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的读后感大全
《茶花女》是一本由(法)小仲马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花女》精选点评:
●且让我们一起遗忘, 你忘掉一个你应该不会关心的名字, 我忘掉一份不可能的幸福。 ——《茶花女》
●山茶花变色的那天,名妓遇见了真情,也走向了灭亡。
●读到小说的后半部,男主父亲出现后,突然出现在脑海里的是以前读过的那个“妓女也有心,只是将军不信”的故事。牺牲爱情成全爱情,所以作者要为她——一个青楼女子立传,“只要听见高尚的不幸者在祈祷,就要传播这种声音”。在那个以伦理道德见著的时代,尚有有这种恕道精神,作者至死都在忏悔,读此书的我们理应更宽容。
●“我们必定是前世作孽过多,要么我们死后定要享尽荣华,所以天主才让我们今生历尽所有赎罪的折磨和各种痛苦的考验。” 玛格丽特,一个为了爱可以牺牲自我的可怜又可悲的女子。 相比之下,阿尔芒的爱就显得幼稚不成熟且脆弱了。
●平装纸质书 译者:李玉民 字数:203千 3h 下午一口气看完了,再抬头时发现外边天儿都黑了,让我想起了《廊桥遗梦》的男主和女主,我真是越来越喜欢这种爱情故事了,虽然大多结局都让人感到太惋惜。首先李玉民的译本读起来还是很通顺的,毫无阅读障碍;其次,故事发展的很顺利,没有特别跌宕的情节,插曲肯定是有的,也很平淡。但是读的也正是这种细水长流;再者,人物刻画、心理描写也很到位;最后一点,只是两个人感情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铺垫,结尾可能也稍微有点仓促。不过读过去了,读完了,你会发现,毫无影响。你还是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感叹作者一直强调的这段真实发生的故事(我认为“故事”不一定都是假的)。甚至你会越来越喜欢这种悲情的爱情故事,以此也来尝一下别人受的苦和不幸。
●故事写得全是肉,没有骨
●本译作极富感染力 现今已俗套的故事在小仲马手中仍能妙笔生花 本文并未聚焦于两者的相恋的故事 而是从社会(上层人人有情妇)个人(逐名利)铺开的故事 玛格丽特绝非完人 却也并非常人 她能游走于情夫之间而不伤己分毫却又对真情饱含期待 甚至果决如她为了阿尔芒而单方分别 在当时的社会下 决然不是易事 更显女性的非附庸性 茶花暗示着内心纯净的她在爱情戛然而止时葬送了生命 如花儿凋谢 何尝不是一个凄凉的故事 对于彼时的人性 又何尝不是冷眼旁观的角色呢 而此时的人类又有何分别 真是极为讽刺 小仲马充沛感情的文笔及富有观察力的视角令文本熠熠生辉
●悲惨的人生
●这个世界是为了显得强大 才换上一副冷酷的面孔
●书中最感伤的地方应该玛格丽特的日记,让人忍不住不为她感到心痛。每个人一辈子都会遇到一个愿意为对方付出所有的人,只是生活现实得把真心深藏,不敢轻易拿出来。 刚开始不理解阿尔芒的痛彻心扉,看到最后才明白他的痛。人容易爱得矛盾,阿尔芒的因爱生恨有些可怕,玛格丽特想要的人格高尚都不适于人间烟火生活,最好的爱应该是拿得起来,放得下去。
《茶花女》读后感(一):世间还是太狠心
爱情是意外的,死亡是必然的。不被世俗接纳的爱情在那固化的时代背景下,终究是个令人悲伤结局。读起来太伤心了,真切地告白,也真切地告别。
“我亲爱的阿尔芒……假如世上还有什么能治好我的病的话,我刚刚收到的这封信的话语就会治好我。我不久于人世,又相隔千里,见不到您的面了……但愿上帝大发慈悲,让我死之前再见上您一面!我的朋友,十有八九要永别了……”
玛格丽特
《茶花女》读后感(二):如果这就是爱
我们经历着生活,也需要经历生活对自己的评价。我们穿越在人海之中,也从人海中努力寻找自己。我们向往更好的生活,却也不得不拜沉与现实的生活。
世间万物同我们一般,经历,体验,感悟,成长。或有庆幸,或有遗憾,或有难过,或有欣慰。但或许谁也决定不了谁的生活。
《茶花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爱。世间所有人都爱连接起来,人们的关系或许加深,或许断开,这无疑是人类心中的爱。此刻想起了音乐剧《如果爱》。
