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百年漂泊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百年漂泊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6 02:57: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百年漂泊的读后感大全

  《一百年漂泊》是一本由杨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一):我们注定再没有一个永恒的家乡可以回归

  作者杨渡以自传体的形式书写台湾,台湾人和台湾的社会,读着台湾的故事,看着中国的缩影。这本书有最朴实的人们的生活,几代人的人生,一百年的漂泊。杨家四代人展现出来的在历史长河里奔波与奋斗,老人可能会回想起自己的这一辈子,年轻人也会畅想自己这一生。如作者最后所说的那样,“我们注定再没有一个永恒的家乡可以回归。”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二):台湾的过去,大陆的当下

  挺厚的一本书,读来并不费力。全书以台中一个小村落为缩影,描写了台湾从60年代至今所经历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商业社会的剧变。其中60/70年代的情景感觉十分熟悉,像是自己从小经历过的80/90年代。

  但尽管是置于大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前大半部分都多是叙述家庭的细碎琐事,少了这思考和提炼,读的略显乏味。最后两章则是高潮,社会进步的脚步开始加快,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思考,颇为精彩。

  其实台湾的过去就是大陆的现在,台湾人遭遇的困惑和迷局也为现在的大陆人所经历,细细思考台湾的社会变迁再感受当下的种种现象也颇有意思。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三):不同于拉美的百年孤独

  所以,在台的外省人或许都无法体会岛人百年来被遗弃被殖民被收回又被外省人统治的历史与情感之痛,何况大陆人轻轻松松骂一句台独而从来不会试着去理解这样的痛。台湾的经济腾飞乃至转型的过程,如今我们看来俨然自身,但是他们的过往或许是我们的现在,他们的现在会否是我们的将来?谁也不知道。但是,台湾的存在无论是否会成为我们的一个范本,它都呈现了一种可能。同样,我们或许还可以重新审视关于家族、宗教的历史,以及它们在未来我们东亚民族的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可能与意义。

  作者的文笔或许不是最好的,但读完令我与一个词久别重逢——感慨。这样的书,现在很难得了。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四):台湾的一百年,也是大中华区的一百年

  这是台湾的一百年,也是大中华区的一百年。

  作者在父亲病重返乡探亲之际,重访儿时故居,回忆了祖父,父亲,自己三代人和故乡,土地之间的情感故事!

  作者的父亲争强好胜,讲究排场,多少有些大男子主义,母亲温柔,像那个时代的农家女儿一样,顾家,做事识大体,因为性格绵软被父亲欺负。其实父亲的讥讽又带着撒娇,母亲的抱怨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在面对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冲击下,在日复一日的磨合中,张扬的父亲脾气开始缓和,朴实的母亲除了温柔如水,开始养成坚硬而又爽快的脾性,而不仅仅是骨子里的温吞和与人为善!

  百年发展中的台湾,除了存在工业发展与环保之间角力外,女性身份也在不知不觉地演变了!--2017.11.29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五):肤浅的年轻读者而已,试阅后感觉不是很对胃口(个人体验,不喜勿喷)

  读完前言(真的很长,也看到了一些很是熟悉的感叹,这个之后再说)和序曲一大部分——感觉不太有吸引力。写了一些小东西,主要是给20岁左右的读者们留个小感受。如有冒犯,多多包涵。

  可能是因为年纪比较轻的原因,个人对本土家国主题的小说一直是带有比较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从感性上不太能起共鸣,另一方面确对这种情感相当好奇,并且也觉得自己需要尝试去感受认知这样的情绪。 在开始这本书之前,刚刚看了几章白先勇先生的书,先生的文笔无话可说。所以对比之下,看完本作序章,发觉这本书的文笔并并不吸引我,个人感觉文字密度比较低,描写有点偏空,前三篇似乎都以自问作结…遂离开。 另一方面,本土家国主题与对男性荷尔蒙的赞叹、以及容易让人澎湃的血脉文明延续感叹,实在是让我心情很是复杂,诸多类似主题的本土文学作品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没能读下去。 是我太肤浅,还是无缘这类题材的作品,过几年再尝试吧,但是我确信,书内还是有很多感悟的,有缘再见吧。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六):这代人拥有信仰

  有人说齐邦媛的《巨流河》书写了由于战乱,大陆外省人一路颠沛流离的心酸岁月,而杨渡笔下用一部家族故事记录下本省台湾人百年时代下的漂泊。

  厚厚的小说,读起来没有丝毫困难,作者以父亲,以自己家庭七十余年的变迁为视角,家庭几十余年的变化,从三合院到铁工厂,再到子女各地漂泊生计;家庭由一户普通农家,到父母夜路流亡,再到父母齐手重新经营起工厂企业。实则书写了台湾百年时代的变迁,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步入商业社会,短短百年,无数的普通台湾人及家庭所付出的漂泊和辛酸。

  时代的变迁与成长消磨着时代生活下的百姓,但正是时代生于下的人民心有信仰,才能拥有自己的故事,造就时代的传奇。“父亲”----杨渡笔下故事的主线,也正是他那代人的不服输,不安于现状的时代信仰,才能让自己转型,书写台湾传奇。

  这不是一本家族史,而是透过父亲的故事,去呈现台湾社会从农业转型到工业社会,再到商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化历程。这样一个时代的变迁成就的是整个台湾在那个世纪书写下的传奇,然而辛酸的是那一代人所付出的艰辛一生。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七):有限的台湾故事

  我一直希望看到的是一本学理性的历史回顾史书,但事实是,作者写的是回忆过去的随笔文学作品。所以失落还是很大的。这种不不对称会很大程度上让我忽略书本身存在的一些在我的预想之外的价值。

