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2021-04-27 03:4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犹太人的故事》是一本由[英] 西门·沙马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一):比圣经更科普

  这本书又是一部优秀的BBC纪录片。结合作者的犹太血统与历史经验,让我们认识犹太人的历史故事。从历史遗迹留下的符号,显示犹太人生活于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遍及欧洲及北非西亚。时间跨度至公元前后数千年,至文艺复兴时期。

  犹太人为什么有理财秉赋?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是个犹太人,高利贷者。因为基督教认为放贷是有罪的,所以犹太人胜任了这份工作。而为君主效忠的放贷者成了显贵平民的眼中钉,被视作富有狡猾的异类并遭到世纪性的迫害。

  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为什么犹太教没有被发扬,而基督教成了最主流的宗教信仰? 因为基督教的保罗及其他使徒信仰者解释了基督教为上帝的子民,所有人都能加入的信仰。

  是一本比圣经更科普的书籍。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二):绝非入门读物,购买请慎重

  此书门槛非常高,完全不适合想了解一些犹太历史的普通读者,如果你想学点入门基础或者犹太经商智慧之类的,还是看其他的比较合适,不要被书名误导。

  书名虽然叫《犹太人的故事》,但里面没有什么生动的故事,主要是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和出土文献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事件是否属实。比如你肯定看不到大卫击败巨人的故事,也不会读到摩西如何带领犹太人出埃及,连十诫内容也不会罗列出来。因为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只有圣经里的孤证,作者是不予理会的。书名更适合叫《考古犹太学》或者《犹太考据史》。

  读者除了需要对犹太历史、《圣经》非常熟悉,同时还需对希腊史、地中海史、罗马史等从古典世界到欧洲中世纪文明都有相当的基础才行,否则会看的非常痛苦。

  如果您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那此书会非常适合,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对史料的要求是相当之高的,观点比较客观中立。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三):去他的犹太人

  犹太人的故事 作为一部纪录片改过的书籍,整体框架比较混乱,片面没有按照一个完全的时间轴来写 犹太人,在过往的2000多年里,在不同时代都被迫害,有其地理原因,人口原因,信仰原因,文化原因等综合因素造成。 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新疆人,现代的叙利亚难民 地理上面与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一个城市,人口又比基督教整体少,因此从武力实力差距较大; 另一个从物质上会让你想起现在的福建人,不停的奔波于逃亡,让其学会了一套很快适应环境的生存哲学,并且能够为生存变得有些奸诈导致人们的反感,也非常聪明,导致了人们的仇恨心理。 从宗教传播的角度说:为何犹太教世界早于基督教建立,700年左右;为何目前世界上70亿人,30多亿近40%都是基督教。犹太人吸纳成员非常要求血统纯正,只吸收犹太人,还得经过考核,这不一直被人吊打嘛 也有一些奇葩的小故事相当的封建迷信:割礼,不与基督教共处和接触,虐待等等等等, 所谓的妥拉,圣经等都是一些生活中的教条小故事等等。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提起犹太人,大多数人会联想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巴以冲突。但为什么犹太人能在经济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什么犹太人会遭到希特勒的大肆屠杀?我想,这大概都是因为犹太人的智慧。

  犹太是一个以经济文化成就享誉世界的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在数千年受迫害的历史中,正是凭着对本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坚持,犹太民族才得以延续并复国成功。犹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流散的历史,既有主动的迁徙,又有被追的流散。在流散中,诞生了犹太民族、旧约《圣经》、创造了各方面举世瞩目的璀璨成就,对世界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五):非系统的《犹太人的故事》或不宜当成入门书

  这是作者西门·沙马在为BBC制作一部纪录片《犹太人的故事》时的文字产品,与纪录片似不尽相同;副题所署时间跨度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492年;正文分二部、九篇(前四后五)分别为《埃及》《字符》《发掘、发现……》《古典犹太人?》《七烛台与十字架》《在信徒中间》《阿什肯纳兹女人》《审判》《流浪、流浪……》,包含大量考古发现、文本解读、个人传记等信息,但因为章节不明而显得较散,不易把握重点和有所记忆。除《古典犹太人?》一篇的大部分内容系全看外(因为涉及古希腊与犹太文明的关联与比较),其他篇内容均为翻阅。

