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尽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无尽绿读后感1000字

2021-05-03 00:4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尽绿读后感1000字

  《无尽绿》是一本由宋乐天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5.00,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尽绿》读后感(一):诉不尽的儿时回忆

  看完才回忆起儿时在河堤,在田野,看到的花花草草,能吃能玩,极富生活情趣。外婆也曾用艾蒿煎水让我们在端午节用来洗澡,母亲也曾教我认识野花野草。无尽绿色回忆吧。

  只是如今难以寻觅儿时的痕迹,花草大多已不常见,只能在在乡下偶然遇见。一想起书中情节,难免伤感,物不是,人已非了。

  《无尽绿》读后感(二):一部绿意盎然的江南风物志

  木莲豆腐

  《无尽绿》读后感(三):人间有味,清欢难得

  昨晚一人在家,看完《无尽绿》,给宋乐天发了封豆邮:“乐天,今晚一人在家,看完巜无尽绿》,心中十分快乐安宁。谢谢你写这么好的书,拍这么美的照片。人间有味,清欢难得。”

  又连发两个广播,“一人在家,看完《无尽绿》,心中一片喜乐安宁。”“看完《无尽绿》觉得今晚什么书什么片子都不想看了,像是吃了好东西,舍不得别的来混了好味道。”

  这段时间诸事纷扰,已经很久没有得到这样满足了。黛玉看《西厢》,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遂默默记诵之。《无尽绿》于我,则是觉得温暖清雅,回味悠长。像前年在西湖细雨中,初见垂丝海棠的累累小果下挂一枚晶莹水珠,细密繁多,犹如星星,当时心中一动。回望丛林老树,水汽蜿蜒飘拂,觉得有些东西要浮现,却又倏然飞散,最终凝成一个秘密封藏于心,不足为外人道也。

  《无尽绿》读后感(四):幽青海岱,折简而来

  “宋乐天,女,绍兴人,现居杭州。

  浙江风土的观察和记录者。”

  如果整本书都是上面这种调调,那么我除了打个五星推荐外,实在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就好比年轻时候装逼看库布里克的太空漫游,看完以后只能四处跟人说电影好,牛逼!其他无话可说,非要形容一番的话,只好悄悄和熟悉的小伙伴说:看完以后的感觉就是从头凉到脚。好在天叔没让人失望,整本书在貌似清冷的叙述里不断扇出一阵阵暖心的烟火气,引着人将书一页页翻完,在这寒冷的中午恰到好处地勾出我一丝馋意,昨天陈小克从日本带来的抹茶果子还剩几枚,依稀有些青团的意思,只是缺了大荤大油在前面开路,这样的甜糯点心吃起来也稍微差了点意思。所以看这本书最好时候不是早上或者下午,而是饱食之后,当然,早饭吃顶了另算。

  认识天叔最早是凭借豆瓣上的一组组照片和手工,样样精美绝伦外,也透出一股拒人千里的冷静。自从我在网上讨要手制折纸未果后,就熄了与她做一生闺蜜的念头。去年和风老师去杭州卖书,一起被阿波请客吃面,言语间也是淡淡的,除了偶然间撇嘴对阿波钦点的面条表示不屑被我看见外,再没有形于色的喜怒了。听风师娘说在天叔高贵冷艳的外表下其实藏着颗火烫的八卦之心,我一直不太相信,看完这本无尽绿,倒忽然信得几分。一个如此好吃的人,又怎会象外表那样冰冷呢?你看看,蒸乌米、捏青团、熬梅酱、炸蝉蛹、酿桂花、裹粽子、摘莲蓬、点豆腐....一本绿植风物志,生生被写成了清新食谱,看完以后叫人忍不住要去找原料过来尝试一下,比起我和风老师猛冲猛打的狂吃乱饮,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尤其令人赞叹之处在于,天叔在书里对所写浙土风物的了解之深,蕴情之厚,直如青木正儿作品,读罢叫人油然升起敬佩之感,本年最佳风物类书籍非此莫属。

