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全二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全二册)》读后感1000字

2021-05-05 01:4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全二册)》读后感1000字

  《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全二册)》是一本由李奕定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全二册)》读后感(一):除了魏晋南北朝,还有哪段历史这么乱:五代十国的豪强争霸赛

  后蜀的孟后主有一位如夫人,又称花蕊夫人,她才艺冠绝一时,深得孟后主宠爱。赵匡胤灭了后蜀之后,特地在开封为孟后主建造了一座花园别墅。落成之际,孟后主满心欢喜率领姬妾、臣僚、亲族一同前往参观,但身边这位花蕊夫人却并不开心。有诗为证: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宫中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这位花蕊夫人虽为女儿身,却有英雄志。而贵为国之主的孟后主,却只知吃喝玩乐、不思治国理政。同时期的南唐李后主痴心吟诗作词,既没有汲取三国蜀国刘后主的历史教训,又没有从眼前孟后主的结局中警醒自己,最终只能以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后蜀、南唐只是五代十国的一个片段。从907年后梁开国,到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短短五十三年,各路诸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光明与黑暗、公忠与奸佞、黑与白、是与非、人与兽、贪墨与廉洁、正义与邪恶”在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政权更迭中轮番上演。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军阀混战,在李奕定的《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

  1.“背叛、背叛再背叛”是这段历史最“闪亮”的“标签”。

  朱温背叛了大齐,建立了后梁;石敬瑭背叛了后唐,建立了后晋;刘知远背叛了后晋,建立了后汉;郭威又背叛了后汉,建立了后周;直至赵匡胤背叛后周,建立大宋,五代十国宣告结束。

  背叛的理由有很多种,根本原因无外乎个人利益受损、宏伟蓝图受阻、脆弱心灵受伤。于是,杀出一条血路、打出一片新天地成为这些乱世英雄或盗贼们不约而同的行动。当然,也可以说这种“背叛”是逼不得已,而且“背叛”的结果直接创造了另外一种人才选拔形式: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不闯出一条新路,何以成为时代的英雄?

  但是,究竟是不是英雄,当事人说了不算。李奕定对五代十国期间的“儿皇帝”进行了排名。这些人为了称孤道寡不惜出卖灵魂、出卖国家,比如石敬瑭,当将军时也算一方豪杰,为了当“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这算什么英雄呢?不过是卖身求荣的国之窃贼罢了。

  2.强权即真理、拳硬可称帝是这个时代最公认的“常识”。

  谁兵强马壮谁说了算,谁能打胜仗谁说了算,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已经被踩在脚下,杀红了眼的将士们既害怕兵败之后脑袋搬家,也渴望胜仗之后的名利双收,那还顾得上什么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谁抢占了先机,谁就抓住了生机,谁就可能在群雄争霸中拔得头筹。

  尤其是皇帝的宝座,更令群强垂涎已久、觊觎已久。李奕定引用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毫不遮掩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各路草莽豪强的心声: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后梁的朱温、后唐的李存勖、后汉的刘知远、后周的郭威、南唐的徐知诰等无不如此。不然,安史之乱之后晚唐尚有一息尚存,何以出现如此多的割据大吏拥兵自重、自立为王的情形?而这,也是赵匡胤称帝之后杯酒释兵权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理由。

  3.人心不古、人性泯灭、人欲无限膨胀是这个时代最深的“内伤”。

  背叛的种种阴谋自不必说,单是这些不管英雄也好盗贼也罢的风云人物在战争中对待民众的行为,就很能说明问题。李奕定在本书“开场白”中着重强调了五代十国时期“民众的痛苦”,不管是从军、守城,刺字、洗城,交税、被抢,哪一个帝王君主没干过?没放纵自己的部属干过?号称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杀入长安后纵兵屠杀、血流成河。

  至于父子相残、袅獍食母也司空见惯,官拜河阳行军司马的李彦殉做官之后从未向父母供奉过一文钱,老娘被对手安排“阵前喊话”更是被他直接一箭射死,更神奇的是李彦殉还因此升了官。这是“大义灭亲”还是“衣冠禽兽”?只有走进五代十国那段历史,才能看得更清楚。

  李奕定的《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上下两册,突出“崩裂”这个极具震撼力的词语,分南北两个地域,逐一描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十国的兴衰成败,各个帝王在位时的政治表现、品行修为,以及聚集在他们身边具有代表性的文臣武将、后宫妃嫔的生命沉浮,鲜明刻画了一幅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王权更迭、民不聊生的风云变幻图。这个时代社会乱、政权弱,明君少、豪强多,征战频、杀戮狠,百姓苦、人情薄,就是这样一个世道!

