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见,明天见》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1000字

2021-05-04 01:37: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1000字

  《再见,明天见》是一本由[美]威廉·麦克斯韦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一):明天见未来

  在时间里生存

  我们总在无声经历

  你的人生总和一些人

  无法割舍

  你的人生

  也总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

  然后影响一生

  谈论过去时

  谎言伴随着每一次呼吸

  有些不愿被知的

  也将永远埋于深处

  愿所有的憾事都能在明天见的时候得以弥补

  再见

  明天见

  一生多少句再见

  被说出

  一生又有多少

  真的不见在发生

  每一次的再见

  是真的想念

  还是客气泛泛

  经历过的人生

  人生里的那些人

  他们与我之间发生的故事

  真的过去就过去了

  希望再见

  也只是明天见未来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二):没有再见

  全书读完的那种惆怅感特别明显,为了那些因为他人的错误而被毁掉生活的无辜者,以及对未能及时伸出手的愧疚。两个人婚内出轨,毁掉各自的婚姻,最后被背叛的丈夫亲手杀死曾经是自己最好朋友的第三者,然后自绝。把这样一个几乎是滥调的仇杀故事呈现得别致而抓人,真是很厉害。叙述主线在不同角色中切换,被背叛的丈夫,出轨的丈夫,出轨的妻子,被忽视的凶手儿子,还有一个画外音般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为凶手儿子曾经的好友,串起整个故事的前情和后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描述自己的所见,于是那伤害更是让人无法原谅。我真心希望毁掉一切的菲恩在接下来岁月中不得平静。

  故事设定在一个小镇及附近农场,所有人的生活本来都是毫无波澜未有扰乱的模样,于是当一切发生时动荡和打击都太过于终局性,没有给人以恢复的机会。在婚姻中发现所属的并非对的人于是想要纠正错误,这是可理解和接受的;但选择了自私和不仁慈的方式才是悲剧的根源。求得解脱和体面结束并非对立,可偏偏结果是所有人都被拖入地狱。跟好朋友说的那句再见,明天见即成最后的道别,而”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都试图重建整个故事真相,试图说出没能说出口的理解和宽慰。

  这本小说引人注目的除了故事本身,更是用薄薄一本书(81k)完成了多角度叙述的文本变化,紧凑结构但叙述又足够舒缓和面面俱到,简直是短文本成就出色完成度的范式。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三):回忆,回到过去

  这是一本神奇的小说。

  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又都是小说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支撑着这个小说的梗概。不管是对故事中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的描述,还是对死者威尔逊先生的描述,在丰富了故事内容的同时,也把每一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

  每一个人物都有他们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主人公深受母亲去世之苦,饱尝着孤独和离别,父亲的再婚也让他很苦恼。

  威尔逊先生面对朋友的妻子逾越了鸿沟,他为此感到悔恨感到难堪,内心承受着挣扎,可是也不得不做出自己认为可耻的事情。

  还有受害者的妻子,孩子以及主人公继母一家人,都被作者刻画的栩栩如生,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

  正如书中所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我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我内心的各种情绪——身体上的不适、恐惧、羞耻、青少年期的所有反应——都显露在我的脸上。

  所有人物的情绪都被作者直白的描述出来,而书中的情节又描写的非常隐晦,让我们对故事的结局始终充满悬念。

  书中一些对于细节的描写也非常到位。比如,他手拎摇摇晃晃的提灯走进黑暗,一如每天清晨——一如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清晨。

  简单却又有着深刻的内涵,每一个细节都很沉重,却又不显突兀。

  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小说,虽然每一种感情都有些扭曲,在主人公的眼里,一切事物的基调都是悲伤的。

  正如《英国病人》作者迈克尔·翁达杰对小说的评价一样,一个精妙至极的美国缩影,饱含深沉的悲痛、真相与爱,以清晰、洗练的完美笔触展现。

  主人公一直在回忆,可都是回不到的过去。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四):温暖兄弟情

  当年的“犹他双煞”马龙与斯托克顿、湖人“OK组合”奥尼尔与科比早晚都要一拍两散,甚至包括火箭的“姚麦组合”也必然有那么一天,因为天下没有永远的拍档,也许今天,或者后天,尽管不是同年同月同日走到一起,但一定都会同年同月同日一拍两散。尽管分开,我相信他们还是兄弟!

