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6 03:4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是一本由田野 / 苗锦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一):坚持所坚持

  感觉这本书真的很好,或许每个人看了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真的有时候会丢失一些我们重要的东西,但最是困难的是,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被这个社会的面具所牵引着,最后不知道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不是重要的,丧失了幼小时辨别是非的能力!!坚持所坚持,做好自己!让自己的灵魂释放!!!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二):坚持所坚持

  感觉这本书真的很好,或许每个人看了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真的有时候会丢失一些我们重要的东西,但最是困难的是,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被这个社会的面具所牵引着,最后不知道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不是重要的,丧失了幼小时辨别是非的能力!!坚持所坚持,做好自己!让自己的灵魂释放!!!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三):#2017B3#《中国人的一天》

  腾讯图片频道2014、2015年专题图片集。一直都觉得,相比起轰轰烈烈的大历史,普通人平平凡凡的小日子更值得记录。因为每一个时代的背后,都有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这些是你我熟悉的人,也是你我陌生的人。看着看着会百味陈杂,无数的东西在不可避免地消失,大家族、传统手艺、村庄、语言、民俗……每天也有不同的新东西在诞生,新行业、新技术、新思想……有人在新领域探索前行,有人在大山深处坚守,有孤独,有寂寞,有无奈,有甜蜜,有幸福,也许,都是“痛并快乐着”吧。每一个人不都是这样的吗。历史的大趋势谁也没办法逃离,那么那些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了希望。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虽远离没落产业的呻吟,也不必高举时代方向的大旗,因为生活本如此,我们原本就身处这个不断流动的世界,结束和开始总是相伴而行。”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四):平凡的一天,不平凡的一生

  其实我经常在腾讯网上看图说中国人的一天。中国人很多,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了。沧海一粟,滴水藏海,这样博大的中国人群,江湖奇人是很多很多,他们需要记录。而更多的平凡众人,也在努力的活着自己的特色,他们也同样需要被记录。我喜欢看图说中国人的一天,是因为我看到了众多的脸,众多的人生追求,平凡而被感动。这是我们最真实的世界,这里记录最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而真实才是最动人的,它不是小说不是电视剧,它是活生生的记录,所以,我觉得更有非凡的意义。

  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记录才能表达这一切。每一天都看似平凡,但是人生中的每一天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平凡不是标签,快乐和追求才是这平凡人生中的伟大标签。在《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一书中,开篇就是一个帅小伙木匠,好帅,手艺更帅哦。连汪小菲都去换上工装做个小木匠学过艺,而马云更是带领36位CEO来这里体会工匠的精神,还把湖畔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在了M.Y.Lab木艺实验室。我想说,我也想学木工艺术了,如果我有机会有时间有机缘的话,我也想在闲暇的时间里做做艺术梦想,用木匠手艺把心底的美好愿望打造出来,那份美好,也是真的很好哦。

  我们大多数人都看过牙医吧。去年去洗牙的时候,那个美丽女牙医太漂亮了,至今都难忘。不过她一直很忙,多位病人等着她处理,但是她的表情总是那样的柔和,语言总是那样亲切,手艺嘛,我不懂,但是感受是很好的。

  苗医苗药应该很好的传承和记录了。让更多的人都享受到更好的治疗,老秘方有时候真的很有效的。

  一花一世界,一笑一天堂。COSPLAY女孩很美,从动漫和游戏中走出来的装扮,太亮眼了,是完全不同的美哦。

  我把《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和一些小说摆在我家沙发上。我发现来玩的朋友都会翻这些书,而唯独《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这本书,他们翻看了每一页。唯独这本书,我们会评论,会找到很多话题,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中国人的一天,记录不同的面孔,记录不同的活法,记录光影下的平凡人生却又不平凡的快乐与追求。我要点赞!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五):巨大的变化《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巨大的变化《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一天》这是腾讯新闻的一个专栏,吸引人的就是看图说话,几乎每次打开腾讯的页面,首先看到的都是这个专栏,看得最多的也是这个专栏,图片对我们来说真的有极大的冲击力。

  把这些内容整理精选成书,这是第二本了,每本都很精彩。这一本的名字起得好,加上了一个副标题“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是啊!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各个方面变化简直太大了,可是仍然有很多人在很多方面坚守着自己的美好的传统,拒绝改变,对抗改变。

