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自画像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杀·自画像》是一本由[法]爱德华·勒维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杀·自画像》精选点评:
●死亡将一个人的一生从一本芜杂的字典变成了一个预先安排好的故事
●我得再读一遍 反正无所谓顺序 不是么
●你就是这道黑暗却强烈的光束,从属于你的夜晚中,照亮了他们曾经看不见的白天。
●旅行的必备小书!随时可以翻开,随时可以阅读,都是呓语,都是人生,都是永恒。
●一个闪念:这或许始于一个停不下笔的“我______”造句问卷 (而这通篇的文字,都是求之不得的做同质性系数的检查的标本)
●
●悼词埋葬了你。
●7.4/10.0很久之前随意买的,所以才意义不小。前两年隐喻多了情感泛滥了,拿着这样平淡到匮乏的小书竟然都有点不适应。隐约找回到了一丁丁点那种好奇感。不过,如此干瘪,也注定他不会很有什么名气了(被看到书名后被警告再买带这种字眼的书就都扔了。
●比起《自杀》,我更喜欢《自画像》,虽然我不大可能记清楚所有的细节,甚至一半也没有记住,但是那种娓娓道来、慢慢诉说的感觉,让我感到亲切,同时也惊讶法国人的生活,和我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共同之处。虽然译者认为《自杀》里的“你”可能就是作者本人,但在《自画像》里确实提到了有这么一位朋友。
●去法国不会忘了把他的其他作品购入。他的作品确实是由思想堆积而成,然而我很喜欢。
《自杀·自画像》读后感(一):遗世孑立的孤独之魂
试想一个场景,你在读一本书,而里面充斥着作者的喃喃自语,像在语言的迷宫中兜兜逛逛,摸不着北,寻不着门,却又时常会被其中的句子惊到,诸如“你的自杀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话,可你永远也采摘不到它的果实”,不由得一震,好像作者触到读者隐藏久久的秘密,反过来说,自己似乎也觉察出了门道,渐渐看出了这场语词钩织的捉迷藏的线头。
这是法国作家、艺术家爱德华•勒维的小说合集《自杀•自画像》给我的一个观感。《自画像》里第一人称的自白,好似由大量的语词构成的句子从四面八方铺面而来,有的连贯,有的却突然插入,打断原来的节奏,突兀却直接,一如生活的偶然和不可预测。而此排山倒海的、随意而为的碎碎念似的语句,呈现出一派立体的人物形象,就像搭一个立体模型,一块一块的拼合,终究成形。一个人的一切其实相当的琐碎,日常的作息,习惯与癖好、童年的经历,儿时的梦想、遭遇过的事、碰触过的人、荒诞的见解、莫名的玄思,林林总总,零零碎碎,全都组成了一份人物拼图。
非线性的叙述方式,而且消融了时间的概念,加之语词的堆砌和碎片化的句子,勒维的小说给人一种阅读的窒息感,他抹掉了语法,就像btr(鼻涕人)在导读中说到的“《自画像》没有分段,它仿佛要予人一种印象:这些句子是同时出现的。”但读者又能够顺着作者的意识流而进入作者的内心,被他心里的暗涌推着潜行,然后不知道下一秒会被推到怎样幽微之境,也许这是这本小说的有趣的阅读体验之一。
而与《自画像》一脉相承的《自杀》,同样是碎片化的、跳跃性的叙事。勒维写到,“你按照自己的阅读节奏控制虚构生活的进展:你可以让它停止、加速或减速。回到过去,或跳向未来。你是读者,拥有神一样的能力:时间臣服在你的脚下。”可事实上,在阅读时真正拥有神一样的能力的是作者本人,他的叙事节奏控制着我们的阅读节奏,也控制着我们对他生活的窥探和介入的深浅。勒维对友人的生活细节和心理的大量描写,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孤独,无论主人公如何融入社会,但内心的孤寂依旧难以排遣,而自杀可能成了最终的必然。作者甚至认为自杀是一种惊世骇俗的美,归根结底是对遗世孑立的孤独灵魂的赞颂。
《自杀·自画像》读后感(二):爱德华·勒维的“完美”
爱德华·勒维的《自杀·自画像》最近变成了“心头好”。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都是一百多页薄薄的软面小册子,出门在外方便携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随时能让你入迷:随便的翻开其中一页,随便地挑其中的某一句话默默地开始读(自认为朗读的话效果会更棒),你很快就会产生一种与时间分离的错觉感,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凝固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不存在时间,因为整本书里的内容没有顺序,也没有事情发生先后之分;更不存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逻辑叙事,因为句子和句子之间没有任何所谓的联系……作者把一切可能会局限作品的因素都排斥在外,书中提到的每一处微小的细节,似乎都在飞快地迈向没有尽头的永恒里。
