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2 02:2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一本由梁文道 (作者) / 凤凰书品 (编者)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一):开出一份书单

  在这份36本书的书单里,我读过的有7本:《如何阅读一本书》,《黄金时代》、《山楂树之恋》、《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于丹论语心得》、《沉思录》、《笔底波澜 百年中国言论史》。

  我想读和正在读的有5本:《查令十字街84号》、《沉默的大多数》、《小团圆》、《丧家狗》、《嘘嘘、嗯嗯、屁屁》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二):尽信书不如无书

  通过阅读体会世界的复杂性,在阅读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梁文道如是说。但即便是他也曾困惑于“读书有什么用?”尽信书不如无书。越是读书,越需要反思、表达、分享和碰撞。

  这本书里讲的书比较接近自己的口味,未必要去读他介绍的每一本书,但他分享的意见、方法和态度,很有启发。

  最近刚学习了诠释学的一些皮毛。从传统、个人、文本三种阅读取向而言,是局限也是超越自我的必经过程。从阅读四个步骤来看,我们需要参照和思想催化剂。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三):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整本书读下来好像没写什么实际的内容,好像又写了很多,好像是书评,好像又是推荐。但是不得不说梁大叔是一个文笔和文学素养很高的人,只有站在高的境界里对别人的作品才会有一个中肯的态度和评价。只是,或许是根深蒂固的缘故,自己对王小波有一种偏执的喜爱,所以里面他对王小波的评价让我心里倒是真有几分不乐意,虽然不得不承认现实里大家确实对王小波有些许神化。陈以藩教授的境遇不得不感叹香港真的是一座少人情味而充满了规矩的城市。罗志华的遭遇是不是可以说是一代人尤其是文人的悲哀呢。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四):不是“评论家”在谈这本书

  在卡萨诺瓦是个书痴中,作者提到编辑的一个结论,说是评论家就像个自尊心训练营的顾问。而且作者自己也觉得他不喜欢评价不好看的书,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多去推广一些好书。然而对读者来说,好与坏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如果评价都是说好话,那对看的人来说,是有些难过的。所以我们不敢说自己在写评论,只敢说抒发一些感想。很喜欢这种介绍书的书籍,但甚是有些惋惜,这本书没有达到理想的那种标准。书很不错,作者的感受也不错,但是实在未能做到深入浅出,而且每每戛然而止,以至于当我点击下一页看到是的另一本书的名字时,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往回翻一页,看看是不是看漏了,明明最后一个标点是句号,可是读起来就像是省略号一样的让人不尽兴,简直怀疑自己读的是删减版。回过头来想想,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他总留着一丝神秘和几句喟叹,大概是希望读者们自己去领会原著的精华吧。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五):孤岛上的花

  想来要不是前段看推理小说看的头大,我大概是想不起来这本书的,什么时候买的也记不起来。

  知道梁文道这个人,是因为看《铿锵三人行》,窦文涛、梁文道等几个老男人讨论点文学、文化的事,我怀着听八卦的心态一边看一边乐,觉得很有意思。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读书”这件事,从最开始的为什么读书,选择读什么样的书,讲到中外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领域的一些曾经风潮过的书,算是梁文道本人的读书历程,也是给读者的一种分享。此书主要起的是介绍作用,连书评都算不得,就像梁文道站在旁边给你推荐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一样。所以阅读起来比较快。

  这本书并没什么特别震动我的地方,倒是挺感谢他推荐的一些书,算是给自己积累了书单。书里有几句话也印证了一直以来脑海中的一些模糊的想法:不论你是不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你是否有信仰,人总归是该有点精神追求的。

  人并不是一座孤岛。我们的生活除了要有烟火气,还要有点“仙气”。以后的人生中,你读了什么,并愿意跟我聊聊,我看了什么,愿意跟你分享。

  我期待着这样的一个你。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六):涉及书单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好绘本如何好》郝广才 《1948--2008私人阅读史》 合集 《灰皮书,黄皮书》沈展云 《读库》张立宪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约翰·马克斯维尔·汉密尔顿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 《天工开物·栩栩如生》董启章 《切·格瓦拉之死》杰伊·坎特 《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王小波 《山楂树之恋》艾米 《小团圆》张爱玲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 《丈量世界》丹尼尔·凯曼 《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鹿鼎记》金庸 《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 《退步集续编》陈丹青 《在春风里》陈之藩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 《丧家狗》李零 《伊利亚随笔选》查尔斯·兰姆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洁净与危险》玛丽·道格拉斯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八十年代访谈录》查建英 《七十年代》北岛,李陀主编 《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王尔山 《笔底波澜》傅国勇 《货币战争》宋鸿兵编著 《大师与门徒》乔治·斯坦纳 《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唐娜·哈拉维 《嘘嘘、嗯嗯、屁屁》尚·菲萨斯 《一个人的电影》合集 《我和电影的二三事》张伟雄主编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七):“旅行”下一站