  翻阅也并非毫无收获,如了解到《托拉》《塔木德》《密释纳》等文本的重要性及其内在冲突性(儒家典籍亦如此)、迈蒙尼德的重要性、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密切关系、中世纪欧洲迫害犹太人的斑斑劣迹(难怪西方人对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反思得如此深沉)、犹太群体深受阴谋论之害等等,均可以作为接下来阅读涉犹太系统性书籍的线索。

  最后,想解释一下自己将翻看书籍列于此处的原因:此书实际上不是犹太史入门类书籍,而是较为散漫的因此需要一定犹太史背景才能深入阅读的著作/故事集,待今后具备一定犹太史基础后再考虑全读(说实话,我感觉此类非系统的书在阅读顺序上最好往后排),故权列于此。

  另外,虽然是翻看,但也看到了一些可能的字词失误:P107“长予”应为“长矛”;P402、423“塞尔维亚”应为“塞维利亚”(全书误译处颇多,不限此两页)。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六):字符的贯穿

  本书由西门.沙马所著,沙马是英国著名的犹太人历史学家,经过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所凝结出本书,找寻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作者喜欢从小人物、小事件、小物器着手,以映衬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人性痕迹,《犹太人的故事》是为了兑现40年前对父亲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说起犹太人,大部分人的感想是其智慧,犹太民族的整体智商在世界属于金字塔顶端,难道犹太智慧是天生的吗?纵观历史,在普遍的反犹的环境中想要生存,必须得依靠智力,因此犹太人对知识与智慧的高度重视,历史上犹太民族受到多方压迫,土地当时被视为最宝贵的财富,禁止犹太人拥有,只许他们经验商业,商业当时则是受人们歧视的行业,但又是考验智慧的一个行业,苦难与压迫,铸就了犹太的特质。犹太人口虽只有1600万人,只占全国比例的0.25%,但却获得了全球27%的诺贝尔奖,以上足以说明犹太人的优秀。

  在生死面前,是选择理性还是恪守信仰?对一个犹太人来说,《托拉》是他全部的精神世界的精神寄托,家里供着、每天读者、门口挂着、头上戴着,古典犹太人在这个问题上,毫无争议的会选择死亡,罗马入侵后情况发生了转折,犹太人知道了希腊哲学,开始理性的思考生命的过程,而不是再是义无反顾投身“火海”,因此理性与信仰之间出现灰色领域,“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选择苟且活下,但心中仍有《托拉》。

  《犹太人的故事》讲述了犹太历史的史诗,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从一个小物件、一封信、一个失落的字符说起!字符贯穿了整部史诗,门柱经中的《托拉》“字符”足以保护犹太人的安全,还制作经匣,祈祷时把《托拉》“字符”戴在额头或前臂,标志着幸运与健康!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乃至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羊皮卷。《托拉》是一座移动的知识堡垒,铭刻了历史、律法、智慧、诗歌、语言、安慰和自我勉励的向导,口口相传,因此可以在废墟中重建圣地、在危机时拆除,它以刻进每个犹太人的心间。一个有传承的民族是无法被打败的,在挫折中勇进,在危难时重生,磨难中不断的成长的智慧与无法磨灭的字符历史下,可能就是各国、各民族忌惮与压迫的原因。

  作者西门.沙马所演绎的故事中,展现了一个立体的犹太民族,直观的体现了犹太人的历史与文化,这部里程碑的巨作,值得每一个喜欢历史的人阅读!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七):磨难中迎接光明——《犹太人的故事》书评

  说到犹太人,不得不说埃及的金字塔,可谓,没有犹太人,埃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神秘金字塔,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好奇。

  作者:西门·沙马,生于1945年,犹太裔英国人,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学术明星、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艺术史教授。他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任过教。其荣获过:沃夫森历史奖、W.H.史密斯文学奖等奖项。

  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厚重的历史书籍,我对历史其实是很抵触的,因为有一些古老的历史事件和人为情怀我们是无法用现代的思维和眼光去理解的,只能通过一些流传后世的各类型的书籍去丰富自己的见识和知识,但这本由犹太籍作者亲自整理和研究然后续写其父亲的这部犹太史书稿却让我不能自拔。