  李奕定虽然是上个世纪生人,受过旧式的正统教育,但完全没有一丝学究气。也许是十年的狱中经历,让李奕定对历史的认识多了一丝深刻,对人性的洞察多了一份通透。全书聚焦重点、删繁就简,将五代十国的人和事,以自己精辟而不失犀利的见解,逐一娓娓道来。行文通俗幽默,情境再现生动传神,让人在无障碍阅读中认识现实的真相、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沉重。

  《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全二册)》读后感(二):《五代十国史》:中国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却又最为扭曲的时期

  

西方最黑暗的时代是中世纪后半叶,而中国最黑暗的时代非五代十国莫属。那个时候的中原从上到下,几乎找不到“一块净土。”

曾经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唐王朝到了末期也免不了任人屠狗的地步,皇权被掠夺,国家陷入四分五裂。

李奕定的《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大分裂时期。都说以史为镜,这本书里讲述的历史真的照见了人性的最黑暗的一面,照见了不顾一切追求终是免不了一场空的寓言式结局。

皇权的诱惑力太大,这是一个人人想做皇帝人人能做皇帝的时代。

五代十国在中国史上绝对是一个孤本,整个时期混乱不堪,不管是上层建筑与下层黎民之间,还是家庭内部之间,几乎都是冷冰冰的方式,看不到一丝温暖。

追逐皇权的野心家们,对待黎民如同蝼蚁,没有一丝怜悯,也没有想要获得人心支持的渴望,他们想到的只是如何用暴力获得皇权,为了皇权他们可以六亲不认,周围的人也都是有样学样,今天你杀了他全家上位,明天我就可以杀了你全家上位,整个五代都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不停上演上台下台的游戏。

如果以古时迷信的方式来看,这可能是报应,但实际上,皇权的诱惑力已经压过了对迷信的恐惧,他们仿佛生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气,其实不过是贪心和欲望盖过了一切。

正是因为这样的没有价值观的价值观,使得五代伦常失守,道德沦丧,人人自危,经常出现朝为天子暮为臣的场面,也可能朝为比肩同僚暮为你君我臣的局面。

失去约束力的怪兽一旦出笼,必会令天下生灵涂炭。

五代十国之所以如此混乱扭曲黑暗,究其原因就是失去了强大的约束力,整个国家成了混乱的械斗场,谁也管不了谁,谁也不服谁,比的就是谁手里的刀长,谁的力气大。整个国家陷入了无序的状态,人人都想成为掌握所有人生死的最高权力者,追逐的是一日为皇,全族随葬也无所谓的心态,总体说来就是皇权让野心家们达到了自私的极致,这种自私的程度到了天地之间只有自己的地布。

这些野心家们仿佛倒退回了野蛮未开化时代,所有的行为都不受约束,成了没有道德没有思想的野兽。当人类自甘堕落时,退化的速度会非常的迅速,在西方最黑暗的中世纪也曾出现倒退现象,很多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无法跟前人相比。

失去约束力的一个个怪兽,它们肆无忌惮的到处杀戮,到处毁灭,能打败它们的就是下一个更厉害的怪兽,它们一路踏着尸体前行,最终低头发现自己也成为了怪兽爪下的尸首。

从朱温开始的后梁一直到郭威的后周,这里面能跳脱出怪兽的圈子被称为人的大概只有李嗣源和柴荣吧!可惜的是他们在位时间太短,没能为千疮百孔的中原大地带来祥和之光。

朱温篡唐

没有打牢地基的江山注定容易崩塌,一个一个过客盖起的一座一座虚幻的大厦,犹如海蜃盛楼水中月,梦未醒便已消失。

五代时期的皇帝几乎没有善终的,而且在位时间极短。通过《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后梁存在17年,有三位皇帝;后唐存在14年,有四位皇帝;后晋存在11年,有两位皇帝;后汉存在4年,有两位皇帝;后周存在10年,有三位皇帝。

五代时期总共53年,却走马灯般的换了14位皇帝,这种速度像极了一个王朝末期,在位者软弱无能,任人宰割。但其实这些朝代的开创者几乎个个残暴无比,他们的后继者要么残暴要么无能,因此无法获得民心的支持,灭亡的速度自然很快。

