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摘抄

2021-04-26 01:48: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摘抄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是一本由[瑞士]罗伯特·瓦尔泽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页数:1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一):所有的类比都是不对的

  所有的类比都是不对的。

  瓦尔泽就是瓦尔泽。

  富翁的管家。

  一位洗碗工(未经查证)。

  和洗衣妇恋过爱。

  患过精神病。

  和维特金德绝过交。

  劝过霍夫曼斯塔尔不要太出名。

  让我想起深圳、波拉尼奥、余秀华。

  还有热内和谎言、干巴巴的身体……

  然而正如我所言,

  所有的类比都是不对的。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二):致受伤的人

  瓦尔泽的诗是赴死的哀歌,它的色调甚至不能用“忧郁”来形容,就只是踏进死亡之门前最后的一步所发出的踩踏声。对于那些感同身受的人来说,读瓦尔泽绝对不是什么拯救他们回到生命的方式,而是加重每一丝本已明确的痛苦的痕迹。

  它为我们展示的是,是他所生活的那一个世界——大的环境,小的自我的生活,是多么的压抑,空虚,和无意义。人们不再追寻那些真正闪耀在灵魂之中的事情,失去了激情只能靠怀念而度日。听起来是否有些熟悉?也许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们的世界就一直在机械化和物质的死气沉沉中发展和前行,所有已知的反抗都只迎来失败的结局,绝望中的战争显然更是起不到任何积极的帮助。在这种更需要人成为理性的机器和奴隶的环境中,感情常常是仅在艺术中被崇尚和尊敬,而在现实中被压抑和唾弃的。长期以往,不仅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个人内心的自我压抑也就跟着产生。任何寻求打破理性的框架的行为都很容易催生伤口和痛苦——但即便这样也要继续下去,直至疯狂和死亡,也无法忍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失去真正的活力的,符合规则的东西。即使同样有着个人无解的懦弱、恐惧、哀愁和挣扎,也不再能选择任何一种其他的生活方式了。

  他是那么的孤独和悲伤。周围的人看起来都很自得、舒适而快乐,但他不是;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够享有,或是值得享有任何爱意,困惑而疲倦是他对生命所有的态度,而丧失希望则敲响了死亡的大钟。几乎可以肯定,瓦尔泽把那视作必然的、无可挽回的结局:毁灭。卡夫卡在这点上确实和他有着相似的内涵,当然瓦尔泽的语言显然要艺术一些。

  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当生的渴望一天一天的色彩暗淡下去。也许笑着面对那很快到来的结局总归是个好主意,既然生存下去是那么的困难。愿每个人在消散于大气之中前能至少享受一份真切的爱与被爱的温柔。然后反叛的、带着仅剩的激情去走进那扇门吧,那也许总会是新的冒险。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三):一首没有印出来的诗

  后来,我又去察看,那首诗是在的,是我读诗太快。但也恐怕是编辑具备过的“才干”作祟。我本可以慢下来,但我读诗还是快,因为我对他人的诗是不准备记忆的,我只要快速地闪回他们的一生,并拾获。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会不会显得懒惰?我的一位写小说的朋友说:你读书虽然快,但我却是读一本,是一本。真叫人气。但我知道,我心底是服气的。

  之所以又去察看,是觉得一本书不太会轻易犯类似“白页”这样的一个错误,翻开前一页,果然,注释部分就是效劳于前一页的诗的。我把自以为的错误,贴了出来,天大的发现呢,一本书的漏洞,虽然这么做我不是为了卖弄,但体现出来的结果,是我的过失。

  在此之前,我想:这一首没有印出来的诗,可能就是整本诗集中最好的诗。这样的几率不大,但人总会被不存在的事情所吸引。而我对好诗的渴求,似乎又是无止境的。

  这本诗集给我的惊喜不大,但我仍然是喜欢这样一本诗集。看到译序中写:“在中国,罗伯特·瓦尔泽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甚至有许多人分不清马丁·瓦尔泽与罗伯特·瓦尔泽;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两人作品的命运,马丁·瓦尔泽已经有六七本译成中文,而作为文学成就更高的罗伯特·瓦尔泽却只有一本,可怜的一本。”

  再分享几句诗出来:

  我只知道这儿很安静/脱离所有的需求和活动/感觉很好,我可以休息/没有时间权衡我的时间。——《幽会》

  读这一本诗集时,我是无业,不准备即刻去寻找一份工作维生,所以终日待在一家麦当劳里,看书,喝一杯饮料,一待就是一整天。我想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种浮游。虽然“没有时间权衡我的时间”很酷,但是如果我来写,我会写一种事物,仍然可以权衡我的时间。这样一首诗,会显得有定力。一首使人发散、轻松的诗很好,但我越来越看中诗歌的内在定力。像一个高手,深厚的内功一类的事情。

  瓦尔泽后来写在纸片上的诗歌片段:“我希望无人再成为我/只有我才能忍受自己/懂得多,看得多/却保持沉默,近乎一无是处。”我想他这么写的时候,一定是处在非常痛苦、棘手的一个心理阶段。

  “各种伟大的艺术早就在漫长的往昔完成。”这是诗集作者瓦尔泽说的,奈保尔也在小说《米格尔街》中写过:往昔是深邃的。现在的创作活动,看起来总是很困难。文学、艺术的迷宫要追溯,我们却如同一根针驶入大海。真正的创作者,而不是一些畅销书作者。也非褒贬畅销书作者们,他们是流行意义里的一种象征。

  作为一个不懂流行的人,自然无法衡量,而我是说那种打磨句词的人,召唤“文学中的神来之笔”的写作者,写作时,像老马拉车般,有一点苦难,如同圣徒。我又想到杨树,专注于叶子的树木,具备良木的气质,引人偶尔为之的振奋。虽然我不懂树,不知道更多的草木之名,但我还是在《幽会》一诗的空白处写下一句:在这个无所事事的夏日,只有杨树可以衡量我的时间。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四):我愿为一颗孤星驻足