  看了书,顺便又看了看本书编辑写的编书手记,我忍不住要说,这才是真正读懂了本书内涵的人啊!封面选得太合适了,什么秋葵、什么草叶,哪有清明果应景?最后提一句,乌米饭吃的时候拌点白糖,风味尤佳。

  《无尽绿》读后感(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作为一门前现代的学科,博物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研究对象理论上和传统上可以涵盖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研究手段则以在大环境中直接观察为主。随着在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各学科成熟并分离出去,目前的博物学已迅速退化为一个相对不重要的交叉学科,在专业科学领域的价值已不显著。但在大众领域,由于城市化的原因,博物学的价值则可能还在增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隔绝于自然环境,不辨物候,不识鸟兽。与之相对地,都市特有的节令或习惯逐渐建立,比如朝九晚五,比如黄金周,比如双十一。不过,基因不会在朝夕间改变,人类和自然的联系也不会在短期内被清除。只要仍然觉得绿色悦目、花香沁人,对每一个人而言,认识和了解自然,就一直会是获取愉悦感的方便法门。而这,正是博物学的领域,也即本书致力的领域。

  认识自然也分层次,初时远观,熟悉其名类,可建立亲切感;进而把玩,体味其性状,可沉淀为个人经历。本书从作者的观察记忆和实操经验出发,在这两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细腻的资料。由于不贪多,全书只讲作者体验过、琢磨过的浙江局部风物,从清明果到植物染,无不为作者亲眼所见、亲口所尝乃至亲手所做;不贪全,作者虽尽力围绕每一项主题提供亲身的经历和翻检查阅的材料,但也保持不知为不知的坦率态度,不强下结论;不贪快,书中集结文章的写作跨度有近十年之久,说厚积薄发应不为过。这样一部从内而外散发出求真气息的小书,与博物学实地观察的宗旨高度吻合。那平实的文笔,还可以亦步亦趋地带领普通读者了解全部的观察体验过程。这其中的价值,恐怕百年之后也依然会存在吧。

  我是在北方城市的大院里长大的。虽然祖籍在南方,但父母都早早离家求学,也并未从祖父辈继承什么民俗。过年过节家里也要吃节令食品,不过多半是买回来的。至于这些食品和当下的节气物候有怎么样的关系,更没人在意。直到我接触了博物学,才开始体会节令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并慢慢建立自己与万物的联系。这本书看得我很馋,不是嘴馋,是眼馋。下次再去行山,如看到艾蒿和鸭跖草,应该更会更有兴味吧。

  《无尽绿》读后感(六):杭州的美

  知道宋乐天是在豆瓣上看到她拍摄的西湖照片,真是一见倾心。

  在杭州读书四年、工作两年,兜兜转转也算把杭州走遍了,西湖也去过不知凡几,一向知道她的美,离开杭州,最流连的大概便是此湖。照片中的景色便是记忆中韵致佳绝的西湖景,更为难得的是她拍摄的照片四季具在,更有各种花草植物的名称和对图中景致的介绍,有时点明时间、有时是具体的地点、也或者简单地描述,虽只寥寥数语,却能让人身临其境,悠然向往。

  看到此书时才算明白,大概是对植物、风俗的喜爱和常年的考究才让她的摄影作品充满生气吧。

  书中写了很多日常的物事,虽不是杭州人,但大多同为江浙的风俗,一样是如今的日常和童年的记忆,像清明、端午、金秋赏桂、蚕桑往事。以及看完书后,记忆中很多不知名的小花小草都有了身份,知道了那些每年都要吃几回的食物的制作过程,来龙去脉。

  书中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较长,前面几篇记事抒情的文笔显得不那么流畅,比较喜欢对植物的观察和考究。最后的桂花和莲市很令人向往:见过植物园的满地落花,却不曾一睹“西湖十景”之一的满陇桂雨比较遗憾,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去看看;而莲市,早有耳闻却不曾目睹,没能在那么早的清晨去一次西湖也是一大遗憾啊!

