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死》读后感锦集
《快乐的死》是一本由[法]加缪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的死》精选点评:
●寻觅独特的快乐,早起,持续游泳,和刻意保持卫生。
●一件成功的试验品,以及一本6分熟的小说作品
●他们从来不曾好好活着,所以活得不够,害怕死亡。
●死亡是需要快乐的支撑的。
●优美,诗意。
●加缪老师的故事是随着他的勇气展开的。在极限处继续推进。
●回避型真实写照
●在虹桥机场附近的商店买了这本书,看的时候心想,会不会飞机就这么掉下去,大家一起快乐升天了……
●二十年来,我无法体验某种快乐。吞噬我的这个人生,我未能彻底了解它;而死亡最令我恐惧的,是它将让我很确定,我的人生耗尽时,我从未参与其中。隔天,梅尔索杀了萨格勒斯,回家后,睡了一整个下午。原来这就是加缪的起点,居然属于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
●有些描写感受的部分会觉得”有没有这么夸张?“,也可能已经对这些痛苦麻木了。第一段看以为主角是什么安乐死操作专员,看下去发现动机是纯粹又恶俗的谋财害命,看到中段各种痛苦挣扎还蛮解气的。(还是喜欢看他写风景
《快乐的死》读后感(一):一些可可爱爱的句子
换一个格式,就获得了好多首可爱的短诗呢……
『他想要尽量减少自己在世上的面积,并沉睡到一切耗尽为止。』
『他流连于老街狭窄而充斥着气味的巷弄间,任由色彩替他呐喊,享用被太阳重压的房舍上方的那片天空,再让趴在夏日垃圾之间的猫替自己休息。』
『一如按压并使其失去弹性的一块热腾腾的面包,他只想把自己的人生握在手中。』
『把人生当成麦芽糖般舔舐,塑造它、磨锐它,乃至爱它,这就是他最为热衷的事。』
『他们把桃子冰镇在冰块里,拿出来时舔舐绵密果皮绒毛上汗滴般的水珠。他们也榨了葡萄汁,一面喝一面把脸迎向太阳,把脸晒成深色。』
『世界永远只说一件事,它让人有兴趣,随后又令人倦腻;但总有那么一刻,它因为絮絮叨叨而终于获胜,也因锲而不舍而获得报酬。』
『的确,只需把世界能理解的一面呈现给世界即可,剩下的交给懒情和懦弱就行了。』
『他们皆害怕死亡,因为死亡会为人生带来惩罚,而这人生是他们未曾参与的。他们从来不曾好好活着,所以活得不够。』
《快乐的死》读后感(二):没而索
物质与灵魂统统匮乏的人
迷茫的活在很平凡也很贫乏的时代里
认识了所谓的“情敌”,看到了朋友
快乐是什么?
我杀了他,拿了钱
一直在所求,但满眼是绝望
快乐是踱步在神圣又快乐的地方?
我发现那个地方与我生活的地方没有异样
是与朋友生活在 “俯瞰世界之屋”?
但我发现,我依然不快乐
因为或许我要迎合,或许我需要逃离
快乐或许是平平淡淡的隐居在一个更加平凡的地方
我好像快乐了,但依旧少了些什么
那天夜里,我在海里游泳
灵魂告诉我 他很快乐
他十分快乐
上岸之后 我仿佛死了
或者说是得到了快乐
快乐是什么?
我存在!我来过了!我问过了快乐是什么!
我便快乐了。
快乐不是一种物质,不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存在,我存在,故我快了!