  很难想象,一个作家留存于世的作品未得欣赏将是何种落寞。如死亡死于所有人遗忘之时,于罗伯特瓦尔泽而言,作品是他重生的机会。与他相识,是在夜晚一次无意添加购物车的行为之中。在生活里,人们购物车装的最多的常常是蔬菜,酱料,酸奶,水果,零食。书籍这东西很难再添置进去。就算你走入书店,能像逛超市那样大把大把将书装进购物车的时候也少,更多时候你会翻翻看看,然后择其中的心头好和旁边的文创玩意。书籍远不如一杯奶茶来的流行与贵重。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每颗星星都像血滴”,此为诗集开篇第一首之句,一种疼痛而剥落的美。对于诗人的解读,我从不喜欢按照诗歌去理解,而试图从其人生中找他法。诗人是生活的囚徒,在生活的监狱中用力写着孤独,苦难,绝望。书的序言中介绍道瓦尔泽命运如雪的人生:他孤独终老,先后见证亲人的离世,患有二十七年抑郁症,抑郁症下散步成为他生命中比写作更为要紧的事。阿尔卑斯山的冬天是雪的世界,瓦尔泽在寂静的雪地里走着走着。他走过火车站,穿过一片树林,走向那堆废墟,那是他想去的地方。他一步一步向废墟走去,步伐是稳健的,他甚至没有去扶一下路边的栏杆,或许是怕碰掉栏杆上洁白的积雪。忽然他身子一斜,仰面倒下,滑行了约两三米,不再起来。若干时间以后瓦尔泽先被一只猎狗发觉,接着是附近的农民,然后是整个世界。命运为他安排一种诗意的死法。人类的一生正是在行走中逝去。诗人木心说他只是散步散远了,走着走着便走到哥伦比亚,便走到纽约,他习于冷,立志成冰,不求拥抱。孤独而零落的人生,总磨砺着一个人生活的决心,幽深而冷久。

  诗集的翻译并算不上好,却能透过字句感觉诗本身的素颜。从网上对照着部分英译版,看着一些字句的倒置,才体会翻译不易。实译是陈述,意译则是表达。然而,网上对于这位诗人的信息太少,与他同时代的卡夫卡名气比他大,与他人生相似的荷尔德林也更广为人知。我像发现一颗孤星,因他感动又因他遗憾。

  今日,我愿为他驻足,搜寻、阅读他寥寥可数的作品。电影《柏林苍穹下》,以天使的视角去窥探人在自己内心的陈述。人类眼中世界是彩色。天使看见的只有黑白。黑白世界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艰难,内心的想法却只有天使可以得知。我们生活于世,彼此相见,却有好多话无法开口。饥饿会抛弃礼仪,困乏会丢弃优雅,人是多么悲壮又虚伪的动物,在地球流浪千年,除了彼此相爱慰藉,遍寻宇宙还是得不到回音。LADY GAGA说,她愿意为一百人中的一个人去坚持。黑塞说,假如瓦尔泽拥有千百万个读者,这个世界就会平和得多。而那些被生活逼退到暗仄角落的人又该如何呢?他们除了寥落的雨季,密集的楼道,对于生活他们早已失掉许多的虔诚。生活里的自我式欺瞒,总会被人而戳破。像那个出走半个中国的北岛,乡音的一头只会成为恐惧。而关于生活,这个庞大而深远的词汇,我也怕它成为我的深渊。我除了向书籍中去寻找一种捷径,我想不到其他安慰能够护佑我多久。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五):凡人形成文字的诗是与魔鬼的一场交易

  ❦Lucie's Poems —— The fake & false Trade with the demon❦

  ❉今早在【剑】的梦中醒来,梦见自己用自己的剑杀死了月亮。❉

  ◉这是一个【完成时态】的【强化之梦】,梦得是过去已经完成的状态,旨在强化自己的内在信念。早在2015年,我就开始在磨剑了,直到2017年底,我的这把【理性之剑】才得以完成。而,2017年的上半年是极其凶险的时光,说它【凶险】,是因为那时的我险些就兑现了和魔鬼的交易。◉

  ◈我回看那时我写下的那些诗,那些有关月亮的诗,每一首都写得迷人,但我已然意识到——凡人留在人间的形成文字的那些有吸引力的诗,并非凡人一人的所为,形成的文字就是烙下的契约,这些形成文字的诗是凡人与魔鬼交易的证据——真正的诗绝不可能形成文字,真正的诗是【流溢】的状态,而在凡人的肉体上,只能从一个地方看到【诗】的存在,那里就是凡人的【眼睛】。◈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六):你可知,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01

  读到过很多有关月亮和夜晚的句子,有的暖到我心底,有的美到骨子里,有的伤感,有的欢喜。

  就像乔一在《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中写到:“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乔一这句真是最暖的表白,暖到心底,每个字里都能看见她和”F君“的恩爱。

  海子曾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又是何等的凄美,美到骨子里,一句”我只想你“,足以表达一切。

  除了美的,暖的,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伤感孤寂。孤独一人,自斟自饮,举杯邀明月,与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左右。

  对了,还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声音衬托山里的幽静闲适,寂静欢喜。月亮从云层中钻出来,鸟儿从睡梦中醒过来,不时地呢喃,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的水流声。

  可是,关于月亮和夜晚的句子,没有一句像我前天读到罗伯特·瓦尔泽诗歌中这句:“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所有星星都像血滴。”一样,让我神经紧绷,眉头紧锁,掉下眼泪,然后闭上眼睛去想象一幅画面,还久久不能忘记。

  02

  其实,我之前不了解这个诗人或者说作家,之前我特别喜欢泰戈尔的诗。无意中读到罗伯特·瓦尔泽的诗《在办公室》,而“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每颗星星都像血滴”正出自于这首诗。

  当时我只是特别喜欢这句话,还没好好理解作者整首诗表达的意思,记得我发了个微博说,好喜欢这句,写得这么特别,我爱上里这个作者。

  第一次,有人在描写月亮的时候,说它是夜晚的伤口,而星星都像血滴。我的第一反应是,罗伯特·瓦尔泽真的是“脑洞”很大啊,能把不相关的月亮和伤口,星星和血滴联系起来,然后就是一会儿的安静思考。

  我在想,到底真的是作者的脑洞打开,想象力丰富,还是这就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和生活体会。如果是作者当时的感受,而她这又是经历了多大的挫折,苦痛,才能把悲伤写得如此形象,感觉万物都可以借一表达感伤,可谓,悲至极。

  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能写出很多悲伤无奈又如此美的句子。而读完罗伯特·瓦尔泽的诗集,才发现,他写的就是自己啊,他自己的生活啊。坎坷崎岖的经历,有点绝望的人生,而他一直坚持也热爱的是写,不断地写。

  03

  罗伯特·瓦尔泽14岁时就离开学校,在银行见习。16岁经历母亲去世,之后演员面试失败,父亲去世,而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在精神病院离开人世,一个死于自杀。

  后来,罗伯特·瓦尔泽在伯尔尼公共档案馆担任助理档案员,然后生活并没有平静,1929年他被邻居投诉,说他出现了精神病症状。

  这只是坎坷的一部分啊,他向玛格丽特·夏凡纳求婚被拒,后来向他姐姐的两个女邻居求婚,还是被拒,别人说他有精神病。他被诊断出患有遗传性抑郁症,然后住进了瓦尔道精神病院……

