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精选

2021-05-01 04:4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精选

  《帝王师:张居正》是一本由度阴山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一):实干家2019.07

  一位实用主义的理想主义者。神童,从小由贵人相助,磨炼内心的修炼,阳明学的崇拜者,深刻理解知行合一,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益,即使政敌攻击的手段多么恶毒,也义无反顾,为扭转明朝的局势鞠躬尽瘁,用尽心机,使明朝灭亡的速度减缓。但死后却落得家破人亡。人情、恩情在权力、利益面前一文不值。懂得一张一弛,用人不可用尽,做事不可做绝。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二):孤独的英雄——张居正

  这本张居正的传记语言十分幽默,通俗易懂,一个个性鲜明的张居正的形象跃然纸上。张居正的一生为了明帝国,他固然有许多不足,固然收贿赂,但是他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觉得用白话,通俗的形式写历史挺好的。不喜欢就别看,想看文言文就去看明史,想要看严肃的就去找。白话形式可以让更多知识水平低理解能力不足的人看懂。

  总之 非常好。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三):一代首辅张居正

  在权势、地位、财富都到手的情况下,在无数的政治斗争,从热血激情的青年才俊到老成谋国的老年首辅,黑发到白发,幼稚到成熟。把枪口对准了昔日的同伴,那个带给他巨大利益的阶级,破坏规则,损害官员的利益,只为那些素不相识的平头老百姓。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是而已。纵然面对刀山火海,洪水滔天,再来一次,也无怨无悔。在他心里,良知和理想从不会因为财富逝去,因为权势凋亡。他是一个人,一个有良知,有理想的人。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四):谢明语:在这么好的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依然无法改变小皇帝朱翊钧的天性

  2017.11.25,谢明语个人打分:72分。

  通俗易懂,好读,感觉越看越好看,后面部分优于前面。读完让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么好的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依然无法改变小皇帝朱翊钧的天性,那改变一个人到底要多大的劲啊?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什么叫真正的以天下为公,什么叫真正的知行合一。真正用实干做出实事来才叫知行合一,否则都可能只是寻章摘句的虚谈。很多道理都需要在事上去炼,而不能夸夸其谈。一个人的隐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深藏不露又能活出真实的人有着更深的内涵。向张阁老学习。

  gt;>更多分享可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微信搜索“谢明语”便可找到),期待能与您一起交流、共勉>>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五):张居正

  读完张居正颇具现代气息的传记,已是第三遍研究他,诚然,书有百味,每读遍就会看到新的世界,人亦如此,从这里,我看到张居正自己的断代史,从单纯意义上的神童,受贵人指引逐渐步入社会精英阶层,他确立起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理解,或正确、或坚定、或执拗、或带着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印象最深的,是他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动力,他坚定地去做个改革者,也许后世褒贬不一,也许在当时触动大部分人的利益,但他都坚持下来,不达目的不罢休地去实现挽救帝国于水火的宏愿,那时的改革者,能去身体力行,能去至死方休实属不易,我想,这对于当下的改革的目的、目标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封建社会的富僚,都是有阶级局限性的,张居正久居高位,众人尊素中带着疏远的态度养成了他且空一切,甚至是皇帝,在他看来他是帝国的切,的确,为官如此,已是青史留名,照耀所有后人,他却让自己的思维惯性,“成功经验”所蒙蔽,忘记了功高身退的道理,身后之事不尽人意,我们不能带着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古代,就像书中所说,既然选择了一心为国这条路,就要风雨兼程,不管前路是否是刀山火海,不管发生任何事,死而无憾,纵然是身后面对刀山火海,也要再次死而无憾。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六):人物刻画细致

  作者度阴山是史学硕士,理事,讲师。

  人物刻画细致,丰富。明朝从不缺乏聪明,才华横溢之人。

  何心隐,天资聪明,对经史问题真知灼见,抱有远大的抱负。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可以自我管理,政府不用管那么多,他还到处传播这种观点。