正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对于爱德华·勒维而言,就是他真正渴望的“完美”。
名校毕业、精英人士、绘画鬼才、追捕光与影的人……爱德华·勒维有很多头衔,但他却像个不知满足的孩子,一旦发现这些东西并不能满足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身,将它们一个接一个残忍地抛弃,然后扑向更向往的领域。文学,可能是他此生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拥抱。他的一生只创作了四本小说《著作》、《日志》、《自画像》和《自杀》,内容如同他取的名字,简洁明了,几乎都是短句。这本书是《自杀》和《自画像》的合集,分别装订成了两本小说,《自画像》写的是他自己,《自杀》则写的是他曾经一位已经自杀过世的青年友人。而就在他创作完《自杀》之后没过多久,他也赴了友人的后尘。
很多人都认为《自画像》是他自杀念头开始的苗头,而《自杀》则是他行动前的自白,内容也因此沾满了昏暗的血腥味,让人下意识地抗拒。可是一切都截然相反,读下去你会发现——书中他记忆的片段,沉默的自白与不知从哪里冒出的碎语,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都是满溢而出的生之眷恋,如同梵·高的《向日葵》,是黄金般近乎绚烂的色彩。但不同的是,梵·高的自杀带着病态的绝望,而爱德华的自杀则让人感觉——死亡不过是一场盛宴,没有悲伤,更没有痛苦,一切只是为了更接近所追求的“完美”,因为不管是文学,还是更早的摄影、绘画,它们都有其固定的载体,无法彻底剥离时间与意义。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德华的“完美”正是建立在永恒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打破了死亡的边界,人的生命才能达到永恒。所以,他把死亡看成了一个通往永恒的媒介点,一条捷径,唯有亲自前去验证。他不是真的绝望,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在死亡面前,笑着说再见。”而我们也唯有在感受过他自杀前的那一刻复杂而追求完美的心情时,才会明白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因为对于我们而言,爱德华·勒维“就是这道黑暗却强烈的光束,从属于你的夜晚中,照亮了他们曾经看不见的白天”。
《自杀·自画像》读后感(三):自杀阴影下的文字——读《自杀》和《自画像》
# 一
有关《自杀》这本书,必须知道的一点就是,交稿后仅仅十天,作者便自杀身亡。
这本书看上去是作者对自杀好友的缅怀,而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己对死亡的参透。
在篇末的三行诗中,其中有一首是
gt;诞生突降于我,
生活占据了我,
死亡完成了我。
死亡,对于作者爱德华•勒维而言,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 二
本书的体裁非常奇怪,全篇用的是第二人称,像是作者对好友的缅怀与悼念。比起小说而言,更像是书信。
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之下,我们知道了死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死于什么形式,以及最重要的**为何而死**。
对于死因,作者设想了很多,也帮我们澄清了很多。死者在生前,也许和许多的普通人一样,看不出任何的端倪,猜不到何种的偏差。就像是读者生活中的朋友一样,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是对着**自杀**这个话题,就像是大多数人一样,不会谈得太多,聊得太多。
gt;你没有企图自杀的前科。你不惧怕死亡,你先于它而存在。
你的自杀让人以为你活得很惨,可你的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幸。比起想念你的人,你的痛苦没有那么多。
你对生活不满不是因为身体机能出了问题。
就像是书中说到的一样,一旦自杀成为了结束生命的方式,之前生活中所有的痕迹,都会成为“自杀倾向”的蛛丝马迹。
gt;你深陷在无休止的怀疑中。你说自己是这方面的行家。可是怀疑让你累得不行,你甚至怀疑起了怀疑本身。
你死了,因为你要冒着空无一切的危险去寻找幸福。
你打算建造自己的墓地,不想劳烦别人为你挑选最坚固耐久的安息地。
当作者为自己的好友整理了这么多的死亡的线索的时候,他得到了什么呢?他理解了好友的世界了么?他参透了生命的意义了么?他渴求死亡的内涵了么?