  还有他在情感上的折磨,他向玛格丽特·夏凡纳求婚被拒,后来向他姐姐的两个女邻居求婚,还是被拒。在身体和情感上一再遭受挫折,我也难以想象是怎样的苦痛。

  在他文学之路上,也并不平坦。虽然有生知之年,出版了很多作品,小说,诗歌…为了写作,辞职去银行稳定的工作。还遇到出版商中断预付稿酬,和大作家弄得不欢而散…

  后来,他为了生存,干了很多底层的工作,低薪又辛苦,还要忍受疾病的无情折磨。在1956年冬天,罗伯特·瓦尔泽午后在雪地中散步中去世。

  正如这句:能够找到一处地方,可以衣食无忧地写作,一直都是瓦尔泽的梦想,同时也是许多写作者的梦想。只是生活总是需要付出代价。

  04

  也正是他的曲折经历,成就了他。虽然他曾在写作和疾病之间痛苦地针扎着,我想他在精神病院的那段时间应该是最难熬的吧。

  罗伯特·瓦尔泽曾说:“我不想写了,我想在这儿发疯。”而,也正是由于疾病让他有着异于常人的感知力吧,从另外一个方面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

  就像《潜水钟与蝴蝶》的作者法国ELLE杂志总编辑尚·多明尼克·鲍比一样,也是经历了巨大的病痛,在患有急性中风后所创作的巨作。

  他突然中风,苏醒后发现,自己全身都不能动弹,只有左眼皮可以眨一下。他在医院中写成一本关于自己的回忆录,也就是后来出版的《潜水钟与蝴蝶》,最后拍成电影,为人熟知。

  05

  看完罗伯特·瓦尔泽的经历,再去读他的诗,就好像走进了他当年的生活。

  早期的抒情《在办公室》、《恐惧》、《灰暗天空下》、《怯懦》…写于比尔的诗《春天》、《十月》…写于伯尔尼的诗《我看落叶的方式》、《抱怨的缓解》、《沉思》…跟着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的经历,想法和情绪的变化…

  后世,很多人夸赞罗伯特·瓦尔泽的文章,说他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苏珊·桑塔格,赫尔曼·黑塞也在其中。

  而我,不想去想他现在有什么样的头衔和光圈,我只想在他的文字里和他交流,去感受时而深沉犹豫,有时又轻松的笔调。在苦难子里“熬”出来的文字,总是能让人热泪盈眶,经过历史长河”筛“出来的诗句,总是让人感受到文字的真诚厚重。

  从罗伯特·瓦尔泽在《在办公室》这首诗中塑造的渺小又无奈的可怜小职员的形象,大概就是他自己在银行工作时候的样子,在到《美好》中看他关于生活的总总感悟。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句:“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每颗星星都像血滴。“,我想,这值得去慢慢品尝,和深深思考。

  PS:

  《在办公室》

  月亮与我们一样。

  他看起来像个可怜的店员

  在我老板严厉的目标下

  憔悴。

  我尴尬地挠着脖子。

  从来没在生活中

  经历过持久的阳光。

  我的缺点就在技能;

  继续挠着脖子

  在老板眼前。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每颗星星都像血滴。

  虽然与幸运之花无缘,

  我确因它而谦卑。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以此文献给伟大的作家罗伯特.瓦尔泽。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七):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早晨朋友在群里问我:你知道瓦尔瑟么?本雅明说卡夫卡喜欢他。我说不知道,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后来经另一位朋友指点,才知道所说的是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他有句名诗:月亮是夜晚的伤口。他的一生坎坷,55岁被送进精神病院,最终病逝于雪地散步中。不知怎么,觉得这样的生命病逝于雪地散步中,绝美而浪漫,无疑是对苦难的一种慰藉。

由着这线索找到瓦尔泽的诗集——以他的诗句命名的《月亮是夜晚的伤口》,也了解了一些关于瓦尔泽的生平事迹。

瓦尔泽于1878年生于瑞士,瑞士联邦有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瓦尔泽自小生活在比尔的德语和法语混杂区,用德语来写作。事情就是这么巧,如果他出生在瑞士说意大利语或者罗曼什语的地方,也许就不会成为卡夫卡喜欢的作家了。据说卡夫卡的好友布罗德和瓦尔泽也有交集,只是卡夫卡和瓦尔泽一生未曾见面。

瓦尔泽在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七,初中毕业前因无法支付学费而被迫辍学,1892年至1895年,瓦尔泽在比尔的一家州立银行当学徒,之后前往德国斯图加特,投奔自己的哥哥。在那里,瓦尔泽一边当书记员,一边跟着一家话剧院的女演员学艺,试图成为一名话剧演员,但未获成功。后来他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写进作品中,文学批评界一致认为瓦尔泽的早期作品可以视为开了当时以文秘办公室为主题全新的职员文学(Angestellten literatur)的先河。

提到小职员,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卡夫卡作品中的形象,没想到在德语文学中,瓦尔泽才是最早写小职员的人。在他早期诗歌《在办公室》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在办公室

月亮与我们一样。

他看来像个可怜的店员

在我老板严厉的目光下

憔悴。

名句“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每颗星星都像血滴。”也出自这首诗,这一从下往上的视角让人觉得新奇,一个可怜巴巴的职员形象跃然纸上。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把瓦尔泽的诗歌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抒情诗(1897-1912)、写于比尔的诗(1919-1920)和写于伯尔尼的诗(1924-1933)。

第一个时期应该算是瓦尔泽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时期,他的六首诗歌受到著名文学批评家和伯尔尼《联盟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韦德曼的赏识并予以发表,这也引起德语文学批评家弗朗茨·布莱的关注,把他引入一群青年作家的圈子。好景不长,韦德曼没几年就去世了。在德国,从事绘画工作的哥哥卡尔也给他引荐了不少出版商,据说由于瓦尔泽的性格问题,他得罪了不少圈内人,和知名剧作家魏德金德弄得不欢而散(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瓦尔泽),被出版商中断稿费,生活面临窘境。

从早期的诗中,能够感觉出他经受的困难,内心的挣扎和对生活的无力感,对内在的激荡产生出一种悲观的情绪,经常会看到“懦夫、怯懦、麻木”这样的字眼,他说“我坐困愁城/就是一种罪。”“我渴望一个家,/我从来没有家,/不抱任何希望/我能否抵达它。/这样一个家,从未碰到,/我满怀永生的/渴望,像草地一般枯萎/于雾中飘来的死气里。”“怯懦,你还在这里吗?/谎言,你也在吗?/我听到模糊的应答,在:/不幸还在这里,/我依然在房间里,/一如往常。”对于这种小人物的困境,虽然能传达其意,但不够一针见血,不如卡夫卡那么深刻,不如费尔南多·佩索阿那么富有哲理,我反而觉得这种磕磕绊绊的悲苦情绪阻碍了它的诗歌。

