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街九故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花街九故事读后感10篇

2018-09-10 03:1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街九故事读后感10篇

  《花街九故事》是一本由徐则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花街九故事》读后感(一):你说你的故乡

  读完《花街九故事》,我翻看了作者徐则臣的履历,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一流科班出身,曾荣获鲁迅文学奖,从这些信息大抵能够推测作者的文风。有人把徐则臣与沈从文比较,因为他们都写故乡小说,而在我为数不多阅读短篇小说经验里,曹文轩和徐则臣给我的感觉一致的。他们的文字清丽,描写细致,故事的背景乡村居多,塑造的大量人物都具有浓重悲剧色彩。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都有“阅读理解相”,很可能出现语文试卷上,提问某一段景物描写体现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

  我偏爱长篇小说喜欢听作者将故事娓娓道来起承转合来得恰如其分。短篇小说则需要读者充满想象力,因为故事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截然而止,余韵绵长。可能是这一缘故,九故事中荣获鲁迅文学奖、广受读者追捧的《如果大雪封门》倒不是我的最爱,篇幅最长的《人间烟火》留给我印象最深。女主人公苏绣为谋得轻松工作一直忍受主任的性侵,未婚先孕后堕胎分手。苏绣与陈洗河结婚后多年未育,四处求医,而陈洗河为男人尊严始终不敢承认问题自己。苏绣忍受了这一切,为了让陈家有后,他俩努力生意,赚到钱先后买了一女一儿,视如己出。不幸却降临在这家人头上,儿子十二岁发生意外溺水身亡,女儿到深圳打工被搞大了肚子男方家又不肯迎娶,同时,女儿的亲生父母又想来要回孩子。这家人命运如此多舛,却始终没有散,一次次度过难关,我以为全靠苏绣。都说女人能撑半边天,苏绣就是这样的代表我喜欢三观端正的故事。

  许是因为这条街叫花街,按照九故事中的人物之一冯大力的话来形容就是“不干净”,围绕花街上的人物总逃不开出轨、私奔、情杀、自杀的命运,而且大多很迷信。这是不是我这个接近“90后”的姑娘与作者的巨大鸿沟呢?显然,阳光正面、充满希望、相信科学的故事更深得我心,窃希望大部分读者与我一样

  《花街九故事》读后感(二):深渊坚硬的光

  很早之前就看过徐则臣的小说,印象颇深的是《如果大雪封门》,翻开书看见这篇被收录进他的中短篇自选集《花街九故事》,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意外之喜。

  花街是深夜的光。

  故事初起的花街有一幅寻常样子:“一条窄窄的巷,青石板铺成的道路歪歪扭扭地伸向幽深的前方。”我看到“临楼面对面挤满了灰旧的小院,门楼高高低低,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店铺”,便这样轻而易举地,就走进了花街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台本,赤裸裸的现实演绎生命离合悲欢

  老默的遗嘱是麻婆几十年往事的引索,为生活所迫,和恋人分开,这些事似乎是再寻常不过的悲剧,但因为花街,她的结局便成为了整个花街女人的缩影

  人说花街的女人悄悄在屋檐下挂一个小灯笼时,她们便成了妓女。这样说其实有些可笑,仿佛一个女人一生的命运都清清楚楚刻在这个红灯跳动烛火中,只可惜在挂上灯笼前很少有人知道,灯笼里的烛火是一辈子无法熄灭的。即使你有一天将灯笼取下,即使你有一天把灯烛扔在阴沟。它终究还是会在你心底跳跃,时时刻刻闪耀着红色灯火

  这是一生的灯笼。只有用生命的飞蛾扑火才能熄灭它摄人的光芒

  如果说花街的故事是沉郁的岁月,那么慧聪便是每个人心底最真诚少年意气

  广场鸽的失踪其实是一次倒计时,一只又一只的鸽子失踪,慧聪在焦虑担惊受怕,却没有在对鸽子的担忧失去希望。生活只有先让你一无所有,你才能审视自己还拥有什么。

  未经历一贫如洗,又怎知何为奇迹

  这个少年在南方之南写下了“如果大雪封门”,他的梦想中国以南一直跨越到北方之北。“我想看到大雪把整座城市覆盖住”。喧嚣苦痛都掩埋在这片茫茫大雪中,总有一天我们能看见鸽子自由地翱翔天空,每一片羽翼上都承载着最朴实的希望。

  这扇门是一扇窄门,有许多人想进去,却因为没有看到大雪封门。

  愿你出走半生,回来仍是少年。

  印象最深的是《人间烟火》里对苏绣的半生苦难这样结尾:她仿佛几十年的光阴从未经过,是一睁眼就到了今天。

  生活从二十五年前就已埋下了悲剧发芽的土壤,我们从不知道命运会在何时想收回它所有的馈赠。花街长大的女孩子从始至终都属于花街,白蛇的影子在苦难和背负的尽头亦步亦趋如影随形,它是人心里滋养长大的魑魅。