  其中不仅教会我如何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儿,也让我了解了历史上的犹太人艰苦努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他们不为民族的排斥异己而感到遗憾,相反,这使犹大民族更加团结奋斗。这部书提到《圣经》最初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而后又经过几代人的推敲使《圣经》的内容发扬和对日后后人的生活的影响做出显而易见的影响。

  提到犹太人,就不得不提到他们高贵的智慧。事实也的确如此,正如作者本人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一样,他想表达的是犹大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唯一性,不管经历多少年,通过羊皮卷、陶片、烛台、骡队等物的历史追溯,去理解和了解历史中的犹太生活。

  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来为我们描述了历史上真实的犹太人仪式的行割礼、禁食习俗、守安息日、诵读《托拉》(最早的律法书籍)、和不得使用牲祭等等事件和其历史上的祭司兼族长(也包括臭名昭著的伊阿宋,根据《马加比书》的记载,安条克四世疯狂屠城三日,共杀害包括女人和孩子在内地4万条生命,另有四万人被押往腓尼基的奴隶市场卖为奴隶。但这次邪恶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伊阿宋所为。),在犹大国王西希家统治时期,就确定了祭司举足轻重的地位,大祭司不仅拥有威严、财富和权力,他们是王室家族体系和祭司贵族阶层的核心。

  最后,我诚挚的感谢出版社和各位同学对我的信任,也诚挚的推荐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想要最真实的了解和研究历史上的犹太人,这部书将使你受益匪浅、受益良多!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八):朴素的生命之尊重

  对于文明的追溯,似乎会让人有一种天生的惧怕,因为潜意识里会有声音在发出响动,告诫你需要做好面对各种鲜血淋漓的准备,那些湮没在浩渺古籍中的零星情节,那些埋葬于教义冲突下的残存片段,还有那些即便是在最先进时代依旧凭借最古老方式才得以保留的基因和记忆,无一不沾染了厚重的腥气。

  中国古人说,文人相轻,似乎套用到宗教上也有一样的用法,到底哪一家才是独一无二的真神,到底谁的祝福可以涤清原生的罪孽,到底死了以后应该去向最初的伊甸园还是圣光笼罩的天堂。

  可是我并不认为教义上面的冲突是犹太人一千多年以来备受磨难的原因。

  当他们掌握了金钱、手艺、甚至医生这种操持人体健康的高级技能,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一种令人,尤其是令教廷和皇帝们惶恐的能力,那就是文化的渗透。

  记得书里有一句话,大体是这样说的,犹太的文化因为旅行或迁徙,对其他的文化有着惊人的影响力,尽管大量的典籍对犹太式的生活方式有着极为精细的指引和解释,甚至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情形下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都能在那本叫做密释纳的典籍里找到对应的解答。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的某些坚韧、浪漫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热忱,以一种开放的状态影响公元千年前后的人们。

  其实让我真正佩服的,是犹太教义中的这一条,那就是拉比或者先知奉神谕或者其他什么整理了所有的诫条,乃是要教人如何生活,而非教人去为它而死。

  这个大约就是朴素的生命之尊重吧。

  与之呼应的朴素的东方哲学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可以这样的说法,是被注重气节以及德行的士大夫之流所嫌弃鄙夷的。

  大约和犹太受到排挤的缘故异曲同工。

  难道不是吗,谁能受得了民众得到的价值观熏陶是,只要活着,对谁效忠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活着,把哪个神或皇帝放在心里也是无关紧要的。

  但是这种理念真的和老百姓所寻求的生活本质却是毫无瑕疵的契合,这个大约也是犹太教义能够在各种冲突里得以幸存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他们抓住了老百姓的Insight啊。

  东西方遥相呼应的,不仅仅是这种对“离经叛道”式教义的排挤,还有为了达到杀鸡儆猴作用而做的那些疯狂的事情。

  譬如针对犹太人的隔离、驱逐,比如鼓励各种针对皈依者(原来是犹太人,但是因为教廷迫害而改宗加入基督教的人)的告密,比如好像接驾聚会一样的所谓公审,那些犹太学者被迫赤脚披发,在公众的面前倍受羞辱,还有针对大量犹太会堂的暴行,被铲为废墟或改成基督教堂,还有一些变成了犹太人被囚禁的处所,珍贵的用羊皮纸书写整理的犹太典籍也被一次又一次的付之一炬……