1913年,瓦尔泽回到了瑞士比尔,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喜欢散步。1917年,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散步》,但在比尔时期的诗歌没有几首,题材转向了田野风光和大自然。“十月使我们想起诗人莱瑙/和散步。现在正是/散步的好时候,你穿过/草地,然后进入/阳光明媚的森林,/它愉悦和安定你的身心,/响亮而清晰的想法/穿过你的灵魂。”“许多人认为自己迷路了/但幸运的是,最终他们也没有。”不知道他自己是不是觉得从前的自己认为自己迷路了,或许真的也曾迷路过,幸运的是,此刻就很美好。

1921年瓦尔泽离开比尔前往伯尔尼定居,1916年和1919年,他分别经历了两位哥哥的离世,一位生前患有精神疾病,曾住过精神病疗养院,一位自杀身亡。瓦尔泽很可能有家族精神病史,两个哥哥的死亡也是他悲剧的序曲,但在伯尔尼时期的诗歌作品中,还是延续了比尔时期的清新、安逸,情感变得越发流畅,前期的悲苦不再那么明确,而是蕴含于希望之中。语言非常生活化,视角也是平凡人的视角,让人觉得有趣,读来有种温暖和确幸,苦难也可以如此轻灵。

这是瓦尔泽诗歌的三个创作时期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我不打算/在这首诗里用韵,以免让它听起来/俏皮,因为今天我要把诗变成/一种儿童游戏。”“回忆和劳动号子碰撞,袅袅地飘进天堂。女厨师优雅地操控着/长柄勺,黯淡世纪的/记录者喜形于色/因一池准备好的墨水。”虽然不懂诗歌的韵律,但读到这里就会感觉到他似乎真的在进行一种儿童游戏般的探索,也许真的融入了“劳动号子”的元素,才让他的诗歌看起来轻巧、易读,只是白描一个在车站前的读者,都很有意思,没有什么高深的哲理,就让人非常愿意和那些生活中轻盈的场景碰撞。

“自然/是甜面包上的糖霜,服饰,/优雅的手势!水面上/那些船欢乐地摇动在/一片如镜的碧波上,/风景如画,/你想象永恒的生活。”“在夏天,我们吃绿豆,/桃,樱桃和甜瓜。/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日子发出声响。/列车经过乡下,/旗帜悦动在屋顶上。”这些场景让人觉得瑞士的乡间生活真是美好啊,风景美如画,也让人相信这些美景能够给诗人带来解脱,亲近自然未尝不是一种出路。

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1929年,瓦尔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幻觉和恐惧症折磨后,住进了精神病疗养院,直到1933年,他完全放弃了写作。这本诗集的最后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您看见他独骑穿过田野。/人生像小船停在河边/不能再摇摆飘荡。”瓦尔泽的一生也这样停止了飘荡。

1956年的圣诞节,瓦尔泽吃完午饭出门散步,冬日的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瓦尔泽就这样倒在了雪地里。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八):几处中译与英译原文对照

  此诗集系英译版转译而来。网上少见英译原文,在此列举仅找到的几处以供对照,不作评论。给三星是因为只有评价后才能发表评论。

  -----------------

  这就是我说话的方式,哦,它仍然

  呈现在我红热的脸颊上

  我现在负重回家。

  That's how I spoke, oh, it still

  hows on my hot cheeks

  I'm now carrying home.

  -----------------

  多么小的生命在这儿

  还有这么多的虚无。

  天空厌倦了光,

  把一切给了雪。

  两棵树彼此,

  点头哈腰。

  云朵舞动着穿过

  静默的世界。

  How small life is here

  and how big nothingness.

  The sky, tired of light,

  has given everything to the snow.

  The two trees bow

  their heads to each other.

  Clouds cross the world’s

  ilence in a circle dance

  -----------------

  你看见穿过草地

  从雾中飘来的死气了吗?

  我渴望一个家,

  我从来没有家,

  不抱任何希望

  我能否抵达它。

  这样一个家,从未碰到,

  我满怀永生的

  渴望,像草地一般枯萎

  于雾中飘来的死气里。

  你看见我满是担心地穿过它了吗?

  You do see me crossing the meadow

  tiff and dead from the mist?

  I long for that home,

  that home I've never had,

  and without any hope

  that I'll ever be able to reach it.

  For such a home, never touched,

  I carry that longing that will

  ever die, like that meadow dies

  tiff and dead from the mist.

  You do see me crossing it, full of dread?

  -----------------

  他们不应握紧拳头,

  我的渴望在向他们靠近;

  他们不应充满愤怒地站在那里,

  我的渴望在胆怯地向他们靠近;

  They should not clench their fists,

  it’s my longing that’s drawing me near to them;

  they should not stand there full of rage,

  my longing is timidly drawing near to them;

  -----------------

  所有书都已经写成,

  伟绩似乎已全部完成。

  他美丽眼睛看到的一切

  源自早先的努力。

  房屋,桥梁和铁路

  有一些相当瞩目的东西。

  他想着冲动的雷欧提斯,

  罗英格林和他驯服的天鹅,

  各处伟大的艺术早就

  在漫长的往昔完成。

  您看见他独骑穿过田野。

  人生像小船停在河边

  不能再摇摆漂荡。

  All the books had already been written,

  the deeds had seemingly all been done.

  Everything his beautiful eyes saw

  dated back to earlier efforts.

  The houses, bridges, and the railroad

  had something quite remarkable about them.

  He thought of the impetuous Laertes,

  of Lohengrin and his gentle swan,

  and everywhere great art had already

  een achieved in times long past.

  You saw him ride lonely across the fields.

  Life lay by the riverside like a boat

  o longer able to sway, to drift.

  -----------------

  他悄悄地挥动帽子

  然后离开,他们议论着行人。

  撕下树上的叶子

  然后离开,他们说起烦躁的秋天。

  她笑着把爱心施予

  然后离开,他们提到女王陛下。

  晚上有人敲门

  然后离开,他们说着伤心之事。

  哭着,他指向自己的心

  然后离开,他们说起那个可怜人。

  He quietly waved his hat

  and left, they say of the wayfarer.

  It tore the leaves off the tree

  and left, they say of the harsh autumn.

  miling, she shared her mercy

  and left, they say of her Majesty.

  At night it knocked on the door

  and left, they say of heartbreak.

  Crying, he pointed at his heart

  and left, they say of the poor man.