国家就是一个庞大的机器,每一个朝代的衰落都是因为后续无力,而五代十国几乎没有后续,即使有,也和汽车排出的尾气一样,时间短危险却大。

五代时各帝王几乎都是文盲,所以不懂得对后代的培养,自身也无法正常处理政事,所言所行随心所欲,自然无法守住基业。最主要的是他们的皇权都是非法武力获得,后代骄纵奢靡,无才无德,自然无法守住江山。

但是我们反观十国,却发现他们虽然国小地偏远,但是国主却没有五代的君主残暴,甚至有些国家还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净土。在这混乱黑暗的时代,许多的文化保存幸亏了这些小国,虽然他们也在灭亡与新生中交接,但是至少生活在其中的人民不至于日日惶恐无安宁。他们中的一些帝王的陨落甚至让后人同情不已,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虽然他政治无能,但是他至少秉性善良,甚至在后世晋升为一代词人。

南唐后主李煜

五代真的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好像没有存在过却又真实的存在过。

纵观中国历史,有几个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和东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都算。但是我们看看史书谈到的,兵法说到的,著名的战争等等没有一个提到过五代。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些大分裂时期犹如一个个牌局,春秋战国、三国甚至东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组局的还是入局的,都是行家里手,他们拼的是牌技,拥有好牌的不一定赢,手气差的也可能赢下那一局。这让后世研究的史学家们有观看的兴趣,研究的动力。

反观五代十国时期就像一群不会打牌的人坐在一起赌博,拼的是手气,谁手里有王炸谁就是赢家。这样的牌局自然吸引不了善于或者钻研“牌局”的行家们。

所以五代十国在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过,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真切的感受了那些动荡不安朝不保夕的日子,但是在后世人眼里五代十国又仿佛从未存在过,因为没人愿意去探索,去照见那面黯淡无光却扭曲不堪的镜子。

  《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全二册)》读后感(三):严肃之内核,普及之外壳,《帝国的崩裂》讲述五代十国的历史

  

1、连续性的统一政权,成长于帝国崩裂的土壤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梁唐晋汉周,播乱五十秋。”说的就是五代十国的历史。

“梁唐晋汉周”是唐以后北方黄河流域5个朝代的名称,简称“五代”。再加上长江流域及以南的9个小国家和北方的北汉,合起来叫做“五代十国”。

这段历史非常的混乱,以至于人们提起五代十国来,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成德节度使安重荣的那句:“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这句话,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五代十国时期军阀们的野心,而在这野心与随之膨胀的欲望背后,是长达数十年的军阀割据与军阀乱战,导致从南到北,政局动荡,民不聊生。

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开始,到979年宋灭亡北汉,唐朝末期的动荡混乱持续了整整72年。

而五代十国这混乱的年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最后一个长期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随后,统一王朝的更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主流,政权显现出明显不同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但是,历史不容忘记,统一政权的连续性,是从五代十国这个帝国崩裂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

2、于历史的长廊中洞悉五代十国的真相

对于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相对于唐朝、宋朝等“明星”朝代来说,人们所知实在是有限,更多的是一种“碎片化”的知识。

无他,这段72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说实在是太短暂,又是战乱频生,政权更迭快速,让普通的读者在看到五代十国历史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想要将之梳理清楚,实在是有些难度。

实际上,五代十国的经济结构、社会基础、割据政权的斗争等各方面历史,对于现代政治与战争也是有着很深刻的启示意义的。就好比毛主席,在案头上就摆放着二十四史,读《旧五代史·粱书·太祖本纪》时批道:“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对李克用与朱温之间的较量与斗争做了非常详尽的揣摩与分析。

那么作为普通读者,应该如何了解五代十国呢?李奕定的《帝国的崩溃——细说五代十国史》就是一套非常好的历史入门普及读物。

相比与其他专注于正襟危坐的历史著作,李奕定用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想法,将冰冷的、混乱的五代十国历史进行了通俗化的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认识到历史的本质。

首先,李奕定对于五代十国的历史相当熟悉,在序言中,他用高屋建瓴般的语言,列举了五代十国产生的政治根源,即安史之乱后的藩镇跋扈、朋比为党、宦官逞焰。

随后,李奕定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五代十国掌权者们的面目,用十分辛辣而又贴切的文字,让读者们见识到了这些所谓“乱世英雄”的真面目。李奕定一共列举了十四条,如不识之无、暴兵拥主讨价还价、极度迷信、官比贼凶……每一条都可以说是将这些草莽的老底截了个干干净净。

