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摘抄
《美食近似于爱》是一本由米果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一):确实不错
文字确实不错,感觉确实细腻,表现确实有特色,好像一个踏实的小职员,或者一个稳当的小媳妇,把文字写到精微的程度,现在青年作者做得到的不多。
比较一下这本饮食书,其实比大悲大喜要巧妙,巧妙地方在于你需要饮食,而意义有时过于虚无。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二):什么是美食?什么是爱?
四星。
之所以不是五星,减分的是封面和内文那丰盛精致的有关食物的照片。我说的是食物,并非我所认为的美食。
若编辑看到了,请允许我的执拗和矫情。
米果。这是作者的名字,会让人联想到封面上的少女,然后脑海里会显现出清纯、青春、一个安静温婉的女子形象,哪怕不是那么美丽,最不济也应该是有一些亲切的文艺女青年范儿。
可米果,是一位已经“上了点年纪”的女作家。
想象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幻灭吧。
什么是美食?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好友们时不时地发聚会时的照片——人是美美的,食物也很精致,看着就会让人忍不住偷偷地咽下口水——对于美色和颜色鲜艳、可口的美食,我永远没有抵抗力。就像任何一个标准的吃货一样,我也会在京城最火的美食APP上努力搜索,然后叫上朋友或一家老小,或自己悄悄地,大快朵颐。且不亦乐乎!
然而,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婚外的偷情,新鲜刺激,诱惑妩媚。但终归,我还要回到自家的二亩三分地,早上吃着辣椒咸菜就着白粥喝上两碗,浑不在意已经满头大汗。晚上下班回来,还会吃上一碗老婆大人亲自煮的挂面。再然后就会打个饱嗝,该干嘛干嘛去。而在外面寻觅美食之旅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不会吃得满头大汗,也不会频频地打嗝。
我想,我恐怕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而米果这本书,从内容上,让我满意,让我满足,甚至感动。也是因为此,我对封面和内文插图实在是耿耿于怀。当然,这不影响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能打动我的书——因为我虽然自认为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但我并非常常感动。
米果,感动了我。
看完书,写完书评。
有关美食和爱,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溶于血液中的,充满烟火味的粗茶淡饭。这种爱,在家中,家外难寻。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三):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美食近似于爱》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美食近似于爱》
天知道当我晚上翻开这本书时是多么的痛并快乐着,吃着减肥的粗粮粉,却看着这样那样的各种美味,偏偏作者的文字还太过美妙,更加让我觉得美食就在眼前,然而却伸手难及,只能默默的咽下口水。
书中有一个个暖心的小故事,然后伴随着一道道带着爱与情感的菜肴,“拿着单柄小汤锅,把泡过香菇的水,小火烧滚,撒一把姜丝,淋少许酱油,就让这酱汁当底,煮冻豆腐或豆皮,小火焖滚,起锅前,淋几滴香油”这就是思念外婆的姜烧酱油,对于窝在寝室吃着减肥粗粮粉的我,这样的描写让我一遍吞咽着口水,一边恨不得把粗粮糊糊分成两半指着其中一般说:“你就是那个姜烧酱油。”
看着书中作者回忆妈妈的厨房小时候吃过的美食,我看着看着同样想起妈妈的味道,我喜欢妈妈做的饭菜,也许不是绝顶美味、亦没在乎色香味俱全,却有一种充满爱意的安全与妥贴,它的味道能够完全满足我刁钻的舌头与难伺候的胃,明明简简单单的材料朴实无华却能如同施展了魔法一般碰撞出出彩的味蕾享受。
“两颗鸡蛋打匀,过筛,去掉泡泡;小盒鲜奶加热微温,加适量的砂糖或黑糖,轻轻搅拌……”作者回忆着妈妈做布丁时,也让我想起,妈妈曾也为我做过布丁。我嗜甜,妈妈却不爱,我要吃,妈妈便去学,她一步一步的对着食谱,嘴里轻轻念出声音,她眼神专注,动作生疏却稳当,偶尔回头对着一脸期待的我微微一笑。