  -----------------

  这里很安静,感觉很好,

  草地清新而纯净,

  阴凉处,阳光

  像乖巧的孩子。

  我的生命在这里

  消融于强烈的渴望中。

  我已说不清渴望,

  我的意志在这里消融。

  外表平静,内心涌动,

  暖流串联我的情绪,

  我糊涂了,一切都糊涂了,

  但这一切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我不再想听任何抱怨,

  但在纯洁而梦幻的房里

  还有些温和的抱怨,

  再次让我一无所知。

  我只知道这儿很安静,

  脱离所有的需求和活动,

  感觉很好,我可以休息,

  没有时间权衡我的时间。

  Here it's quiet, here it feels good,

  here the meadows are fresh and pure,

  and a spot in shade and sunshine

  like well-behaved children.

  Here the strong desire

  that is my life dissolves,

  I no longer know desire,

  here my will dissolves.

  I'm so still, so warmly moved,

  I don't know, it's all confused,

  yet everything's been proven wrong.

  I no longer hear any complaints,

  yet there's complaining in the room

  of such a soft kind, so white, so dreamy,

  and again I'm left knowing nothing.

  I only know that it's quiet here,

  tripped of all needs and doings,

  here it feels good, here I can rest,

  for no time measures my time.

  -----------------

  世界就在一小时里,

  突然地一无所缺,

  嘿,我总是不知道

  供我休息和睡觉的世界在哪里。

  The world is inside an hour,

  unaware,

  ot needing anything,

  and, oh, I don’t always know

  where it rests and sleeps, my world.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九):伤口

  本书收录了20世纪上半期瑞士作家、德语文学大师罗伯特·瓦尔泽的诗歌60多首。瓦尔泽的诗作中,既有对艺术品的评鉴,也有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诗,有许多诗作是瓦尔泽做底层工作的所见所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的情绪的变化。

  罗伯特·瓦尔泽( 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作家,20世纪德语文学的大师,在欧洲同卡夫卡、乔伊斯、穆齐尔等齐名。在世时读者稀少,被《洛杉矶时报》认为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受到卡夫卡、本雅明、黑塞、穆齐尔等诸多作家推崇。

  划过静夜的暗星

  一

  在多年以后才被解密的罗伯特?瓦尔泽写在各种随手得来的纸片上的“微缩作品”中,有这样一个诗歌片段:“这就是我所说的无声夜晚/一个不在乎星星的夜晚。”

  无疑这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社会始终是作家最好的学校,犹如多年以后那个辍学的“寄生虫”诗人布罗茨基一样,罗伯特?瓦尔泽也早早结束学校教育,踏入社会,开始养家糊口,这也是作为一个多子女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所必会面临的情况。可是在他的心里,却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这成就了他,也毁了他。他后来拒绝在银行的稳定却单调的工作,不能不说,是心中的那个文学之鬼在搅动的结果。

  作为笔者眼中的20世纪德语文学四大天王(瓦尔泽、穆齐尔、卡夫卡、布洛赫)之一的瓦尔泽,是四人当中命运最悲惨的。

  虽然瓦尔泽以他的小说和散文在20世纪末重新震撼欧美文坛,一如二战后的卡夫卡。但最初他却是以诗登上德语文学舞台的。

  1897年,19岁的瓦尔泽开始写诗,并开始尝试投稿,他运气不错,作品很快就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出来。

  初试啼音的作品立即得到著名的瑞士评论家威德曼的赏识,瓦尔泽受邀去威德曼家做客,此场景堪比几十年前发生在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去见别林斯基的事情,瓦尔泽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威德曼》的散文来怀念这一相见,毕竟这是他一生中不多的留下美好回忆的时刻。从此之后,命运便开始捉弄起他来了。威德曼在1911年去世。后来瓦尔泽去柏林投奔哥哥,结识了许多当时著名的作家和出版商,眼看将功成名就,可是却由于自己性格的问题,他在聚会上和知名的德国剧作家魏德金德弄得不欢而散,也得罪了很多其他人,于是出版商开始中断预付稿酬。就在生活面临困境之时,他却再次转运,遇到了好心而富有的女房东,不但免除他的房租,还给他介绍工作,资助他的生活。正当瓦尔泽感觉生活重新步入正轨,文学梦想又能够继续之时,女房东却突然去世,瓦尔泽顿时失去经济来源。

  他为了生活开始做各种工作,他做发明家的助手、富翁的管家和作家的抄写员,干各种低薪工作,和洗衣女工恋爱。这些不但暂时缓解了他生活上的困难,也启发了他的写作,正因为这样的生活,他小说中的人物,通常不是仆人就是管家这种小人物。

  作为一个不合群的人,虽然在一些文学前辈的帮助下,瓦尔泽参加了一系列的文学聚会和文学读书会,可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他因发表文章结识了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而霍夫曼斯塔尔也有意提携这位文学后辈,邀请瓦尔泽参加由自己主编的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可瓦尔泽却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在一次聚会上,居然建议霍夫曼斯塔尔不要那么有名,说出这样让人下不了台的话,两人的关系当然无法维持下去。

  向女教师玛格丽特?夏凡纳的求婚被拒,事业与爱情的双重失败对瓦尔泽的打击是致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他体内早已潜藏的精神病遗传基因。可我想,如果没有被拒,他大概也会像卡夫卡与更早期的克尔凯郭尔一样,会选择撕毁婚约。

  能够找到一处地方,可以衣食无忧地写作,一直都是瓦尔泽的梦想,同时也是许多写作者的梦想。只是生活总是需要付出代价。

  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中,瓦尔泽是没工作的,靠家里人养活。后期进入精神病院后,更是完全要依靠姐姐的照顾。幸亏他是生活在瑞士,如果是在苏联,简直要被当成寄生虫的典型代表投进古拉格了。

  为了换个心情,他开始尝试用铅笔写作。而这也使他写作的字体越来越小,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必须用放大镜来解读他写在报纸、明信片和日历等一切可以随手得到的纸片上的那些文字。

  大概是由于上次求婚失败,他突然有点不正常了,他向姐姐的两个女邻居分别求婚,这让人把他当成疯子,并向瓦尔泽的姐姐抱怨,姐姐只好带着瓦尔泽去医院检查,结果令人难以承受,他得了家族遗传性的抑郁症。

  可以说疾病让瓦尔泽备受折磨,可正是这疾病让其具有异于常人的感知力,而这种感知力又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

  最终他被送入精神病院,在写作与疾病之间挣扎,他说:“我不想在这儿写了,我想在这儿发疯。”

  当代德语作家塞巴尔德(《奥斯特利茨》的作者)曾撰文点明瓦尔泽作品中的绝望,而这也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他亲历了多位亲人的离世,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兄弟,一个自杀,一个死于精神病院,可以说死亡的恐惧一直就笼罩在瓦尔泽的头上。

  二

  在对瓦尔泽的诗艺产生影响的名单中,有海涅、特拉克尔、荷尔德林和莱瑙,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特拉克尔,除了两人在经历上的相似(如都被人视为精神病),还有诗歌理念上的契合,两人都特别擅于把自己的情感渗透进那些风景诗中。