  人们往往自以为千疮百孔,任何一滴污水从这副躯壳中流进最后都能被一层层滤网不动声色净化,但流言蜚语从来无法压垮一个人真正的脊梁,但他们都是组成稻草堆的重量,是最后的千钧一发

  我喜欢花街,并不单纯是因为看到他们的苦难。

  花街的人有一种特有的品质——他们都知道凝视深渊。成长往往在一瞬间。我知道木鱼艰难的苍声经过,“听起来像生铁一样发出坚硬的光”。少年的恶念会在别人的撺掇之下一跃而生,而他的善念却需要坚守本真。韭菜是木鱼心中的善念,绣球同样也是。

  我能在花街上听到光。

  这抹光藏在穆鱼和九果镜子与刀的游戏里,在范小兵当兵的梦里,也一直在行人的路上照亮远方。

  相同人情冷暖不同的喜怒悲欢

  花街的故事是百家事,花街的人是每个人。

  《花街九故事》读后感(三):不信命,更不认命

  《花街九故事》是徐则臣的自选中短篇小说集,提起这本刚刚出版的书籍大家是陌生的,但我相信提到作者的成名作《耶路撒冷》来,大家即便是没读过,也一定听过这本书的名字

  本书写了花街上的九个故事,看似是毫无联系的九个故事,却因为花街联系在了一起,各自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一个故事就是“失声”。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为别人说妻子是妓女,因此被丈夫一刀砍死,从此这个幸福的家有了翻天覆地变化,丈夫被判重型,妻子为了让丈夫在监狱里过得更好,只得重操旧业在家里的二楼上挂起了暗红色的灯笼,而这灯笼在花街有着特殊含义,它们是妓女接客的象征,每当夜晚花街上的一些地方就会挂起这样暗红色的灯笼,过往的男人们则会急匆匆的出入于这些挂着灯笼的房子之中,第二天一早,这些灯笼便又不见了,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循规蹈矩,好似晚上的事情从未发生一般。而姚丹家自从丈夫出事后便挂起了这样的灯笼,这些灯笼看似只是灯笼,而作者会让读者感到这一盏盏灯笼好似都张着血盆大口,好似要把人吞噬一般。而吞噬人的是灯笼吗?显然不是,是我们无力去改变的命运。

  姚丹和丈夫努力去改变命运,却在命运里越陷越深,一个为了丈夫在监狱中的日子好过一点从新当起了妓女,一个害怕妻子去当妓女越狱逃跑却连生命也没有了,当妻子知道丈夫已死后,一定是后悔的、内疚的,可那又如何呢?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在花街里无论是谁,无论怎么努力似乎也抵不过“命”这一个字。

  如果你认为这部书是作者随意写写的随笔,显然你是错的,因为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再往命里写,写的是深入骨髓的痛处,写的是我们不敢去想的场景

  整本书以花街上的盏盏红灯笼为线索,贯穿着始终,似乎这些红灯笼就是某些人的宿命,逃不开也剪不断,即便是拼尽所有的力气去努力,也终究只能回道远点,只能做回自己不愿去面对的事。书中的人物都在奋力的挣扎着,他们向自己挣扎,他们向命运挣扎,可是似乎命运却一直在和他们开玩笑,幸福和平静总是短暂的,而痛苦与无力却是永恒的,你越是挣扎,就好似有无数的枷锁在牢牢的束缚着你,最终不得不为所谓的命运低头。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我在看本书时由一开始觉得作者的文字平平稳稳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彩,可是越往下看却越是心惊肉跳,他是在写我们平时不敢想也不去想的痛,我们时常会想着人定胜天,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又有多少人还是像书中人物一样被命运所击倒呢?

  作者运用平白朴实的话语,却一刻不停的在敲打着我的心,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面对书中残酷的现实,可是书中是这样,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呢?现实又何尝不残酷呢?但令我动容的是书中的人物即便是命运悲惨,无力挣扎,却还是在奋力向前,即便他们已经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却也仍旧不肯放弃

  我相信有些读书不加思考的人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作者写的某些情节简直不知所云,可如果你细细吃透,我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文学作品不仅仅要浅显易懂、带给读者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传达给读者爱和正能量,即便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那又如何,只要我们真的去努力过也就不会后悔,我们去感慨书中人物的命运,我们也会思考现实中自己和他人的种种境遇,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花街九故事》读后感(四):扛得住命运的人,才能不动声色地老去

