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黑镜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美国黑镜读后感1000字

2021-05-01 00:0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黑镜读后感1000字

  《美国黑镜》是一本由[美]巴顿·格尔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黑镜》读后感(一):保持警醒

  

中美对抗以来,政府部门保密教育力度明显加码,培训密集度明显提高,各项措施也不断落实,但是大部分人普遍思想上还是不太跟得上,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

十多年前上中学时,很喜欢看电脑杂志,其中有一个杂志里面有开辟的一个栏目,栏目名字叫红客联盟,目的是提醒防护,注意系统漏洞(就假如是这样吧),实际上在那个资讯远没有现在发达的年代里,我们都这当做了解各种黑客软件的窗口,然后周末的时候在自己家电脑上尝试捕捉“肉鸡”,有各种成功的炫耀,比如成功控制对方电脑后开启摄像头,看到对方发现电脑不受控制后惊吓的表情等,不过总体说成功率很低,至少我基本上没啥收获,我对黑客手段的印象也在这个时候成形。

大学时候读的《黑客:计算机革命英雄》给我印象极深,原来正统的黑客文化将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那些偷鸡摸狗搞监控跟踪的根本不配称为黑客,最多是骇客,正经人随干这种事,所以内心觉得专职监控的人里面能有啥正儿八经的高手呢。

工作后,经历丰富后,也就发现人、事、规则总是有太多调整的余地。纠结于字面的定义,于事无意义。就如这本书中,既有斯诺登这样站出来揭发的技术人员,更有普遍沉默者,更多的是漠视者,他们借以技术之名,根本不在乎你的信息是否被获取——消灭你,与你何干——你能说谁是黑客,谁是骇客呢?

书中更让人触目惊心的一点是:即使作者这样自我认为贴近法律边缘的人,关注个人隐私的人,也认为对外国人信息的收集时理所应当的,这一点来说,作者的人文高度远不如斯诺登。书中絮絮叨叨各种法律问题,总结一句话就是“你监听外国没事,别误伤美国人啊”。

中国人,尤其是政府部门人员真的应该保持警醒。

  《美国黑镜》读后感(二):作为媒体人,我愿用我笔尖的力量传递出大众最想知道的事情的真相!

  

从当初只身一人怀揣着关于新闻的梦想来到西安,我就对传媒行业抱以了巨大的热枕,发誓要在传媒行业闯出一片天地。 但随着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加深以及对行业认识的不断增强慢慢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媒体人需要付出太多太多的努力。 巴顿·格尔曼先生就是在专业课上老师经常提交的一位资深媒体人。巴顿·格尔曼先生是美国知名调查记者,三度斩获普利策奖,两次荣获乔治·波尔卡新闻奖,还曾获得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颁发的“调查报道金匠奖”。所以,当他跨时7年揭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的真相的时候,他被冠以了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标签……

书封设计

当我开始翻阅这本《美国黑镜》我逐渐被这位资深媒体人的勇敢和前所未有的魄力所撼动。书中细致入微的还原了“棱镜门”事件的一些前因后果,从多个视角全面曝光“棱镜门”事件真相。在书中我们将会看到美国政府是如何通过脸书、雅虎、谷歌、微软等公司大规模搜集所有民众的邮件、视频、电话、语音、图片、位置等个人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实时监听,实现再现每个人的社交生活的状态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的难以想象当美国政府打着国家安全和保密的旗号,肆无忌惮地滥用监控权力,毫无底线的监听公民隐私时,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呼唤的平等以及隐私权又应该置于何地呢?所谓的隐私权又应该如何得到保障呢?所谓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岂不是更在啪啪打自己的脸吗? 在这些“丑闻”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格尔曼先生用自己顽强的毅力恪守自己职业道德底线的全过程。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他的无奈,更读出了一份惧怕。但是,他从未想过退缩。在长达7年的揭露真相的路透中,他曾被迫与未知的对手开展不间断不停歇的“间谍战”,身心俱疲却无从发泄;他曾被政府高层视为叛国者的“同谋”或“代理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到人身威胁;他手中用来调查记录的电子设备常常遭遇黑客攻击,辛苦整理得来的资料就这样被毁;还有那些无时无刻想要获取信息,谋取利益的狡猾骗子;恶意软件、钓鱼邮件等等方式对于格尔曼先生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一般的存在。

2020

书中细节描述细致入微,扣人心弦。跟随格尔曼先生的步伐,遵循他一路调查抽丝剥茧的思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严谨求实的新闻工作者对政府权力进行问责、对黑暗现象表示抗争、积极努力维护公众权益的新闻工作者。 他深知当这个“消息”暴露在大众面前时会激发什么样的矛盾,会引起何种程度的恐慌,他自己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危险,但是他把这一切困难与问题通通排除在外,他丝毫不畏惧的揭露了真相,一路走来,尽管艰难无比,但是每一个公民都拥有知晓真相的权力,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恪守了自己的职业底线,更将事实的真相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于被监听的状态而我们作为当事人又完全不知情是一种何等的可怕程度。或许,当局者想要构建一个豪华版本的《楚门的世界》,却不料这一想法败露,阴谋也无法得逞。 作为新闻学子,我无时无刻都牢牢铭记着每一个记者节时自己的庄严宣誓,我也会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传递出大众最想知道的事情的真相!