  喜欢梁文道从《开卷八分钟》开始,再到《一千零一夜》

  判断书评类的文章好不好的一个硬指标就是:他的评述有没有撩到你。

  这本书共评述了38本书,每一篇评述都勾起了我阅读的欲望,每一本书都想读一读。

私人阅读

  最让我好奇的是《1978-2008私人阅读史》,”私人“一词用得极好,每个人的阅读史都是自己精心耕耘的”自留地“,既有不想人知的小隐私,又有独乐乐的小欢喜,更有煮酒论道的

  总之,怀着自己的小隐私,窥探别人的小隐私,另有一番乐趣。

张爱玲

  好多次听道长谈起张爱玲,记得有一期节目,如果选一本书随身带着的话,他选张爱玲。

  书中,他对张爱玲透彻的分析,完善诠释了读书人的小癖好:看一本书,总喜欢去看书外的东西,看出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最终找到作者背后的那个”根“,于是一切豁然开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张爱玲“,看看别人心中的张爱玲,再掂量一下自己心中的张爱玲,感觉很好。

伙伴物种

  道 长介绍的《The Companion Special Mainfects》这本书给我极大的惊喜

  我饲养宠物狗半年了,与狗狗的朝夕相处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我们的意识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人类为中心的,我认为这一种极有意义的”自觉“。书中提出的”伙伴物种”一词意思,这句话:

  当把人与宠物的关系延伸到“人机关系”,那又该怎样去理解未来的这个世界呢?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总之,道 长的这本书,犹如一张地图,标记了无数的“景点”,我据此做好了”旅行攻略“,走向下一站。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八):摘抄

  “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这是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如果让你见到了,不爱死才怪了。……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像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你们另外写了一张卡片,而不直接题签在扉页上,我真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过分拘谨。如果我猜得没错,这一定是你们的书商本性作祟使然吧,你们担心一旦写了字在书上,将会折损了它的价值。差矣,你们如果真能这么做,不仅对我而言对未来的书主,都增添了无可估算的价值。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查理十字街84号》

  “与其选择一个富翁,不如选择这样一个书店的店员。或许他不是很有钱,但是你想象一下,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会点一根烟,有一壶水正在烧着,准备煮咖啡,你会看到他正在优雅地跟客人谈论着最近进了哪一本狄更斯的绝版好书。”—— 这样的书店店员不正是《诺丁山》里面的休格兰特吗?

  “王小波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和愚昧。而他已经死了十几年,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呢?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呢?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

  “中国这个地方是个特别欢迎蛊惑宣传的地方,大家也特别容易中蛊惑宣传的毒,所以大家要好好小心。”

  “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不只是一种现实名声、地位财富的较量,还有聪不聪明的较量。”

  张爱玲借九莉之口讲到她最怕的东西就是回忆过去,说她“向来不去回想过去的事,会议不管是愉快还是不愉快,都有一种悲哀,虽然淡,她怕那滋味。她从来不自找伤感,实生活里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就这么想了想,就像站在个古建筑物门口往里张了张,在月光与黑影中断瓦颓垣千门万户,一瞥间已经知道都在那里。”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九):让我来帮你选本书吧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时间永远不够用,书籍的选择也指数增长,多读一本烂书,就少了看一本好书的时间。《开卷八分钟》的读书节目,给你提供了一个快速选书的途径。

  文道的这档节目介绍一本书,从作者到书籍本身都有分析,8分钟内给你讲明白书中精髓,提炼得刚刚好。这本书是这档节目的精选集,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开始,给你讲讲怎么读书和读什么书。后续的章节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节目内容。一个好的知识类节目,做了许多年,自然积累很多,这本书只是抽取其中了部分,给看过没看过这档节目的朋友都留个念想了。因为它停播了。不过还好有了《一千零一夜》这个节目接档,换了种方式,还是梁文道,依然在读书,媒体发展了,节目形式会变化,外在包装再怎么变,内里的精髓不会改。对书的热爱,看书的人不会,爱书的人也都不会变。

