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1000字
《无处不在的人格》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勒洛尔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一):已集齐十二型人格,这本书就是“奖品”
焦虑型、妄想型、表演型、强迫型、自恋型、类精神分裂型、A型、抑郁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逃避型、其他型。。。。
看完这本书,感觉自身已收集齐这“十二型人格”,对每种人格,都给出了案例、定义、怎么来的、原因、解药、作用、如何应对的办法、自我检测表。
人格障碍其实很普遍,重要的是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天助自助者,天酬慈悲心”。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二):【╰つ莲花❀】《无处不在的人格》
【╰つ莲花❀】《无处不在的人格》
2016-02-23 刷完初心的Orange Orange藤井树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三):很有用很顺的书
首先,我是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目的是想了解自己和他人,这本书我觉得给了我非常大的启示,里边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而且读起来很通顺。
第二,我在买这本书之前实际上看过豆瓣的评分,不是很高,只有7.9分,所以我当时同时买了这本书和评分高达9.4的精神分析。但是那本我回来一读发现特别学术,而这本书更加适合我
第三,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最近一些年越来越坚信这句话,有时候我只要看到一个书名我就会去买,并且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一样,这本书其实也是这样,我看到有人说这本书的名字是一句废话。但是当我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觉得会有一丝的触动,当我真正买回来去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直觉是对的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四):一旦了解他人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视角,就会更容易理解他的行为
解释每一种人格类型者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一旦您了解到他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视角,就会更容易理解他的某些行为。
(序言节选)我们并不会要求您竭尽全力地去被动接受,这样只会增加人格障碍带给您 (往往是您本人) 的困扰。我们所说的接受,是指接受人格障碍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事实,这并不会妨碍您积极主动地去规避人格障碍。
再打一个比方。您正在海边度假,打算第二天乘船出海,可是您在醒来的时候发现天空阴云密布、狂风四起。如果您不会因此而不开心,那您也不会生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您接受了临海天气会时好时坏的自然事实。这并不会妨碍您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在那一天安排另外的活动。而人格障碍就如同这些自然现象:它们过去存在,现在依然存在。面对糟糕的天气和引力法则,愤慨也好,生气也好,都是枉然。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五):12+ 类人格障碍?对人进行分类有什么用?
(节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话说得一点不错,现实中存在的性格类型要远远多于任何分类系统中的“类别项” ,而这是否会令如此之多的分类尝试成为徒劳之举呢?
我们就以一个完全不同于心理学的领域为例——气象学。每个地方的天空都不一样;每一天的微风、云朵和阳光都会勾勒出不同的景象。但是,气象学家定义出四种不同类型的云:积云、雨云、卷云和混合类型的云,比如积雨云,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分类。但是,根据一只手就数得过来的几种类型,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任何一片缀着云朵的天空。当然了,两团积云也不完全相像,就像没有两个人的性格会一模一样,但我们依然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
我们继续打比方。对云的类型有所了解,不会影响我们欣赏美丽天空的闲情逸致。同样,只要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分类,了解几种人格类型,就不会妨碍您对朋友的欣赏和你们之间的友情。如有需要,了解云的类型可以帮助您预知接下来几个小时的天气状况,而了解人格障碍则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某些情况。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六):什么是人格障碍
(节选)假设我是一个多疑的人。如果这种多疑保持在一个适度的状态,而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渐渐对人产生了信任,那么我的多疑就只是一种可以让我避免被人愚弄的人格特质。比如在购买二手汽车时,这个特质就会非常有用。
相反,如果我随时随地都满腹怀疑,哪怕对最为宽厚仁慈之人也无法信任,那么,大家很快会觉得跟我难以相处,我自己也会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或许还会因此失去结交新朋友或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多疑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 “人格障碍” 。
因此可以说,只有在某些性格特点过于明显或过于固化、无法适应不同情况,并令当事人或他人 (或两者) 不堪忍受时,人格才成为障碍。
这种不堪忍受不失为诊断人格障碍的标准。本书当然有一个首要目的 :帮助您应对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人格障碍。
第二个目的:当您发现自己具有某些我们将在后文中描述的人格特质时,将帮助您更好地认识自我。
在每个章节的末尾,您会看到一个问卷表格,您可以通过问卷对自己的人格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并非诊断测试,确切地说是引发您自我思考的契机。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七):勇敢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吧~
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植根于个人的经历 (有时跟天生气质也有关系) ,所以想要百分之百地“纠正”,只会是徒劳之举。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人格障碍做斗争,与内在的自己,与外界的环境。遇到忧心的问题就会焦虑,只能依靠无限幻想的表演人格、跟随保护者的依懒型、追求完美的强迫型,时刻游离真实或假设的抑郁型、无法直面问题的逃避型……
我们的态度和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
牵扯到自身——“我能力不行,而且脆弱不堪” 或 “我是个出类拔萃的人” )
牵扯到其他人 —— “别人都比我强,比我能干” ,或“不能相信任何人”
牵扯到整体的世界 —— “平平无奇的状况背后可能潜伏着危险”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基于真实极具代表性的例子,给出简明专业定义,以各种人格障碍者的第一身份和视角,阐述看待问题的方式,通常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故事就立体展现在眼前了。还有援引的许多电影、小说、文学经典、广告等等有趣的片段,也使阅读体验特别轻松。