  书不错,很多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以及数年如一日对美的观察和记录,值得一看。

  还有,配图很美。以及,若是可能,很希望作者能出一本摄影集,一定很美。姑且期待一下。

  《无尽绿》读后感(七):清新的味道

  看到这本书,不自觉的会想到清新这个词,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无论是作者描绘的人物还是景物,还是食物,都有一种安静与祥和的氛围。

  在这本书中,有恬静的图片,述说着作者家乡的一些美景和美食,每一张图片都是那么简单,透亮,却给人一种丰富与透彻的感觉。有安静的文章,静静地述说着作者的所见所感,还有她淡淡的回忆,语言是平淡的,感情却是丰富和自然的。在自然和人文之中,让我们体会到了内心的安宁。

  作为摄影师的作者,所拍的照片的确很有境界。《无尽绿》这本书连名字,都充满着文艺的气息。封面的设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微信上,还看到了这本书的编辑对书封创造过程的评价,又给这本书增加了很多质感。很喜欢作者这样的风格与处事的态度,让人很想亲近。

  作者在《无尽绿》这本书中,叙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却给了读者不普通的感受。说到作者写的内容,不得不说,在平淡中,在真实中,透漏出作者对于世间万物的态度,顺其自然,笑看人生。就像书中说道的,这些文章,除了都可归到浙江风土的主题之下,尚有一个共同点,即多数是以植物为主角的。喜欢亲近花草树木,对于乡村出身的人来说,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吧。

  看过很多写家乡风土人情的书,有很多是故事性的,回忆性的,也有的有很多动人的图片。却没有一本,像《无尽绿》一样,做的这么清凉透彻,像家乡的一湾清泉一样,让读者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酸甜苦辣。我们在看到作者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自己。

  作者写这本书,为了回忆,为了纪念,也是为了未来。他写家人,写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感觉,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就像他在文章中说到的,写家乡风土,除了补充“地方知识”,便是想把存在过和存在着的、普通人生活里恒常的一面,记录一二。同时,也向上述两位浙江母亲表示感谢。

  一部好书,应该给人一种安稳的感觉,让读者在书中找到心灵的寄托。无论是什么样的类型,总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无尽绿》就做到了这一点。

  看好看的摄影作品,听好听的故事,还有一些美食的介绍,就看这本书吧。

  《无尽绿》读后感(八):无尽绿

  没有比“无尽绿”更适合这本书的题目了。

  第一次在豆瓣里看到宋乐天大概就是她的摄影作品,杭州的灵隐天竺在她的镜头里美到不可方物。清晨,雨,无论何时总是满眼的绿。暑假忙忙走一趟杭州,灵隐寺是无论如何都要去的,好像就要去亲眼目睹一下宋乐天常拍的地方。公交车过植物园之后,道路两边参天的树一下带来清凉不少。灵隐有一座飞来峰,未曾考据过是否为介甫的“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兰亭序有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我想也大概就是灵隐这般模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未能见到断桥残雪三潭印月的美景,却有幸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花。只可惜自己总是不能早起,没能体会到书中所描写的西湖莲市。一到黄昏湖面便起风了,载客的游船在此时纷纷归往西边在湖面连成一字,在橙色的夕阳里投成黑色的剪影,在我眼里雷峰夕照没能比这些归船更动人。此行之中我是更偏爱苏堤的,以至于白堤只走过断桥一点,苏堤却从头到尾走了一遍,石蒜开在青翠的草坪中,绿荫路,斜向湖面的柳树。

  风物志也大概看过一些,只恨此行匆匆,有很多未能领略到的风情。春天的时候应当还会再去吧。小时候杜撰的小说中女主远眺的宝石山,这一去也算是见到了真面目,哦,山上还有一座保俶塔呢。笑 (*/ω╲*)

  西湖归船。

  《无尽绿》读后感(九):一抹绿意春开尽 满纸清新扑面来

  作为一部以描述植物见长的江南风物散文集,宋乐天的《无尽绿》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摄影作品上,果真是很契合书名,处处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在这部散文集里,既穿插着作者对故乡的儿时记忆,又涉及到了江浙一带地区的民俗生活等内容。所以,这本看起来风格婉约、清新透纸的散文集,不仅不虚浮,而且充满了浓浓的江浙生活气息,读来顿觉神清气爽,到底是因为文章中的事事物物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感受过的,因而她把记忆中的这些事物抒于笔端时,便能写得从容自然,没有雕凿和搬弄,也不见娇矜与矫饰。