  是不是觉得眼熟?一千年以前,一千年以后,太平洋这端,太平洋那端……

  所有的主政者都在恐惧,那种不忠的价值观以及极具浪漫主义的守诫方式,让每一个本来虔诚盲从的庶民,变成无政府主义甚至带路党。

  所以,犹太人寻找的并不是失落的字符,也不是迷茫的应许之地。

  而是让他们的内心归于平和与安详的年代。

  不在会有因为人云亦云而相信了某些完全依靠恶意想象的妖魔化,并使之成为驱逐杀戮迫害的理由,也不会因为嫉妒那种兼具智慧和财富的坚强或勇敢,以怀璧其罪的说法置他们于死地,更不会因为添油加醋道听途说而搞出一副民意滔滔的假象,然后煽动出暴行……

  脑海里冷不防跳出来海贼王里的罗宾,她似乎就是一个寻找空白历史背后真实往事的人,那些巨大而冰冷的石块,用最为坚强的方式记录着古旧的记忆,不就是期待终有一日,消亡的过去会重见阳光。

  还有那美好以及朴实的价值观,那种自由的浪漫主义,那种不拘泥于表面的虔诚,那种经历磨难仍不磨灭的传承。

  还是很厉害的……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九):在流浪中虔诚,在屠杀中重生

  对中国读者而言提到犹太人,除了二战期间惨绝人寰的奥斯维辛,更多的第一印象就是来自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里的经典反面——放高利贷者夏洛克。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种,莎士比亚为何偏偏选择犹太人来扮演这个一毛不拔、心胸狭隘的守财奴形象?这个的选择既非巧合又非作者私人恩怨,如果你读完《犹太人的故事》便会明白欧洲对犹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成见。

  在这本书的第7篇作者西门·沙马告诉我们,由于基督教会禁止教徒靠放贷盈利,所以在中世纪的欧洲很多放贷人都是犹太人,但是他们并非莎士比亚笔下的“吸血鬼”。表面上犹太人是那些王公贵族、骑士乡绅的债权人,但只要王室强加给他们一纸“莫须有”的罪名就能将他们的财产据为己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大多数年份里,用这样的花招从犹太人身上‘偷来’的钱竟然占到王室全部岁入的七分之一”。

  提供借贷服务,是犹太人想要在一方定居获得政治庇护的筹码,然而当财富稍有积累他们便会面临王室的虎视眈眈、异教徒的栽赃和被煽动的民意,等待他们的要么是改教、要么被驱逐、要么就是屠刀和绞刑架,而历史最热衷于第三种。

  自摩西率领犹太人出埃及,摆脱被奴役的生活定居耶路撒冷后,“圣地”便引来一波又一波的征服者——巴比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塞尔柱克人、十字军、马穆鲁克人、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英国人……

  故土被战争蹂躏的千疮百孔,在血与泪的挣扎中圣殿两度被毁,犹太人只能选择带着心中的“耶路撒冷”背井离乡,然而在他国谁又会善待这些虔诚的流浪者。

  在本书的1篇,作者通过一封写在莎草纸上的家书,为我们还原了公元前5世纪驻军在埃及象岛上的一个犹太人社区,他们臣服于波斯帝国。象岛的犹太人吸纳了埃及人的生活习俗同时有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虽然与异族人比邻而居但日子依旧相安无事,然而当波斯帝国的势力分崩离析时,噩运也随之降临在这群远在异国他乡的犹太人身上,他们被埃及人视为占领者,遭到恐吓与排挤……再后来,这里的历史便沉睡在尼罗河的泥沙与碎石之下。

  流浪在外的犹太人哪有什么善终,本书的第6篇“在信徒中间”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犹太人的画像,学者、诗人、武士……他们穿梭于不同的迫害者之间苟延残喘,他们迫切希望的就是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锡安山,这种信念在流浪在西班牙的诗人犹大·哈列维身上最为明显:

