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养的迷思》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教养的迷思》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4 03:3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养的迷思》经典读后感有感

  《教养迷思》是一本由【美】朱迪斯•哈里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一):教养的迷思

  作者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199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予杰出心理学作家的乔治·米勒奖。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二):借鉴意义不大

  这样一本书写出几百页来个人认为非常啰嗦了。

  作者将影响孩子教养的因素大致分为基因,父母教育和外部环境。对于我国的普通读者来说借鉴度不是很高。

  文中所提的建议,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好学区好学校好玩伴,去一个得A不会被嘲笑的地方……呵呵,满分在我国绝对不会被嘲笑,孟母三迁本就是中国家长一直在做的事情。

  不是做研究的,看这本书意义不大。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三):全书

  总结一下:

  1.群体的力量、差异化、文化。

  2.情境的力量。

  3.榜样的力量。

  4.自我认知。

  5.父母对孩子性格方面的影响。

  6.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语言的本质,自私的基因,史蒂芬平克的书,社会学,弗洛伊德。

  说人话就是:父母对孩子性格方面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塑造一个情境去影响孩子,伙伴对孩子的影响大于父母。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四):可以随便翻一翻,但是反复细读的意义不大

  总体感觉还是不值8.1分。

  首先,作者的观点很简单,就是孩子所在的社区、小团体决定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家长。最明显的论据就是自己一直很好动、调皮,父母教育都没有用,直到去了一个学校被孤立,自己就变得沉默、爱读书。

  从写作风格来看,作者寻找了很多别的理论的漏洞,但是从外行看来,教育研究很难说完全客观,毕竟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很难控制各种变量,所以也没觉得谁更有道理。

  总的来说,可以随便翻一翻,但是反复细读的意义不大。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五):推荐精炼版本

  书是好书,但内容冗长,不够精炼。

  这本书精炼版本之一,就是《黑客与画家》第一章“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

  重读一遍,感受更深。

  :)

  以下是凑字数。。。。。。。。。。。。。。。。。。。。。。。。。?。。。。。。。。。。。。。。。。。。。。。。。。。?。。。。。。。。。。。。。。。。。。。。。。。。。。。。。。。。。。。。。。 。。。。。。。。。。。。。。。。。。。。。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六):对我一些不好执念有非常大的改善作用

  

活在当下?不要过度反思?不要迷信权威?世界有因果,但不是个人乃至人类能了解和控制的因果。每个人都是世界运行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往往夸大了自己的作用和对别人的影响。没有所谓贯穿一生的影响,尤其是父母,这些思前顾后的教育理念,行为反思,不要过度,过度成灾,心灵的重灾。不止是教育孩子这一件事,所有涉及因果之事,有小因小果,但是不会因为任何一件小事酿成大祸。大祸是无数个因的巧合,不怪任何一个人,一个事,不必过于责难一些买不了后悔药的东西,过于责难导致另一场灾祸。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七):优秀的父母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读完真的会让我找到发脾气的借口,父母的教养方式到底会对成年后的行为有多大的影响?不同时代专家的育儿理念风潮一轮又一轮,究竟谁是对的,前半部分的观念都很颠覆,但却是有理可据的。就像我们所生活的现在也只是前人思考的部分现实,它并不是真实的地球,很多东西就是一个悖论。到底是父母的影响更大还是同伴关系的作用更明显?作为父母,你所能做的是什么?如何去引导孩子的成长?母亲在一整个家庭来说都起着关键的重要作用,里面有句话让我想到了俞敏洪三次高考就在于她母亲的坚持,孩子的自控能力是需要大人去帮助形成的。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八):逻辑差,但做到了推卸责任

  作者曾修读心理学博士,没能拿到学位,做了二三十年家庭主妇后,写书强行否定心理学研究,说家庭教养和孩子的人格与发展成就没有关系。书中全是逻辑错误,逻辑思维这么差,难怪拿不到学位。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通过观察追访大量样本,确定亲子关系对孩子人格和发展成就有直接影响。这在很多父母听来,就是给他们压力。尤其本国传统讲孝道,本土也没有心理学一说,众多家长认为心理学是歪理邪说。作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概也是那种焦虑的母亲,写这本书大概两个原因:缓解做母亲的压力、反制学心理学没拿到学位的压力。众多中国父母取此书推卸父母责任的“优点”。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九):推荐

  本书由于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著作,所以在普通读者读来,未免觉得有点啰嗦。但是,本书提供的独特视角和颠覆性的观点却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发。1.本书对于社会上充斥的各种教养假设的理论进行了逐一的驳斥,其所体现的批判性思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本书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为受教养假设理论所累的父母减轻心理负担,而在于让我们意识到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更重要的因素是同辈群体导致的社会化认同。群体关系导致分化和同化,社会化是由于同化产生的,而人格发展主要依赖分化,本书主要论述社会化的重要性。3.本书的实践意义在于,作为父母应该放弃通过直接影响来塑造完美孩子的幻想,而应该更注重通过间接影响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使其能够加入一个更好的同辈群体,在这个同辈群体中受到更多的积极正向的影响。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十):家庭教育无用论?

  严重地冲击了我的教育观。从非常排斥作者观点到开始接受再到发现谬误,批判性吸收一些吧。作者观点,孩子的人格主要被两方面决定:基因,同辈社会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作用基本为零。我觉得,每个人去研究某个课题,都是和自身经验,需求有因果关系的,作者在同辈环境中受挫过,所以这方面体会很深,下的功夫也在这方面,其他她没有体会的地方,就忽视甚至断然否认。比如她强调的,人格不变,精神分析只是安慰,我认为是她没有相关方面经验,也没过深入调查,才会有这些没有逻辑证实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作为论据来支撑她的理论。因此,我不能全盘接受她的理论,吸收我觉得有用的部分。家庭教育的重点可以在孩子的同辈群体方向作文章。另外,成长是不停地贴标签,认同群体,再撕标签,重新认同群体的过程。培养其选择群体,与群体相处的能力很重要。正确选择的能力比一次选择的结果重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