  王世贞出身名门,智商高,才华横溢,但个性张杨,目中无人,做了巡抚后仍满腹牢骚。

  邹元标,学富五车,能言善辩,志向远大。他认为有道德的人就不能消极退让和放弃。

  海瑞,脑子只有一根筋,严苟的道德观。

  严世蕃,机智过人,智慧超人,不必你开口,从你的行为动作中就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么,行为不检点。

  夏言,才华横溢,做事干练,高傲,目中无人。

  严高,神童,少年得志,对任何人和蔼可亲。

  徐阶,好学深思,沉稳庄重,过于自信。

  高洪,头脑聪明,性格自负,敢想敢做,自视甚高,有仇必报。

  张居正,神童,会变通,勤于学习,有良知。

  同样是人才,为什么张居正能实现理想,功绩丰厚?这关系到人的性格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然而张居正再聪明也只是凡人,有些关键的事他还是没注意到,正因这样,明朝也因他去逝而走向衰落。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七):治国有多难,看张居正就知道,他治理的大明帝国是历代王朝的缩影

  《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1566》,《世上已无张居正》,《帝王师:张居正》,《万历首辅张居正》,关于明朝和张居正等历史书籍,影视剧一度火热,在看了这些历史书籍,影视剧后,总在思考一个问题:

  要治理一个帝国到底有多难?

  都说当皇帝好,看到皇帝每天处理政务,也不见多自在,平常人普通小事儿,还嫌弃操心呢,像朱元璋,雍正这样的皇帝模范,更是敬业。

  皇帝如果嫌累,撂桃子不干,或者还没有能力干,就得大臣来,无论是书籍还是影视剧中,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无论贤良忠奸,皇帝不操心的时候,这些人都在绞尽脑汁的为着帝国的正常运转操着心。

  如果皇帝不管,大臣也不行,那这个国家只有完蛋了。

  看到张居正为了大明帝国鞠躬尽瘁,面对这个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王朝,拿起改革的手术刀,一步一步为这个王朝做着手术续命,最后累死任上,忽然觉得,此刻的大明帝国就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缩影。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八):最偏执的手段,最神圣的梦想

  读到最后,才反省过来。哦,这是一个人写的,还是一个及其喜欢或者说欣赏至少是对张居正充满特殊滋味的人写的。这说明什么,这在一个几乎白话的历史人物传记中说明了什么。很多个人看法与情感。当然这不可避免。而我也不可避免的被度阴山安利了张居正。

  谈谈这个人。他淡泊友情,亲情。他19年未回家看父母一眼,当然在那个条件下,一来回要一个月了。一次都没有。他父亲与他性情不合。一个立志强国,一个重于敛收钱财。总之没有。我猜想他执意回家丁忧,或者说假装做样子,是受不了良知责问罢了。临终想回家,只是归属感。临终才发现自己竟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

  他内心及其强大。不在乎别人看法。明了政治面貌之后,更是不在乎自己的手段,他大肆敛收钱财以安军心,勾结太监稳固地位,以辞职逼迫皇帝就范,扫荡强敌更是毫不手软。

  书中经常这样说,他没注意到皇帝的变化,他不是不想注意只是没有经历。他略一注意便重新工作,病榻上更是事事周到。回家探望宫中事后回来又开始工作。以至于讲到最后说他老了,大小官员看着心凉,原来张阁老也会老。原来张阁老也会不知道怎么办,而是说容我想一想。

  我一直觉得是万历最后逼死了他。始终不愿让他回去,是为出自己的恶气吧。这口小畜生被管了这么久。虽然我觉得他对待万历比对待自己的儿子更多精力。

  或许他可以对皇帝所做的宽松些,不去为自己树立那么多强敌,他离世后就不会落下这个后果,一生心血被毁,自己的家被抄。他不愿意。一心为国,为自己的帝国。

  或许他最痛恨的就是一种人,腐儒。光说不做的假把式。在领悟政治的残酷后,他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实干家。或许没尝试过,谁都没资格说什么。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九):致良知

  聊到明史,一定会出现王阳明的致良知!各种书中都推崇为圣人之道。那么为什么这种圣人之道在如今却没有大行其道呢,反而还是孔孟之道,儒家风采流行呢?