书中关于美食的描述细致的可以当成菜谱,却意外的毫不啰嗦,干净利落。本来太过真切的文字,偏偏还加上了一幅幅紧致食物的配图或者可爱的手绘,不管是颗粒饱满的柚子还是带着芝士的烤面包,还有透明罐子里的红艳的冰糖杨梅,这简直是犯规!对于一个深夜里寂寞的看着美食书的我,这些美图简直是引人犯罪。
我喜欢这本书里对食物与情感的融合,如果说一定要用实物来比拟爱,我觉得没有比一个温暖的拥抱和可口美味的食物更能让人感受到爱了,世上遗憾良多,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四):我是吃货,我很快乐
一边流着口水一边读完这本书的。
书中介绍了许多台湾著名的食物以及作者对于这些小吃的情怀。是亲情,是喜爱,是想念,是浪漫。
正如作者所说,也不是什么复杂的彩色,一旦有感情,吃起来就有牵挂的黏度。
无论是咸肉卤肉,还是炒面凉面,无论是米粉蛋包饭,还是布丁鲜奶。作者找回了自己的记忆。也点亮了我们心中对于食物与人情的期待。
我也是个吃货,妈妈虽然很尽力的做每一道菜,但确实没有做菜的天赋。可每当吃到外面的菜品,还是不禁想起妈妈做的菜,无论是拔丝红薯,还是清蒸鲈鱼。做的都有瑕疵,却还是能品尝出一份叫做爱的调味品。
这本书做得非常精美。四色很漂亮,特别是那些朴实无华却又色彩鲜明的食物,总是能勾起我的欲望。作者的恬静与满足也被我品尝了出来。
就像书中所说,每一种美好的滋味都来自于美好的心意,放进嘴里,人就会微笑。它象世间所有的好东西,像夏日傍晚的微风,让人轻轻飘荡的音乐,近似于爱。每一次相逢,就想找到一份爱。
喜欢作者的一句话:食物知道家的方向。就像我们的记忆中会留下亲人的味道一样,食物也会让我们想起许多的经历。
真正的品尝美食就在于自己的感受。就像作者说的,走在白天与黑夜交接的暮色中,倘若巷尾飘来邻人烹煮晚餐的香气,恰巧有姜烧酱油的味道,不自觉就在步履之间定格,仿佛被时间下了蛊,时空磁场瞬间翻转,随即跌入记忆的缸底,缸底摇晃着焦黄的糖蜜色……好想回家。
看着作者的文字,闻着字里行间的气息,品尝了她描述的一道道美味,愈发觉得,生活处处有惊喜,有感动。
就想跟恋人的相处,你可能记不清和他一起吃过的东西,却能记得那份甜蜜。或者可能吃的根本就不是美食,你却还是能吃的津津有味。生活本来多数情况下就是平淡的,可是,一些美好的东西点缀了我们的生活,就像食物,就像爱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我是吃货,我在恋爱,我很快乐。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五):一日三餐就是生活真谛,因为美食近似于爱
这不是一本菜谱,这是一本以美食心情为主线的人生旅途书,这是一本通过吃吃吃来看爱爱爱的书。“人们常说这世上,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米果老师的《美食近似于爱》值得推荐。
我如果算不上是个老饕,那绝对也算的上是金牌吃货。我愿意奔波半个城市去品尝一道小菜,愿意冬天的清晨离开被窝去排队挤小吃,愿意为找到某个味道反复更换材料尝试。
“而无论哪一种撬开心扉、留在心底的食物,都带着美好,轻快或深沉,仿佛爱意。”
“把好滋味放进嘴里,人就会微笑。它像世间所有的好东西,像夏日的微风,让人轻轻飘荡的音乐,能停住时光,唤起热忱,近似于爱。”
一个好吃的味道会让我原谅全世界。我先生和我完全相反,他吃饭是为了活着,好吃的与不好吃的都是填饱肚子的一种方式,甚至我怀疑他根本不知道好吃与不好吃。那么,我们的餐桌上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个肥女消磨掉一整个假日下午,做出几样小菜,精心摆盘,呈上餐桌。按耐住蠢蠢欲动的食指翘首期盼,等待对面人品评,只见那人将所有的菜色都拨 一大半到碗里,胡乱一拌,说:我吃这些,你把剩下的都吃光,清理出盘子来方便刷。就是这样,所有的食物仿佛都不需要经过唇齿味蕾,直接倒进胃里,连带我的好心情也被虐的七零八落。
一个美术女与理工男的生活日常,一直都是这样的,似乎每个棱角硌着软肉,没有一点协调的地方。结婚七八年,居然没有伤筋动骨,而是慢慢咬合。我现在是心情好的时候研究菜色,不再翘首期盼,而是拍照片发微博,或是画下来发微信,在一片点赞声中寻求自我价值。先生现在是不管坐到餐桌前受到什么样的惊吓,先开口表示色香味俱佳,厨艺又上新高峰,然后在胡乱伴着吃下肚子。