《快乐的死》读后感(三):像榨甘蔗一样的绝对快乐
我在读到萨格勒斯在冰冷的保险箱放一把手枪以体验生与死边缘的快乐之时,不知为何想到了很久以前看村上春树小说里面的一个角色,一个把自己密封在井里隔绝世界的角色。
然后脑海里又蹦出了一个住在树上的子爵。惊世骇俗的否定既有人生的意义,仅仅取决于一颗小小的子弹。就好像痴迷于坐过山车的男男女女,都是因为处于生死边界而获得的无穷无尽的快乐。
即使这种快乐是被科技保障的,或者是自我想象力无限膨胀而模拟出来的。
这种快乐体验久了,就很难不上瘾。如同takedrugs一样,现实中微小的快乐难以再满足不断上涨的阈值。
我觉得可能比drugs可能还要过瘾点。自我大脑创造出的高潮,伴随着过往经验的加持,难以附加的快感。
以往我喜欢某个事情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我就知道这个事情过不久我就会厌烦。喜欢打游戏,痴迷到打到巅峰,还要研究研究游戏原理,甚至去看看原始程序是怎么写出来的。等都弄明白之后,游戏本身便不再有吸引力。
喜欢一个女人,要搞懂她怎么看此事彼事,作息如何,毅力如何,有何想法。一旦完全搞明白,便想全身而退。榨甘蔗般体验了一次恋爱的快乐,然后迅速退去。
诸如此类。
太过聪明感觉也有点可悲。我这种人。
《快乐的死》读后感(四):不能察觉自己真正的需求,就永远不可能感受真正的快乐
通篇读下来只感觉到深深地孤独。梅尔索 疯狂的渴求着爱与尊严,想摆脱困苦的生活,甚至不惜为了金钱杀害朋友,以为那样就能够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却不知选择不择手段,就必须放弃快乐的权利。 ——“躯体里有个灵魂,灵魂却好无用武之地”。如同孤魂野鬼般在这个世界上游荡,恐怕是他的良知,对自己的罪恶做出了惩罚。 然而即使惩罚自己,时间也不可能回到没发生之前。
要如何面对为了所谓的“快乐”而杀害朋友的,自己的那颗丑恶的心?
要如何面对舍弃一切乃至选择不择手段,“快乐”仍未到来这一事实?
恐怕只有逃跑。
他如溺水之人爆发出了强烈的,对生的渴望,换了一个又一个城市,遇到一个又一个女人,可心灵却从未获得安宁。他迷恋女人肌肤传来的热度,那令他安心,可他从未真正爱过任何一位女性,正如他从未真正爱过自己。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才终于看清自己真正想要拥有的是什么,而只有这一刻,他是快乐的。
我为他感到悲伤,但并不同情。
人必须为自己所做出的一切负起责任。
梅尔索会痛苦,正是因为他还有良知,一个没有良知的人绝不会为伤害他人而对自己做出惩罚。而一个有良知的人,更是不该抛弃自己的良知去换取那虚无缥缈的“快乐”。
用良知作为代价,“快乐”永远不可能是“快乐”了。
《快乐的死》读后感(五):向死而生,积极的消极
太喜欢加缪的小说了,这本虽是他的处女座,有许多过于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比喻,但我就是喜欢这种雾里看花,梦里看人的小说。
第一部分自然的死,梅尔索和萨格勒斯的对话最为重要,体现了梅尔索最初的想法。梅尔索认为年轻的时候认为快乐是自由的,放纵,有钱,不被工作和爱情束缚。所以他杀了萨格勒斯,拿了他的钱财去旅游。同时,和马莎爱情对他来说只是一种虚荣,只是因为带着漂亮得女伴吸引他人的眼球,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第二部分有意识的死,是梅尔索在旅途过程中的意识的不断觉醒。在这趟旅途中,他发现自己一个人的旅行多么无趣且孤独。他要主动追求快乐。他写信给了他在阿尔及尔的朋友,他要想念他的朋友们,他要动身前往阿尔及尔了。在阿尔及尔,他的世界终于出现了一些平凡人的温情,他也对露希妍动情了。在“眺望世界之屋”,四个年轻人站在世界面前。
但阿尔索仍旧选择离开,他对露希妍说可以和她结婚,但是他让她继续呆在阿尔及尔,有需要他会来找她。他要继续踏上寻找自我和快乐的旅途。而在他在回到什努亚后,他和一生贝尔纳的对话则是他从旅途开始对人生和快乐的新领悟。快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快乐是偶然的稍纵即逝的永恒,快乐是偏要勉强,快乐是努力生活。“惧怕死亡就是惧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