  《再见,明天见》通过一桩谋杀案作引子,实际是要阐述两对亲密无间的兄弟,一对是双双身亡的威尔逊和史密斯,另一对就是两个孩子。威廉•麦克斯韦尔笔下的“我”,缺少亲情的疼爱,与孤独注定结缘。不过,史密斯的儿子克莱塔斯给了“我”一线曙光,儿时的伙伴让他们知无不言、亲密无间。

  或许,你身不由己就拿本书与余华的《兄弟》作对比,谁的人生都会犯错,都会走弯路,出卖自己的灵魂,但兄弟就是一辈子的,即使反目成仇,也难逃自己良心谴责。威尔逊爱上史密斯的妻子,让兄弟之间的友情变了颜色,冲动的史密斯枪杀威尔逊,最终不得不自杀了事。这证明他自己眼中还有自己的兄弟,逃不过良心的谴责,否则面对一个夺妻仇人,除掉之后应该开心,绝没有理由再自杀,完成对兄弟灵魂的救赎。

  这场谋杀案,不仅夺去了一对兄弟的生命,也让另一对孩童伙伴在黄昏下的“再见”演变成“再也不见”,愧疚与遗憾写满“我”的脸上,也深深的埋在了“我”的心里,到老甚至“我”还在憧憬未来有一天能与科莱塔斯相遇,弥补少年时期那段遗憾。

  心有灵犀的默契,恐怕只有兄弟之间的一个眼神或暗示就可以触类旁通,愧疚也好、迁就也罢,都已经化作青烟作古。虽然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稍显虐心,但这本书还是温暖善良、积极向上的,兄弟之间真挚、长久的情感是不会随着岁月变更的,兄弟之间的情谊带给我们的,始终会是温暖。

  文/阿晨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五):温暖兄弟情

  当年的“犹他双煞”马龙与斯托克顿、湖人“OK组合”奥尼尔与科比早晚都要一拍两散,甚至包括火箭的“姚麦组合”也必然有那么一天,因为天下没有永远的拍档,也许今天,或者后天,尽管不是同年同月同日走到一起,但一定都会同年同月同日一拍两散。尽管分开,我相信他们还是兄弟!

  《再见,明天见》通过一桩谋杀案作引子,实际是要阐述两对亲密无间的兄弟,一对是双双身亡的威尔逊和史密斯,另一对就是两个孩子。威廉•麦克斯韦尔笔下的“我”,缺少亲情的疼爱,与孤独注定结缘。不过,史密斯的儿子克莱塔斯给了“我”一线曙光,儿时的伙伴让他们知无不言、亲密无间。

  或许,你身不由己就拿本书与余华的《兄弟》作对比,谁的人生都会犯错,都会走弯路,出卖自己的灵魂,但兄弟就是一辈子的,即使反目成仇,也难逃自己良心谴责。威尔逊爱上史密斯的妻子,让兄弟之间的友情变了颜色,冲动的史密斯枪杀威尔逊,最终不得不自杀了事。这证明他自己眼中还有自己的兄弟,逃不过良心的谴责,否则面对一个夺妻仇人,除掉之后应该开心,绝没有理由再自杀,完成对兄弟灵魂的救赎。

  这场谋杀案,不仅夺去了一对兄弟的生命,也让另一对孩童伙伴在黄昏下的“再见”演变成“再也不见”,愧疚与遗憾写满“我”的脸上,也深深的埋在了“我”的心里,到老甚至“我”还在憧憬未来有一天能与科莱塔斯相遇,弥补少年时期那段遗憾。

  心有灵犀的默契,恐怕只有兄弟之间的一个眼神或暗示就可以触类旁通,愧疚也好、迁就也罢,都已经化作青烟作古。虽然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稍显虐心,但这本书还是温暖善良、积极向上的,兄弟之间真挚、长久的情感是不会随着岁月变更的,兄弟之间的情谊带给我们的,始终会是温暖。

  文/阿晨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六):如果有人被埋掉后醒过来,但爬不出去,怎么办?