最后,针对事件节点比较混乱,难以理解的状况,李奕定阐明说,十国之中,起于六国,终于六国,将之一共划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所说的“起六国、终六国。”至960年,赵匡胤将分崩离析的局面控制住,才慢慢地一步步走向了统一。

就这样,在作者的一步步梳理下,将重大历史事件、各类历史人物进行了串联,同时借助现代化、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让读者们能够以清晰地脉络在历史的长廊中洞悉五代十国的真相。

3、五代十国中的那些养子们

最近没事的时候在听评书《大隋唐》,这里面靠山王杨林,就有十三个养子,号称十三太保,包括秦琼也是十三太保之一。

在元末的时候,群雄并起,朱元璋也收了不下十个义子,最有名的是李文忠和镇守云南的沐英。

可见,在乱世当中,收养义子作为自己势力扩充的一个手段,加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

在五代十国时期,“养子政治”是非常常见的,动荡晚唐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混乱的五代十国达到了巅峰。

李奕定对此是极为鄙视的,他写道:“养子制度搞得家庭内结党立派、争权夺位,真假骨肉相互残杀。”

历史上确实也是这样,朱友文、杨行密、徐知诰、李嗣源、李从珂等人都是如此。

但是养子与养子又有不同,在《帝国的崩溃——细说五代十国史》中,养子们的人品人性与遭遇都各有不同。

就像是朱温的养子朱友文,感觉是非常悲催的一个人,他自幼被朱温收养,再加之其妻子被朱温所宠爱,故而朱温对其另眼看待。朱温的章子朱友裕死后,更是有意将太子之位传于朱友文。虽然靠着这种乱七八糟的关系得到太子位并不光彩,作为一个儿子和男人更是一种屈辱,毕竟还有真正的实惠可捞。但是随着朱友珪弑父,秘不发丧,将朱友文诳回杀害,朱友文作为养子能够得到的最后一点实惠也没有捞到。可谓是悲催加失意。

而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又是另外一种境遇。史料记载李从珂“状貌雄伟,谨信寡言,而骁勇善战,明宗甚爱之。”他随屡立战功,但毕竟是养子,并没有被立储的打算。李嗣源死后,李从厚即位,有意遏制节度使的兵权,这直接影响到了李从珂的利益,于是他清君侧,杀死李从厚,自立为皇帝。不过李从珂并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在位两年多并无政绩,对于残暴倒是延续了个十足。

五代十国各个政权的政治谋略斗争,在书中的各个细节处得到真切的展示,也切合了书名中的“细说”。这种以主要人物为经线,以主要事件为纬线,提纲挈领的写法,对于不熟悉五代十国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晰而明了的一种方式。

4、以当“儿皇帝”为荣的草莽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中被人诟病最多的,恐怕要数被称为"儿皇帝"的后晋太祖石敬瑭了。

石敬瑭的“儿皇帝”先例一开,赵德钧、赵延寿父子,范延光,杨光远,杜重威,刘知远,刘崇,刘钧……无不以当“儿皇帝”为荣。就像是李奕定说的,“以未能挨上一脚为终身奇耻大辱。”

在《帝国的崩溃——细说五代十国史》中,作者将这些卖国求荣的军阀们,鄙夷地编为“第一号儿皇帝”、“第二号儿皇帝”、“第三号儿皇帝”……大家可以数数在这本书中一共能出现多少号的儿皇帝。

其实,向强援称臣,以获取政治上、军事上的助力,并不是自石敬瑭开始,唐高宗李渊在起事之初,也曾经向突厥称臣,联合突厥攻打其他的起义者。不过李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阴奉阳违,对于底线守得还是比较紧的,但是五代十国的这些“儿皇帝们”呢?

石敬瑭向比自己大十岁的辽太宗叫爹,每年进贡布帛三十万匹,割让燕云十六州;

赵德钧、赵延寿父子向契丹投降,并亲手断送了三千名“契丹克星”健儿的性命;

刘知远在耶律德光率师南下时,居然遣王峻上表庆祝,被耶律德光赐诏褒奖,加“儿”字于刘知远的姓名之上,被刘知远视为无上荣光;

……

所有的这一切,让人瞠目结舌,对于这帮草莽的无知与无耻感到极为愤慨。

5、以史为鉴

《易传·系辞下》有言:“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也。”

五代十国这些“英雄们”,以及随后的“狗熊们”的所作所为,为我们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以史为鉴,掩卷之后,有关五代十国的追忆、鄙夷、愤懑,种种复杂而又难以厘清的思想情感,令人唏嘘感叹。

  《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全二册)》读后感(四):五代十国草莽做皇帝,朝廷无完臣,生民涂炭,这是某定律在搞鬼?