  瓦尔泽的诗作可以算是小诗或轻体诗,早期的诗作是很短的诗行,每行的字数也很少,但这些小诗却很迷人。

  瓦尔泽后来写到关于他的早期诗歌的创作动因:“我读诗,然后想到,我应该写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它就像其他事情一样很自然地发生了。我经常问自己是怎么开始的,答案是,它抓住我,带走我,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写的是一首诗,它是一种既有金色前景却又让人担心绝望的混合物,永远处在半恐惧半喜悦的状态。”

  瓦尔泽的诗作中,既有对艺术品的评鉴,如《在杜米埃画作的背后》,也有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诗,如《高雅艺术》和《游行》。

  但更多是那些风景抒情诗,光是以季节为题的就囊括了春夏秋冬,最后还来了一首《四季》来作为总结。

  还有许多诗作是瓦尔泽做底层工作的所见所感,如《酒吧即景》《在办公室》和《档案管理员》等。

  和另一位默默无闻的小职员费尔南多?佩索阿一样,瓦尔泽也极度痛恨自己干的工作,在诗作《在办公室》中,他就塑造了一个办公桌前的可怜小职员的形象。

  瓦尔泽的诗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的情绪的变化,从《抱怨的缓解》到《恐惧》《怕》《怯懦》等。而在《故事》《她很无聊》和《我的五十岁生日》中,瓦尔泽隐含地表述了自己的情感经历。

  如同在其代表作品《散步》中强调散步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的重要性一样,瓦尔泽在其诗作中也充满了散步中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感,例如在《前进》中就不断地重复一句“我负重前进”来完成整首诗的情感倾诉。

  瓦尔泽更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各种人生感悟,如在《美好》中,他写:“激情不再流行/而美好的事物从哪里来?”

  在后来写在纸片上的诗歌片段中,他更是对未来的后辈提出告诫:“我希望无人再成为我/只有我才能忍受自己/懂得多,看得多/却保持沉默,近乎一无是处。”

  三

  瓦尔泽曾多次在文章中表达过,希望自己能够保持无名,渴望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遗忘。不知是上帝作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其生活的时代,他的确实现了这个梦想。大概是因为他在写下那些作品的时候,也知道由于自己作品过于超前,可能就要忍受长时期的蒙尘境遇。

  在某种意义上,罗伯特?瓦尔泽是作家中的作家,只有那些从事写作事业的人才能够欣赏他的作品,这从他的众多作家粉丝中可以得到验证,不但与他同时代的赫尔曼?黑塞、斯蒂芬?茨威格、弗朗茨?卡夫卡、本雅明、霍夫曼斯塔尔和罗伯特?穆齐尔等人推崇他的作品,且后世的作家如塞巴尔德、库切、彼得?汉德克、苏珊?桑塔格、盖伊?达文波特和恩里克?维拉-马塔斯等人也对其作品极为推崇。

  瓦尔泽甚至被有些研究者称为克莱斯特与卡夫卡之间的桥梁。马丁?瓦尔泽也曾说过,罗伯特?瓦尔泽和弗朗茨?卡夫卡就是最亲密的双胞胎兄弟。在卡夫卡写作初期,他就经常与其挚友——也是对其作品出版有最大帮助的人——布罗德交流对瓦尔泽作品的看法,从后来布罗德的记述中,可以得知卡夫卡无比欣赏瓦尔泽。布罗德和两人都有交集,而且两人的作品都曾由布罗德主编的杂志公开发表。只是两人颇有点像19世纪俄国的两位文学天王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知道对方,有共同的朋友,却没有相见或书信往来。

  穆齐尔作为另一个不被当时的文坛所欣赏的天才,也非常推崇瓦尔泽的作品,这大概是出于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穆齐尔曾评论瓦尔泽是飘浮在邪恶世纪中的一个轻灵而天赋异禀的灵魂。

  作为20世纪美国最善于发掘被忽视的外国天才作家的伯乐——苏珊?桑塔格,在瓦尔泽的作品被引进到美国后,也慨然发文大力推介。

  可惜,在中国,罗伯特?瓦尔泽始终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甚至有许多文学爱好者分不清马丁?瓦尔泽与罗伯特?瓦尔泽,常常想当然地认为两人是同一人。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两人作品的命运,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已经有六七本译成中文,而作为文学成就更高的罗伯特?瓦尔泽却只有一本,可怜的一本。这不能不说是中文读者的遗憾。

  在办公室

  月亮与我们一样。

  他看来像个可怜的店员

  在我老板严厉的目光下

  憔悴。

  我尴尬地挠着脖子。

  从来没在生活中

  经历过持久的阳光。

  我的缺点就在技能;

  继续挠着脖子

  在老板眼前。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每颗星星都像血滴。

  虽然与幸运之花无缘,

  我却因它而谦卑。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树林

  他们不应握紧拳头,

  我的渴望在向他们靠近;

  他们不应充满愤怒地站在那里,

  我的渴望在胆怯地向他们靠近;

  他们不应准备像恶狗般突袭,

  好像想把我的渴望撕成碎片;

  他们不应用宽大的衣袖吓唬,

  那只会让我的渴望备受折磨。

  他们为什么会突然改变?

  我的渴望作为伟大而深刻的存在。

  无论多么困难,多么凶险:

  我必须抵达他们那边,我已经在那里。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十):划过夜空的流星 “20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诗集浅析

  闲暇时候,懒得翻看大部头或者比较艰深的书,我会读读诗歌,或者翻翻绘本。相比那些严肃正经的书,绘本和诗集读起来轻松有趣,还能激发你的灵感。偶尔邂逅到让人惊艳的句子,一整天的心情都会变好。

  最近就读了一本不错的诗集——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的《月亮是夜晚的伤口》。初次看到诗集的名字就被惊艳到。写月亮的诗那么多,可这句却如此别致,美丽又忧伤。通过诗集《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我认识了作家罗伯特·瓦尔泽。

  说起罗伯特·瓦尔泽,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1878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的小城比尔,少年时代就有文学梦,青春年少时,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的作品,但在文坛上反响平平。瓦尔泽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反而更加矢志不渝地写,他涉猎的文学形式非常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散文代表作有《小散文集》、《诗人的一生》,小说有《唐纳兄妹》、《助手》等。

  他在世的时候,读者比较少,算是比较小众的一个作家,在他去世多年以后,他的作品才重新被认识,《洛杉矶时报》曾经说他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

  在欧洲,他和卡夫卡、乔伊斯、穆齐尔等齐名,除此外,他还有很多作家粉丝。和他同时代的有赫尔曼·黑塞、斯蒂芬·茨威格、弗朗茨·卡夫卡、瓦尔特·本雅明,罗伯特·穆齐尔等,后世作家如赛巴尔德、彼得·汉德克、苏珊·桑塔格等,都对他的作品极为推崇。由此可见他在文学上的地位,难怪人们称他为20世纪德语文学大师。