我也慢慢从中摸索出道理,我们是爱的方式不同,所以对美食要求也不同,我对美食是需要幸福感的,希望从暖菜中品出阳光味道,从冷菜中品出清冽味道,“我”的需要很重要。我先生是对食物有虔诚的崇拜,因为要赖以生存,他对食物更多的是责任感与使命感。一日三餐就是生活真谛,因为爱更享受美食,美食近似于爱。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六):暖心,先暖胃吧
我猜想,写这本书的姑娘一定是个软妹子,不然她是如何在嘈杂的急速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小小世界,并且把它营造得那么美好的。
书的装帧清新自然。封面分明是个贪食的小姑娘,在美食面前自然流露出欣喜甜蜜的笑容。内容中多是全彩,食物的图片时不时穿插其中,让我们在阅读文字的同时,直观地感受来自食物的美好。对于文字的把握,作者处理得特别细腻,能把生活与食材紧密结合,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因为忙碌的工作而忘记吃饭,去仔细享受来自食物的美好。
食物与爱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春秋,还是冬夏。特定的节气中吃特别的食物,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关于家乡的记忆,还有一份浓浓的情谊。
作者是台湾人,文章中的某些口语化食材表达,对于同样作为闽南语系的姑娘而言,读起来是异常亲切的。大陆和台湾虽然隔海相望,但是通过食物来传达情感的心意却是相同的。有时是下班回家,爱人煮的一顿热乎乎的可口饭菜,有时是妈妈熬制的一口热汤,有时是阿嫲老手艺的一道好菜,有时甚至是和朋友聚会时相互交流的一道小甜食……这些食物里,人情与心意体现得淋漓尽致,时间不会磨灭这些味道,只会被深刻收藏。
阅读这本书的期间,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的电影《小森林》之四季篇正在上映。由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桥本爱饰演的平凡女孩市子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受她妈妈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
电影中,市子对食物的喜爱让人心生怜爱。市子说过:“寒冷的冬季,想要暖心必须先暖胃。”食物的热度足以驱赶人们体内的寒冷,一扫生活与工作中的不顺利。胃暖了,心才会暖。
无论是电影《小森林》,还是漫画书《深夜食堂》,到后来热议的《孤独的美食家》,以及我现在阅读的米果姑娘的《美食近似于爱》,美食几乎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光。我们在充分享受味蕾上的冲击时,同时捡回了丢失已久的爱与温暖,这份情感,是食物给予的,是在漫长的时间河流中的积淀。
无论四季更迭,如果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甚至迷茫与失落,吃点东西。它们,暖胃更暖心。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七):享受美食中的爱与美好
先粗略翻了翻这本书,不得不说清新的图片配着简单的文字真的给你以视觉上的享受。先说图片,近景清晰远景模糊,却恰到或映衬出了近处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都是些平常的美食,却在美果的笔下生动了起来,令读者在看着与美食相关的故事时还能体会到那食物中所蕴含的浓浓回忆与爱意,比如在便当价格普遍四十元以下的当时,一百元的彩虹便当性价比极高,却仍抵不上儿时母亲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做的便当,因为里面所包含的母亲对儿女的那份诚挚心意是寻常食物比不得的。
小时候的妈妈总是怕我们饿了冷了,总是担心我们吃没吃好睡没睡好这样的问题,每次吃饭时如果饭菜不小心做少了,她总是让我们多吃吃饱,自己却只吃一点,生怕吃多了我们饿着,而我们却没有说过一句“谢谢,妈妈辛苦了”之类的话。
长大后母亲总是用很简单的材料做出美味的食物等待子女的归来,若谁回来得晚了,她也不会开动,只是坐在那里等着,等着,直直坐着,端庄优雅,似一尊美好的雕像。
