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锦集

2021-04-29 03:0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锦集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是一本由木卫二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一):不是书评

  厕上枕前,无聊的你不慎手滑点开了本篇,满以为会看到这样的开篇: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二):抓一个温馨晚上,讲木卫二三事

  第一次听说“木卫二”这个名字是大一某个没课的午后,夏日阳光慢悠悠地爬过宿舍的阳台,当时我在广播站的同事兼闺蜜悠悠酱风风火火地冲进宿舍,手里捧着刚买的《上海壹周》和安意如的小说,大力怂恿我必须去“注册个豆瓣”。在豆瓣电影条目森林中漫游,总是会和这个名字不期而遇。当时木卫二的头像是杨德昌的白描自画漫画,在我的想象中他一定是和黄灿然一样画风,是身材瘦削、眼神犀利的典型知识分子模样。那年,我还是个刚从高考大军中杀出阵来的小白,当时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意味着高产和专业。故乡的远云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三):怎么说呢???

  算上这本,一共读过两本关于影评的书籍。关于影评说点啥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既然决定写这篇书评,还是说点吧,各位看官别嫌烦。

  任何一部电影,可以从n种角度解读,所以从每一种角度来推拿的话,都可以单独构造出一篇独立的影评,就好比一道菜,你可以从色、香、味、形来评说这道菜的好与不好。说到看过的两部影评,另一部就是梅雪风的《虚无的质感》,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作者像拿着一把尖刀,每一下子都扎到电影的命门上,这里所指的命门不一定都是指电影不出彩的地方,也包括出彩的地方。既然扎到命门,所以读起来的感觉就是酣畅淋漓,赞的酣畅淋漓,踩的也酣畅淋漓。这种感觉像跑了五千米的长跑,满身大汗,然后冲了一个凉水澡后爽彻心扉。回到这本书,读完什么感觉呢?有点脚踩棉花的感觉,不酣畅,不淋漓。就像一碗白开水,最多加了一丢丢盐。没味道,很没有味道。以上只是个人的感觉,说不定我给了三星,你会给五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只要你就是那个喜欢喝白开水的人。

  但是话说回来,两个作者在做评论的时候,从别的影片拿例子作比较,信手拈来。所以肯定都看了很多很多部电影,这一点值得每一个喜欢看电影的朋友点赞。

  以上。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四):何止三倍

  回头看看自己写过的东西是很难的。我对当时之我的回忆、纸面上现在蹦出的当时之我、和现在之我,三者的交叠,经常让居中的那个理性人心力交瘁。回忆就像季风,风雨刮过一片旧未触碰的记忆之陆,那里便又开始发芽结果,一季又一季,层层叠叠的植被生长、凋落,那厚厚的腐殖质,便是记忆的渊坟。

  有勇气走向自己的记忆丛林的人,都很勇敢。修改一篇自己写过的文章,尤其困难。你背负刀剪、背上行囊,踏上蜿蜒的小径,去寻找那根原初的、遍历枯荣的、躲藏在万千树木之中的“原木”,你要重新修剪它的枝桠,让它衬着时新的口味,或者现在的你对大众口味不屑一顾,你也要暗自思量,偷下手脚,免得留下当初勇立潮头的痕迹。

  不是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而是关于电影的写作和记忆。你在电影中失去的两小时生命,电影用光影为原料回报你,配上自己的泪水、电影院的地毯味、哲学家的说教、和……眸中耳中那微微的震颤,成为一座你自己的森林。每当季风之雨降下,它就复活,所以,何止三倍。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五):木卫二专访:出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真的独立了

  豆瓣著名影评人木卫二老师,十几年来从未出过书。去年年底却突然发力,一口气出了两本影评集:《身不在场》和这本《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身为木卫二老师的粉丝,这两本书我都第一时间拜读了。本来想写篇书评帮他吹捧吹捧,可读完之后反而是有很多疑问想向木卫二老师请教。微信上聊了几句不过瘾,我干脆给他打了个电话,聊了四十多分钟。