故事中的茶花女,存在特定的时代之下。它本身就带着时代的印记。而身份的特殊,使她自带光环。同样也会成为众矢之。但她是一个真诚,善良,又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她与阿尔芒之间的故事成为这本书的叙述重点。而开头处是作者以旁观的角度来评价。这种设计巧妙极了。故事性,也似乎更强了。结尾处,阿尔芒未能与茶花女见面可谓遗憾,作为读者会感到惋惜。而想到他之后却用走火入魔的行动来为这段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又会觉得在情理之中。
故事当中提及的那本书,可谓作者阿尔芒之间的联系之物。也由此引发作者对这段故事的叙述缘由。
但愿我们可以学会爱
学会被爱。
读《茶花女》有感
2017.7.27
《茶花女》读后感(三):爱的情感与拥有的欲望
拥有是爱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玛格丽特把这点诠释的非常好,好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幸福和名誉。她对阿尔芒的爱是无私的,全心全意的,无条件的,爱得是那么彻底。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阿尔芒的爱情中,甚至这个幼稚的阿尔芒在伤害了她以后,她也能够原谅他。自始至终,她信任这个男人,愿意为他做出牺牲,放弃荣华富贵,放弃她已经习惯了的奢华的生活。就是要跟这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是短暂的时光。也许,在小仲马的这部小说中,玛格丽特被写得太容易受感动了,只是阿尔芒的一个关心就让她付出了所有,并且义无反顾。但作者想要突出的想要描写的,大概就是这种转变以及之后,而不是转变的原因。说“转变”,其实并不恰当。她的心中原本就有这种能力,所以让别人觉得这是一种转变,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看到玛格丽特身上本身就存在的精神。这个精神被她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地位埋没了。这是她们最悲惨的一面。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写了茶花女为了爱情进行的挣扎与斗争,她几乎就要胜利了。但正是因为她对阿尔芒深深的爱,让他的父亲说服了,并最终放弃了和阿尔芒在一起哪怕只有一年的机会。她把一切美好都留给了她心爱的人。
阿尔芒的表现就差远了。他对玛格丽特的爱就是一种拥有或者是占有。从接触玛格丽特开始,他就一直在患得患失,不断坠入嫉妒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虽然他嘴上答应了完全相信玛格丽特,但实际行动中无一不显示他完全不相信,甚至他都不知道什么叫做信任。一旦他发现得不到,他就对这个得不到的人进行大肆攻击,发牢骚甚至出言不逊,进行侮辱。他第一次写信,就竭尽所能把玛格丽特羞辱一番,得到原谅后又痛哭流涕。在最后玛格丽特不得不离开他以后,他又固态重发,更加肆无忌惮的攻击这个他声称能够为她赴汤蹈火的人。他根本不理解什么是爱,他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玛格丽特紧紧抓在手里。这是一种孩童的对物质的占有欲,不是爱情。一旦离手,就会激动不已,生怕手里的宝贝被别人夺了去,对自己,对恋人没有一点信心,当人也不会有任何信任。他们总在用交换来看待自己和恋人间的感情。他看到玛格丽特卖这个当那个,似乎失去了很多以前的荣华富贵。他就要用自己的母亲留给他的年金去交换,并且还不让玛格丽特知道,殊不知,这是最大的欺骗,一点儿也不浪漫。感情用物质是交换不来的,他们能够独自生活以后再这样做也完全来得及。他完全不用冒着被自己父亲知道的风险去做这样的事情。他的患得患失,他的离别的提心吊胆,他的所谓的分离的痛苦,完全是对拥有的不确认造成的,如果是真爱,就不会有后来的他对自己心上人的那一封封致命的充满侮辱的信件以及公开的和妓女调情以唤起玛格丽特的痛苦。他知道她会痛苦,他也知道她身患重病,但他心中没有一点怜悯。可以说,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荡公子。
拥有不是爱情,爱情却要拥有。