  《美国黑镜》读后感(三):美国监控体系背后的真相与谎言

  

其实之前,也多多少少的看过监听相关的新闻,其中就包括当年震惊世界的斯诺登。虽然后来没有跟进下去,但是也见识了美国在监听方面的细思极恐。谍战片在中国主要是内战时候的电视剧题材,在英国是零零七,詹姆斯邦德,在美国似乎有点刻意针对俄罗斯。这大概是我们普通民众的一个初步认知,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国家政府,竟然会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监听老百姓。毕竟,老百姓虽然不会是诡计多端的间谍,但人生在世,谁没有基本的隐私呢。因此,斯诺登的曝光,一方面对政府来说是叛国罪,但民众觉得他是英雄。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著名记者巴顿格尔曼,他是对斯诺登做过采访的三名作者之一。他手头也上万件的资料,但是却不能用电子设备去整理,所以这本书的出版背后有太多的压力了。关于这一部分可以在作者的《致谢》中看到。毕竟,美国的国家安全局肯定不希望看到这样一本书。

美国黑镜指的是斯努等给作者的文件中提到的“棱镜计划”,这是一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其侵犯的人群之广、程度之深让人咋舌。国家安全局就像他的徽标上的老鹰一样站在地球上方,掌握着全球的电信业,虽然他的控制范围还不能深入到具体的位和细节,但已经很接近了。在书中,作者描述的国家安全局的人都非常的低调,尤其是监听部门的人更是如此,他们对于受众的权利极为谨慎,当不可避免的要擅入不属于外国情报目标的私人领域时,他们的内心是极其矛盾的。但也不能掩饰,在有些访谈资料中,技术黑客们也是普遍散漫的的态度和语言。

在这本厚厚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黑镜计划的大体样子,可以看到斯诺登和作者之间沟通的各种博弈,彼此的信任与不信任,也可以看到一名正义的作者,为了解决问题报道真相,到处奔波,一方面要找顶级技术人员解密技术文件,一方面又要躲避有可能的跟踪和文件泄露。另外,这里边还牵扯到特别多的司法程序问题。

而且关于斯诺登的情况,本书中也做了一定阐述,斯诺登逃亡到中国香港和俄罗斯,联络媒体继续曝光整个事件的经历。期间,他内心的矛盾袒露无疑,一次次质疑自己的选择,但最终成功将计划实现,但也自此走上了流亡之路。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斯诺登效应已经出现了,他改变了大众文化,他在法律、外交、政治和立法层面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现行的模式提出了挑战。私营部门也开始对其大规模的监控技术进行了抵制。

事情的真相不是单一的对错,而是各种因素的各种复杂组合。

(其实我也担心这篇文章能不能发出来呢)

  《美国黑镜》读后感(四):《美国黑镜》:棱镜计划的“前世和今生”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就开始相信除了监控敌人,还得监控自己的国民才能做到安全。于是就有棱镜计划。那么何为棱镜计划?其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美国政府这样的计划就是想打造一个美国监控帝国。

这个在道义上说不过去的监控帝国,注定是有反对者的。其中让棱镜计划事件公之于众的吹哨人、报料人就是斯诺登了。而再通过媒体的报道,自然就促成了这个引起全世界共振的棱镜门事件了。

而最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美国黑镜》,就是讲了一个关于斯诺登和美国监控帝国的“前世和今生”的故事。写这样故事的作者是美国知名调查记者巴顿·格尔曼,他因此及其其他报道而三度斩获普利策奖。作者作为最初直接与斯诺登对话的三名记者之一,他从斯诺登那里收到上万份保密文件的报料内容,然后再通过真实客观态度去将该些报道报道出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而促进棱镜计划事件报道的“前世”是作者花了很多功夫的。这些背后功夫的如花絮式的东西,作者没有留在报道中,而是留在了这本《美国黑镜》,就让人们更为深入了解该事件人物和意义的来龙和去脉。此书一共分八章,第一章潘多拉中,就讲了斯诺登的个人性格和成长经历。原来斯诺登是不错的家伙,他世俗有趣,自学成才,敏而好学、兴趣广泛的(喜欢打注重思维的游戏,有超乎常人的游戏能力)。但他也固执,妄自尊大的。

然后在第二章心跳中,就讲了他的经历是2004年加入美国陆军,但后来训练中跌断双腿,被迫退役。他在国家安全局得到首份工作,在马里兰大学一个秘密设施任职保安员,其后转到中情局担任资讯科技保安,凭借卓越的网络知识和电脑技能,迅速获破格晋升。从受伤到自学成才考到职业证,再到职场鲜肉到骨干,他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求职之路又何尝不是每一个职场小白的好好的榜样呢?