  本来过年前我就应该根据电话录音整理出这篇访谈。但由于拖延症大发作,一直拖到现在。

  闲言少叙,现在就开始吧:

  【一.为什么突然连出两本书?】

  本来两本书并不是连着出的。但第一本《身不在场》的出版过程有些波折,经历了中途换编辑、推翻整体设计等一些事情,拖了很久。等真正出出来的时候,赶上和第二本《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一起了。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六):一部电影一世界

  文夏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一个会上网打字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声,看书写书评、观影写影评,甚至去餐馆吃饭、去景点旅游,也可以洋洋洒洒写出大篇的评论。网上不乏评论者,但是能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精神,专注一行的评论者却真是为数不多。最近三联出版的《独立日》系列似乎就是在寻找这种精神,第一本以书为主题,收录了魏小河的书评,而这第二本《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则以电影为主题,是木卫二的影评集。

  经常混迹于豆瓣上的人,应该对木卫二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很多电影的评论里都有他写的影评。读木卫二的影评丝毫不会有疏离感,因为他写的影评没有端着架子,没有让人云里雾里的电影专业术语,非常平易近人,似乎就是站在第一次观影的影迷的角度,秉持着对电影和生活的热爱。比如,木卫二对于电影《推拿》电影结尾是这样描述的“买菜归来,热水洗头,暮雪纷飞,并不新奇的三样事情,组合一起,却精细地描述了江南的冬天和日常的美感,情意暖暖,你我知心”,短短几句话就描述出电影中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意境,读起来,颇有味道。

  谈起电影,总让人感慨这些年电影的变化,小时候的电影院就是一个剧场,巨大的幕布,由后面的机子投影到幕布上,那一束光影让一排排座位上的人心绪宁静,全部注意点都在电影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非常小资的一件事。现在的电影数字化、个人化,人们可以在家里看电影,电影称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木卫二的这本书的副标题“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出自杨德昌的一部电影《一一》,原话是“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这种生命的延长自然不是说的生命机体本身,而是人的视野、眼界,读书、观影等方式也都是延长生命的一种。

  都说“一花一世界”,其实一部电影也是一世界,不同的人看到同一部电影的感受是不可能相同的。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如此,做一名影评人并不易,所写出的文字都会引起争议,说电影好有可能被称为水军,批评电影又可能被人说是哗众取宠,百般皆不是,可木卫二还是坚持写下来了,因为对于他来说,也许电影就是他的世界,根本无关他人。

  原创,转载请豆邮。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七):影像者木卫二(非书评)

  独立日的名字让人想起《独立时代》,木卫二最喜欢的导演的作品。我和他结识于曾经的电影维基网站,那时最深的印象是,他是“杨德昌”词条细致的撰写者,爱好台湾、日本电影,欧洲文艺片,后来在南都开专栏,写“文艺补白”,在电影媒体上为人熟知。受他的熏陶,我看了是枝裕和,锡兰,河濑直美,有相似味道。

  结识地早,对他的经历略知一些,我甚至看过他最早在百度上的博客,他写自己在某个地方报当记者,采访动物园,应是社会新闻,但文章充满文艺调调,读来感觉真实的世界被加上一层模糊光圈,他竟有这样的才能。应该是没有干太久就离开了那报纸,直接去了北京,在自由撰稿人这个名号在今天都不很普遍的中国,他选择了这条路,且一干就是近十年之久。木卫二应该是个蛮固执的人。

  他勤奋,业内公认,我相信在他关注的领域,应该是没什么未听过的事,他逐渐以一种不掩饰个人情绪、从内容情节等层面分析影片的风格知名,最红的时候甚至被卷入几次争议,那同时也是豆瓣人气最火的几年。木卫二经历了电影平台的一些变迁,博客,时光网,豆瓣,直到现在他也开了自己的微信号。现在木卫二似乎影评写得少了,倒时常在朋友圈看到他的摄影作品,拍了很多的北京。二零一四年冬天我们见过一面,那时他似乎在纠结一个问题,要不要离开这里,去别的地方?毕竟待了很久了。

  那次会面给我一个感受,他好像也没那么固执了,还会问问别人建议,我想去别的地方,你觉得怎么样?