  

历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罗马的大雄辩家西塞罗说:“历史不仅是真理之光,抑且是人生之师。”

司马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将汉之前的历史编著成千古奇书《史记》;司马光将历史看成是统治阶层的教科书,于是写了一部供帝王阅读的《资治通鉴》。关于历史,很难具体定义,它可能是经验,亦可能是教训;可能是告诫,亦可能是真理。无论如此,历史能留传下来,便有其特殊的意义,而历史留传的方式便是史书。司马迁有一句话说得好,史书要“藏之名山”,更要“传之其人”,他没有说这里的人是指谁,那么它的范围便广了,所有的读者都是“人”,而之所以要“传其人”,就是因为“人”读完史书后又将故史赋予新生命——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见解之下,又产生新的思路,这样,即可以继承前人的思想,还能更进一步地将前人的思想精华得到延伸和发展。

读史书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史书记载的是平和的时间长还是动乱的时间长?其实,即使不去精细计算,我们也能得出是动乱的时间较长一些,毕竟千百年来中国大地更新换代频繁。我们也许会困惑,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规律可循吗?有理论支撑吗?

李奕定先生在其著作《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一书引用了一个定律:1789年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的《人口论》指出人口的增加率总是大于物质的增加率,前者为等比级数,后者为等差级数。这条定律被引用到历史学范畴之后,一个可怕的结论出现了:中外各个朝代始终是乱多于治,即承平的时代永远无法与动乱的时代在时间上拉平。

纵观古代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的产量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动乱的社会一旦平息下来时,人口就会急剧增长,然而,粮食的产量却远不能与人口的增长成正比,一旦达到饱和点后,为了争夺食物人们开始抢夺口粮,社会又动荡起来;随着人口的减少、时间的流逝,社会又慢慢地趋于平和。如此循环往复……

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除了西周的成、康王年间;西汉的文、景年间;东汉的明、章帝年间;唐朝的贞观、开元盛世;北宋的太宗至仁宗年间;明朝的成祖至宣宗年间;清朝的康、雍、乾年间是承平的时代之外,中国古代历史的其他时间不是处于内部战乱就是在与外敌对抗。

就拿唐朝而言,从开国至安史之乱137年,社会虽然是属于较为平和的时代,但依然摆脱不了这条无情的定律——砝玛必须将倾斜的天平拉平。安史之乱过后,唐朝虽然仍是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已经是在走下坡路,那些腐化的群体纷纷脱笼而出:藩镇跋扈、朋比为党、宦官逞焰。

至“黄巢之乱”爆发,唐朝再也经不起折腾,帝国轰然倒塌,直到五十多年后,有一位叫赵匡胤的人又重新将四分五裂的国家归于一统。但在此前的五十多年中,中国大地到底发生了什么?假如我们能穿越时间,回到那个年代,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将会看到一幕幕令人头发发麻的场景:白骨盈于野,千里之内无人烟;士兵干着强盗活计,杀人如麻,抢夺掠杀无恶不作;悍将武夫随意称帝,九姓十四帝如走马观花……

这五十多年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钱穆曾有语:“民生其间,真是中国有史以为未有之惨境。”

李奕定先生在《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中将五代十国时期的惨境总结为四句话:皇帝轮流做,谁狠到谁家;春秋无大义,五代乏完臣;骄兵多拥主,悍卒多剽掠;白骨盈于野,生民多涂炭。

关于《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此书,李奕定先生的写作手法有些与众不同,在这里须提一提:

首先,李奕定认为“新史学”需要做到三点:一 是欲对社会有所贡献,必先明了现代的状况及其由来;二是研究历史要知究其然并究其所以然;三是研究历史不可守旧要有改革创新。所以,李奕定带着对故史的新见解著成《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一书,此书便是秉承着以上三个要求而作,在文字没有拘泥于一般的公式化史书,而是将文字活化,以更活泼,更现代、更通俗形式呈现给读者。

