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1701》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读库1701》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1701》读后感10篇

  《读库1701》是一本由张立宪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701》读后感(一):读库1701

  每年的第一本读库,有一个固定题目声音。是过去一年的表达记录,是每年的期待

  《读库1701》,声音,部分摘录、感触如下

  lt;一>

  “耐心”一词应该贯穿在一切事情之中:耐心地去寻求自己目标,耐心地去抗御所有偏离自己目标的一切,耐心地去忍受让一个普通人沮丧的一切。--布封《自然史》

  我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我总是很着急付出努力着急看到结果的呈现,到达约定时间着急对方出现心急火燎赶路的时候看到慢吞吞的人恨不得推开他们。有了孩子之后,被说过我有耐心,因为他哭哭闹闹我不会烦躁,他磨磨唧唧我不会训斥,其实这不是耐心,这是不对孩子发脾气。我心里是着急的,看到字写得不好看,恨不得立刻能让他做好,看到他有一个坏习惯,在心里马不停蹄的想办法解决

  最近,慢慢感受到耐心是什么,慢慢在学习耐心。不开心的时候,不着急要立刻好起来;遇到困难的时候,忍受茫然和挫败,不因为想要快速离开这个困难而做决定;在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时,不去把失望加在对自己或者别人身上。耐心,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的宽容之上,遵循事物有天然的自我发展属性。看不到方向的时候,踏实的站在原地等待光线;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弃甲溃逃不盲目决定;允许自己、允许别人做错,允许偏离,允许犹豫,允许慌乱

  lt;二>

  不要让自己过多地消融于世界,要尽量稳固、充实坚定。我们所有人共活于世,那些去爱、去感知的人活得最为丰盛。--亨利.詹姆斯《见信如晤》

  孤单时享受孤单喧闹时享受喧闹;平淡时看见时间不知不觉在流淌,热切时忘记了时间。痛苦时听到段子也能笑出来,寝食难安时看到苦难也有悲悯之情。

  快乐的时候既能享受快乐,也能看到不快乐。因为人,既要取悦自己,也要胸怀他人。

  lt;三>

  人类在前进过程中,可能因为体验了种种罪恶而使得人生阅历丰富起来。不过,这一点必须要正确认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并不是罪恶本身所致,而是那种内心里焕发出来的战胜罪恶的精神力量所为。--亨利.米勒《春梦之结》

  经历磨难伤心、不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果面对它们;有过失败、彷徨、犹疑也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哪之后坚定了什么。

  lt;四>

  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沉思美好东西,人生有此三者足矣。--T.S.艾略特

  lt;五>

  如果我的头脑能够想象出它,我的内心能够相信它,那我就能实现它。--篮球运动员皮蓬说,拳王阿里这句话教会人们要有梦想

  2017/7/14

  《读库1701》读后感(二):《读库1701》读书笔记

  来自微信号:黄祎(iamhyi)

《哪吒闹海》电影海报

  本期一共6篇文章,分别是:

  《想你时你在闹海》,傅广超,138页;

  《无穷大平话》,贾辉军,41页;

  《话说晏阳初》,朱石生,63页;

  《品图读园》,贾珺,34页;

  《田伯母》,熊景明,17页;

  《声音》,贝小戎,51页。

  《想你时你在闹海》: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幕后揭秘。

  这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经典《哪吒闹海》的口述史,叙述电影拍摄前因后果,展示剧情设计造型设定、配乐配音、动画剪辑、后期制作工业生产全过程,同时创作团队做了最详尽的记录。

  这才是真正的“一文读懂”,138页的庞大体量,5万字左右的篇幅,把一件事完完整整地讲通透作者显然下了苦功夫,文末光参考书目都开了两页纸。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思维密集度”,公式如下:

思维密集度 = 准备这个读物所需要的总时间 / 阅读这个读物所需要的时间

  这篇文章就属于“思维密集度”比较高的内容,读完它可能只需要一两个小时,但作者写完它不知要花多少个小时。读好书真心是超赚的买卖

  文章标题应该来自李健那首《传奇》,里面有一句“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当时就有人开玩笑,说这个是写给哪吒的,要不怎么“想你时你在闹海”呢。谐音梗。用这样一个标题,按古人“用典”的习惯,应该也是暗示《哪吒闹海》电影本身是个“传奇”。