  由于种种原因我至今没有读过《百年孤独》,却先读了被爱丽丝门罗评价为“如《百年孤独》一样难以写就,也和它一样完美”的《再见,明天见》。在读到第二遍时,我有点开始明白这个评价的中肯——当然,是凭借着从前看过的对《百年孤独》的经典评价——当所有人都不会爱,唯有孤独才是恒常。

  我毫不怀疑即使是外国文学爱好者,也很难在这个双主线的故事,在旁观者的回忆、倒叙,相近人名与不断变化的人称视角间应对自如,事实是即使读到第三遍时,我仍是通过好几页的笔记才理清了这个故事。

  那些相连记忆的间隔遥远而杂乱,就像它们各自的主人公的距离那样。但同样不能否定的是,即使是在最初最难熬的、第一遍读这本书的前100页时,你仍会不时地被带入,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在他笔下人物的心情里,看到自己的种种过往。而到了后100页呢?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说过,以某种粗放的分类方式,故事大体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督山伯爵》类,情节丰满一场好看,一种像文艺电影一样,更多功力在于意境,《再见,明天见》却少有的,把这两点都写得出色~

  以上是标准的“读后感”~

  虽然剧透对这本书根本不会造成丝毫影响(作者在一开篇就没有任何要故弄玄虚的意思),但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能概括“再见”,那是女主人公的小儿子问姨婆的一句话:如果有这种事——“如果有人被埋掉后醒过来,但爬不出去,怎么办?”

  如果当初不是因为种种匮乏,后来的遗憾是不是就能避免?不会在不确定时进入婚姻,不会在儿女尚幼时抛弃家庭,死亡也不必成为最后的结局。可即使成长中没有这样“奇情”的故事,书里的“我”也因为这样的匮乏抱憾终生。只是因为与曾经的伙伴、菲恩的儿子卡莱斯塔相遇时,由于不知道要如何去安慰,犹豫着、犹豫着,最终与他擦肩而过、从此再也没能相见。

  我知道人人心里都有一座巴别塔,但总还是忍不住想问,到底要如何才能通往“天堂”呢?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七):《再见,明天见》简评

  小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当打给伙伴们的电话结束时,他们常常说拜拜,而我只会说一句再见。长大以后,自己往往在通话后以一个拜拜结束,那句常说的再见却因内心的含义颇多而鲜少使用。

  威廉.麦克斯韦尔的《再见,明天见》是本不好进入状态的小说,没有多少修饰的句子让行文从一开始就像流水账,全书更是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经典佳句。然而这轻飘飘的文字却很容易把你带入到一缕渺远的思绪里,或关于回忆,或关于想象,它让人就那样在原地想起了什么,耐不得深思就又悄然离去了。

  门罗说这本小册子堪比《百年孤独》,这怕让很多读者难以苟同。马尔克斯绚丽的笔法和想象,让他的文字精灵古怪,故事波澜起伏里惊奇颇多,在我自己读过的小说里怕只有拉什迪的《午夜之子》最为相似。然而威廉.麦克斯韦尔的走笔太过平常了,就像白开水,就连对凶杀案的描写都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可是它确实又是难以写就的,多个维度的刻画虽然简短却更容易触及平凡人的心灵,让那文字就像咒语,而你我在不觉间遵从了它的神谕。或许也真的诚如门罗所说:故事是咒语,而不是叙述。

  岁月远逝,记忆往往以碎片的形式呈递,或已没有了连贯的线索,也没有了曾附寓意的深刻,拿起来或许还有几分分量,放下了也没有多少怅然若失。也许这便是生活和因成熟而被给予的“健忘”,纵有万般不舍却也无人能够留在原地。