  进步并不是一条路,而是走向四面八方,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广阔。

  里面不仅有入殓师,还有吓人师,呵呵就是在恐怖城里面,专门吓人的人,还是一个女孩,化妆成一个浑身是血的女护士,看了才知道吓人也有技术含量的。

  书里面有获得国际大奖的超模,自己业余开了一个海鲜大排档,隔壁的下一页,就是一个开着路虎上班的公交车女司机。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五花八门,那么幸福就是做你爱做的事情,做好你自己。

  有刚刚出生的单独二胎,有试航的飞行员,有游戏角色扮演,有赛车手,有快递员。同样也有固守多年的传统,坚守百年的家园,有维族流传千年的铁艺传承者,有依然赤脚的苗医,有演奏评弹的九零后,有提线木偶表演……有人从燕京天天飞往北京,做候鸟,有人逃离京城回到故乡……

  这是一本喜欢对比的书,几乎每两个相邻的内容都在进行着对比,有新旧的对比,有古今的对比,有现代和传统的对比,有去和留的对比,通过对比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给我们呈现出更多的色彩,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多样性来。

  变和不变都是这个时代,变和不变其实都在时间中发展,一点一点走向未来。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六):变与不变的我们

  在读《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这本书书之前,我并没有看过腾讯每年都出的《中国人的一天》,在百度上百度了一下,得到了如下的信息:《中国人的一天》是腾讯网在2010年1月1日推出的一个自由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细节,找到共鸣,并收获赞许的平台,在目前海量信息时代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本书是腾讯推出的《中国人的一天》系列的第二本,以“变与不变”为主题。《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一共有三章,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一章:新生和过往,这个章节中既有坚守传统技艺的新疆铁匠师傅,也有做着饱受争议职业的女入殓师,还有专门做Cosplay的漂亮女孩儿,而从事这些职业的正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在那些传统和新兴的行业中做着自己工作的工作,就和我们每天要挤公交、打卡一样,我总觉得每个工作都是有既定模式,无论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 有人说《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这本书上的内容真实如你我,我觉得这就是这本图文集给读者带来的共鸣。我看完这本书大概有一个月了,书中很多内容有些记不清了,但是我记得为了孩子,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海南工作的年轻夫妇,对此我只能表示羡慕,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家乡。我们读书、工作、结婚,为了留在大城市耗尽父母的积蓄在大城市买房生活下来,过着候鸟一样的生活,而大城市的便利和机会也与污染、压力、雾霾并存,我们有多少人能够选择放弃拼搏多年的成果,回到我们18岁那年高考完就离开的家乡,重新适应没有24小时便利店、六点公交就停运的小城市,况且你我都没有海南这样的家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两点我们的家乡如果占到一点就很好了,我的家乡呼伦贝尔占到了第一点——环境优美,气候呢,只有夏天比较宜人。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们可能会有一天因为环境而离开那个我们拼搏多年才刚刚站稳脚跟的大城市,而这也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不变的生活,大环境在变,我们的生活也在跟着环境在改变。 我很喜欢《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这本书,书中的一个个人物都像是我们的邻居、友人一样平凡、亲切,最重要的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在这个环境中共同做着“变”与“不变”的选择题。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因为离了段时间,所以记不得这一本《中国人的一天》与上一本的装帧不何不同。侧面背胶裸了一段,能清晰的看到线装的痕迹,所以这本书展开阅读的时候才能如此平整,跨页看得也极舒服。

  翻开封面,腰封内侧有段关于“中国人的一天”的栏目简介,介绍了其“旨在记录并展现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把关注给予那些用心生活的人”的基本主题。而这本书既是在讲述他们的故事,也是在讲述我们自己。

  本书的序是鲁豫写的,从没看过鲁豫的文字,就连她的节目基本上也没怎么接触。所以“序”大略的看了下,就紧接着翻开了目录,内容大致分了三部分,“新生-传统”、“迁徙-留守”以及“追逐-幸福”。

  我是先挑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读的,第一部分里最感兴趣的是“千年维吾尔铁艺传承者”,因为不久前看过一本关于中国正在渐渐失传的老手艺人的书,所以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我喜欢图1和图7,勤劳而有信仰。

