的照片愤怒批评的那一段。她在乡下到处寻找可拍摄的素材,发现了时不时出现又消失的十字架,于是拍成了白色十字架系列,并因此再次被人们关注,事业重回辉煌。
而他因此对她发怒。因为,这些十字架是他患精神分裂症的妹妹的辞世宣言,那些十字架和旁边的和妈妈的合影、学生时代的获奖绶带、玩偶……都是妹妹在对这个世界说“再见”,而那些对这些照片品头论足的所谓艺术家,根本不知道这些对某个人的意义。他发怒,是因为自己的妹妹被拿到大庭广众之下被消费,更有对自己的愤怒和愧疚,因为,正是他在她家留宿的那个暴风雪夜,妹妹躺在雪地里死去。
两个地方,都是爱,一个男人的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男女之间的感情有非常到位的细节评述,尤其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特别令人叹服。
不过,因为章节的凌乱琐碎,片段化的叙述,使这本小说读起来也并不是那么顺畅,属于慢热型,读到最后才会被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