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秋风宝剑孤臣泪》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秋风宝剑孤臣泪》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4 16:0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秋风宝剑孤臣泪》经典读后感有感

  《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一本由姜鸣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一):秋风宝剑孤臣泪

  《秋风宝剑孤臣泪》,姜鸣著,三联书店,2015年8月第1版。《天公不语对枯棋》的续编,这本算是新书,并非如上本般旧文合集。上本是散文式的感触较多,本书是专业性的考据更多。从形式上看也更专业些,多了引文尾注参考书目,很多题目亦钻得更细了,非流于泛泛。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二):三联书情之学霸天下

  三联的历史著作都走这个套路了么!目测是从史景迁的《康熙王朝之大义觉迷》开始的。其实三联的书再版时都可以换个牛逼的名字,比如《奥德赛》可以叫《群雄孤舟之我命由我不由天》 ,《隐秘的颠覆 》可以叫《春秋笔法之敢教日月换新天》,《公私辨》可以叫《井田新命之三统归一》,《柏拉图的本原学说》可以叫《与子同袍寻根录》,《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可以叫《新儒春秋之画地为牢》,《黄泉下的美术》可以叫《宝马雕车祭先魂之安心上路》,《古修辞学描述》可以叫《西儒小学考之笔走龙蛇》,《转向自我》可以叫《你妈如何是你妈之我执革命》。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三):新旧嬗递

  晚清,是中国新旧嬗递的时代,陈旧的东西逐渐式微,新生的事物艰难成长,人与社会伴随近代化的观念革新走进“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者的关注点在于那些得风气之先的士人群体,尝试从他们的生活细节中探寻大清帝国没落的轨迹与动因。书中很多内容有关洋务重臣李鸿章家族,特别是关注了李鸿藻及其支持的“清流”派为挽救晚清危局所做的种种努力。书名“秋风宝剑孤臣泪”引自李鸿章的临终诗,当作者探访李鸿章出生地合肥磨店时,读到李氏《二十自述》中充满生命朝气与阳光的诗句“簪花多在少年头”,历史的沧桑之感跃然纸上。作者希望用论文的规范写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论文,因此每篇文章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作为很下功夫的一本历史小品集,本书值得一读。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四):小记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五):读后随想

  印象最深的是《朝开铁路,夕死可矣》和《治人治病,中外一家》。

  清末对修造铁路的讨论乃至争议,联想到数年前修高铁的纷扰,真是如出一辙。看当年奏折原文,想想一帮人冠冕堂皇用华丽辞藻罗列不可修铁路的理由,却不曾想在多年后风向扭转,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

  《治》文中记录,李鸿章评价中医“仅凭虚以构象,非实测而得真”,查这句话出处时找到这么一篇文章:

  茧斋医话•李鸿章的幼稚病

  作者:干祖望

  摘要:清代媚外大臣李鸿章(1823-1901)有过评中医不科学的一句话,即"以意进逻病机,凭虚构象,非实测而得其真也."此语见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4)美国医士洪氏提反译<万国药方•李序>.李鸿章对中医的妄加评论,源于幼稚病产生的片面认识.

  出版源:《江苏中医药》, 2001, 22

  哈哈。

  最近还读了本卜正民写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和本书类似,都是以小见大的作品。但《塞》洋洋洒洒写出一本,略显勉强。本书作者工作之余还有心力搞搞研究,佩服佩服。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六):晚清人物与晚清时局

  姜鸣老师的《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一本关于晚清人物文章的合集,通过很多不为人知的人物以及事件,全景的展现了晚清的方方面面。

  李鸿章,这个为大家所熟知的晚清人物,其实并没有进入过清政府的中枢机构军机处。他最早提出修建铁路,他最早接触西医,他出国访问会见过多名外国政要,他目光独到地认识到了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是他的努力没能拯救清政府,当临终时,写下“秋风宝剑孤臣泪”这样的诗句时,他内心的悲愤以及无奈可想而知。

  改革不易,只要是改革必有阻力。书中讲到1891年北洋军舰赴日本访问,受到日本方面高规格的接待,而也正是在这一年,朝廷中支持李鸿章建设海军的醇亲王奕譞 去世,户部尚书翁同龢提出停止购买军舰。同样是在这一年,被慈禧祝寿而用的颐和园初步建成了,而它的费用来源却是海防捐。三年之后,慈禧六十大寿,同样也是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完败,历史就是如此的讽刺。