  《花街九故事》徐则臣唯一一本小说自选集,我在这本小说中从作者看待生活的视角,看待当下,回望昔日,发现总有些什么是从不曾因时光流过而变质的。

  九个故事,不紧不慢地说着被城市遗忘的人、被时代抛下甚至没有意识苦苦追赶的人、被命运捉弄却心甘情愿活下来的人、几次被理想忽悠却怎么也忘却不了内心想望的人。

  作者自序中明白地说了,所谓花街九故事,并非所有的故事都发生于花街此地,而是只要所生所长、所思所想、所念所盼能与花街以一条极细的丝线牵引在一块儿的,都是花街的故事。花街──徐则臣的纸上故乡,我边看着他写着他记忆中、想像中的故乡馀味,边想着该如何好好地把自己的故乡说清了,要说得含蓄,说得真情,要说温煦,也得说温煦的背反。

  ● 从运河边上的石码头上来,沿一条两边长满刺槐树水泥路向前走,拐两个弯就是花街。一条窄窄的巷子,青石板铺成的道路歪歪扭扭地伸进幽深的前方。远处拦头又是一条宽阔惨白的水泥路,那已经不是花街了。花街从几十年前就是这么长的一段。临街面对面挤满了灰旧的小院,门楼高高低低,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店铺。生意对着石板街做,柜台后面是床铺厨房。每天一排排拆合的店铺板门打开时,炊烟香味就从煤球炉里飘摇而出。到老井里拎水的居民起得都很早,一道道明亮的水迹在青石路上画出歪歪扭扭的线,最后消失在花街一户户人家的门前。 全书以《花街》开篇清晰的花街形象让人感觉彿过面庞的就是水边巷的温热水气。修鞋的杨默死了,一生孤寡的他留下遗嘱,把身后仅存的财产留给蓝麻子豆腐店的蓝良生。当警察把老默的尸体送到豆腐店门口,良生和邻里因毫无头绪遗产归属发生争执,良生的妈妈麻婆,一个对谁都和风细雨的女人,在众人面前喝斥良生把老默留下……一场死亡,牵引出花街几十年的旧忆。在老默还不老,麻婆也还未成婆之前,老默和麻婆的牵扯有些美,可现实却给了所有活着的人太多苦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负担,倘若不愿一同担负,那就以岁月来还。老默佯装若无其事地看了麻婆半辈子,麻婆也就这么一声不吭地扛了说也说不清、想也想不明白的秘密半辈子,他们俩终究还是以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温婉,带着痛、带着亏欠、带着爱相伴了馀生。

  开篇故事总是为全书打定了基调,那宿命的底色在《花街》尾声的馀韵中铺展开来。

  北京的冬天就来了。《如果大雪封门》从宝来回花街开始讲,宝来是这篇作品的暗语,像是作者给出的一个暗示。“如果大雪封门”是一个来自最南方的林慧聪的高考作文题目,其实题目是《如果……》。可他想都没想,不知怎地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看这篇时,不可避免地又开始在故事中寻找共感,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原来我心裡也有一个想望叫作“如果大雪封门”,已经过去的那个冬天,北京的雪似乎下不下来,下得不明不白,下得犹如幻梦,又好像从没有下过。

  故事中四个年轻人来到北京工作,其中林慧聪的工作是在广场放鸽子兼售鸽粮,鸽子毫无来由地一隻接着一隻少,天越来越冷了,北京的雪还没下呢……怕冷的他留在北京,看起来真的不为了什么,就只为了等北京下一场大雪,一场能把所有差距都齐平了的大雪。终于在鸽子少得快让他吃不消的时候,大雪来了。

  ● 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快,快,大雪封门 !”

  ●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简单地垫了肚子,我和慧聪爬到屋顶上。大雪之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但慧聪对此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 初看此篇时,我并无太多想法,但我真的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发现每一次看到“我”对着另三个人大喊:“快,快,大雪封门!”瞬间脑海中的画面竟是林慧聪在考场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下的那个作文题目。我不知道大雪象徵着什么,可我愿意相信那是每个人心中所渴望的、不尽相同的东西,一个南方的孩子渴望天降大雪,在北方即使受冻也一心想着得熬过去,就只是一场大雪,只要看一眼北京的大雪就好了……另外那日渐减少的鸽子所象徵的,难道会是被莫名驱动力带到一座大城市的人们吗?前仆后继地来,日益锐减地消失,减少的鸽子,是不是就是从花街来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花街的宝来,或者是像与宝来拥有相同处境的人们,或者,我们。