  他说话有轻微闽南口音,曾看他多次写文章表达记忆中的故乡,他看侯孝贤会觉得亲切,地震、海啸是离少年的他不远的事;他乐于助人,曾在微博上几次艾特我和其他一些电影人士,可惜我无意以此为职业,辜负他好意;他也爱好组局,那时我也才知道,北京影评圈有如此多的派别;上影节也是他和各地影评人看片交游的好时候,这帮人聚在一起,连玩桌游都是和电影相关的。后来他倒也不组局了,常在豆瓣上喊话,三里屯,谁中午有空一起吃饭?

  不过这都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那时的大家似乎无限年轻。后来有人做了电影杂志,视频,策划,其它职业,等等。大家各自妥善处理着电影和人生的关系。

  木卫二还是与电影为伍,和影像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多年来的成果这次集结出版,带着一些仪式感,这对一位影评人来说,应该是件再酷不过的事情。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八):一个影评人笔下的电影世界

  欣赏电影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大屏幕上明明讲述着别人的故事,而落泪或欢喜的人,往往却是自己。到底如何评价一部影片,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评断标准。这本《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 是独立影评人木卫二关于电影的随笔,每一篇随笔的篇幅都不长,但这并不妨碍读者投入到这位影评人笔下的电影世界。

  木卫二的文字带着极强的个人感情色彩,但他并没有放纵感情而使个人情绪恣意泛滥,而是尽量克制地去评价一部影片。电影世界里的人物要比我们活得更长久,而我们的生命毕竟短暂,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我们不可能在毫无意义的影片上浪费时间。所以,听听别人的看法,体验一下他人的观影感受,对于我们选择电影还是能有所帮助的。如果带着这样的初衷来看待这本书,那确实会有一定的收获:尽管作者对影片的评价不一定能获得每一位读者的认同,但至少,这是一份比较清晰可感的观影清单。

  木卫二的文字清新优雅,同时又是精致考究的。尤其是在讲述影片的某些细节部分时,确实做到了让读者一闭上眼睛,就能脑补出画面的程度。当然,读者自行脑补的画面与电影世界里的画面肯定还是有距离的,所以,读者难免会在好奇心的操控下去搜索某部影片,然后观赏,投入到自己眼前的电影世界之中。

  不得不说,能够用文字挑逗起读者的观影欲望,这需要极好的文字功底,同时还要深浅适度地表现出一名影评人的观影感受。如果作者植入了过深的个人感受,那么读者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为某部“烂片”洗地;但如果个人感受的程度不够深刻,那么读者又会认为某部影片太小儿科不值得一看。

  当然,影评人的任务在于就某部影片进行分析、评论,给读者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就这一点来说,这本书还算对得起读者,至少对于缺少电影常识的读者来说,木卫二倒也起到了一些普及电影常识的作用。而且,木卫二很少用太过激烈的语言来抒发情感,这就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始终保持在电影世界里。

  电影所展现的,除了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奇异景象,也在叙述着人生中的琐碎和点滴。在木卫二笔下所展现的电影世界里,读者还能看到他对于电影的态度与腔调:惟其真诚,方得感人。尽管某些地方的文字细腻到了有些娘气,但这依然不能否定木卫二的真诚分享和详尽分析。或许有些地方略显粗糙,但有些留白,至少也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九):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