我们是与多重人格共处的战士~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也是一次涣汰自我的宝贵机会。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八):我到底是哪种变态
我以为,性格多由天生,人格多来自后天,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环境对人格行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心书的第三本分析了很多种人格特征,不过都是作为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程度提出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属性,而且人格是非常复杂的,不管是到需要调整甚至治疗的程度,还是正常人,可能都同时具有多种人格特征。也因此,在读书的时候会发现每个人格障碍的问题自己都很熟悉,有的觉得自己身上也存在。但可能此人格障碍的另一方面在自己身上没有表现,所以可以算作不是存在这种人格障碍吧。
另外,和前两部自尊和七情不同,这部书是将怎么样去去对待身边存在人格障碍的人,每一种人格障碍最后都对如果患者是你身边不同身份的人,给出了建议性的相处之道。其实,我更关注自己,如果是我存在这类问题,我该怎样去调整才是自己最关心的。不过,也许这也是心理学专业和精神科临床医生想普及的,就是有问题需要去专业的机构看专业的医生,指望自己读一本小书就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换言之,能够有这种自觉的人多半都没到存在障碍的阶段,有自我分析的想法可能反倒说明我具备客观视角和思考能力。而本书给我的一个启发是,也许我特别讨厌的人、特别不能理解其想法做法的人,恰恰是因为具备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障碍。这样一想,也算是缓解了自己心里不爽的情绪,心里倒是舒朗了不少。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九):安德烈的书都挺值得看的
之前我就特意写了一篇图文消息是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的书《冥想》,我很喜欢这个作家,他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最近我又看了他和弗朗索瓦~勒洛尔(精神病医生)合著的《无处不在的人格》。我看书很注重排版,这本书的排版做得很好,让人阅读起来很轻松。书里详细分析了十一种人格,浅析了几个混合人格。这本书好在它不仅有病例也有明确的定义,不仅提出原因,也有解决方法。且在解决方法中很详细地告诉你,面对某种人格不该做的和应该做的事。如果某种人格者是你的上司/伴侣/同事你该如何应对。并且书中对每种人格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都有举例。比如《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和《包法利夫人》里的夫人都属于表演型人格。另外在每章最后都有测试,你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人格。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一个是本身书中的模块很多,你可以多维度去了解人格类型。另一方面就是书本身的题材,人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对了解自己了解同类都失去了好奇心,很难想象这种精神状态。在“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这章里我看到了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了解一个人,窥探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件珍宝在懂得对它善加呵护的幸运之人眼前显露真容。”以及我之前认识一位朋友,他说我是表演型人格。我当时并不了解人格分类,在阅读过后我发现我的人格中表演型确实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比如很容易被感动,必须让别人喜欢自己,总是猜想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等等。书中说,当表演型人格者是您的伴侣,您要“欣赏她的闹剧和善变,说到底,您就是因为这一点才跟她结婚的。”我们可能在面对自己或者面对爱人/他人的时候,常常不知所措,饱尝心灵困境的苦恼,那就多看点相关的书,做到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相处。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十):接纳与改变
人格,俗称性格,表现为人们对身边环境和自己个性的惯常看待方式,以及行为举止和作出反应的习惯方式。某些人格特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只有在某些性格特点过于明显或过于固化、无法适应不同情况,并令当事人或他人(或两者)不堪忍受时,人格才成为障碍。本书通过案例详细介绍11种人格障碍者的(焦虑型、妄想型、表演型、强迫型、自恋型、类精神分裂型、a型、抑郁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逃避型)的根本信念、行为方式及应对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人格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在发现自己具有某方面的人格特质时,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
人格障碍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和后天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往往不是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因而,在与人格障碍者交往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理解和接受,了解了其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视角,就会更容易理解他的行为,同时,对他人的接受也最终会让我们进行自省;其次,个人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耗神的“拆除——重建”的过程,需要留给其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改变,也要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的改变;再次,不要对人说教,毕竟,没有人喜欢自己被当作小孩儿对待,包括小孩儿,也没有人喜欢他人对自己长久的根本信念指摘,况且,这种信念往往形成于幼儿期,是根深蒂固的;最后,在本质问题上不要退让,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性问题,不要同情或陷入他的游戏。
生存,就是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为了适应而做出改变,这种需要在他人和自己之间做出调整的自我改变过程,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达成的。因而,主动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许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所以,作为拥有某种特质的个体,首先要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保持内在的觉察,循序渐进的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