  王阳明的致良知,讲究入世,凡事只要良知,而不讲究任何的形式。这种学说太过虚幻,根本没有任何衡量的标准!

  譬如张居正的大权在握,权倾朝野,对异己的清洗,他本身可以解释为,我只要良知,因为做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只要保守自己的良知,就可以对任何事问心无愧。

  那么,一个杀人犯,天生嗜杀,在他的世界观,杀人可以让我愉悦,所是不是他也问心无愧!

  很多熟读王阳明的同学,就会直接反驳,王阳明讲过良知最起码不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是天下万事,有几件是能不损害别人而有利于自己,按照这种标准做事情还不畏首畏尾?

  既然如此说,杀人犯为了它自己的愉悦,从没有畏首畏尾,岂不是致良知?

  其实你会发现,无论怎么论证,王阳明的学说绕来绕去总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让你心服口服,但是你转念一想,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这些理论对于读书人来讲,已经够复杂深奥,更何况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所以本身王阳明的致良知,根本就没有大行其道的条件。

  那么王阳明的致良知还有用吗?我认为,有用,非常有用,甚至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传统的儒家思想,做任何事都要在条条框框之下。做官就应该两袖清风,为民请命!

  有别于儒家学说,王阳明的致良知,教导世人不要拘泥于形式,积极入世,根据实际情况来行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如王阳明,在平叛时,时而招降,时而嗜杀,不拘泥于任何形式,攻击者如数家珍,但无论怎样,使南方一篇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成就伯爵之名!

  如张居正,清洗异己,权倾朝野,谣言者不计其数,可谓典型的儒家反叛者,可是他一个人撑起大明,成就开平盛世!

  而两袖清风的海瑞,在历史上留下赫赫清名,于社稷万民,又贡献了多少?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十):小说还是科普

  之前看度阴山老师的《刘伯温》,写得和这本《张居正》类似,都是描述一个人(刘伯温、张居正)的一生,列了许许多多可以说经过加工的史实,来证明写在封面上的一些论点。《刘伯温》很早之前看了,印象不是很深,所以不便比较。但《张居正》这本书我无法把它归类于某一种类型,是小说还是科普历史呢?说他是小说,并没有什么细节描写,只是一味的叙事;说他是科普,论据经过作者加工,引用也过于片面,基本上张居正就是一个完人,什么错误也没有,他所用的手段只不过是为了实现最神圣的理想——治国平天下。

  这就引出了我的质疑。张居正,万历年间首辅,真的就一点毛病挑不出来吗,他所做的完全就是大公无私,一切都为了天下百姓吗?他收受贿赂、放任自己的父亲贪污这些都是它实现理想的手段吗?他晚年偏执的性格,听不进任何与他意见相左的话;他不顾及幼年万历想要亲自处理政务的愿望,轻而易举的否定万历亲政是做的决定,最终被万历逆反情绪抄家,推翻了毕生制定的政策;他过于自信,认为考成法是拯救大明帝国的唯一良药,却过于冒进,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一旦他死去,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人们都不再遵循,而万历也被认为是大明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张居正,他的功绩的确很大,但整本书讲的都是功绩就未免有些片面了,他性格上的弱点,某些政策制定时考虑不周等等,这些是不是都应该写进书里,交由读者自己评判呢?所以我认为这部书不是小说,也不是科普,无法归类。

  然而,这部书里的资料很详细,虽然经过了一些略微的加工,但是仍然可以给我们启发,给我们一些曙光,一些稻草,让我们循着这些线索继续去摸索,去探讨张居正其为人。不失为初学者或者对张居正有兴趣的读者的启蒙之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