  关于光绪年代的军机处,姜鸣老师在访谈中做过详细的介绍,现总结如下。在1880年前,军机处主政的先是文祥,后来是沈桂芬,恭亲王只是把把关。 日常运作,沈桂芬一系有很大话语权。1881年,沈桂芬去世,此后,主政者是李鸿藻。张佩纶居于李鸿藻和疆臣中最具影响力的李鸿章之间,力图将二李勾兑在一起。1884年,中法战争失败, 甲申易枢, 先是醇亲王主政,后来换成庆亲王奕劻,再有礼亲王世铎、孙毓汶、张之万、阎敬铭、额勒和布、许庚身担任军机大臣。光绪后期,主政的依次为庆亲王奕劻、荣禄、翁同龢、张荫桓,乃至瞿鸿禨、鹿传霖、袁世凯等。 在光绪前期的军机大臣中,恭亲王和文祥比较开明, 尔后的中枢核心的李鸿藻是举足轻重的,但是1884年的换班,改变了中枢政治的良好局面。

  书中还提及了多个历史人物的花絮或者说八卦,诸如宝廷取江山船女,严复喜欢抽大烟,北洋军舰赴日访问时丁汝昌嫖娼等等,让人对于晚清的人物以及时局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七):华丽丽的一个个标题,只包裹着历史的一点点碎片

  这本《秋风宝剑孤臣泪》比那本《天公不语对枯棋》差太远了,从写作日期推断,觉得是将当年出版《天公不语对枯棋》筛选掉的文章,稍稍修改一下,借那本书的畅销而搭售的,这有点象证券股市上的垃圾股重新包装上市交易,看得出作者做为商人的精明与专业,只是少见了学者的风度与深度。

  有人说姜鸣先生的书有标题党的味道,的确,姜鸣先生的大部分文章在一堆经充分考据、论证、修正,充满细节的、枯燥的史料前面,往往有一个很有文采的标题,比如书中那篇《簪花多在少年头》好象要写少年时代的李鸿章,读下来却不过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居游记。对李鸿章年轻时这首言志诗背景、脉络,一点也不提及,对这首气冲霄汉的人生宣言一点不渲染,仅仅触及一些皮毛,别说我们希望作者能通过现场的查看、拍照、考察,再透过相对完整的史料梳理,能为读者揣摩分析判断乃至还原人物的心理,解读其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与表现,来感想来感慨来感悟,但你读下来,什么也没有,通篇就连一个完整的象连环画一样的简单故事都没有,说句不过分的话,都赶不上豆瓣上类似的文章。其它如《男儿怀抱谁人知?》、《本来钟鼎若浮云》,标题与内容脱离,我都怀疑这是姜鸣先生自己取的文章名吗?

  早有人说,历史书需要“零度”写作,高的境界要“绝唱”、要“无韵”。其实,基本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只希望能被带入书中的氛围(好象影视作品强调的代入感)中,穿越到书中,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不仅仅需要一个有文采的标题,还需要在全书中读到阐释、关照、渲染、把握。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八):站在历史的身影后~《秋风宝剑孤臣泪》

  从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开始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喜欢上它。演绎的历史的方式有许多,像太史公般博采众家之长胜在其严谨;若二十四史般胜在其正统;如隋唐水浒之演义则是虚构与史实并存,胜在其游戏。而今也有些历史小说,例如一些人物传记之类,在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丰满血肉,谓之为传记,实则也如演义一般。而如姜鸣此本《秋风宝剑孤臣泪》则又是另一种对历史的演绎,可以说是经过作者凝练与思考后的历史。

  历史的光景就像是放电影,看电影的人若只是看看介绍和影评,其感受也就是无足轻重。但若能置身其中切身感受,换句话说就是入戏了,你就会发现许多在现在看来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当年或许就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彼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换做是你不一定比时人做的好多少。而阅读历史的好处就在于,某个时候你走在路上看见某个人,或者读着报纸看着某件事的时候,忽然会有那么一个曾经存在过而今已成腐灰的名字和身影闪过你脑间,在一刹那中带你穿越百年千年回顾那过去的岁月,居然也曾有过一个如此相似而鲜活的灵魂在这世间生动的生活着。这一刹那的穿越或许也就是你与他两个灵魂,现在与过去两个时代身影的擦肩,这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呀~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九):娓娓道来,令人忘倦

