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线经典读后感有感
《点与线》是一本由松本清张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点与线》读后感(一):有剧透。有点失望
之前从没看过松本清张的小说,这本点与线是第一本,有点失望,结尾亮子的部分实在是突兀又难以令人信服,说什么“她就是那样的女人”,请问这位三原警官,你和亮子才见过几次面呀,怎么突然就这么了解她了呀?书中报菜名般的各种车站路线在后半部分突然被一架飞机冲开,让我心里开始拉响烂尾警报,想着再看看吧,也许还有其他也许呢,结果就真的这样烂尾到了最后
《点与线》读后感(二):冰冷的社会派,无关现实,只谈文字
一,没有阅读的愉悦感。没有任何人物形象可言,没有情绪起伏,没有情感波动,一个个人物像木偶在字里行间默默地走来走去,味同嚼蜡。二,设置太多阅读障碍。涉及众多铁路线路,各个站点,各个列车番号,都是陌生的配置,没有笔记本和纸张做好笔记,很难思路连贯。三,情节苍白,连说教都懒得着墨,好歹批判一下贪污腐化,官商勾结。四,《砂器》《零的焦点》,是否值得看下去呢?大师之名,言过其实了吗?
《点与线》读后感(三):看完以后终于知道书名为何叫做《点与线》了
看完这本书之后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叫《点与线》了,基本上所有线索都是围绕列车轨道线,地点和时间点而成。通过巧妙的计划列车之间时间差,编造上了去北海道的船,委托乘务员发电报,坐飞机前往目的地,安田成功的建起了三堵墙,多次误导了三原、鸟饲等人的判断。书中的那句“人的先入为主之间常在无意中发挥作用,使人容易对约定俗成之事熟视无睹,这是可怕的。司空见惯的常识会产生盲点,是常有之事。”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最后的结局是贪污案的政客官员最后都没得到应有的惩罚,但从另一种层面来讲也确实反映了一定的现实。是一本很好的推理小说,时间点情节环环相扣,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点与线》读后感(四):逻辑之网
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砂器》,开始平淡得让人想打哈欠,结果越看越投入,竟然哭了。《砂器》的作者是松本清张,那部电影,让我第一次开始懵懂地意识到,世界上的事情不止有对和错,有一种高于对错的判断会左右人的行为。今天,我知道那样东西叫人性。日本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家,不管是松本清张,还是东野圭吾,或是宫部美雪,他们最好的作品,都是最好地诠释了人性的作品。
《点与线》用精确的时间构筑了一张严密的逻辑之网, 可在解开“怎么做到的?”之后,我并没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之感。就好像解一道数学题,没有给你带来智力上的冲击,没有让你能呼出一声“怎么会是这样?”。我觉得有点小缺憾。或许哪天,该读一读《砂器》。
《点与线》读后感(五):点
读完,心里平静。 在推理世界中,头脑会更清晰。 在路上听到某人的一句话,会慢慢的推理一番。比如某人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这话很有意思,像是在掩饰什么,又像是在强调什么,还有可能是为将要做或已做的某事为自己辩护…… 说这样话的人一般对某事或某话的意识不强,只随口说,却未多加考虑。可以想象,听者也应和说者有相似之处,不然怎会有耐心听他说个没完没了! 书中没有激烈的的场景,不像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那样使人内心波澜起伏,但它读起来确实有美妙之感。朴素的言语和冷静的推理让我想不做休息地把它看完。 人们在看某件事时,先入为主是常有的,这样会误入歧途,不明白其中真正原因,往往把约定俗成的、显而易见的部分忽略掉,陷入理解的盲点。
《点与线》读后感(六):短评太长了
一直很爱看日系推理小说,这次是第一次看松本清张的书。全书围绕“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点,却因错综复杂的线而串在了一起”。这本书里最精彩的推理应该就是那站台四分钟了吧,弄得我都有冲动回日本去东京站看一天的列车了。里面对于殉情的说法到让我耳目一新,“因男女相拥而死,便立即认定是殉情…因为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殉情尸体都是如此,没人怀疑。因为不是他杀,而是殉情,尸体就不会像他杀那样彻底调查,警方也不会有侦查行动。”这就是凶手所希望制造的盲点不是吗。“人的先入之见常在无意中发挥作用,使人容易对约定俗成之事熟视无睹,这是很可怕的。司空见惯的常识会产生盲点,是常有之事。” 不过这本小说比较适合用来打发时间,通俗易懂,不能让我像其他小说一般引起对事物的思考,所以三星。接下来还打算看两本松本清张的书,多看几本才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欢这个作者的风格啦。
《点与线》读后感(七):猜水果
推理小说就像猜水果。
告诉你是苹果,只要你咬一口验证一下就很没劲了。
告诉你是水果,要你猜一下,再咬一下就有点劲了。
告诉你是苹果,咬一下是苹果,再咬一下是拼盘那就十分有劲了。
告诉你是水果,咬第一口是苹果,第二口是拼盘,咬完反而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水果不仅有劲,还有余味了。
评论要140字。
读书可不管什么社会派,本格推理,读书就像猜水果,关键是有劲!
