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2100》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库2100》读后感摘抄

2021-05-03 03:0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2100》读后感摘抄

  《读库2100》是一本由张立宪著作,10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2100》读后感(一):小而美的读库

  2000年的读库没有预定,透过2100大致了解到去年出的一些东西的内容,对出的《医学大神》和《大商人》系列有了大概的了解。 印象深刻的是老六在年会上说的有很多书只能在具体的时间背景下做出来,想想岂止是书,任何一个决定和事情难道不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做出来的么。 老六还说一本真正让你读进入的书,挑战你智力的东西,它不是顺着你的,是逆着的那种思考乐趣,初看有些反常态,我能读进入的书都是我喜欢的,我愿意接受的,但是在内心细细揣摩一番又发现,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有让你重新思考的东西,打破你原有逻辑的提供你从另一个维度进行重新思考,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进而可能颠覆你原有的知识层面上。 老白说你越读书,就越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我看的很多书就是从已经看到的书中再看的书,仿佛是你一开始看的书就是一个小圆点,这个圆点泛起涟漪,让你感知到他的外围同心圆也会有涟漪,一层层的同心圆涟漪引起你的共鸣,进而形成你独特的体系和读书观。但问题的关键还是你怎么一开始发现这个小圆点。

  傅国涌分享张骞创建南通模式中说的“村落主义”,新新世界是不以消灭农民和农村位目的。在进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城市建设中我们看到大量的拆迁、挖山、迁移,一百多年张骞已明确提出不消灭农民和农村,现在的我们是没有农村社会,中国至少两三千年都是速度很慢的,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最近40年变化可能比秦朝到民国变化都大,但这种变化真的好吗?时间终究还是会证明一切的。

  《读库2100》读后感(二):《读库》作者都知道

  

《读库》作者里的母女档,以姜淑梅与艾苓为代表。

2020年夏,《写心》出版后,我给她俩各寄一册。不久,艾苓发了一条朋友圈:“娘:啥快递?我:马国兴的新书。娘:咱俩一本就中。娘算的是经济账,国兴算的是感情账,对吗?”我随后评论:“八年前的话,一本可以,在那之后就不行了。”

八年前,七十五岁的姜淑梅开始写作,其处女作《穷时候》刊于《读库1302》。此后的故事,众所周知,此处不赘。

四年前,艾苓寄来母女俩各自的第四本书《俺男人》与《咱们学生》,均为三册。我受之有愧,又会心一笑,询问是否受《读库》影响,得到肯定的回答。《读库》作者都知道,在各辑面世六天之内,老六就会安排寄出样书、汇出稿费,而样书即为三册。

《读库》作者还知道,老六不愿为人作序,也劝作者不必请人作序。新近的例子,见于郑嘉励的《考古者说》。

此前,郑嘉励的《墓志》刊于《读库1602》,老六为此文提炼的导语为:“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于上坟。”后来,这句话意外破圈,广为流传,后半句被上班族用以调侃自己每天忙忙碌碌、食不知味的职场生活。作者当年出版的《考古的另一面》,因此受到极大关注,并于四年后修订再版。

在《考古者说》自序末尾,郑嘉励写道:“书稿完成后,依照惯例,本该向名家求序,以高身价,遂请《读库》编辑张立宪(老六)老师赐序。老六说,‘不要找人写序,不论是我,还是其他什么人。做一本只属于自己的干干净净的书。书中最好都是自己的文字,他人的意见,只能在书本之外呈现’。我从善如流,故自序如上。”

  《读库2100》读后感(三):当生活乱了套时,文学就出现了

  

最近学习了一个方法,读完一本书之后,就在学习强国打卡时,搜一搜跟这个作者有关的内容。学习强国上的东西,质量都很高,虽然检索出来的内容不多,但是却几乎篇篇经过精挑细选,而且还有很多高手的讲课视频。在学习强国搜索“张立宪”,立刻就有了好几篇与他有关的文章。

张立宪对书的观点是,书应该是一个消费品。原来我们把书看得太神圣,那种功利心和仪式感妨碍了阅读。但阅读也是我们达到深刻和专业的唯一途径。老六的这个观点,同样也是“完成胜于完美”的一种态度。老六提出一个“90分理论”--努力做到90分,然后转身做下一个90分。

当我们对书顶礼膜拜,“我注六经”时,我们的思考是局限的。而我们把书籍当作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六经注我”时,这些书就能源源不绝地给我们提供智慧的支持。世界上每天出版无数的书籍,但是真正适合我们的书,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所以尽可能读同龄人写作的书,或者经典的书,每周聚焦于一个主题,这是选书的方法。

老六推崇实业家张謇的一句话:“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同理,办一个部门事,要有全市的眼光。而当我们用更高的视野,来谋划我们现实的工作时,就会找到许多崭新的思路。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是全市的需求,那么应该怎样设计?如果是填补省里活动的空白,我们又如何设计?

除了战略的眼光,张謇还有超强的行动能力,大处着眼,却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坚持、积累,聚沙成塔。当我们确定了方向之后,余下的就是耐心等待开花结果。

  《读库2100》读后感(四):已经开始期待《2200》了

  

说来惭愧,我的第一笔实打实的“稿费”来自读库的一次征文活动,附赠的还有一套完整的《读库》,但是却在它急需救助的时候,没有伸出“援手”。

可能是作为弥补,我参加了单向书店的“走出孤岛”计划,也在不知不觉中订阅了全年的《读库》,也买了读库出版的书,甚至还很粉丝行为的参加了一次他们在北京给秋原办的“读者见面会”。

那是我第二次去北京,在单向位于太阳宫爱琴海的店,那场见面会上,除了老六和秋原之外,还有战研和马亲王。

这让只身前往的我感觉,太他妈值得了!

《读库2100》是我打开的第一本读库。

与当时参加“见面会”的感觉一样,真的太他妈值得了!

《2100》里面的内容有关于2020年读库文章的总结,但是大部分都是2020年办过的讲座的文字实录。

在里面,老六反反复复的提到了几件事。

一是读库的仓库要从北京搬离了,为了找到合适的仓库,老六奔走了很多地方,还举办了一次从未有过的活动——打折。二是仓库选定在了南通,老六很满意;三是无论读库搬去哪里,重要的是读库的员工;四是在电商冲击下,读库能依旧四平八稳的坚持不打折;五是对于阅读和纸质书的未来,老六表示很乐观。

今年,我将收到6期《读库》。

想必,等拿到《2200》时,我会更加的理解里面所写的内容。

借用老六说过的一句话。

我今年对读库尽到了抚养义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