  我的心在东方

  而身却在西方的边缘

  我终日食不甘味

  又怎会感到快乐

  我宁愿把西班牙所的快乐

  留在身后

  只要我能够看到

  你那神殿中留下的尘土和废墟

  如果你好奇到底是什么促使犹太人的信仰如此“顽固”,作者在第2篇“字符”一文里给出了答案。犹太人是彻头彻尾的一神论者,他们与直接与上帝立下受保护的“誓约”,他们的内心由自己掌控,从来不是“由祭司、王子和文士呼来喝去的没有个性的无知大众”。

  希伯来独特的字符将他们的历史、律法、智慧等神圣化后记载于羊皮书卷上,并世代口传授受。它们比帝国的军事力量更有生命力并且不受政治兴衰和领土变迁的影响。正如作者所说,“通过同时使用书面文字和大脑记忆,耶和华子民虽然可以被击垮和屠杀,但他们的书卷却能够永远仅仅流传下去 ”。

  当然,若仅仅是聪明的头脑和虔诚的信仰就招致犹太民族悲惨的命运,这理由似乎也有些牵强。欧洲人对犹太人刻骨铭心的偏见更多的是来源于那些“妖魔化”的画像。

  当耶路撒冷面对十字东征军的铁蹄时,一个犹太母亲手刃了七名儿女,一位犹太老人劈死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媳……他们用自我毁灭的殉难方式来逃避强行施洗和被屠杀,但在基督徒眼中他们成了嗜血的恶魔。后来这种以讹传讹的丑恶形象被放大了,犹太人吸食基督徒儿童的鲜血、他们有迷恋带血痔疮的癖好、他们在复活节捣碎圣饼,甚至还有更无端的邪说认为犹太男人会按时来月经……这一切的猜忌引来了一轮轮的屠杀狂潮……

  然而,虔诚的信仰始终伴随着一个问题:“当一个犹太人在刀剑的胁迫下必须在死亡和皈依(基督教)之间做出选择,他选择后者是否可以被原谅?”作者在第8篇中借犹太哲学家摩西·迈蒙尼德的思想给出了答案。这个有着“第二摩西”之称的学者医生在《托拉(重述)》一书中开出了他的医心良方,这部被称为“爱之书”的著作给出了犹太人日常的祈祷和虔诚准则。

  这本书是作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艺术史教授西门·沙马集40年考古与研究结晶,是一部全面评价犹太人精神世界与生活面貌的经典之作。犹太人的故事在哪里,在一块陶片、一盏烛台、一张羊皮卷、一片莎草纸上……

  :本文首发于“书入法”APP

  《犹太人的故事》读后感(十):莎草纸上,谁在轻轻拽你的衣袖

  在此之前,我读过的历史书是很少的。在我看来,历史书有两种,一种是小说体,以上帝视角来讲述一段时间内的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大事小事。这种故事,为了叙述便利和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难免会加入作者本人对于故事、对于人物的揣摩与设定,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能具有整体的逻辑性与故事性。还有一类是书袋体,从浩如烟海的文史记载中,去找大片的只言片语来反复论证、详细讨论,来论证说明一件事情,一个点,或者一个人。第一类故事,如同戏台上的一场话剧,灯红影绿,影动声动,诸位看客更多的当是看了一场与历史人物同名的一场戏剧。而第二类故事,则更像是一个皮影,从这里拉来一只胳膊,从那里找来一只腿,拼在一起,就说这是个人了。所以我比较少看历史,或者说不会把历史书当做历史来看,总觉得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就错看了一个人,一件事情。

  我仍然记得四年前我去了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参观,事先我并没有关于古城的任何背景知识,手上也没有准备充足的介绍资料。遗址里游人不少,但是由于都是意大人,也听不懂意大利语,所以即使在遗址里,我也丝毫没有听到任何人对遗址的描述和信息。所以这次经历给我的感受就如同独自误入桃花源,用自己的眼去看过去的废墟,用自己的耳去听穿越千年的风,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这个古老城市的尺度,用自己的双手去触碰过去的人居住过的房屋。这种体验给我带来的触动是任何历史故事、考古论证都无法带来的震撼。穿越千年的时光,我触摸到的并不是国王与权贵的争权夺势南征北伐,不是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甚至不是某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平常人家做饭的灶台,一寸一尺,好像架上锅就能开火做饭。是他们睡觉的床,一床一铺,仿佛铺上褥子就能住上一晚。是他们仍然还在和子女拉着家常,责骂着自己家的熊孩子不如隔壁老王家的优等生。是他们在雨天,道路积水时正在搬着石头来垫脚,好能去朋友家唠会家常,打发下雨时节悠长的下午时光。而突然出现的变故,让这座古城的一切,凝固在了千年前时光的某一个点,一切都消失殆尽,一切又都在此刻永存。