  姜鸣先生研究晚晴政局和人物,追寻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历程,前有《天公不语对枯棋》,《秋风宝剑孤臣泪》是其续篇。姜先生将往日岁月比喻为洒落海滩沙石混杂的镜子碎片,历史学家若想复原那面镜子,需要尽量全面地掌握史料。《秋风宝剑孤臣泪》的史料多取诸新近公布的档案、奏折、禀报、批牍,结合书信、日记、诗歌、报章、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钩玄索隐,娓娓道来,“用论文的规范写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论文”,读之令人忘倦。

  清末的中国之于现代化潮流,始而“预流”,终于“未入流”,举步维艰,令人扼腕。以兴造铁路、架电报线为例,1965年2月,总理衙门致函各封疆大吏,认为铺铁路、设电线只是方便了洋人,要求他们尽力设法阻止,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回信称“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赞同总理衙门意见。仅仅几年之后,李鸿章便转变了看法,在1972年写给丁日昌的信中他提到,中土应该“改驿递为电信、土车为铁路”,预言“百数年后,舍是莫由”。1876年更有言,以为“朝开铁路、电线,夕死可矣”。1880年,在李鸿章精心安排下,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从国防战略和中外国运对比的角度提议兴建铁路,引发朝野大讨论,又很快在保守势力阻挠下戛然而止。直到1886年,醇亲王奕譞巡阅北洋海防,对铁路的看法发生根本转变,他领导下的海军衙门,才成为铁路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这位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他为了取悦慈禧太后,让她归政后有个颐养天年的所在,同时减少她对光绪亲政后朝政的干预,为慈禧修造了颐和园。造园的经费,他委托李鸿章以建造海军之名,从各地督抚中募集260万两巨资,本金存储,利息用于颐和园的工程和维修支出。

  其实,自颐和园1888年开工以来,每年便由海军经费内腾挪30万拨给工程处了。1891年,海军衙门上奏要将海防捐收入挪垫于造园工程,皇帝钦批同意。更令人想到的是,园子刚造成,海军本身的用钱却成了问题。6月1日,正当李鸿章一行巡阅北洋海军的时候,户部上奏酌拟筹饷办法折,建议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所省价银解部充饷。而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也是这位翁同龢,1876年郭嵩焘拜访他时谈自己的经世抱负:欲天下皆开煤矿,全中国遍修铁路,被他在日记中讥为“失心狂走”。

  1891年,中日海军的力量对比,中国还略占上风,由于停止购舰,短短三年,形势逆转。1894年5月29日,李鸿章上奏巡阅海口情形称,“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恐后难为继”。几个月后,甲午战败,他不幸言中。

  对比李鸿章少年时“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意气风发,临终时“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的悲凉心态,让人无限感喟!

  书中略有疏误,试举如下

  1、第86页:

  赫德呈递的建言《局外旁观论》:“矮人立于长人肩上,所见必远于长人。庐山真面,唯在山外者得见其全”。中国通赫德劈头就用了李白诗句的典故

  按:所用诗句典故显然是《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不是李白,而是苏轼。引文结束部分引号与句号似应互换位置。

  2、第170页:定为监斩侯,秋后处决

  按:“监斩侯”应为“斩监候”。

  3、第174页:起居反复无常,脾胃太亏,恐非药饵所能起,可忧孰甚。

  按:“孰”疑应为“殊”。

  4、第220页:跬步不出,外亲罕睹,而惟薄不修者……催其能略乃所以成其严耳……宜呼骇怪也

  按:“惟”应为“帷”,“催”疑应为“惟”。

  5、第220页:徒使议酒食工针黹可以匿迹屏影,遂沿为女子之常态耳……若言语高响,谈吐蕴藉不避。男子雅好周旋,则亲串中方且讥诮

  按:标点似应为

  徒使议酒食,工针黹,可以匿迹屏影,遂沿为女子之常态耳……若言语高响,谈吐蕴藉,不避男子,雅好周旋,则亲串中方且讥诮

  另,“串”疑有误,同页“夫人情催罕见之物,最注重念”,“催”疑应为“惟”。

  6、第221页:内眷往来,必屏挡衣饰,务极华丽……然试问北人,暧昧之情曾多于男人否?也而亦并不多也。

  按:标点似应为

  内眷往来必屏挡,衣饰务极华丽……然试问北人,暧昧之情曾多于男人否也?而亦并不多也。

  7、第271页:遂于工部局相龃龉

  按:“于”疑应为“与”。

  8、第274页:

