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魔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魔都读后感摘抄

2021-03-19 03:30: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魔都读后感摘抄

  《魔都》是一本由[日]村松梢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都》精选点评:

  ●文笔一般,但很多生活细节~例如,屋外放着俩马桶,一个便桶,另一个盛饮用水。尿急了就往便桶里撒,以至于溅到旁边那个马桶里。。。#所谓民国范#

  ●马马虎虎的碎片笔记,流水账。

  ●十分想回武康路和静安寺公园遛遛弯儿

  ●那年代很多日本人写过中国的游记,粗略看下来批评居多,芥川龙之介写了一本比较尖锐的游记,大概敏感的国人看来会比较不舒服。村松的这本描绘了那年上海的开放和混乱中有序的情景,没有租界就没有今天的上海。书中还有批评中国人无知傲慢的优越感,我想这书的评分高不到哪去

  ●前半部分不错,后半部分不行…后半非常日记化了

  ●没啥意思

  ●《魔都》其实是村松梢风的文章选集,辑一选自《魔都》,辑二选自《支那漫谈》,辑三选自《新支那访问记》,辑四选自《支那漫谈》。村松梢风的文笔说不上多精彩,但游记写的还是蛮生动的,文字很有画面感,通过这些文章一下子就让人想到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尤其是里面对田汉、郭沫若、欧阳予倩的描写,非常有意思。译者徐静波的书看了好几本了,感觉还是翻译的作品比较有意思,他自己写的书太八股了。

  ●以上海窥中国,恐未见全貌吧?这本书初看之下还有一些时代趣味和异国趣味,但看久了则略感贫乏…不过历史名人的青年交往,倒是有些意思,但这种也是历史的趣味,而非文本的幽默。闲来无事看两眼就可~

  ●1924年,梢风创造了“魔都”一词,他写到:上海的民众娱乐场叫大世界与新世界,诸般万象光华美丽,上海的法租界,是全世界的自由之乡。然而在幽暗屋檐下,怪模怪样的中国人如同编蝠一般紧贴着墙壁站在那里。夜里则罪行猖獗,有如文明精致至极后渐趋衰颓的模样,彼时中国人全都囿于***大国的迟钝、无知和优越感中。在上海只有一项道德,曰“利己”。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上海或明或暗地显示了世界人类的最后图景。 他心怀“什么目的也没有,只是想到陌生的土地上去行走。喜爱漂泊,喜爱孤独”到来,适逢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发行,芥川告诉他,写旅行记要领是“仔细观察,随时在笔记本上详记所有的见闻。”他发觉街上人越多,越有一种阴冷氛围,灯火越闪耀周围越显昏暗。单纯之物本身所具有的光晕渐失,乡村小镇或都市边缘反而显得安闲明快了。

  ●文学价值忽略不计,但看在能从中能窥见历史的一角,也值得闲暇读读。

  《魔都》读后感(一):上海游乐场

  村松梢风到上海来的目的是寻找人生的新阶段,看了书后没有总结出他要寻找的到底是什么。村松梢风在国内出版的作品只有两部,还是编译,不是很完整。对于作家的整体风貌和思想并不能完全把握。

  村松梢风写到的上海是中国文人不屑写的庸俗和混乱,从以他者眼光看到的真实的城市状态。文中思想的东西涉及较少,吃喝玩乐的小市民形象但是很有一番趣味。总体来说文笔不如大正其他文人,但是观察角度更为深入和体验生活。

  《魔都》读后感(二):1923 in Shanghai

  之前去过一次上海,感觉与文中所写的魔都已经非常不一样了…

  在当时,一定要去欢乐场、各种找乐子才能体会到那是真实的上海,村松完全体会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给我们讲述了找女孩子、跑马、跑狗等我们现在都无法体会到的事情,描述了一个魔幻的上海。

  除了最后收录的文章里对中国的卫生的探讨让人非常不舒服以外,其他还是蛮可以接受的。

  他说的一句话特别好,大意是此时的上海因为有租界的存在,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地方,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他是非常乐意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存在的。

  《魔都》读后感(三):《魔都》

  