这在前部分,我们更可以读到作者美式的幽默。如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其实也是查无此局,闭口不谈的番外含义,也是挺有趣的。作者也谈到了自己的新闻写作观“我之所以觉得新闻工作很有意义,是因为真相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真相是由我们所发现的零星的线索拼凑起来的,随着我们不断发现更多的线索,我们会修正之前的真相。”这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随后我们通过作者写的第三章,读到了作者重回《华盛顿邮报》写棱镜计划报道背后的事迹。如作者还不忘自己的老东家《华盛顿邮报》战友的帮助,尤其在书中的就讲到了战友苏丹尼如果帮他破解了报料人的演示文稿,其中“情绪猫”就是很重要的背景信息。才为作者当时做新闻报道做出了新闻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料包中关于S3283行动组的资料中,最为作者感兴趣的是谈论该行动组的工作内容的方式。通过这些黑材料,作者也客观真实地还原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不严肃、冷漠冷血的工作态度,他们都是抱着玩乐与游戏玩家的态度去进行工作的。试问这样的安全局真的可以保护大家的安全吗?这就是这个章节,作者为民批判了安全局,实在是有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神韵。

之后在漏洞的利用这一章节,作者就通过在采访安全局前分析师约翰辛德勒揭秘了一个事实:安全局还雇佣了一群律师,他们的全部工作就是想办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一切漏洞来最大限制地搜索信息。其中就举了谷歌的例子,让人们知道美国政府机构在监控方面如何将不合法的监控进行合法化地去进行,可见美国监控帝国自己道义中的漏洞才是最大漏洞的。

在最后,作者也就斯诺登揭露美国“棱镜”计划的壮举后,谈到了棱镜计划事件后的“今生”的深远影响,他是高度肯定了这种斯诺登效应是改变了大众文化的。它在法律、外交、政治和立法面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现行的模式提出了挑战。另外这种斯诺登效应也觉悟了很多个人和私企的注重个人隐私的维权意识。于是我们就至此之后发现很多美国私营部门要求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大规模监控技术进行有力的抵制。而这样的事件自然也是一门生意经了。君不见,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如谷歌等公司就开始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提供保护隐私的加密所有服务的计划。这在当时安全和隐私的的确确地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的营销点。

事实上,斯诺登效应已经不仅仅大大提高了美国国民,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们对于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意识。就拿中国而言,一些很多手机软件,或者一些网站、移动端各大互联网平台都是会有一些软件和用户的协议的。就举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的例子吧。该协议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微信就承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腾讯的一项基本原则,腾讯将会采取合理的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未经用户许可腾讯不会向第三方公开、透露用户个人信息。腾讯对相关信息采用专业加密存储与传输方式,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们十分关切的问题,这就自然涉及到监控的问题上了。

就媒体而言,如《南方都市报》在个人信息保护,以及监控范畴问题上,南都就南都在2017年就成了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旨在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间的平衡。这也是从新闻监督的角度好好维护人们信息安全的课题和报道。

这本非虚构文学《美国黑镜》是作者格尔曼写那些惊心动魄的调查性报道棱镜计划的“前世和今生”的故事。其中他循着斯诺登提供的线索,抽丝剥茧,克服技术迷障,层层深入那个保密世界,追踪“棱镜”“星风”“上游”等一系列政府监控项目的起源和运作机制,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庞大的国家监控机器的全貌,揭露了美国想打造监控帝国的阴谋,以及揭露了美国安全局人员不严肃、不作为十分怠慢的工作态度。

而其间,不管是报料人斯诺登,还是棱镜门事件报道的记者(即作者本人)都被迫与未知的对手展开一场不断升级的“间谍战”。斯诺登和作者都被美国政府高层视为叛国者的“同谋”或“代理人”,随时可能遭到突袭;他们眼见自己手中的电子设备遭遇黑客攻击,时不时还要应对试图套取信息的狡猾骗子,收到恶意软件、钓鱼邮件等更是家常便饭。从斯诺登,到巴顿·格尔曼,我们都看到他们都是有道义的美国公民。而对于同为新闻工作者的巴顿·格尔曼而言,能够客观真实地报道棱镜门事件以及其他重大事件,可见是一个称职优秀的记者,三度斩获普利策奖以及其他大奖,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