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4 04:5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是一本由郑愁予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精选点评:

  ●最喜欢《偈》

  ●地铁在短诗中安静,句子和地铁一起飞行。数十年的流浪行吟,在事先张扬的终点戛然。到站了~

  ●节选了郑老黄金年代的大量作品,时隔二十多年才再次在大陆出版的诗集。唯一不足在于江苏文艺出的这个精装封面印刷质量实在不怎么样,用手可以扣掉字!

  ●清新如雨后青草的气息

  ●最喜欢:我达达的马蹄是个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走的还是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境的路子,可以与徐志摩、戴望舒等人归于一派,只是有些句子读来总是感觉拗口。喜欢“微尘集”和“谈禅与微雨”中的一部分诗。

  ●不仅仅只是“乡愁” 也不仅仅是诗人 是一个浑身充满诗意的赤子

  ●“我越过你秀丽的面庞浏览风景” 读书大抵也是这种感觉

  ●没有多少打动我的地方

  ●像是大自然的御用写意画师。细腻的笔,有趣的兴致,与生俱来的流逝感,它们本就是相生的啊。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读后感(一):熄灯的流星

  《错误》里最好的一句,莫过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禅诗,是寡淡,诗集里的诗感情很浓,然而又很有深意,如“焚叶如焚梦”(《燕云之八》)。

  《生命》:

  “滑落过长空的下坡,我是熄了灯的流星

  正乘夜雨的微凉,赶一程赴赌的路”

  好的诗,就像单薄洁白的纸,完美的艺术品,只能静默地欣赏,在时光中慢慢细细地品读。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读后感(二):我知,你是少年的仙人

  久置于床头一载有余 从盛夏到又一个深秋 雨说,九月已在大地上等久 期间搬了一次家 从海边到城中 信手翻来读一首是一首 时而觉得寡淡时而又觉脂腻 确不是归人,是过客 期间留在箱底陪我几次出差 从祖国的南方到异乡的海边 每次离开是风,是雨,是夜晚 期间断续读了其他几本书 有的说教成功有的絮叨经验 只有诗恰似指间轻掩的一叶 落桐飘如远年的回音 我知,你是岁月的种子 我知,你是深情的怪咖 我知,你是少年的闲人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读后感(三):是风 是雨 是夜晚

  最喜欢的还是《错误》,这首诗之于郑愁予正如同《乡愁》之于余光中。“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是我读的第一本诗集,固然诗人享誉当代汉语诗歌界,但我看这本书的直接原因是诗人的名字——“郑愁予”一下子吸引了我,名字便很美,诗更是清丽幽婉,真实动人。

  可惜自己底子太薄,很多诗看下来囫囵吞枣一般,不求甚解,只好就自己有限的理解谈几点粗糙的感受:

  1、诗风多变,不拘一格,作品有时明开、朗阔,介入时事,有时则是暗阖、隐逸,潜在内心。所以诗人也被冠以了“浪子诗人”“游侠诗人”“山水诗人”等一系列称号,其实被称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产生对某种思维形象的偏执,这是诗人让人敬佩之处。

  2、内容真实,平易近人,很多诗讲的就是很平常的人和事,平常的就像在邻里街道间闲话家常,当真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贴近生活实际让诗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情感表达细腻饱满。

  3、郑愁予诗歌的“无常观”、“流逝感”沟通了古典的另一面向,除却“汉魂唐魄”的经典古诗文本,那就是佛理的禅趣,所以很多诗富有禅意和哲理。

  但郑诗歌普遍抒情性较强,看个十几首还能流连陶醉,像我这样一口气“吞读”的人未变有些腻味了,读诗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啊!

  摘录

  云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我在一个隐隐的思念上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山是凝固的波浪

  赤道是一痕润红的线,你笑时不见。子午线是一串暗蓝的珍珠,

  当你思念时即为时间的分隔而滴落

  毕竟是日子如针,曳着先浓后淡的彩线起落的拾指之间,反绣出我偏傲的明暗

  而我,多希望我的职业只是敲打我怀里的

  小学堂的钟,因我已是这种年龄

  啄木鸟立在我臂上的年龄

  陨星美丽,笑着陨落的星星更美丽

  这种只适可散步七分钟的雨

  少了不够润 多了便是漉

  所调禅 微雨行到六分钟的时候

  也许就丝丝......丝丝地悟到了....

  如果只是一角床单 就让它垂着吧因为我要画的是一江逝水

  反正床单会在你航行的梦中起伏就像船行江水的波动

  我们去一道流浪而互相不是目的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读后感(四):此愁谁予

  这本诗集本身是一本极其交错的作品,各色的风格、各段的时间、各处的地点,在诗集中反复出现。诗中人可能还未从优胜美地走出,便已经安静地落脚于湘江河畔。友人可以在圣诞节下、在电车中,友人也可以存在于那古典的朦胧感中。凡此种种,诗人在诗中所隐含的“流逝感”确乎是无处不在的。广袤的大地迎来新鲜的霞光,酒气温存,友人兴高,我感到路过整本诗集像面对海浪,它推过来四面八方的消息,带过去自己的眼睛。