和妈妈一起动手做的最多的就是煮汤了吧,因为至今还不会炒菜的我只能做着煮东西的活,别看只是把食物放进冷水里煮就这么简单了,还得等待时机,在火上慢慢熬着,待到时机成熟再把该放的材料一样一样的放进去,等到煮开了还得加配料,配料加少了不行,没味,加多了也不行,汤会咸掉,我后悔自己没有学会煮汤这门手艺,说是和妈妈一起煮汤,其实就是看着她煮,自己却在旁边说着煮汤多么容易,然后等待喝汤,这样坐享其成的后果当时是我至今都没学会煮汤,只能一边在外面吃着小店老板煮的汤一边思念家里魔法般熬成的汤头。
书中的第二部分《吃美了,世界就好了》是给姑娘们的魔法料理,能治愈你的心灵,满足你的胃,心情不好时,吃点酸甜的东西,比如酸辣汤,在酸爽中重拾好心情,在满足的胃里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在甜蜜的心中重新回忆起那些和食物所发生的美好与温暖。
就像嚼着草莓冰淇淋过马路时,迎面一辆车来过,冰淇淋掉在地上,自己的衣服充斥了浓重的草莓味,白色的衬衫也脏了,只留下满满的粉色,当你不知道怎么办是好时,这时候,一个好心的男生递给你一块纸巾,上面残留着薄荷味的香味,你心里眼里满满都是感动,最美好邂逅于最不经意间遇见,这样的甜蜜足足美好每个姑娘的心灵。
在美食间享受爱与美好吧,无论是母亲的便当还是爱自己所做的酸辣汤,都好好享受不要亏待,也许有一天你就会遇见属于你的美好。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八):温暖的烟火气息
食物是非常奇特的粘合剂。天气变冷,我们想要“贴秋膘”;亲人远行,会有送行宴;远朋到来,也会有“迎客饺子”;前几天搬家,远方的老妈再三打电话过来叮嘱,一定要请朋友来家里吃一顿,名为”暖居“;完成一个重大的项目,同事们心照不宣地要庆祝,吃一顿好吃的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小时候生病了,妈妈们都会煮一碗放了很多葱白、胡椒和姜丝的辣汤,还有窝在清汤面条里的荷包蛋……无论春夏秋冬、大事小事、开心事难过事,都是美食点缀生活的理由。
曾经有一段时间上班路上会路过一个菜市场,早上的菜场里,热气腾腾、种类丰富的早点,笑容满面的阿姨们,无一不充满着烟火气,让人不由得希望能够早点退休,好加入这热闹的菜场早市。眼馋了很久之后,终于在周末起了次早,和老公两人混在阿姨们的早市大军中,吃了心心念的菜场早点,然后去买菜。虽然是惯常去的菜场,早市的食物们更为水灵,一样样摆得整整齐齐,让人有买回家的冲动。先生说,这便是市井的烟火气息,不是食物点缀了生活,而是它本就是主角。
正因为眷恋这平凡又充满魔力的烟火气息,除了自己动手研究吃的,读书也会选美食小品文。阴雨的午后,开一盏暖黄色的台灯,听作者徐徐道来只属于他的古早味、妈妈料理、单身汉料理……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事情。唯一的遗憾便是,看这种书会饿的特别快。尤其是这一本还配了美丽的食物插图。
美食小品文传递的是作者对美食的热爱、籍由美食而衍生的温暖,而且还可以偷师一两道美味菜谱。边读边研究书中记录的菜谱,然后再实践,体会作者描述的那种美味,可以说是宅女的一项非常好的自娱自乐活动,如果能够完美复制出作者描述的美味,就更是有种收快递的愉悦感。
摘录本书的几道菜谱:
救火炒面
泡软的香菇切丝、洋葱切丝
热水把面条煮到半软,捞起备用;
打蛋汁,煎成薄薄的蛋皮,切成条状备用;
热锅爆炒香菇与洋葱,加入肉酱,少许酱油与乌醋,再淋上泡香菇的水,盖锅焖熟,趁汤汁未收干之前,倒入面条与蛋丝,充分拌炒,最后淋少许辣油。
蒸茄子蘸汁
蒜头切过后压碎,加昆布酱油与冷压亚麻仁油调匀
麻油鸡
用麻油将老姜爆到深褐色,加入飞过飞的鸡肉块,炒到鸡皮焦黄,加入两大罐米酒,盖上锅盖,煮到整锅沸腾后,关掉抽油烟机,撕半张日历纸,卷成长条状,点火,将火靠近沸腾的锅边,火焰就沿头锅边蔓延开。锅面的火焰消失之后,盖上锅盖焖煮一段时间,鸡肉软嫩即可熄火。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九):满满的回忆里,有美食,更有爱
作为一个每日里靠吃便当过活的上班族,最近在上下班的地铁上阅读这本书简直是一种痛并治愈着的过程。
56个浓情美食故事,108张精致插图,当回忆中的美食与精美的插画相遇,再加上仿佛有着温度的暖暖的的感性文字,这本书读起来真让人感到舒心惬意。
唯一觉得不爽的就是太过虐待自己的味蕾,看着那些菜谱般的细细描述,仿佛美食已放置眼前,却无法吃到的那种...抑郁感。
这是一本食谱书,又不是一本普通的食谱,更像是对于家人的美食回忆,当美食与爱触碰,食物便会迸发出它特有的爱的味道,在你的回忆里留存许久。所谓爱久弥香,时光静好。