  《犹太人的故事》是一本非典型的历史书,没有故事,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城一池,一砖一瓦,一块羊皮纸,墙上一段字符。读这本书,正如同独自进入到了庞贝的古城中,不用去臆测当时的故事,眼前就浮现了旧日的情景,不必去猜想那个人的个性,眼前的字符就真实地记录着当时的心绪与动作。读羊皮纸,可以读到那个人在动物的皮肤涂上底漆,然后精心刻画,为了用于礼仪性的记录和公开诵读,可能是大的祭祀,可能是重要的礼庆;读陶片,可以读到另一个人用墨水写在随手捡到的碎片上,这种碎片简易、低劣、粗陋、随处可见,他可能是为了记录下来今天买菜花费的钱币,或者是为了记录下路遇某个姑娘的地址,甚至是为了记录下明天要去买的珍贵礼物。这些文字,或是正襟危坐,或是东歪西斜,没经加工,不被矫饰,仅仅是这些形质上的事实,陈述着跨越千年的一瞥。

  字符被作为单独的章节,在第2篇中进行了深刻的描述,这也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字符较于实物,当然能记录更多的信息。更甚,“字符的书写在上帝与凡人之间是共同享有的。“字符能将背后的某个可见的事物显现出来,如写字的手。莎草、陶片、镶嵌画、羊皮纸、纤维纸中的一笔一画,一字一符,皆向我们打开的是穿越千年的触碰。

  就印象深刻而言,本书给我最大的震动依然来源于一个小小的细节,那是雕刻在一条水道靠南的墙上的一段希伯来文,由国王的军事工程人员挖掘。这段文字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微缩的历史,一批真实生活过的人。全文共180个希伯来文单词,其主题,不像巴比伦、亚述、埃及甚至小小的摩押的石碑,记录的是统治者的壮举和威名,而是普通的人的生活与工作,记录的是平凡犹太人的成就感与完工后的喜悦。它不是吸引公共眼球的纪念碑,而只是普通人生的记录,为了让那些某些路过此处、趟过泥泞水道的人们而镌刻的一墙记录。是对千年前真实思绪的随意率性涂鸦,更是千年前生活场景的瞬间凝固,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这“是深深刻进岩层的完美的巨型希伯莱字符“。”难道这些还不足够讲述一个犹太人的故事吗?“

  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这就是关于水道的故事……人们肩并着肩挥舞着镐头,当只剩下三肘尺时,就听到有个人在喊他的工友,因为在岩石的右边和[左边]出现了一条裂缝。水道打通的当天,石匠们奋力击打着[岩石],每个人都走到他的工友身边,互相碰击镐头以示庆祝。他们看到,水从泉边流向1200肘尺外的蓄水池。水道上方的岩石离石匠们的头顶足有100肘尺高。“

  作者在本书的前言里说,四十年的学术流浪,我去了荷兰和南卡罗来纳,去了斯卡拉布雷和雅各宾的巴黎。但是,在这四十年中,我本来应该宣讲的故事的丝丝缕缕,一直时隐时现地萦绕于我的思想与记忆的深处,就像亲人在家庭的婚礼或葬礼上轻轻但又固执地拽着我的衣袖。

  这本将近四厘米厚,长达498页的“巨著”,就如同这段水道上的希伯莱文,巨型又完美,深深来源于泥土。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本书是犹太人的民族记录,更是普世的人间小事。正是这些,使得犹太人的故事既是独特的,又是普世的。

  翻开这本书,你能看到《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改造世界的马略卡反射镜,点燃的蜡烛台,骡队的货物,但更重要的是,你能看到莎草纸上,一位忧心的父亲,写给500河里外的驻守象岛的儿子的书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我送给你幸福和力量,但从你离家远赴边关那天起,我心里就一直很难受。”跨越千年,你能触碰到用独特方式压制的莎纸片,触碰到那字符背后,亲人在轻轻而又固执地拽你的衣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