  蒙委卑职在总公司充当翻译等因,感恩植之,逾恒倍奋,惭之交集

  按:标点应为

  蒙委卑职在总公司充当翻译等因,感恩植之逾恒,倍奋惭之交集

  9、第336页:19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远东游历

  按:“1979年”应为“1879年”。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十):历史实相有待恢复

  再探晚清:照相术传入、李鸿章访俄、海军留学生及其他

  ——姜鸣新作《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秋风宝剑孤臣泪》是历史学者姜鸣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倾十数年心力完成的一部新作,汇辑近20篇文章,插配一两百幅极为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前书构成姊妹篇,继续为我们讲述晚清中国的政局人物。书名取自李鸿章的一首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诗作表述了这位近代中国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政治家、洋务派巨擎在生命走向终点时,内心深处的末世悲凉。这种悲凉越出了一己之私,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蒙文通先生说:观史,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社会历史之转变关键处正读史之观澜处也。

  打开这本新作,如同展开晚清历史的长卷画作,中国的大门缓缓打开,中西交冲,新旧消长。引进了摄影术、西医、火车、铁甲舰,开始有了驻外使馆、海外留学和学成后的海归,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员出访,中国政治格局的动荡变化也由此展开……画面波澜壮阔,落笔却精微细密,丝丝入扣。

  “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这是作者一贯的写作立场,两副笔墨合一,兼具历史论文的理性严谨和散文笔法的人世情怀。对作者而言,意味着面对双重的要求和难度,既要有青灯黄卷的研读打底,且须“非学术”的文学笔法“引人入境”,理解不易,呈现更难。

  为此,本书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奏折、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再同奏折、朱批等巧妙结合,使得每篇文章皆有丰富内涵,且不少史料为作者首次披露,不少观点为作者首次提出,无论关注的视角,还是涉及的事件,多是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比如,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佬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

  书中首篇《以镜镜人须眉活》,由一组晚清官员的照片说起,照片中人人都保持着一种安详、威严的坐姿。无论是单人照还是多人合照,背景显示,都是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拍摄。

  他们是谁?何时所摄?何人所摄?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一百三四十年前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菊蕊桐阴的秋日下午,一位英国摄影师在位于今天北京东城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院内有些卑陋坍败的花园中,为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各位总理衙门大臣依次拍照,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组照片。总理衙门大臣,地位显赫,用时下的说法,他们是慈禧太后之下,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最主要的管理团队,也是主持外交事务的负责人。而拍摄者,来华的苏格兰摄影师汤姆森也非等闲之辈,他是一位很有故事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同光重臣集体拍照的这次活动被他记入回忆录留存下来,而这些影像作为宝贵的视觉文献,至今珍藏在伦敦威康图书馆中,和汤姆森数以百千计的亚洲照片构成威康图书馆的重要藏品。到了互联网时代的21世纪,尘封的老照片,被远隔重洋的一位中国学者搜寻出来,与多年前读到的照片中人物之一宝鋆的诗作勾连起来,加上汤姆森的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逐一厘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还原了整个拍摄活动的全过程,以及拍摄者的身份经历和照片的归宿,于是我们不仅有机会看到这些晚清大员的颜容相貌,也对照相术初入国门时的实况有了真切的了解。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讲述李鸿章谋划修建铁路之初,一场修建铁路的大讨论,呈现出新的观念和新鲜事物的普及,都会遇到难以避免的曲折困顿。中国近代历史就是如此在曲折中蹒跚前行,一步步行走过来。

  书中像这样看似无关宏旨的立题,作者多能以小见大,牵扯出影响晚清政治、外交、洋务、教育、医学等诸多侧面的重要事件;而同光朝的政要、社会精英,如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郭嵩焘、严复、吕耀斗、唐国安等等各方人士身上,那些不大为人留意的传奇故事一一铺排开来。史学界过去主流观点一直认为,光绪前期北京政坛上活跃非凡的“清流”,是与洋务派为代表的“浊流”对立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作者在研究李鸿章和张佩纶信札之后,发现许多有趣又耐人寻味的真相,对于正确判断光绪十年前后清政府上层政局,非常重要。

  姜鸣自己有个比喻,说历史学家犹如猎人,常年在岁月的森林中逡巡。做出一项研究成果,宛如绕过密密匝匝的大树,探视到树荫背后躲藏着的长耳兔子,猎人和大家遂得以心安了。

  姜鸣对晚清历史的一探再探,使我想起朱维铮先生的一句话: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不敢说我重读近代史的短书小文能够恢复历史实相,但至少表明历史实相有待恢复。(孙晓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