其次,我们看历史书,还有一个令我们无比头痛的问题,不是文言文有多深奥多难懂,而是史书上的“天干地支纪年问题以及皇帝的年号问题。作为现代读者,委实不知庚子、甲午、丁丑是哪一年,即使让我们去查历代年表,也不能记住万分之一。连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是“国史痼疾”,而非专家学者自然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皇帝的年号也同样使读者备受困扰,“始俑作者”汉武帝创建年号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他在位期间不断地更换年号,这为后来的帝王开了先例,却使读史的人晕乎乎地“找不着北”。基于此两点,李奕定在《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一书中摒弃了“干支”和年号,而是采用陈庆麒的《中国大事年表》,即用公元纪年来标注时间,这样一来就大大方便了读者,再也不用一边读书还要一边去对应是公元纪年了。

最后,五代十国的这段历史,李奕定“自作聪明”地“加油添醋”,在沉重的历史事实面前以一种轻松的语气呈现给读者,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如李奕定调侃后唐庄宗李存勖为“戏迷”;方士吕用之骗杨行密说“愿备麾下一醉之资”,他说成是“给兄弟打打牙祭”;李从珂起事打到洛阳时承诺给士兵每人赏钱二百缗,他说这是李从珂给“暴兵们”开的“定期支票”。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此活泼的语言在史书中着实少见,让读者读之或捧腹大笑或长吁短叹。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写作手法,五代十国时期发生的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情才是重中之重。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想象不到“率兽食人”真的会在那个时代上演,而且是发生在大理寺、宫廷,发生在那些长枪大刀的拥有者上,而那些手无寸刀的平民百姓便成了“刀俎上的肉”。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五代十国的这面镜子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就是“惨绝人寰”。

短短五十载,为何会出现五代九姓十四帝?为何说春秋无大义,五代乏守臣?

在那个时代,忠诚和大义在多数人心中是不存在的,如朱温与之唐昭宗李晔,李嗣源与之后唐庄宗李存勖,石敬瑭、赵德钧与之后唐末帝李从珂,杜威与之后晋出帝石重贵,更有如樊爱能、何徽等人与之后周世宗柴荣。他们之中,有些是主动投降,临阵倒戈,有些是被逼而反,而谋反的那些人更多的则是如安重荣所说的“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因此,无论是草莽还是英雄还是狗熊,只要手上有一些兵,便可以四处抢夺掠杀,争夺地盘,而后称王称帝,他们满心满眼只有金钱、名位、酒色等心理或物质上的享受,至于道义、伦理、三纲五常,早就抛之脑后了。也因此,区区五十三载,中原大地,九姓十四帝轮番登场,拼的就是谁比谁心狠,谁比谁人强马壮罢了。

在文臣当中,有如赫赫有名的人称”不倒翁“的冯道,侍奉五代天子还能全身而退,虽然最后他被后周世宗柴荣冷落,但他死后,还能得以厚葬,不可谓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了。

同样,也正是这一群草莽和所谓的”英雄“和朝臣,从来无视大众百姓的痛苦,烧杀抢这些已是司空见惯,更有随意地屠城、掳人妇女,甚至枭獍食母,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心底生寒。

如果套用前面那个无情的定律,这一切都是必然,可真的是它搞得鬼吗?我们不妨细究一下,其实,定律之中的必然只是将动乱和承平的时间拉平,可如何拉平却是人为的,所以等差级数这一定律可不背锅。我们看到,在五代十国时期,人为的因素将将人性的恶放大了百倍 、千倍:暴兵拥主、目不识丁、封建迷信、相臣无度理、官比贼凶、贪污成风、“黑吃黑”、坏人出头、逆子弑父、将军纵兵洗城……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在这个是与非,黑与白、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公忠与奸佞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时代,我们如何能要求他们能对君、对主、对亲人、对朋友保持忠诚?

正如李奕定先生在书中所说:“凡能保存其精灵秀气而不堕人性、品德的,大抵是升华;凡为物质利欲熏心、麻痹、腐蚀的莫不沉沦。”而这,正是后世人所要鉴戒的。

“前事之鉴,后事之师”,不能让历史重演,不能让悲剧重现,我们更要“知来路,明去处”,以历史为鉴,才能明白未来的路怎么走,这是我们要读史、明史的原因。

李奕定先生在书中引用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的一句话很有道理,且也是作者在《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此书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历史就是时间的劲敌,就是丰功伟绩的储库,就是已往的见证、现在的楷模,未来的鉴戒。”

最后,愿那无情的定律迟一天到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