  书里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很深。电影开拍前,主创人员去青岛、崂山等地“下生活”,总美术设计张仃在海边奋笔不辍,一张又一张地画着写生,身边的年轻人却“走走玩玩、指指点点”,没有人像老艺术家张仃那样长时间写生。张仃认为这些晚辈过于懒散,免不了心生不悦。这个误会,直到后来进了厂,张仃亲眼看到几十位动画家在桌前埋头苦干年轻人的勤勉丝毫不逊色于老前辈,才算是得以消除。

  产生误会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呢?原来,这源于画家、动画家两种职业工作方式不同,也是美术和动画两种艺术的不同。画家是平面作业,要讲动态事物静态化;动画家则是立体作业,用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将静止事物动态化。画家需要写生、临摹,动画家需要去观察海浪的各种运动轨迹,观察人们在海边戏水走路的姿态,所以“动手画得少,看得多,看得仔细”。从张仃这样的老美术家的视角去打量动画家,得出的结论难免不够准确。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你会把什么问题都看作是钉子。”人在做判断的时候很难摆脱固有视角的限制,难免陷入“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陷阱。只有从自身立场中跳脱出来,对其他人有更深入的理解,从更高的层次来纵观全局,才更有机会接近客观真实

  文章中精彩的段落很多。这里抄一些:

  邱岳峰谈配音:

“配音演员不应该只让观众听出‘字儿’(台词),还应该让观众听出‘事儿’(潜台词)。如果再能使观众品出点‘味儿’(艺术享受)来,那就更好了。”【三个字确定艺术层次,这种思维框架值得学习】

  作家复兴形容邱岳峰的嗓音

“他的音色确实太特别了,沙哑中带有那么一点儿拐弯儿的余音,像是我们毛笔字中粗粗的笔画中的皴笔,若断若续,若隐若无。缺了它,墨汁过于饱满,那种干涩,那种尖刻或阴鸷的劲儿就出不来;有了它,立刻韵味十足,可以一听就能够听得出来,绝对不会和别人混淆。”【这就是文学家描写功力,通过一个比喻,让人能充分理解描述对象特点

  曹雷谈配音艺术的衰落:

“现在如果不把它当做艺术品,而是当作温州鞋来做,那么观众当然不会再欣赏你。”【其实文化本身也是产品,需要考虑消费产品的群体规模快餐文化的消费规模大,消费要求低,更适合流水线生产;经典文化的消费规模小,但消费要求高,更适合作坊式生产】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对了,“痛仰”乐队的logo是哪吒自刎,文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到。

  《无穷大平话》:写出这个数所需的纸张,比全世界所有图书馆里的书所用的纸张还要多。

  我承认,这篇我几乎没怎么看。太硬了,全是数字、公式和图表,实在啃不动啊。虽然当年读大学时,《高等数学》是两个学期加起来10个学分的巨课,考研也考的是变态难的数学一,但毕竟多年不用,早忘光了……

  文中有些小知识点还是蛮有趣的,比如谷歌公司品牌名称Google,来自英文单词googol,即“古戈尔大数”,一古戈尔等于10的100次幂,那是几乎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被谷歌用来象征他们的搜索引擎能链接到的海量信息

  又比如,庄子在《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原来中国古代的天才早已有了朴素的数学观念

  在我看来,所谓无穷大,就是8字平躺着的那个符号,其实本质是一个“尺度”问题,是怎么去理解一个日常生活很难感知到的概念。

  比如时间这个维度。很多人都强调过“复利效应”的重要性,比如爱因斯坦、巴菲特、李笑来、万维钢、吴军等人,因为哪怕再微小的起步,只要叠加上时间这个变量,日积月累,一定会得到一个无法估量的庞大结果。人们却很难理解这个道理,往往高估眼前、低估未来,因为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感知较大的时间维度。

  又比如现实生活中对数字的不敏感。人们使用现金消费的时候,往往比较克制,用信用卡虚拟支付的时候,往往比较随意关键就在于,现金是具象的,是可以感知的,而且钞票的面值有封顶,虚拟消费则是抽象的,只看到一个数字,不太容易跟实际金额对应起来。

  有人说,远古时代那些原始部落,酋长之间做交易,超过三以上的数量就觉得非常多了,因为他们理解不了。现代人好一些,但普通人最多能理解百万、千万,谈到“亿”还是觉得很庞大,王健林们却能够很自然地说出“定一个小目标”。这同样是一个尺度问题,人跟人用的不是同一把尺子,刻度值也不一样