这土地我一方来将八方离去

  诗人始终是个流浪的浪子,不仅仅穿梭于地球的东西两半,亦穿梭于往来的诗意纷呈。我总是感到,还未很好地打点诗篇的结束,另一处已经传来的全然不同的花草香。“我的家其实是我的天涯……”,天涯路远渺茫,那些淡淡的乡愁,轻轻的乡音,但有诗意贯穿其间。没办法准确地说出诗人心中的“乡愁”究竟是何种模样,生长于何种土壤。我唯一可以说的是,诗人是从中国烟雨中的古典意味中而来,如果要指明他的故乡,我想就是那些如今被轻薄化的古典中国。

  这种古典的绸线,在他诗中随处可见。他写下“满天飘飞的云絮与一阶落花……”,写下“一轮古城垛,被旋为时间的驿站”,写下“毕竟是日子如针,曳着先浓後淡的彩线”,又写下“今夜你同风雨来,我心的废厦已张起四角的飞檐”。但这些古典已不仅是古典,像夜雨清风吹拂下,它们早已朝向更大的一个世界摇摆而张开,于是诗人可以行驶在美洲的土地上,看见双峰山立在朝阳中,却形容其为“更夫”,一番长啸于千山万壑,最后却绝尘向海洋。在他脑中,记挂着《易经》、牙扇和禅佛之意,又沉醉于做着异国他乡轻快的饮者,光洁的景色总是光洁的,旦复旦兮日日新。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另一方面,诗人的离开是确然的。他面对海潮、港口,他反复地上演着离开的场景,身体的漂流或是心的躁动。在离别中,诗人反复地经历着自我的愁绪,这种愁绪是他的诗中最广泛存在的基调,即是诗人所言“流逝感”的具体体现。无论在欢笑中、伤感中,暗暗飘落的愁绪像秋叶一般自然,以至于时常,我似乎并不能察觉到那隐动的愁思。可以说,通过诗,诗人在寻求白衣月光般的一份简单而短暂的安定。在这样的情景中,诗人处于他所说的“小立”之中。

啊,在自赏的梦中应该是悄然的小立……

  漂泊本身也许只如一场梦境。而诗人的漂泊总是若隐若现地指向那个朦胧的圆心——道不明的乡愁,说不清的游子吟。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会说出:

我要回归,梳理满身满身的植物我已回归,我本是仰卧的青山一列

  如果只读过他最出名的《错误》,也许有人会把诗人想象成为一个婉约静默的观察者。但在《错误》中,那达达的马蹄声,正昭示着诗人的身份,“我”是那个路过的人,达达的马蹄声延伸向前,而前方是“我”流浪的大地,“我”只是山海之间的无涯过客。诗人的主要形象,仍旧是飘动的那一种:

正乘夜雨的微凉,赶一程赴赌的路待投掷的生命如雨点,在湖上激起一夜的迷雾

  而诗人的面前,是空间时间大尺度上的轮转。

  即使在序言中,诗人也透露着他强大的时空相依的“宇宙观”。相比于“山水”、“任侠”、“浪子”的名号,我更愿意称他为“大地诗人”或者“行星诗人”。他像不断出发的行者,迟迟地行走于大地之上,二目朝向星空,摸索大地起伏的棱角。他的眼中,行星的展开何其自然,是大海上飞过海鸥,山林间滑下露珠,一朵隐秘的花开放,一个熟悉的人离开。

若非夜鸟翅声的惊醒船长,你必向北方的故乡滑去……

  这时我们也许才能更多地看尽熟悉的语句: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晚归的船长,美丽的过客,此愁谁予?

  天地之遗。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读后感(五):我们去一道流浪而互相不是目的

  在序言中,郑愁予说出版方的选编,“主旨显然注重青年读者群得以耽美在我少壮时期的情怀中”。按留有写作时间的篇目来看,这本选集的跨度是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八四年,也就是诗人的17岁到51岁,其中创作于五六十年代的居多,确实可算是“少壮时期”。写后来最为熟知的《错误》时,郑愁予21岁,出版方大概就是按照这首诗的风格意象选编出这个集子,以符合读者的预期。类似的,又比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张枣“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人们最熟悉的总是很片面的。好在,这毕竟是个集子,多少可以矫正这种片面,即便我对郑愁予其他时期其他风格的作品也很有兴趣。

写意的自然

  在郑愁予的笔下,自然万物与人是没有分别的。如何写人,就如何写一草一木,于是万物含情,甚至比人类社会更有意趣。万物之间许多无形的联系都被他看见了,他像巫师一样自如地运用“通感”的法术。

被裱褙的乱云,是写在 信封上的书法 《知风草》牵牛花的手握着绿意轻然伸过去, 流萤悄悄飘过去, 落叶搂着风也舞了过去 《三年》坐着吃路的森林 在崖谷吐着雷声 我们踩路来 便被吞没了 便随雷那么懵懂地走出 《鹿场大山》落过一次红叶,小园里的秋色是软软的 《草履虫》那儿的山崖都爱凝望,披垂着长藤如发 那儿的草地都善等待,铺缀着野花如果盘 《小小的岛》整张下午 柳枝老是写着 一个燕字 《书斋生活》