  回想起自己因为看这档节目的改变,似乎就在昨天一样。刚上班那会,早上出门前,刚好早餐的时间看《开卷八分钟》重播,每天读一本书,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个人感兴趣的,但开阔了视野,像李零的《丧家狗》就是听了文道介绍,去买的,还有去图书馆特意找来《84 Charing Cross Road》原版来读,看得津津有味的,这些阅读的乐趣,可以说是文道的节目带来的。很庆幸这本书里有收录对这两本书介绍的那2期节目,重读一遍,文道的总结还是那么到位。

  其实自己每次逛书店,都会用上大半天的时间,而最终也未必能买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但如果看到文道介绍过的书,还是会多翻一下的。

  自己爱好不多,读书算是坚持长久的一个,每年读个百十来本,还是有的,但仍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为你所知的永远是有限的,而有这么一个读书人,用心的给你讲他读书的感悟,值得敬重。

  当然每个人的读书兴趣并不相同,像文道这样的杂家读书方式,也并不是都会被接受的。所以看此书的时候,大可以先看自己比较偏好的书的介绍,熟悉文道的风格后,如果喜欢,推荐爱书的你来看看《一千零一夜》吧,会有很多意外发现好书的惊喜,里面增加了一些科学著作的讲解,算是弥补文道在《开卷》里面人文书籍介绍有余,纯学术科学著作讲解少有的不足。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后感(十):书为伴,即便孤岛,也会是活泼的吧

  之前没有看过开卷八分钟,如今,偶得机会,享受这各色人生故事。

  《我读》系列第一本,我被这标题吸引了,以前,我曾拿这个作为自己的定位,我是一座孤岛,没人能理解。

  翻开书,貌似内容与题目不怎么搭,里面讲述的多是道长对于哲学、小说、对话集等等作品的作者介绍以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或压抑,或动荡,或繁盛,或平淡,另外还有其对书内容的自己看法与解读,和《一千零一夜》类似吧。读罢,起初觉得这个书名的副标题是怎样的意思呢,恰巧,看这本书的时候,正感受着一个人北漂的日子,也就理解了,地铁上,本该是无聊且拥挤的时刻,可是,手捧一本书,不顾其他,这种感觉简直不要太好了,你会自动屏蔽掉路途的嘈杂与些许累,此刻的自己,哪里还有孤独可言,书本里的对话也好,风景描述也好,哪怕偶尔冒出的调皮话也好,都是一种别样的调剂,让你脸上自然露出或理解或惊讶或赞叹或心疼或庆幸的神色,这真的足够了呢,还有什么比这更欣喜的呢?

  对于《查令十字街84号》,道长来一句,劝诫,与其选择一个富翁,不如选择一个这样爱书的人,充满书香的屋子里,点着根烟,烧着茶水,和别人侃侃而谈最近看的一本书的心得。好像是我之前一直想象的情景,嗯,彼此眼睛里都是亮闪闪的光,感觉好极了;再说有些作品好像已经不那么特别了,可还是很受追捧的原因之一便是其真实、或贴近我们一直梦想却不可达的生活;再如人人不理解的张爱玲,好像始终围绕着不对等的爱情,抒写着一个个看似冷漠、小资情调、荒凉的故事又或者是真实的影射,未了解之前,我也是很困惑,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了这样一个隔岸观火的女子,这里,你会找到一丝丝对于她的理解;又如,透过书中的故事,你会追随作者体会别样的人生,或穷尽一生追求自己的乐趣,或透过对话看到语言的魅力与残忍粗暴,或简练的道理影射至生活的理解,又或者某一个场景,令你引发思考,若是你在场,你会做出什么样的给予人快乐的举动呢?

  看完这本书,忽的一下子过了好几种生活的感觉,那些我没有经历过的时代与生活,透过一本本书,我好像能够试着去理解现在生活里的种种,有时候,会笑着想到以前某个笨拙的一刻,会扑哧一笑,如果是现在的自己,当时会怎么好好说,得体的做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