的确。作者用实践回答了我们。他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而也就像是他在书中所说的一样,**你离开的方式把你的人生改写成了另一番模样。认识你的人根据你最后的举动去重新理解你的每一个行为。**而作者爱德华•勒维的生命之林,也不可避免的落入了**黑色大树的影子之中。**
# 三
在另一本书《自画像》中,作者将自己作为对象,丰富地刻画,细致地讲述,似乎是想给人留下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自己**。在一百页的篇幅中,他用一个接一个的陈述句,从各方面提供了**我**的性质。作者是不是书中的人物呢,无法确定。但是对于创作,对于写作,书中有这样提到:
gt;我有时有写书的想法,发现这是一个出不去的又黑又窄的房间,相反,我有时会发现这是一做有无限分支点明亮房屋。在这里,快速畅行怡然自得。
本书的创作,对于作者,更多是一种发泄的出口,而不是一个自我宣言。循着这个途径入手,《自杀》这本书对于朋友的分析,更多的也是一种对于临终前的自己的记录和剖析。
不过,在《自杀》里面又有这样的文字:
gt;你读到的,是两种认识的重叠,一个是你的,一个是作者的。你怀疑自己观察到的,却不怀疑别人虚构出来的。你在真实生活的不绝流水中感受它,但你却按照自己的阅读节奏控制虚构生活的进展。
# 四
这种试探与暧昧的态度,在文字背后,读者只能感受到一个敏感焦虑的作者。
他用文字倾诉自己的一切,又担心读者不会理解自己的真情实感。当这种情愫变成”自杀“这种极端的行为的时候,爱德华•勒维只会越发的悲观。他已经猜测到了,他的文字已经被”自杀“所笼罩,已经无法摆脱这个字眼的影响。
爱德华•勒维对于**自杀**的想法,是否已经全情的投入到了《自杀》这本书中,其实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读者如果能从字里行间找到生命的共鸣就好。如果不能,也无妨。
###更多请关注:https://basin42.wordpress.com/
《自杀·自画像》读后感(四):爱德华·勒维 致命的厌倦
爱德华·勒维是我偶然发现的一个作家。 因为我某天突然很想看一本围绕自杀为主题的书(上一次看的还是《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但因为时隔久远几乎想不起来具体的情节了,只记得寓意大概是向死而生之类的吧,但是我不太想看积极的东西,我想看「真实无解」的消极),所以就搜到了他的《自杀》。这种非热门的欧洲文学作品必然产销不大不会再版,出版时间已经有些年头,正版几乎绝迹,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到了一套。凭借在寻找共鸣上的敏锐直觉,看了几页之后我就知道:我爱他,我会爱他。这样的书不知道还有多少,又会被人错过多少。 《自杀》看起来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看到后面我又发现这其实可能是一本《抑郁症患者手记》),42岁的他把书稿交给出版社,十天之后就自杀了。但小说里主人公的生命结束在25岁(一个令人心情微妙的数字),在和妻子准备去打球时,毫无征兆地回到地下室开枪自杀。 全书以主人公朋友的视角和口吻,几乎通篇使用第二人称叙述。译者和读者可能都会自作多情地代入自己,但我知道他只是在用一种超脱抽离的旁观者视角,仿佛借他人之口来平静地解析自己的全部。就像——“你说的那个朋友是不是就是你自己啊?” 但读者的确很容易因此产生共鸣。 似乎我所熟知的其他人在自杀这件事情上,根本来说都是出于一种被动选择。