  这该是心思足够细腻丰富的人才能写出的句子吧。读了这些诗,以后再去看那山林风雷、草木虫鸟,都会看出别样的景致,好像世界又多了一层色彩。这时,人也不是一个特殊的物种,它融在自然当中,已经分不出彼此了。

古典的韵致

  这个特点,在周梦蝶、洛夫等台湾诗人的作品中都比较明显,所谓的“中国风”,一在意象,一在词句。以读者最熟悉的《错误》为例,短短的九行诗,出现了“江南”“莲花”“东风”“柳絮”“青石的街道”“向晚”“三月”“窗扉”“马蹄”“归人”“过客”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古风画面,这大概也是这首诗流传甚广的原因吧。我更欣赏的是诗中文言词句的点缀,比如《燕云集·燕云之十》的副题:“燕有巫妇,春住围城,秋居妙笔”,短短十二字,不只凝练,而且开阔磅礴。自知该多读古诗文,今年新书有西川读唐诗,李亚伟解宋词,古今一脉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摘喜欢的一节:

清溪归来 虽谙龟鹤之数 而仙心不及侠骨 免不了 一夕收斩 纵有彩笔出借 已是别人梦中的匹夫 《题甄后绣像》

写到饮酒

  因为个人嗜好,这一小部分算是私藏。假设我是郑愁予老先生的朋友,我们应该能多喝几杯吧,哈哈。他一写到饮酒,就有让我会意一笑或拍手称快的句子,性情,也有兴致,非常喜欢这样的灵魂,分享几处:

蓦披上纱巾,有一种微凉的触及的欣喜 于是,想喝一杯酒了 《触及的欣喜》 唯饮者方能道出 两株松互相推搪的风,与乎 两株柳互相牵引的风,有 如何方向之不同 《六月夜饮》 然后,我们仰卧 把脚踝伸入爱荷华河无声的流水 张开嘴向着夜空,等候从空了的酒瓶中 滴下鲛人的泪珠 等数到第七颗的时候 我们才满意地把瓶子丢掉 …… 忽然,我的同伴提议 咱们想法子再弄一瓶酒吧 那也不行 那要开很长的车到安氏农庄去偷去 而我们,又是这样的懒,何况 书包中还有一些儒家思想呢 《八月夜饮》 我想起许多酒的名字 宝石的名字。许多名字我一呼唤就会跟着我到梦里 去…… 《北极光》 浪子,醉过一夜的小镇从不知名字 《纤手》

与生俱来的流逝感

  在序言中,郑愁予说,这种流逝感是他“自幼就有的”,在他少年时尤为明显。全书中第二首诗《归航曲》就带着一种即将消逝的哀伤,归航不是字面上的驶回岸边,而是“人生如逆旅”的归去,在世间漂泊已久,诗人这艘小船想要消失在斯培西阿海湾(书上注释:雪莱失踪处),旋没在汨罗江渚。写这首诗时,郑愁予才18岁。21岁时,他在《偈》中写道:

不再流浪了,我不愿做空间的歌者, 宁愿是时间的石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游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这土地我一方来, 将八方离去。

  同年,还有一首《乡音》,同样是把尘世当作他乡:

我凝望流星,想念他乃宇宙的吉普赛, 在一个冰冷的围场,我们是同槽拴过马的。 我在温暖的地球已有了名姓, 而我失去了旧日的旅伴,我很孤独, 我想告诉他,昔日小栈房炕上的铜火盆, 我们并手烤过也对酒歌过—— 它就是地球的太阳,一切的热源; 而为甚么挨近时冷,远离时反暖,我也深深纳闷着。

  与流星同乡,何等开阔,又何等孤独。 对自身孤独与消逝的感知,也扩大到万事万物的流逝。这种无可奈何的寂然、消散、流走,在后来的诗作中不再直接表露,而是渐渐隐退到具体的描摹和抒怀中。有哀伤也是不浓的,像变幻的夜色,像流转的季节,让人觉得自然而然,对此做不了什么,也就接受了。流逝感是一种宿命。

我们三人终取三个方向 带走自己的酒醉 《心上秋》 风也从睡眠中醒来 忧虑像梦的消逝 而欣喜 却是风说早安那样的 无边无际的…… 《怀世旭》 那些风,留下些情话就 下坡去了。 《玉米田》 为了喜欢碑林,夏秋都是佳日, 在斜阳中常爱辨读一些年月、姓氏, 并不认识谁,并不想找谁, 并不感伤…… 《席尔斯家庭》 所谓雪 即是鸟的前生 所谓天涯 即是踏雪而无 足印的地方 《天涯踏雪记》

  还有很多动人的诗句,没法分类列出。比如这篇笔记的标题,本来和内容没什么关联,只是我私心最喜欢这句罢了。两个流浪的人,同路为伴就很好,相识相知,不必相恋。这是我所想往的样子啊。

一整日我越过你秀静的面庞浏览风景 而已暗了 让我琐碎耳语明天的事 或竟然是 来生的……然而我们不吻 不争执 上车的第一句话不就已说好了 我们去一道流浪而互相不是目的 《流浪的天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