  《话说晏阳初》:推动他人生理念的是“三C”:Confucian(儒学)、Christian(基督教)、Coolie(苦力)。

  晏阳初,一个阿甘式的人物,他真正做到了“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在西学东渐的年代,他跟当时很多人一样选择出国留学,浸染在西方文明里,“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他又跟很多人不一样,他非但没有摒弃传统文化,反而将“儒学”和西方宗教中和在一起,一方面把救世济民当作自己的责任,这是传统士大夫定位,另一方面又崇尚清苦的修行,这是属于典型清教徒的信仰

  鲁迅从围观群众身上体会国人麻木,晏阳初则把当时底层民众突出的问题总结成“四大病”:愚、贫、弱、私,分别指知识贫乏经济贫困体质赢弱、缺乏公德心。他提出这样一套解决方案:用文艺教育解决愚,用普及农业科技解决穷,用卫生教育和医疗构架改良解决弱,用公民道德教育解决私。

  跟同时代那些革命救世的主张比起来,晏阳初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相信能用一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相反,他更愿意自下而上,一个一个解决切实的小问题,先做好一个“识字班”,再扩大到一个村、一个县;先尝试从普及识字的平民教育做起,再以定县为试点解决“愚、贫、弱、私”。

  他在定县的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一个人再强,强不过时代。战火四起,随着硝烟的弥漫,定县在日寇的围攻下沦陷,全国局势飘摇,教育问题在生存问题面前只能牺牲、让步。最终,随着年岁渐长,晏阳初的个人努力以失败告终。后来,有人批评他的做法“并不能解决贫穷愚昧根源”,这话不能算错。但是,又有什么做法真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根源”呢?

  文章最后写道,他就像西西弗斯,明知巨石推上山顶之后还会轰然滚落,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把“平民教育”这块巨石奋力推上山顶,直到最终被年龄扳倒。

  他究竟是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他“自下而上”、实事求是的做法,到底是对是错?只怕很难有标准答案。对我而言,我也不大相信什么“大设计”,我更支持他的做法,就像胡适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品图读园》:《圆明园中路天地一家春立样图》解析。

  又是一篇不大感兴趣的文章。读完毫无印象,只是提醒自己有时间了要多去圆明园走走看看。

  《田伯母》:我问过她,为何可以平静接受儿子自杀的打算。她说,我已经想好了,他走,我也走。

  很多人觉得《读库》是面向70后乃至60后的读物,内容充斥着一种怀旧、怀古的味道。比如,以那段特定历史岁月主题的文章,《读库》里数不胜数。我想,这个事实一方面跟主编老六本人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这套Mook的定位有关,它可能希望能用文字记录下一些什么,希望能通过文字呈现出各种真实的人性,描摹出世间万象。动荡年代里,人性总是展现得更加彻底一些。

  整体的阅读感受,是一种艰难生活中的优雅尊严。文中有一句话:

“当时,我们这些在知识无用的时代依然好学的人,根本想不到所学的东西会对个人前途有什么意义。学习只是一种习惯爱好,是对得起自己生命行为。”

  《声音》:2016年的表达与记录。

  有点像《新周刊》的“嘴上风暴栏目,是各种言论的集合。虽然标注是“2016年的表达与记录”,但内容未必发生于2016年,而更像是作者自己在2016年所见、所闻、所读、所思的产物,像是一种语录体的读书札记。

  抄几句我最喜欢的在这里:

爱尔兰小说家艾德娜-奥布莱恩《圣徒与罪人》:人的痛苦大多不是来自重大事件或打击,而是在岁月的流逝中,由于心灵流离失所而经历的窒息状态。在沿着那条似乎顺理成章的人生道路往前走的时候,不经意就成了罪人,不经意就获得了救赎,不经意就变成了自己的难题。亨利-詹姆斯《见信如唔》:不要让自己过多地消融于世界,要尽量稳固、充实、坚定。我们所有人共活于世,那些去爱、去感知的人活得最为丰盛。卡尔维诺《巴黎隐士》: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不努力,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解放。

  写于2018年3月30日

  《读库1701》读后感(三):评价:还行(个人感受)