  关于作者的文笔啊技巧啊我没有鉴赏能力。不过一句直击人心的句子也没有看到,很多也许的确是真的的真情实感在我看来通通成了无病呻吟,怎么说呢,这种文风不太符合我的口味,给人一种有点浅的感觉,直白易懂但是感染力冲击力不够。

  也许该书朴素的叙述更能贴合现实的本质。

  作者在最后面终于谈及了一点他自己对于时代变迁转型的一些看法,我的感受是,作者还是没有摆脱他的诗人文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作者本应该有可能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的。譬如关于日据时代留下的印记、关于八九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作者选择的事件以及细节描写方面在我看来有待商榷。

  人物形象塑造上还算成功,人物特征比较明显。但是总觉得作者加入了自己太多主观的风花雪月般的想象,不喜欢。

  作者的抒情手段真的,嗯,跟书的定位的确有点差距。

  总而言之,不是太喜欢。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八):时间洪流中的变与不变

  在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中,多少可以窥得时代的侧颜。不同于被告知的知识,而是以一种切入式的体验式的方式了解到当事当景当境。

  杨家先祖从陆上漂泊至岛上,从此子孙后代于此繁衍生息。中间的时代是我们陆地所不太了解的岛上时代,如果可以静心看完书中的每个相关片段,就可知今日的一些事情的由头是历史性的,而非主观上的一二三四之分。

  生活中有多的神迹存在,是什么在主导着这个世界呢?这还是真的是一个太奥妙的问题。那些无从考究的神灵传说是否真的存在,还是说仅仅作为乡土气息的符号加以渲染?不得而知,但甚是吸引人。

  或许这世间有一种是不变的,那就是变本身。山川河流,碧海蓝天,还在人间。一切都似乎还是那样,但一切又都不同了。

  转型期的阵痛还要多久才停?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九):不想和他们说再见

  读完发现自己竟是泪流满面,我是一个很少看书看电影流泪的姑娘,可能是天生老倔,别人觉得要准备纸巾的电影书籍我是从来不用准备的,但是此书却让我几次止不住泪流满面。杨渡在讲述自己的、家乡的故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在他身边看着他,看着他周围经历的一切。也许我们认为他们这一代包括父亲魅寇是很悲的,但我觉得他们也是幸运的,就像杨渡自己所说,这个时代再也不会有了,只有他们可以经历,其他人再也不会经历了。也许有人会说,那你想去那个年代么?我想自私地说,我可能只是想和他们站在一起去感受一下。我可能无法接受父亲魅寇年轻时候的所为,我可能不能原谅魅寇导致杨渡母亲负债逃亡、坐牢,我可能也不能知晓在那个那么艰苦的时期,魅寇母亲是怎么坚持下来并把所欠的债务一一还清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透过文字,都为他们一家人感受很难受很心累。那个时代的人,也许为了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跟得上时代的先锋,牺牲了太多太多了。还好,一切都经历过来了,也过上了平常人的日子,看着他们孩子长大有出息,并且儿孙满堂,读着读着我也很开心,直到杨渡祖母,一个勤勤恳恳的农家女人的去世,再到父亲魅寇生病,我总有种和书、和书中的他们告别的感觉,我放慢了看书的速度,因为我还不想和他们说再见,我不舍得和那个时代说再见。父亲魅寇,就像杨渡在书中所说,代表的就是那样一个时代,他走了,那个时代也就彻底结束了。可是,时间就是一条长河,最终他还是走了。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十):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昨天看了这本书,在之前一直看白先勇的台北人,对于眷村,对于那些漂泊在台湾的外省人有太多的怜惜,时代的改变总是让人无所适从。而今看到一百年漂泊,对于那段不曾了解的本省人历史终于有了点滴的了解。

  书中有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有似是而非的祖母。对于祖母,我有很复杂的感情,因为婆媳矛盾,从小没有抱过我,甚至于去她家吃饭都会把我的饭碗夺下,进而发声呵斥,祖母家是我童年最大的阴影。而晚年的祖母又带着极深极深的寂寞在生存,农业时代的贫困与节俭、保守与深情、害羞与执著在她身上一览无余。与作者的祖母一样,初一、十五祭拜祖先时,她总要站着说许多祈福的话,有时历一小时而未歇,仿佛喃喃自语,又仿佛是寂寞的诉说。我对她的感情很复杂,童年的害怕,少年的怨恨,青年的心疼,以至于到今天她已逝去两年,我有了更多的理解,血脉的召唤超越一切,家族的延续贯穿生平。

  书中父亲在生命中的奋斗,不认命在我的父亲身上一样存在,甚至于出轨外遇都似曾相似,在屡败屡战中终于站起来,创下一份家业。我的母亲一样伟大,在水田里,在采石场,在生意场都有她哭泣而坚忍的身影,带着婆媳矛盾,父亲出轨而一路前行,只为给我和姐姐更多的爱。记忆中我厌学的那几年,母亲总是推着自行车把我送到公交车站,一路安慰我,公交车开出去很远,母亲依然站在那里,不曾自移动,我很想问她当初现在那里在想什么,是想如何开导儿子?还是在回顾自己沉重难熬的一生,亦或是对于前路无尽的迷茫。那个在车站送别的身影与我的求学路一样漫长,久久不能忘怀。

  如今老家盖了新房子,可是流浪的旅人们注定没有一个永恒的家乡可以回归,从走出农门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属于我们家族的漂泊已经开始,也许是一百年,也许是永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