  罗伯特·瓦尔泽个人的经历比较坎坷,他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早早踏入社会谋生,尝遍世间的人情冷暖,在写作事业和个人情感上,也都磨难重重,让人唏嘘感慨。从《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这本诗集中,可以管窥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这本诗集是他活过的印记。

文章憎命达,艰苦的生活,为他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罗伯特·瓦尔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叫“文章憎命达”。他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亲起先是图书装订工人,后来开了家文具店,勉强维持全家人的温饱。瓦尔泽家里有八个孩子,他排行第七。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瓦尔泽14岁就被迫中断学业,到银行当学徒。

  彼时的他年轻气盛,又心怀文学梦,瞧不上单调无聊的银行工作,于是辞掉工作,到斯图加特闯天下。虽然有些作品见诸报端,但他的文学路并不平坦,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为了糊口,他后来做过很多临时工,比如:发明家的助手,富翁的管家,作家的抄写员,等等,体验了很多底层人们的生活,这些辛酸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他的很多诗作反映的就是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小职员生活的单调无聊。这样的作品有:《在办公室》、《酒吧即景》、《档案管理员》等。《在办公室》写的是上班族的生活,诗的开头就俘获了我,

“月亮与我们一样。/他看来像个可怜的店员,/在我老板严厉的目光下/憔悴。”

  而这本诗集的名字也是出自这首诗,在诗的最后,他接着说,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每颗星星都像血滴。/虽然与幸运之花无缘,/我却因它而谦卑。/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有人说,单是“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这一句,就担得起大师的称号,我深以为然。当初读到这句的惊艳,至今难以忘怀。

  说到月亮,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温情脉脉,月亮代表着思念,我国诗词中就不乏经这样的经典诗句,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有些诗句虽然也透着淡淡的忧伤,那也只是月光营造的气氛。比如,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

  但瓦尔泽这句诗直言月亮就是伤口,取譬新奇,让人心中不禁凛然。景语就是情语,外界的事物不过是诗人感情的外化。从这句诗,足可以瞥见诗人心里对世事的愤懑,以及难以言说的伤痛。

  《酒吧即景》描述的是在酒吧看到的情景,展现的是底层人们的生活,非常有画面感。这首诗让我想到老舍的《茶馆》,在中国,小小的茶馆里面有人情冷暖,有世间百态,西方的酒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某种程度来说,酒吧就是个微型社会,瓦尔泽在酒吧里面看到了什么呢?

“有人调戏女侍者。/有人撑着疲惫的脑袋。/有人聚精会神的弹钢琴。/有人张嘴大笑。/某人的梦被黑暗渗透。/某人的硬琴键奏响。”

  底层人民的生活,在诗中一览无余,世间百态尽在诗中,充满烟火气息。

  1921年,时年43岁的瓦尔泽,在伯尔尼的公共档案馆担任助理档案管理员。他年轻气盛时候,拒绝当银行职员,觉得工作单调无聊,人到中年,为了谋生活,辗转当了档案管理员,这同样也是一份很无聊的工作,回想起来还颇有点讽刺,却又很无奈。他在《档案管理员》这首诗中,详述了内心的这种苦闷和挣扎,他说,

  “从前有个档案管理员/明白的告诉自己,累了,/才意识到巨大的事实,/他已经失去活下去的意志,/……”他描述那个阶段他的感受,“他被一个死亡的昏厥卡住,/他的双腿颤抖,他身体的重量/似乎不堪重负。“在诗的最后,瓦尔泽写道,“他的力量似乎完全消失,/灵魂无法给予些微的帮助,/他苦笑而死。”

  读完,真是让人唏嘘感慨。这多么像芸芸众生,为了养家糊口,勉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内心纠结又痛苦。

  描写穷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自己谋生的种种艰难,是瓦尔泽创作的一个方面。颠沛流离的生活,坎坷的命运,确实让人难以消受,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他体验过人生,知道生活的辛酸,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奇葩说》里面有一期的辩题是,生活的暴击值得感谢吗?演员春夏是节目嘉宾,讲到自己奶奶过世的情景,虽然内心很悲痛,可是却告诉自己要记住这种感觉。她说,作为演员,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碎变成艺术,但她没办法感激这个“心碎”——因为她的工作无法真正的心碎,而她的每一次心碎都是她的工作。

  何炅老师在旁边,替她说到了演员职业的不易,

“演员有的时候会有一种职业病,当生活暴击他的时候,失恋的时候,失去亲人的时候,他在最难过的时候,他甚至还会有一个自我,在旁边提醒自己说,记住这种感觉,下次演的时候,就是这个感觉。”

  其实,对于作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家在生活困顿的时候,在悲观绝望的时候,还要不停书写,他们把自己的经历融进作品中,用自己的痛苦、绝望和心血,孕育出文学上的珍珠,让后人鉴赏。我们读到“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觉得“啊,好美!”,可是这诗句的背后,诗人究竟经历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抑郁症+精神病,细腻敏感的内心,赋予他难得的写作天赋

  瓦尔泽生前的生活可以说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上,还是在个人情感上,亦或是写作事业上,他都遭遇过不少打击。蔡康永说,“生活就是暴击的循环”,对瓦尔泽来说,这句话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在家庭生活上,他家境贫寒,家里子女众多。更要命的是,他母亲长期患有抑郁症,有两个哥哥命运坎坷,一个自杀,一个在精神病院去世,亲人遭此不幸,瓦尔泽的心情可想而知,很长一段时间内,死亡的阴影笼罩都在他心头。

  在个人感情上,瓦尔泽也遭遇了连连暴击。他曾经向女教师玛格丽特·夏凡纳求婚,遭到对方拒绝。后来,他还向姐姐的两个女邻居分别求过婚,被嘲讽为疯子。

  姐姐带瓦尔泽去医院检查,结果很不幸,他真的有病,而且是家族遗传性的抑郁症。之前,因为事业上的不顺,他心情抑郁,体内潜藏的精神病遗传基因发作,这两重疾病加身,让他备受煎熬。

  后来,他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但他仍然坚持写作,他一直在疾病和写作间挣扎,他曾经说过,“我不想在这儿写了,我想在这儿发疯。”他的经历让我想到梵高,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梵高也患有疯病,并且经常发作,在神志清醒的间隙,梵高还是坚持作画。

  这些文学家、艺术家,感情炽烈热诚,他们就像火山一样,内心翻涌着滚烫的岩浆,如果不释放这种热情,他们就会憋屈、抑郁而死。每每想到他们被疾病折磨,还不忘初心,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创作中,就让人动容。不疯魔、不成活,大概说的就是他们这类人吧。