  之前零星买过几本,17年头一回订了全年。

  1.想你时你在闹海 傅广超

  无论从篇幅还是排序,可以看出是本期的重头。相对来说,写的也比较扎实和有诚意,读者都能感觉出来。对我也算是对这个领域的补白,回头重新看了遍动画片《哪吒闹海》。

  2.无穷大平话 贾辉军

  我尽力了,对于没学过高数的文科生来说,没有能够看完。

  3.话说晏阳初 朱石生

  这篇很神奇。开始阅读时心里很多疑问,晏阳初是谁,很有名么,为什么要写他的生平。越看越被他改革和探索的精神所打动,他为我们后来的扫盲、医疗、公民素质等方面奠定了基础,确实值得写一写和说一说,也不得不感叹,前人的种种努力是否还后继有人。

  4.品图读园 贾珺

  也是建筑学方面比较专业的,就当了解下了

  5. 田伯母 熊景明

  发现读库经常选取文革方面的内容,不是很喜欢。

  6.声音 贝小戎 辑录

  这篇最莫名奇妙了,名人名言录么,贝小戎又是谁,有点“滥竽充数”了。

  《读库1701》读后感(四):读库1701

假如我统治世界,我会要求人人都有义务读我的书,这样他们会变得跟我一样聪明,从而不相信世界需要一个统治者。 翁贝托·埃柯回答《展望》杂志提问"假如我统治世界"智识活动跟诱惑有点儿相像。如果你直奔目标,几乎肯定不会成功。 托尼·朱特《思虑二十世纪》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沉思么好的东西,人生有此三者足矣。 T.S.艾略特

哪吒闹海

  我们这一代人,相信没有人小时候没有看过《哪吒闹海》,这部动画片确实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看的时候应该还在小学或者幼儿园,但是现在仍然可以回忆起哪吒自刎、太乙真人用莲藕让哪吒复生的镜头。

  读此文,让我意外的是这部影片背后豪华的创作班底。美术设计张仃,导演王树忱,还有配音,甚至配乐都是用曾侯乙编钟来制作的。如果不是70年代的时代背景,相信不会有这样一部作品问世。更加可以肯定的是,动画片市场进入市场化经济,从今以后都不太可能会有这样豪华配置的作品问世了。

无穷大平话

  虽然是学统计的,已经跟数学沾边了,但读此文仍感吃力,前面的悖论部分是可以看懂的,到后面的解释部分就一脸懵逼了。

话说晏阳初

  人物传记类的文章是最容易读的,这一篇也是本书中我最喜爱的一篇。之前并不知道晏阳初,看罢此文总算对其有了一个大致了解,还查了维基百科,也了解了一些关于他的争议。针对晏阳初的经历,主要有三点思考:

  第一,晏阳在20世纪初初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然而接近100年的时间过去了,如果把教育"通货膨胀"算进去,中国农村的平民教育似乎并没有多少进步。如果你去过农村,会发现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速度远远赶不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观城市,改变却很大,好的教育资源已经极度稀缺,「学区房」、「天价私立学校」在城市中并不少见。按照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来推演,城市会逐渐培养出一大批「中产阶级」,而农村必然会越来越凋零,阶级分层也因为教育变得愈发明显。

  第二,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之后,媒体里像晏阳初这样的「实干家」少了,我们在媒体中能看到的都是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商人,互联网似乎让大家都想着怎么赚钱。依稀记得若干年前,网络还没那么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通道还只是电视和报纸的时候,环保、教育这样的英雄似乎听到的还多一些。

  第三,晏阳初为什么能成功,从他前半生的轨迹来看,他似乎一直在走运,每一个关键的节点都能遇到贵人,我想肯定不能用简单的运气来解释,他身上一定有着什么东西帮助他一直前行。是因为他的什么品质?还是因为他会说英语?我在文中并没有找到答案。而且在定县的时候,他能一呼百应,动员全国的志愿者前来,相信必定有着什么非同寻常的东西。

品图读园

  对建筑研究的不多,印象比较深的是圆明园是康熙赐给四阿哥胤禛的,并且在双十一那天临幸了这里。

田伯母

  说实话这篇文章的叙事方式让我有点晕头转向,先是开篇有了一些无谓的铺垫,对儿子过多的描述反而让母亲的形象没那么突出了,后面对田伯母的描写,有些欲言又止,让人捉摸不透。当然,故事是个好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