只有爱德华·勒维是真的对死亡痴迷,不,也不该说是痴迷死亡,而是对生存无意义的彻底厌倦。他借书中主人公之口说自己什么都不缺,家庭,朋友,爱人,足够的经济能力……人生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受过什么太大的痛苦。他思考生存和死亡,他的自杀像一种深思熟虑后下定决心挑战虚无的具有实验精神的主动选择。 好吧,事实是他也很可能患有抑郁症,但是很难搞清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因为意识到生存的虚无导致了抑郁,还是因为抑郁导致觉得生存无意义?又或者两者其实是相互催化的关系。 他喜欢在城市中游荡闲逛,努力地想记住经过的每一幢建筑。就像我也想努力记住看过的所有文字和画面,交流中产生过的亲密感情,偶尔闪现的智慧灵光。但可惜这种努力只是徒劳,我们都无力抵抗遗忘。 我感受到他每一个字中对存在无意义的倦闷和虚无感,每天睁开眼面对的重复的机械生活,沙漏般令人沮丧的记忆力;害怕自己变得行尸走肉——变成一具会呼吸的尸体,又害怕靠吃抗抑郁药获得的「人造亢奋」是会使自己失去自由意志的假象,变得不再是「真实的自己」(抑郁症患者常常会把抑郁当作自我人格真实的一部分,害怕自我的身份受到动摇,变成另一个不再是自己的人。但是我们的情绪电波中又有什么是真实的呢);渴望一种从生活从时间的秩序中逃脱——自我放逐的流浪汉式堕落;感受他在四十多个年头中也曾付出过的努力尝试和挣扎。 痛苦可能还不足以让人毁灭自己,但生命本质的无聊匮乏可以。 他在另一本全书使用第一人称的镜像姊妹书《自画像》(这本书是就是他为自己打造的“博物馆”,他全部的“人生碎片”)中说: 听一个老人讲述自己的一生时,我在想:“这个人是他自己的一座博物馆。” 我要朝死胡同里看去。我不害怕生命尽头的东西。 我拿死亡开玩笑。我不爱自己。我不讨厌自己。我忘不掉去忘记。 因为我有趣,所以大家就认为我是幸福的。 我有一次尝试了自杀,我已经四次想尝试自杀。 我写的一切都是真的,但那又怎样? 我从不后悔说出了自己真正在想什么。 看到他说“我喜欢纸袋发出的清脆音,而不是塑料袋发出的声音,它使人烦躁不安”时,我的大脑立刻调出了这两者的声音记忆并反复进行比较,觉得他说得很对,并有些享受其中。 人人都有倾诉欲,但是没有人的倾诉欲能比得上有精神障碍的精神活动者,不如他们情感强烈,也不如他们真实坦然。他们擅长剖析和吐露出自己的全部精魂,绝对诚实,无比裸露。自杀8.1(法)爱德华•勒维 / 2013 / 上海人民出版社
《自杀·自画像》读后感(五):勒维的语言盛宴
勒维的语言盛宴
——读爱德华·勒维小说《自杀/自画像》
◎ 东渔
让我们先来认识爱德华·勒维,关于他的介绍无非是法国作家,艺术家、摄影师,多重身份之中竟没提到诗人这个头衔,且评论界将其独特的写作称之为“文学立体派”,所谓“碎片化立体呈现”不也是显露着诗意堆砌的痕迹嘛。从他的小说《自画像》和《自杀》中提取印象,将他的形象组合出来,因此,可以首先确定他是一个诗人,一个玩弄语言的高手,是他在操控语言,而不是语言高于他,也可以说,他操控的语言最终成了“他的符号”,已不再是大众的语言。
文本不分段、不分行,却烙有诗的本质,爱德华·勒维这种文本让我想到国内的孙智正、鲁鱼等小众化却很有特色的写作者。一种无拘束、自由的文本体现,向后现代主义无意识地聚拢。简单的词语在他们笔下散发诡谲的魅力,看似陈述句堆砌起来的平面框架,其实更像是构建了立体的迷宫,精神的游离居于语言的背后,更深的底蕴犹如层层剥离,时而分散,时而聚合,呈现连续性五彩纷呈的状态。