  同样事关“传承”的还有55页的“90后评弹赏”以及77页的“提线木偶剧团”,评弹我没听过,木偶剧也没看过,但想来能流传至今的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吧,只是在这个繁华浮躁的现世,老技艺怎样传承下去真的成了一道费解的考题,但愿能有个好的结果吧。

  下一段看的是“老兵徐钦林”,赶上今年才过没多久的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加上对抗战史的兴趣,我翻开了第43页,文中提到的金门岛战役也是很熟悉的,看着这位在这场战役中幸存的老兵的境遇,感慨良多。

  之后看了极感兴趣的“最后的驯猴人”,它与“流浪宠物庇护所”放在一起,感觉意味深长。

  本书第二部分里感兴趣的是103页以及109页关于留守儿童的主题,这也是近两年比较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了。相较于“留守”的心酸,“逃离北京”吸引我注意是因为我7号才从北京游玩回来,不过才几日,却也如逃离一般。再美的景色也都被灰蒙蒙的雾霾给掩盖掉了,当回到自己的城市终于看到蓝的天时,竟觉得幸福。

  最后一部分“追逐-幸福”中,我选了“大山里的‘天梯信使’”,因对邮递员的工作充满向往,总觉得骑着车子来来去去送信无忧无虑的,如今想来也是辛苦的啊。

  整本书翻阅完毕用不了多少时间,感受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思虑了几分,也算收获吧。为了实现梦想努力是最好的坚持,愿阅此书的人共勉。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八):你/我/他的一天

  每天打开QQ,弹出腾讯新闻,我首先看的就是要闻栏目下的“中国人的一天”,这个习惯保持一年有余。记录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天的生活和内心状况。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这本书摘录了34人的故事,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新生•传统,讲述的是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的延续和创新的从业者,他们伴随着开始与结束,;二是迁徙•留守,讲述的是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中国,迁徙有着快速、频繁的新特点,但新一代的孩子们却留守农村的状况;三是追逐•幸福,无论是传统还是新生,不管迁徙还是留守,这些选择没有对错和正误之分,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逐自己的幸福。

  每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是数十张照片和些许解说的文字组成。文字不多,但结合图片来看,会让人感觉故事中主人公的生活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他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始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留守山里的孩子一天的生活。本书中讲述了琼海一个留守山里的苗族女孩,才9岁的她,每天都要早晚都要在崎岖的山路步行1小时才能来返家里和学校,中午就只是家里带来的冷饭和冷菜,因为学校也没有相应热饭的设备。在学校,除了学习,课外的娱乐活动少得可怜,或者玩会石子游戏,或者用捡来的摩托车反光镜玩“自拍”。下午放学后,还要去摘菜,帮奶奶烧火、炒菜,这些家务,小小年龄的她就已经轻车熟路了,完事了,也只是坐在床上发呆。看着真是让人心疼,现在在贫困的地方,应该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守着大山,翘首期盼着父母一年偶尔一两次的回家团圆。每年,我会毫不犹豫地为山区的孩子捐款,尽管可能是杯水车薪,但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小的举动,能为那些小孩在学校吃上一顿热饭,能买一本新本子……而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当然,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非常精彩的!无论环境如何的变迁,无论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创新与变化,我们的每一个人都是会用心地去生活,或者默默无闻,或者轰轰烈烈,但都是刻下了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纪念的。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九):【柒书坊】普通人的坚守与梦想

  今天上海的天气早上出门穿短衣有点冷,但秋高气爽。虽然是十一假期,可还要出去搵食,加班到中午,但心情还不错。归途在地铁里读完了《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看到不少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为了生计,也为了梦想,在踏实地工作丶生活,真好。到家父母还等着我吃饭,全家人一起吃着家常菜,谈论生活的点滴,这是一种平凡但真实的幸福。

  也许,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平凡但真实的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当然,在坚守与梦想的荆棘路上,仍有前行者披荆斩棘、孜孜以求的身影。雷公山里的赤脚苗医王增世和壶瓶山中的“天梯信使” 杜登文,大半辈子对使命的坚守,令人动容。