  “我想回到起步的地方:在那里,做过的事情可以挽回;在那里,我找到了你。”这本小说的精妙绝伦就是简单的话语常常触及心灵,几许掩饰,几多谎言,识破却不愿戳破,偶见真相的痛彻心扉,领悟总在并不刻意的瞬间,一句再见便踏上了各自的归途。

  每个人都喜欢诚实相对的坦白,却常常迷惘于因寻共鸣而遭遇的逢迎和欺骗。难以释怀的执念往往扭曲了判断,也许唯有历经沉浮才会收获一蓑烟雨的淡然。浅浅一笑总有几处秘密,蓦然回首陡增几分沧桑。

  再见,明天见。有对明天的些许期盼,也有对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回味和淡化,不多不少,不咸不淡,生活化作了故事,我们终有了自己不想再惊扰的珍藏。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八):永恒的沉船

  “正如奥特加·伊·加塞特曾经说过的:本质上,生活是永恒的沉船。”

  ——题记

  有的时候,我相信人力所能为的事情占生活中的大部分,那些沮丧的、懊恼的、悲伤的情绪,只不过是一种应激反应,它们很快就会被翻过一页,沉睡在记忆的某个角落。可是,我们总不能自欺欺人,骗自己说我不曾后悔过。有的时候,我想如果时间倒转,我可能会做更明智的选择,但我更清楚我依然是那个我,会做一样决定的我。就如同故事中的两个小男孩。

  一个枪杀事件,不只是两个家庭的悲剧延伸,也是中断两个小男孩友谊的致命枪声。分别一年后,与身处枪杀事件的克莱塔斯在学校走廊里邂逅,擦肩而过,一言不发。这让故事中的“我”,沉浸在家庭的变故、友谊的中断中,一遍一遍地回忆、内疚。谁也不能苛责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曾做出过错误的选择,不是吗?但人的心并不能无动于衷。

  麦克斯韦尔的文字细腻敏感,描述了一个个挣扎中的自我,每个人选择、遭难,甚至“特里克茜”这只老母狗的眼光都一一描述出一个个不一样的视角,让我的情感深陷其中。这个故事仿佛有一个魔力,它挖掘我的记忆,掏空我的坚强,撕开我的伪装,让我一遍遍想起我的旧事与旧友。

  “我梦中见到的林肯镇,始终是我童年时代的模样,更确切地说,我总是梦见它是那种样子……”这句话勾起我对往事的种种回忆,在记忆中或真实或已歪曲,至今想起仍有怨怼的一些人、一些事,有时候想想是自己太过于执着于对错、正反,还是年少的自己,也如同这个小男孩一样,走不出对自己的失望与愧疚?

  虽说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可当我看到“本质上,生活是永恒的沉船”之时,想到更多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它们就是这么存在着,如同枪杀事件在克莱塔斯的心里,如同学校走廊里的擦身而过一遍遍地被想起,有时候这些记忆都变得不太真实,模模糊糊好像虚假的幻想,可它就变成了横亘在内心的一条河。

  想起几年前,一个不甚熟悉的女同学说过,人人都背着一副纸枷锁。然,缚爱前行,才能更有勇气走下去吧。

  有的故事看到最后才觉出那么点味道,有些人分别了许久,依然记在心里。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九):麦克斯韦尔笔下的故事

  威廉·麦克斯韦尔笔下的故事,发生在美国林肯镇。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比较久远了,它们发生在主人公的少年时代。那是1922年的一天,发生在农场的一起谋杀案打破了小镇的平静。

  在这个故事里,有因为母亲病逝、父亲再娶而烦恼的忧郁少年,有因受到妻子和好友深重伤害而愤然杀人的中年男人。而这个伤人性命的中年男人,正是忧郁少年的朋友的父亲。这桩凶杀案并不复杂:自己的妻子与好友纠缠在一起,最终以妻子离婚并打赢官司而告终。深感收到伤害的克拉伦斯在“复仇”之后选择了自杀。