  花街九故事中的这两个故事朴实间带有清丽的文字铺开之后竟在最后的句点落下后流淌出苍凉,质地若风,刮在心上觉得痛,却没有痕迹。撕扯在乡村和城市,搁浅于往昔与未来的九个故事,都有着这样的质地,我不愿独以苍凉形容,因为除了苍凉,还有太多太多往命里去的羁绊。

  徐则臣小说中的质问总是隐而不发的,他甚至不设计质问,他就是缓缓地说,让人缓缓地读过了之后,在心裡问出怎么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回答不了不在于太广、太高深,而在于矛盾,在于苦衷,在于有苦难言,在于别人都一样呀那算什么苦。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特徵──坚韧,他们在命运面前低头或不低头都好,至少他们都知道自己心裡最诚实的声音,他们在死生面前任性或认命都好,至少他们都扛着命运走了长长一段,至少他们都曾不动声色地倏忽老去。

  《花街九故事》读后感(五):花街文化

  花街九故事读一本书,一般会从封面开始。封面可以说是读者接触一本书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内容的缩影。徐则臣这个作家我不熟,但是我知道鲁迅,知道沈从文,也听说过马尔克斯和莫言。封面上将徐则臣的“花街”与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放在一起,让我开始好奇,他的作品到底有哪些亮点,能与这些我所熟悉的文豪相提并论。 《花街九故事》,顾名思义,就是以“花街”为背景的九个故事。宋代黄庭坚 《满庭芳·妓女》词:“初绾云鬟,纔胜罗绮,便嫌柳陌花街。” 元代宋方壶 《一枝花·妓女》曲:“自生在柳陌中,长立在花街内。” 清代李渔 《慎鸾交·品花》:“琴书落魄无生计,撞花街,日寻佳丽。”看到“花街”二字,自然想到的是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

  第一篇故事《花街》,讲的是修鞋匠老默与麻婆的故事。麻婆年轻时曾经当过妓女,老默不过她的其中一个顾客。当年麻婆怀着孩子来到花街,为了养活孩子,嫁给了豆腐店的老板。老默找到麻婆后,每天都去她那里吃豆腐脑,也许是为了赎罪,也许是对麻婆还有爱意。老默猝死前立好遗嘱,将家产留给麻婆的儿子良生,他自然也躲不开花街居民的风言风语。 这是花街九故事里的第一篇,花街之所以叫花街,和那些亮在夜里的灯笼有关。她们平时和花街上所有人都一样,只是当她们悄悄在屋檐下挂上一个小灯笼时,才成了妓女。她们总是很安静……

  一聊到妓女,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些比较龌蹉的文字。徐则臣的花街虽然写妓女,但是写得很文艺,没有那种低俗趣味。他只是在将一种文化传达出来,老北京的花街文化,撕扯在乡村与城市,搁浅于往昔与未来,他笔下的妓女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女人。 每个人来到花街都有自己的原因,慧聪之所以会来这里,是因为他高考落榜了。当年的高考,他的作文题目是《如果大雪封门》,可是生于南方的慧聪没有见过雪,于是他便到了北京,想在这里看一次雪,看看大雪封门的壮阔。这一篇,可以说是把北京花街的雪景展现得玲离尽致的文章。花街是一个文化象征,与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一样。文化的定义很广,人文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花街不只有妓女,还有各行各业的人,养鸽子的慧聪、到处贴小广告的行健,卖油郎,伞兵,家庭主妇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每一个行业都是花街文化的一部分。

  他的小说充满着乡土气息,这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运河边上的石码头上来,沿一条两边长满刺槐树的水泥路向前走,拐两个弯就是花街。一条窄窄的巷子,青石板铺成的道路歪歪扭扭地伸进幽深的前方。”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过的一部长篇小说,胡干先生的《村庄》,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色,在特定时代下成长的作者,都对自己生活的时代都有敏锐的触觉。 《花街九故事》是徐则臣先生的一本文集,它所收录的故事虽然很多以“花街”为背景,但又不全是写花街里的故事。既有写实的部分,又有虚构的成分。就像他本人所说的:“写小说不是做纪实,我可以动用虚构的权力,让花街和石码头按照我的想象生长、演变,现在小说里出现的花街,只要合理,你想要什么就可以出现什么。”所以读者大可不必追究“花街”到底在哪。只需要跟着作者步伐去领略他带给我们的享受就已经足够了。 徐则臣先生的作品得到过很多文学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过:徐则臣的写作,已经充分显露了一个优秀小说家的能力和气象。他对充满差异的生活世界具有宽阔的认识能力,对这个时代的人心有贴切的体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具有充分精神和艺术准备的小说家,他对小说艺术怀有一种植根于传统的正派和大气的理解,这使得他的小说具有朴茂、雅正的艺术品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