  文/刘小黛

  公众号:抛开书本

  印象中木卫二钟爱几位导演,韩国的洪常秀,日本的是枝裕和。二哥喜欢猫,不管是《邮差的白夜》,还是《闯入者》里的黑猫,他都会油墨重彩深凿刻画。在评论《自由之丘》时他说,“洪常秀的主人公们一边笨拙且可笑地勾搭,一边还停留在看书写信留便条的阶段,堪称前网络的古典时代。”这便是对他日常的照影,生活清流,如他写的文字,涓涓流淌,温化着一颗没被物欲横流染指的心。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能够看完电影读者评论,遇见共鸣处会心一笑,再思考片刻,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言之成理,这就是评论者存在的价值。作为不是电影出身的圈外人,那些佶屈聱牙的文字也许你只能高山仰止,但是木卫二的文字是深入浅出,教会你感受电影的方式,以及和生活共通的地方。所以他的影评都会有自己生活经历的影子,一段童年往事的回顾,其实这也是电影的意义,从影像里发觉生活的美与丑。

  其实我和木卫二不太熟,让我写他著作《独立日》书评也觉受宠若惊,但是自来水盛行的当下,对于一本好书的推荐任务当然义不容辞,作为留守的寒假作业也不能丝毫埋汰。在远行的火车上,我端着这本厚重精美的书册,细忆从前,先往与作者最初的接触谈起。那会儿不分昼夜看电影用豆瓣记录分享的日子,有一天突发奇想收集友邻照片,二哥大概觉得网上流传的那张有损气质,重发了我张生活照,蓝色外套,微微笑容,清湛背景,和他在ins发布的系列摄影作品如出一辙。当时我没想到一向毒嘴被人黑的木卫二长得如此暖人。真正接触二哥是在2014上海国际电影节,因为初入学校事务繁忙,前两届最热闹的时光没有赶上。在影厅电梯口,遇上两位体型迥异的男士,朋友介绍后,其中一位身材健硕微微点着头并带有一丝狡黠笑容的,他叫奇爱博士。另一位向我低身鞠躬双手作揖行了个大礼,他便是木卫二。当时我对这位网络神坛走下的人物颇有好印象,未给人架势之感,一副浅色眼镜,干净利落,亲和有礼也带着文人的清癯气质。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读后感(十):说不出的答案,投射到电影上来交流,这样才没有那么孤独。

  这是一本由观众角度出发、服务于观众的集子,书中电影大部分是近年风靡于文艺青年间的国内外文艺片,最近一部甚至是2015年的《海街日记》。

  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出发,我对书的副标题深有同感。看电影就像经历了许多别人的、不同的、浓缩的人生,看的电影多了,就像经历了多倍的人生。一些朋友,十分痴迷看书看电影,但却过分投入、承担不了那么重的人生,走火入魔,将电影过分带到真实的生活中,无法面对现实。如果这样,那就和十年前的“网瘾少年”一样,只不过最终变成了中年、老年。

  作者的影评,基本上都是写他主观上对这几十部电影的感性认识,看过这些电影的读者的确是会被勾起观影时的感触,也对影片多了一种见解。其次再加上几句导演背景和拍摄花絮,前后加上朋友家里设置的影院、国内一些放映独立电影的影院介绍等,就写了一本经验分享集,甚至说替影迷写出了一本观影日记。

  前几天在上影节论坛上,李安说:“人生找不到什么答案,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一定要讲出一个所以然的话,可以娱乐大家而且有启发,那就需要一个故事。”无论是什么类型,电影最终要说的都是人性,说的是人的故事,这才令观众心生感慨印象深刻。有一些东西说不出来,那大家就投射到电影、艺术这样的东西上来交流,多少缓解一下内心的孤独。

  “你通过故事的假象,在黑黑的屋子里面和大家做默默的沟通,这对我来讲才是最真诚可贵的,我觉得电影也是这样。……因为人不是看两三分钟的MTV,而他在电影里面看的是自己,所以要拍跟我们的情怀、思绪有关系的东西。”电影不应仅是电影人和观众的释放方式,更应该给观众们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力量,这样的电影才有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