  两个本该是无忧无虑、快乐度日的少年友人,因为这突然闯入自己生命中的意外而中断了友情。主人公在回忆中叙述起年少时的这些事情时,带着淡淡的感伤和沉郁的情怀,——而这些故事所传达出来的情绪,都在威廉·麦克斯韦尔那细腻精妙的笔触中不停地流淌出来。麦克斯韦尔的文字似乎是打开往事的一把钥匙:在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总要忍不住停顿片刻,因为他笔下的那个忧郁少年的身上,恍惚惚地带着绝大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影子:敏感、自尊、克制、与周围人群的隔阂、得不到重视和援助时的无奈、遭人鄙视和取笑时的伤感。正因如此,这个忧郁的少年才会格外地珍惜克莱塔斯这样真正喜爱自己、尊重自己的朋友。然而,那句“再见,明天见”竟随着一场意外而成为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最后的一次告别。

  伴随着这种轻松随意的道别一起逝去的,还有那个青涩稚嫩却内心纯净的少年。忽而想到,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样一个青涩敏感却不染尘埃的少年。我们也曾热切地期待着能有一个像克莱塔斯这样的朋友,但当我们真正拥有这份友情后,这友情也总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淡漠。麦克斯韦尔的文字恰到好处地唤起了我的回忆以及怀念昔日好友时的那种感伤情绪。他的文字,洗练干净,善于在日常琐事中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这个故事,追忆的那段感伤回忆,同时也讲述了因为一场出轨而引发的凶杀案。但实际上,真正贯穿起整个故事的,是作者那不时流露出的伤感情怀,而所有的事件,不过都是反复地诉说着主人公心事: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该有多好。

  而正是这个心事,才让麦克斯韦尔笔下的故事充满了感人至深的力量。这个故事里有爱,有悲痛,有追忆,有悔恨。但这一切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往昔的那个样子。而这才是故事里最无奈也最动人之处吧。

  《再见,明天见》读后感(十):再见,明天见

  看完这本书很久,一直想写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思来想去觉得这样的想法太幼稚,自己在这本书的面前很渺小,自己的任何想法都是多余,正如诺贝尔奖得主艾丽丝•门罗挚爱所说:“如《百年孤独》一样难以写就,也和它一样完美。读完后我恨不能让时间倒流,好把自己过去的作品都重来一遍。”时间还是在不停的流逝,我们只有说明天见的缘分。

  《再见,明天见》呈现一个“未被玷污的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美国,觉得书中的生活虽然心酸,但是不缺乏友谊和温暖。我想回到起步的地方:在那里,做过的事情可以挽回;在那里,我找到了你。我们是如何相识的?只记得一天又一天,我们一起在那个未竣工的屋子里玩耍,冒着摔断脖子的危险走过横梁,闻着木料散发的陈腐气味。当幽暗的天色提醒我们,晚餐时间就要来到,我们便爬下梯子,相互道别说:“再见”,“明天见”,然后踏上各自的归途。谁也没有料到,某个晚上,这种轻松随意的道别却成为最后一次……这样对书的简介是不是很美,虽然看着有伤感,但是过去的不幸想起来也有一种幸福感。

  一个精妙至极的美国缩影,饱含深沉的悲痛、真相与爱,以清晰、洗练的完美笔触展现。九个部分的故事,连接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其实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但是我确实喜欢美国那样的农场,当然也很喜欢那样的农场生活,虽然这本小说是以美国农场的为背景,但是对于农场的篇幅却不是很多,多少回忆儿时的苦难经历,个人感觉可能是时代背景造成。每个人都希望有个美好的童年,但是时代不同,童年也不是那么的美好。

  可能是读中国的文学多了,总觉得这个翻译做的有点读起来不是那样的感觉,我一直坚持读原文书籍,奈何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读不懂,只有看别人翻译过来。还有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和别的国家不同的原因,看起来这本书只是像个流水章,一点具体的含义都没有,没有我们文学的深度,读起来可能感觉有点乏味,这点缺点还是无法掩盖住这本书真实的光芒,当然上面这些都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代表别人,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留给看了这本书的人仔细去品味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