这部小说更与众不同的是玛格丽特临终时心中的忏悔,她在给阿尔芒的日记中记录了这段艰难的日子。她是忍受着怎样的屈辱离开了人世啊,当看到神父为她涂抹圣油时,我被感动了,这是她应得的,她应该得到上帝的祝福,她应该升入天堂。
《茶花女》读后感(四):山茶花变色的那天,名妓遇见了真情,也走向了灭亡
翻开卷首,看到一个男子为了死去的情人在陌生人家里痛哭流涕,有些惊讶。
看到书末,风华名妓变成一具白骨僵直地躺在铺满山茶花的墓地,恨不得摁着这个男人的头永远记住他的情人,眼神空洞的模样。
看到玛格丽特的日记,再回看那封绝笔长信,我无法不哭泣。
“我真实地原谅你,因为你伤害我多深,正是证明你有多爱我。”多么奇怪的女子,经历了那么多的觥筹交错,游走于交际卖笑的午夜酒会,却竟保留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念头。
这个男人一出现,就毫不掩饰自己对猎物追逐的快感,坦言愿意为女子多吃些苦头,担心对面草草接受,反而愿意长期等待,做出巨大的牺牲。“我们这些男人就是这样,总喜欢让想象把这种诗意留给感官,让肉体的欲望让位于灵魂的梦想”——城堡往往只有在梦里,才显得极具魅力,引人入胜。
玛格丽特明明是知道的,在阿尔芒出现之前,她的心里跟明镜一样。她明白妓女是不再属于自己的,也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成为了漂亮物品。在情人们的自尊心上排在前列,尊重里排在末尾。 可她却对阿尔芒一见倾心,向他发誓,比跟任何男人都要快,为什么呢?就因为阿尔芒见她咳血,马上抓住她的手,因为他流了泪,因为他是世上唯一从心里怜悯她的人。
于是这个可怜的女人舍弃了荣华富贵,舍弃了往日奢侈的生活,到乡间木屋生活,穿着白衫泛舟,望着田野里与她同名的花儿。
“ 布吉瓦尔是19世纪巴黎人爱去郊游的地方。左侧,阿尔利高架引水渠遮住天边;右侧,丘峦一望无际。塞纳河在这个地方几乎不见湍流,好似展开的一条宽宽的白色绸带,在加比隆平原和克鲁瓦西岛之间闪闪发亮,由两岸高高颤动的杨树,以及窃窃私语的柳树永恒地催眠。 ”
“殊不知人毫无爱情的时候,就满足于虚荣,一旦有了爱,虚荣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
为了爱情,为了那短暂的温暖,无论是不理解,还是无尽的伤害,这个偏激的女子从不对阿尔芒还手,最终心里只剩下不断播放的回忆,尽管那回忆无情燃烧着她的生命。
“还有两三次,她说出您的名字,重又倒在床上,精疲力竭了,她眼里默默留下泪水,她人已死去。”
我无法站在上帝视角去评判玛格丽特对伯爵、公爵的利用是否在道德上正确,但是这两个人直到最后依然跟随在她出殡的队伍后,也许这又是男人对于爱的另外一种形态,无法拥有吗?没有关系,露水情缘亦能够使人神魂颠倒。而阿尔芒的爱是“我还不够富有,能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去爱您;我也不那么穷困,能按照您的意愿去爱您。” 他总是这样,一边说着会尊重服从玛格丽特,一边无尽的怀疑,一边被自己内心的情深似海折磨,一边用这种毫无意义的妒忌去伤害最爱的人,一边说着在玛格丽特病重时会每日不离地照顾,一边人去楼空至死方休。
男人对美丽猎物的不懈追逐,自鸣得意的虚荣心又暗自不忿的自卑模样,无一不令人作呕。 更可笑的是这个男人就是作者自己,晚年后还对于自己早年曾沉沦于爱欲去赞扬一个妓女的无私品德后悔不已,写些学院派的文章来拼命掩饰,企图把自己塑造成伦理的权威,而当年的冲动全凭胆大妄为和运气。
小仲马。他殊不知几个世纪之后,还是只有茶花女传世了,也挺可笑的。阿尔芒好歹还忏悔,而作者却把这种忏悔当做后半生的原罪,李玉民先生为本文做的序,状似平淡的叙述间流露出同样锐利的嘲讽,敬服先生。
“阿尔芒妹妹的眼睛清澈,目光澄莹,她心灵萌生的唯有圣洁的思想,她口中讲出的也只有虔诚的话语。她见哥哥回家就笑容满面,这位贞洁的少女哪里知道,远方的一名青楼女子仅仅碍于她的姓氏就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这些声名鹊起的风流才子哪里知道,那些随意洒下的露水,短暂地滋养了暗夜里的某朵玫瑰,竟让她不管不顾追随露水蒸发,甘愿一夜之间枯萎消亡。
玛格丽特如是,遥远东方秦淮河畔的女人们,亦如是了。
临终前卧病的玛格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