书中所讲述的是作者在20世纪初从日本来到上海,杭州一带的所见所闻。那时的上海被作者称为“魔都”,即充满着自由,也满是荒诞虚无,各国文化,各层阶级的碰撞交织。人门都希望拉黄包车的底层苦力没有知识文化,这样既抑制了物价上涨,同时也减少了社会上不必要的矛盾与麻烦,这是一个麻木愚昧的阶层,人们觉得他们懂得知识以后,反而才会体会到自己的苦难。青楼妓院和在新世界大世界这样的娱乐场所中如盯猎物般的女子,她们或许因各种原因来到这片土地后才发现,生活与她们当初美好的想象大相径庭。从作者与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知识分子的结识中也能瞥到他们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文艺等方面的见解与看法。透过新世界大世界的大鼓演奏,戏曲表演中,跑马场跑狗场人们欲望的输赢中,茶馆,咖啡厅,舞厅的众生形态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织。同时作者也从自身的经历中感悟到中国的国民性,国土特征与人生哲学,中国人崇尚实质,在味觉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越是中心地带因为经过多年的叠床架屋式地反复造建而显得越发阴暗,边缘地带的乡村则充满明快;黄包车夫在大街上漫无目的的揽客,也道出一种人生就是偶然遭遇而时来运转的宿命论,这也展现在作者在旅途中邂逅Y子的经历中。本书后半部分的大半篇幅都有着作者对江南建筑,自然风光的独特感受,其中也不乏与日本的比较,这根源于日本对中国长达世纪的研究中对中国心生的热爱与憧憬……

  《魔都》读后感(四):Shanghai in 1920s

  读了这本100年前日本人写的上海游记,算是终于懂了“魔都”名称的由来,结合对现在上海的印象,忽然觉得现在的上海和“魔都”这个称号相去甚远。 在英语中,首字母小写的“shanghai”是一个动词,与首字母大写的“Shanghai”(上海市)不同,一个人若被以欺骗、胁迫、暴力相向而到船上做工则称为被shanghai了(即shanghaied)。

  可见,在上世纪外国人眼里,上海是个罪恶都市。原因在于,多个国家政府都驻扎于这座城市,管理混乱。一个犯人犯了罪,逃到另一个国家的管辖区就很难被追责。1920s上海成了那个时代各个国家公有的大都市,各个国家的人争相涌入这座城市,充满了自由和堕落。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人将其称为世界上最后的都市。他们说,上海灭亡之日,就是世界资本主义的灭亡之时。

  1920s的上海又是个欢乐之都,娱乐场所远多于同时代的好基友东京。村松梢风多次把上海和东京对比,得出的结论都是“上海才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村松梢风还描述道上海的卖春女有多么多、赌场有多么热闹、跑马跑狗的观众有多么多、通宵的舞厅有多么热闹等。 中国现在很多城市发展的有些趋同。通过看外国人对上世纪中国各个城市的描写,忽然觉得现在的城市规划对于曾经各具特色的各大中国城市而言是场灾难。 王晶用一部《追龙》生动写实的还原了英统时期的香港。一百年前的“魔都”,估计在大陆很难出现一部描绘其曾经模样的影视作品。现在的影视作品的主旨非要紧扣爱国、家国情怀,而不去描述真实丑陋的人性。

  1920s的Shanghai就像个衣着暴露的风骚女子,毫不忌讳的向世人显露她的妩媚。后来,Communists来了,他们让她从良了。可世人仍然记得她曾叫“魔都”。

  《魔都》读后感(五):魔都

  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没听过“魔都”这个词。后来听到,以为指的是北京。毕竟,北京是首都,比较符合这个词里面“都”那个字。再后来知道,魔都原来指的是上海。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个词原来是近一百年前,由一个日本人先提起来的。

  村松梢风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别说是中国人,估计大多数日本人也没听过。他是一个不知名的日本作家,可能连三流也算不上。确实,看他的文字,完全没有好作家的气势。一百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大都沉入时间的河底,无人知晓。但他创造的“魔都”这个词,却意外地火了起来,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

  这本书开页比正常的书要小,封面是怀旧的浅黄色,看上去象是有年代的二手书。但看出版时间,是2018年,时间不算长,可以称得上是新书。书的价格是42元,不算便宜。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价格不低,作者完全没有名气,为什么会买呢?

  书讲的是作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当时上海的城市面貌、社会风尚及市民生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想知道一个真实的过去。一百年前,二百年前,或是更久。在那些个年代,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平时吃什么,他们平时干什么?是不是大小官员都忙着贪污受贿,不做自己的工作?在中国的影视文学作品里,除了主旋律的好人战胜坏人,很少提及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前一阵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一个场景,靖安司里的一个工作人员陪妻子在逛街,妻子唠叨抱怨了一些工作生活上日常琐事。这些琐事与剧情完全不相关,但就在那一刻,时光仿佛穿越到了现在。人们在过着相同的生活,抱怨相同的事。

  当然村松梢风是个日本人,他在上海的生活,与当时的上海本地人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他住酒店、吃饭馆,吃喝玩乐,与田汉、郭沫若这样的名人会面。当时上海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上海仍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各种各样的人,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在这里生活。想起自己留在上海的诸多同学,似乎个个都象书的作者一样,在这个城市混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魔都”,代表着更多的机会与更大的挑战,真的是有魔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魔都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