  都说文字体现着作者的内心世界的状态,只要读了这本《无尽绿》,便不难想见宋乐天的内心世界是个怎样的状态:当别人都在忙碌着、喧闹着、或真或假地为成功奋斗着,宋乐天却兀自隐退在一片自然风物之中。她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个“隐士”,但她的文章却透出一副沉静傲然的风骨。家乡的那些野花野草、民俗轶事、童年趣闻,诸如此类皆呈现出无限的情趣。大概正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充满了情感,尤其是在这个以“快”为标准的社会里,人们内心浮躁,一切都巴不得能快快完成,而宋乐天却偏要用一颗悠然的心来描绘她记忆中的故乡风物。

  这个姑娘很任性,但正因了这种任性,满纸的清新香气才能紧紧地攫取人们的心。当速度成为了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时,人们便再难静下心来慢悠悠地去读一本书了。这就好比一餐美食,总是要慢慢享用,才算是没有辜负美食和时光。读这本书时,读者便不难生起这样的感受:读得快,对这本书来说便是亵渎。所以,要把自己彻底地融进那慢悠悠的时光里,慢到在书中品读到与自己的人生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滋味。

  如果用四季来做比,那么这本书无疑更契合春的精神。春意总是最撩人,但这本书中的春意撩人却撩逗起的是人们的思乡之情。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务必深沉,却偏要把生活中那些琐碎的小事写出来。其实,越是日常生活里的故事,越是打上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的烙印,于是便越是具有感人的力量。这般真切感人的文字,怎会不撩逗起读者对故乡的回忆、对亲人的想念?

  宋乐天写的是绿意,写的也是回忆,这抹绿意清新得带着诗意,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就已经嗅到了,但对故土风物和年少生活的回忆,却在阖上书之后也久久难以散去。

  《无尽绿》读后感(十):儿时美食

  儿时美食

  最近看了宋乐天的书《无尽绿》,里面提到很多浙江的风物人情,很是亲切,不禁勾起我的乡思。

  宋乐天是绍兴人,我老家在乐清大荆,不算很远,很多饮食习惯还是很接近的。

  我们那里清明节的时候也做清明馃的,我蛮喜欢吃的,只是清明馃是糯米做的,容易饱涨,不能多食。

  紫云英我们叫花草,是拿来喂猪的,宋乐天说她被骗吃过,我记得小时候并没有吃过,但那花儿确实漂亮,现在偶尔看到还会忍不住去拍照,上传朋友圈炫一下。常吃的是苜蓿的嫩叶,那可是一种难得的美食,经常用来炒年糕,回老家有机会碰到还喜欢吃。

  乌米饭是在小时时候好像没吃过,不过乌饭果实在是我们的野果美食,酸酸甜甜的,成熟了就会去摘来吃。

  桑葚自然是吃过的,现在经常还能买到,当然是颜色越深越甜了,小时候看见过养蚕,却没有亲手养过。现在有桑葚做的饮料,难得能够吃到。

  蓬蘽,我们叫葛公,那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野果。现在还经常会在小区和一些田埂地头上看到,偶尔还会采食一些。

  端午我们那里不做粽子,却是做一种锡饼,也叫麦油煎的,其实就是小麦粉做的薄煎饼,包上各种海鲜和时令素菜,会让人大快朵颐。这是台州地区的习俗,大荆虽然属于乐清,说的是台州方言,所以很多习俗和台州的更接近。

  木莲豆腐也有吃过,不过我们那里叫石莲豆腐,加上一些薄荷,夏天吃上一碗,很是沁人心脾。

  臭苋菜梗,就是腌制的苋菜梗,我一直觉得不好吃,这个算不得美食,但小时候见到很多。

  这本书是以绿色植物为主的江南风物散文,涉及考证、风俗与民情,不是专门写吃的,但看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美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无尽绿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