再来梳理一下爱德华·勒维的文字气质:他的语无伦次,他的跳跃,梦呓般陈述,他的专注,他的武断,他的意淫,自我标榜的嗜好,他对“弥撒”的怀疑和不屑,但不是亵渎,这一切都在表述一个人的立体化精神层面。他多次提到“精神分析医师”,且承认看过四位精神病科医生,吃过百忧解等药物(“都没有用”),还在一家精神病院住了半个月,这表明生前他应该一直都在做着精神方面的治疗,抑制抑郁的发作。即便是精神的病态曾困扰他,但这不是赴死的主要驱使。世俗的生活让他无所适从,他用自己的方式面对世界,义无反顾,在自我的沼泽里沉沦或者上升,他打开的新世界也只能是带着“自我”标记的精神世界。
1.《自画像》
这是一份别具一格的简历,一份特殊的自我介绍,不需要任何一个读者的和解,我就需要疏离,我就是我,仿佛爱德华·勒维一直就是这么与人对话的。
爱德华·勒维带着神经质的表达,像是面对另一个人,肆无忌惮地坦露心态,亦如静物花瓶般摆放在堂前,将“自我”呈现给写生者,任由他们用眼睛注视,用心灵去感触去溶解,然后画下来。
这些闪念、碎片、突然的动机,也像是众多微博体的集结,或脑洞大开的果冻组合体,透着敏感、透明、近似病态的人格体现;好比他自己热衷的印象派画作,在一片片光彩中显露的虚无本质。后来他弃绘画衷情于摄影,然后是文学,都是因其敏锐的情感触角所为,他终究会融入盛装精神缺口的诸多载体,而这些“手艺”最终成全了他,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一个“自我”的强者。
“我”的所有作风,属于小说里的“印象派”:
——我的迷幻,“我有个想法,开一家梦之博物馆。”
——我的诗意辩证思维,“如果我在照镜子时转了身,就会有这样一个时刻,再也看不见自己。”
——我的臆想,“我在云朵里看着幻想中的生物。”
——我的游移不定,“我为自己的高兴而高兴,为自己的悲伤而悲伤,但也会自己的悲伤而高兴,为自己的高兴而悲伤。”
——我的自卑,“我有时不知为什么感到自己是个伪君子,好像有个影子笼罩着我,无法摆脱。”
——自我的敏感,孤独延伸的敏感,“从母体的孤独到进入坟墓的孤独,我被迫接触到很多人。”“人群中,我比独自一人时更孤独”
——我的睿思,不拘一格,正如《自画像》的剖白:“造就我的风格的,不是文字,而是思想。”
生于1965年的爱德华·勒维写到“我要活到八十五岁”,还要将他的墓地建成一件艺术品,刻上死亡日期:2050年12月31日,这是多么迷幻的一幕,真正的意外是,他写完了《自杀》就在2007年10月初自杀了。死亡注定要适时到来,一个控制语言的人也控制了死亡的脚步,自杀是“自画像”最后的涂抹,于是他成全了自己——“死亡是完成自己”。因为他早已看透生命的虚无本质,因为坚决的厌世感,因为“我的死亡不会改变任何东西。”,亦或他将践行《自画像》这句话的本质意义——我希望人们在我的墓碑上刻上这句墓志铭:“一会儿见。”
2. 《自杀》
爱德华·勒维的另一本小册子《自杀》与《自画像》自成一体,散发着一脉相承的气息。以对一个自杀身亡的朋友倾诉对话的形式,实质上更像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行使一种对话主权。第二人称“你”的直接运用,消解了人际关系的距离。整篇小说的气息,就好像爱德华热衷于对镜自弹——“对着镜子,不论是高高兴兴还是无忧无虑,你总归是某个人……表演短剧中的人物,这让你重新有了存在感。”
有时候读他的作品,会感觉到爱德华手里拿的并不是写作的笔,而是一把刀子。对于“你”犹如步步深入的勘探器,“我”时而在“你”身旁,时而“二神合一”,潜入内心深处,后现代主义的支离破碎呈现的却是完整而迷失的精神家园,没有守望,只有出离、解脱和无畏的“自我”。
剖析自我的精神世界,却不想继续纠葛于人世,爱德华·勒维用死亡的艺术践行了生存“印象派”,或许,他还会在另一个世界起底重来,完全按照他自己的意念来行事,那里将是永生之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