米果的母亲崇尚老派饮食,坚持每日采买新鲜食材烹食三餐,只吃水果不喝果汁,只喝开水不喝饮料,就连甜食饮料都是母亲自己花时间变出来的花样:冬瓜茶、柠檬汁、莲藕茶、凤梨汤、绿豆汤、爱玉仙草、布丁......除了不擅长包粽子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办不到的,连粉菓的糖汁都是自己亲手熬制的。所以生活在这样的的一个崇尚自然烹调的家庭里,从小即可吃到各种复杂调试的新鲜美食,米果真心是个幸福的孩子。
而我好像却没有这样的体验,从小时候开始,父母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对于饮食的认知,从来都是饱腹即可。母亲甚至会一周都做同样的饭菜,因为每次买菜时,都会购置大量的单一菜种,貌似这样会便宜许多的样子,同样的家庭主妇,不一样的美食认知。
所以我仅有的关于美食回忆的体验,则是小学时被寄居在奶奶家的时候。
在那个没有外卖没有早餐店的年代,与奶奶一起住的时候,每日里早上6点就要上学,她总是一大早爬起来给我炖鸡蛋,或者煮粥。
记得在冬日里,早上5点钟各种天寒地冻,在乡下各种生意人已经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征程,所以总会凌晨5点多还在床上就能听到窗外传来“梆梆梆”的敲锣的声音,我知道,那是清晨叫卖豆腐的声音。奶奶则会一路小跑出门去买水嫩嫩的豆腐,之后煎得两面都是金黄放在盘子里端给我。然后我一边吸溜着炖鸡蛋里的溏心,一边拿起筷子往嘴里塞豆腐,滚烫的豆腐总是在我的嘴里左右呵来呵去好几遍才被我狼吞虎咽下去...
后来我读初中之后就开始住校,从此再也没有感受过奶奶的早晨炖鸡蛋和煎豆腐的味道。
再后来,当我终于成为一个社会人,开始自己做饭的时候,偶尔会想念奶奶当年的味道,甚至会试着按照当年被reset过很多次的回忆来做,却总是做不出当年的味道,我想,那不仅仅是一份美食回忆,更加是奶奶对孙女的那份诚挚心意吧,美食无价,爱亦无价。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十):美食与生活构成人生一小道风景
近几年的书市,旅行和美食类的书籍一直受到大众的追捧,因为这两类话题轻松,贴近生活,它们不如一般故事小说那样费时间阅读,还费脑力分析,我们更喜欢视觉的享受,简单轻松读完一本书是当今快速运作社会的一种习惯,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千人有千般态度。
《美食近似于爱》,就是一本温情的美食类读物,这是台湾本土作家米果介绍特有的台湾家常美食,每一个美食都伴随着作者人生中的一小段经历。学到每一道美食的做法的同时,还能透过字里行间,领略一段段趣味小故事,或童年趣事,或长大后的拼搏经历。平凡如你我,跟着作者的文思,仿佛也回想起小时和长辈做饭时的情景,怀念童年的遥远时光,回到当下平凡的工作现实中,对父母长辈的敬佩,心中不自觉地想要承担起作为成年人的责任与尽到义务。
对某道食物的怀念,往往与某人有关,或是亲人,或是爱人,或是曾经出现在自己人生中的过客。
对姜烧酱油味的菜品的怀念;对摆满大碗汤的餐桌的记忆;对厨房身影的幻想;皆是作者对家中长辈的思念。对于饭食餐桌的最初记忆,大概都是从族中三位女性那里得来,外婆、奶奶和妈妈,传统的家庭厨艺也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吧。
一年年长大中,上课也学到了自制的蔬菜拌沙拉,上班后也偶尔会吃外卖便当,闲暇时,也自己去菜市场逛逛,看上钟意的菜品就买回家,精心烹饪一顿美味,犒劳自己。
年轻时,我们喜欢挑战,我们热爱重口味。调料繁多的卤肉,油煎出“赤赤”声的迷你小型鱼,美味鱼丸汤,满满猪肉脂肪的肉臊饭,这些都是年轻时的喜爱。
但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经历了更多的事,更爱惜自己的身体,饮食类也更以清淡为主,油腻食物已尽量少吃。简单原味的红白萝卜,煮个汤也能吃的有盐有味,淡雅的素菜,清蒸桂竹笋,鲍菇菇炒肉片,配份番茄蛋花汤,简单家常的小菜也能养人,育人。
作者以淡淡的文笔,带我们一起回味小时候,一起经历读书成长,一起学会自己做饭做菜,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每个地方有其独特的生活特色,大同的食物是相似的,而正因为有的地理上的差异,才能形成多样,自有的生活风俗。
多提一句。其实,一直都知道台湾人很受日本人的影响,毕竟离的近,说话方式,处事方式,生活习惯,很多的相似。可还是很不喜欢作者在文中不时的提起有关日本的相关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