  王增世的家里平日主要靠着几亩薄田和几只家禽家畜过活,行医治病不是他的主业,他也不靠行医谋生。但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的悬壶济世,不畏艰险地上山采药,不辞辛劳地为乡民送医送药,全因一份坚持与医者仁心。由于山区交通不便,苗族乡民看病十分困难,他们全都仰仗着苗医做他们健康守护人。王医生可能从未听说过希波克拉底誓言,但他一生却矢忠不渝地践行着这神圣的誓约。

  对于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我,从来没有想到国内还存在着一条条“步班邮路”,甚至这个名词都听起来那么陌生。杜登文是一名邮差,一份普通的工作,却负责的一段崎岖难行的邮路。他走一趟邮路需要5天,登梯越岭,爬山涉水,步行的来回里程约98公里。其实杜登文的工资只有1400元,和妻子在家种经济作物或外出打工都远比这辛勤的工作回报更多。但他就喜欢这份职业,眷恋着这条步班邮路,他说,大山深处的乡民与外界就这点联系,“我是干这一行的,必须要坚守在这里的。”

  其实,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做哪一行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为了养家糊口,都为了实现自己生活的各种梦想和愿望而努力拼搏。在一个中国传统艺术式微的年代,90后评弹演员吴斌杰和霍琬璐还在为苏州评弹这门没落的传统曲艺默默努力,尽心尽力地扮演好每一个演出角色,不负台下老票友的期望。在传承传统技艺的道路上,他们还将继续踽踽前行。而永远“在路上”的快递小哥张锐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群年轻人,虽然做着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但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青春梦想,看着他们展示出各自书写的梦想,真心祝愿他们梦想成真。

  这部《中国人的一天》有种真实的力量,震撼人心,这是影像最大的功用,它如实地记录了生活的点滴,展现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以及他们的坚守与梦想。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读后感(十):记录,延续生存价值

  这本书分三个板块,介绍了34位典型或者非典型中国人的活法。

  变,意味着新生,迁徙,追逐(幸福)。新型的行业带入了很多新的职业和角色,比如新式木匠,已经不再是专职为了做木工做物件而生,而是带领年轻人追寻木匠精神的训练导师。

  不变,有传统之意,也包括了留守的不舍和留住幸福的意念。这个可以说的内容还是很多,毕竟传统的东西(不仅仅是职业,还有传统的生活),在散发古旧气息的同时还带有消失的可能。这一点都不是幻觉,当山西阳泉大沟村的两位守村老人不在的时候,这个村子就真的不会再存在了。当年轻人愈发接触电子信息产品而忽略类似于提线木偶这种传统技艺的观赏时,提线木偶剧团真的还生存空间吗?

  所以,记录我们各式各样的中国人,是一种价值和精神保存。

  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反而是一些自立的女人。比如鬼屋女汉子,援建雅安的女孩,白天超模晚上店老板的高个女生。仔细想来,可能真的是对女子选择职业的一种偏见。好似一些事情必须得男人来做,才算看起来正常。美女Coser看起来就感到了正常,因为她们已经出境很多,新兴的职业愈来愈多,我们对此也见怪不怪。有这种偏差的想法让我感到,我个人是否对女性的地位有所偏见?没这么严重,但还是有如此的念头。

  所以导致,看到这些女生在做比如援建建筑师,鬼屋扮演者的职业时,有种夸张和反差,让我有些惊讶。相比而言,本书选择男人的生活时,比如牙医,北漂,快递小哥等,反而没什么感触,他们就在我们生活的一旁,他们是他们的生活的主角,我们都是如此。

  当然,我还是喜欢能留住传统的记录,两位90后的评弹演员让人尊敬。还有铁艺传承,赤脚苗医,大山信使,训猴人,有的也许还有火苗,有的可能在未来不会存在。除却记录,我们是否还能做到更多,比如找到手艺传承人,留住技艺的传授影像等等。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如此不同,但却在追逐心灵满足的结果上又如此一致。

  记录我们国家的不同生活,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应该是让大家从别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彼此的相近相惜,然后更加地珍惜生活和幸福和苦痛。

  (个人感觉写的上述思路还是没有写出生活的内在含义和生存之意。这本书的最后写到了,我们都想活得有尊严。每个人能独立工作,有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具备了尊严的内在核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