  抑郁症让瓦尔泽饱受煎熬,与此同时,又赋予他超越常人的感知力,而强大的感知力,是作家创作的有利因素。瓦尔泽拥有高度敏感的心,写过不少反应情绪变化的诗,还有述说情感经历的诗。单是以情绪命名的诗就有几首:《抱怨的缓解》、《恐惧》、《怕》、《怯懦》等。

  在《前进》这首诗中,“我负重前进”这句话反复出现,让整首诗荡气回肠,有循环往复之美,他说,

“我想停下来,/我负重前进,/走过黑森林,/但在黑树下/我已想停下,/我负重前进。”

  读完整首诗,有一种悲怆又不屈的感觉在心里蔓延。每个人都背负着十字架,在这个世间跋涉,“负重前进”是我们的生活常态,瓦泽尔如此,平凡大众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尽管这首诗写的是瓦尔泽自己的状态,但也会引发我们的共鸣。

  在《罪》里面,他看着夜霜和朝露,生机勃勃的草地以及耀眼的阳光,却感觉自己格格不入。他说,“我坐困愁城/就是一种罪。““我坐困于愤怒/和恐惧中,是罪过。“周围的世界充满生气,都那么有活力,可我却在发愁,在愤怒,在恐惧,这就是罪过啊。我感觉这首诗是“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这样不好。”的文艺版本。

  在《怕》里面,他写道,

“无论是鸣响,还是躲在暗处:/苦难,如今悦动在我坟前的小路。“

  读来让人无限伤感,对他产生无限同情。我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她不怕现在过得不好,她怕的是,生活就这样了,以后一直也没能好起来。“苦难,如今悦动在我坟前的小路”,这样的结局真让人心酸和害怕。

  在《高敏感一种天赋》中,丹麦作家伊尔斯·桑德说到,高度敏感者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因而他们能感知到更多信息,更容易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高度敏感者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他们也愿意去探索精神世界。

  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具有典型的高度敏感特征,很显然,瓦尔泽就是高度敏感的人,这种特质赋予他更多的可能性,去创造打动人心的作品。

散步和思考,是他的生活方式,借此他写下大量风景抒情诗

  年轻的时候,瓦尔泽曾到大城市追求梦想,在多家报纸上发表过诗歌、短剧、散文等作品,还出版了处女作,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没有引起文坛的重视。为谋求更大的发展,他1905年投奔了在柏林做插画师的哥哥。

  当年他27岁,历尽波折,他发现可以撰稿谋生,于是拼命写作,在当地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不少作品,颇受当地知识分子的欢迎,还频频出入文学界的沙龙、酒会活动。这段时间内,他出版过不少作品,包括三篇长篇小说和一部诗集,在文坛上小有名气。

  然而,因为自身性格问题,他难以融入到大城市。在1913年的时候,他离开了柏林,回到自己的家乡——瑞士小城比尔。乡下的生活比较安静,生活节奏慢,他靠写作谋生,过着悠闲而清贫的工作。

  他喜欢散步,出版过散文集《散步》,散步已经成为他重要的生活方式。在散步的过程中,他可以欣赏家乡的美景,也可以静静地思考。他创作过大量诗歌、散文,其中不乏描写瑞士乡村风景的作品。他的风景抒情诗写得别致动人,不落俗套。

  我很喜欢这首《春天》,他说,

“春天是田野里的元帅/征服了世界,/从不招人记恨。/胜利的花海/漫过地面。这些地域/普遍染白色,好像公主/即将抵达。哦,/一切是那么微妙/深度的微妙延续。”

  很多人会说春天是花仙子,是爱美的小姑娘,但是在瓦尔泽笔下,春天是元帅,它征服了世界却从不遭人记恨。他笔下的春天,又美又霸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显得生机勃勃。

  他笔下的《夏天》是这样的:

“在夏天我们吃绿豆,/桃,樱桃和甜瓜。/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日子发出声响。”

  短短几句,就活画出夏天的风情。让我们想到自己度过的许多个夏日:赤日炎炎,漫长倦怠,但因为有清凉解暑的绿豆汤、有散发着诱人香气的水蜜桃,以及冰凉沁心的西瓜,夏日变得愉快起来。

  他说《秋天》是“天然短暂的季节,迷人的金色眼睛,像情人的天堂或一个女孩的幻想。”“在秋天,我们想到艺术家和诗人,全情投入于美丽的景色。”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好,这首诗真是美好又诗意,让人无限向往。可见,他在乡下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宁静而惬意,这种岁月静好实属难得。

  在《四季》里,他变换了四季的角色,他说“春天像个孩子般美好,她微笑着起床“,”夏天是一个年轻的千面女郎“,”秋天是一个天才男孩,陪衬着初级净化的葡萄,和古镇的街巷以及装饰彩带的帆船,陶醉在凉爽的气氛中。”他说,“冬季的神圣孤独,对我而言像是处女般无暇。”

  写四季的变化,不仅是为了写四季,在诗歌末尾,瓦尔泽升华了主题,他说,

“四季几乎在我的内在和外在/来了一个循环。/在春天鸟儿吱吱叫,/时而响亮,时而低沉。/以往玩铁环的孩子,/现在已逐步达到/志向的灿烂顶点,活着/直到被授予老人权杖。“

  真是妙语频出,感叹时序变化,人事变迁,他说得平缓舒展,没有哀怨和不甘。

  这样的风景抒情诗,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一道风景》、《草坪绿》、《万物皆绿》、《小山的笑姿》等等,这些风景诗写得活泼灵动,读之,让人心情愉快。相比前面那些略显沉重的反应现实的诗,他的风景诗让人有喘了一口气的感觉。

  晚年的罗伯特·瓦尔泽,在精神病院疗养期间,还不忘秘密在纸上写写画画,1956年,他独自出门散步,倒在了野外的雪地里,就再也没有起来。这位伟大的作家,就这样寂寞地和世界告别了。随后,他的这些铅笔字手稿才公开,据统计有526张,纸上的字迹很小,有些甚至才才1-2毫米,非常难以辨认,业界称之为“微缩作品”。其中有一个诗歌片段是这样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无声夜晚/一个不在乎星星的夜晚。”

  这多么像他一生的写照,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生活颠沛流离,还饱受疾病折磨。他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充分燃烧,却又倏忽而去,静悄悄的,什么都没有带走,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甜橙派Gloria

  文字爱好者,每天读书&写作1小时践行者

  爱好阅读、写作、观影

  对新事物永保好奇心,有顽强不灭的少女心

  努力让每天过得有新意,升级日常生活版本

  微博&微信公众号:Gloria的焕新笔记

扫码关注,邂逅更好的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