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会赋予小说灵魂,但如见面一般,始于颜值,忠于才华。再次强调,要想让人去挖掘小说的背后,首先得有劲,足够吸引人。
这本书从开始就挖了个坑,作者一再的猜想它否定它,直至最后真相大白。给我最直接的观感,作者因为想到了这个漏洞而构思了整部小说。
如果看过松本老师的短篇,大致都会发现都是“人”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而影响之深经常让人“扼腕”!
这本书就像那个苹果,咬完只是个苹果,如是而已。
《点与线》读后感(八):2019.2.17连点成线
作者的生卒年岁是1909-1992,主要运用的手法是时刻表。作者才是那个真正熟读时刻表的人hhh我记得借助时刻表犯案似乎成了一种套路。但对不起作者,我读的时候看到数字们就昏头昏脑了,完全跟着作者的脚步走。
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在于结局的处理。幕后黑手并无损失,在波诡云谲的局势之中继续站稳脚跟。调查的三原警部补直言案子让人无法释怀。的确吧,毕竟是辛辛苦苦调查出真相的案子最后却没能惩治真凶,这个半面阴暗的结局还是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好像日本好些推理小说(或者推理日剧?)的主人公都由警视厅搜查官们担任,大概是亮出牌照才能畅行无阻,为作者铺设的线索铺路。这和欧美私人侦探的风格并不相似,大概也有欧美个人风格更浓的影响在吧。当然这并不算是什么规律,我只是根据本书以及《紧取》来做判断。说完这个武断的话之后我又想起《白夜行》还有天海主演的那部依据马普尔小姐一案改编的sp……
《点与线》读后感(九):很松本清张的优秀作品
很松本清处,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会读不下去,但是不喜欢的很难说除了节奏之外它有明显缺点。但是,故事节奏缓慢这一点就足够赶走诸多读者了。
案件逻辑简单但是严密,抠的都是细节,不过环环相扣,读起来挺好懂的,也能够实施,甚至是普通人就可以实施的犯罪。特别平实,平实到没什么反转,核心诡计实在是过于单纯了。写法上面也是,按照时间叙述,节奏缓慢,没有悬念制造,就好像流水一样,很舒缓的一本推理小说。
但是,推理小说用舒缓来形容,总觉得不对劲,特别是社会派推理,不多挖点黑深残真的是有点。。。看得出来,这本书的成书有点久远了,久远到生活发生了改变,久远到这样一本经典社会推理味道变淡了。
看多了松本清张,还是能够适应的,看完了还是喜欢。只是难免想说:能不能写深一点?松本清张本来就不是以犯罪诡计见长的推理作家,既然是社会派,能不能多说几句呢?凶手的动机很飘渺,还不如多强调金钱作用,感觉比这个恶人人设要好很多。最后的几句话才说了一下,感觉讲得太浅,很不够。
《点与线》读后感(十):不怕它真理無窮,進一吋有一吋的歡喜
最近兩天連續讀了兩部經典的推理小說:阿婆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和鬆本清張的《點與線》。兩部小說都是這兩位世界級推理大師的早期作品。比較而言,阿婆在《東》中的推理技巧還是略顯稚嫩,帶有明顯的邏輯硬傷。鬆本清張的《點與線》則是邏輯縝密,幾乎沒有什麼漏洞。這也許是得益於作者的大器晚成下豐富的社會閱歷。
小說從技術的角度看幾乎無懈可擊,不愧為世界十大推理小說之一。但是從社會派的角度,這部開創先河之作對社會現實的關懷和批判顯得樸素和直白。小人物卑微如螻蟻般的命運和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大人物的命運之間巨大的鴻溝和一觸即潰的結局是幾乎讓人不用思考就不得不承認的現實。這個現實同樣會逼迫你承認任何反思和吶喊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這是每個社會都不會更改的遊戲規則。
當2018年的人們去閱讀1957年的大師的社會情懷和悲憫之心時,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一代人的道德底線在降低,而忍耐度在提高。不知道這是個人的悲哀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即使世界殘忍無比,人也總要帶點情懷去面對生活。“不怕它真理無窮,進一吋有一吋的歡喜”,追求真理如是,追求生活也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