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1000字

2021-05-06 03:5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1000字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是一本由陈英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一):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

  收到这本书很是意外,由于身体原因也没来得及写书评,望谅解

  当孩子生病时,妈妈们都很着急,赶紧的喂药,去医院,确实,孩子生病了妈妈很揪心,很惶恐,但是看了书后真的受益不小,教你如何去应对一些小感冒。频繁的发热不一定就是有严重疾病,,发热往往能建立免疫系统,孩子发热但是精神好,说明问题呀不大,多给孩子喝水,给孩子擦身使其降温,一定不能捂太厚,这样不利于散热。但是当孩子很精神不好,又吃不喝,又哭又闹,那么是要带孩子去医院的,不要擅自滥用药物

  书里还有咳嗽,。拉肚子。过敏等。。。。

  拉肚子也是要观察便便的,通过便便的颜色去了解为什么拉肚子,是泡沫状,还是绿色或是水状,学问都很大呢。过敏,有些孩子对糖过敏,对鸡蛋过敏,书里都有写呢

  看了这书,顿时觉得懂了很多,不会再盲目的用药,也没有那么的慌张了,当孩子生病时,一定要记得多喝水,水是有助于排毒的!

  很感谢这本书带来的知识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二):去医院挂专家号,不如先看看这本书

  建议所有妈妈可以看一看。作者写得很诚恳,语言顺畅,看起来也不费时间。

  现实中我们抱孩子去妇儿医院,每个医生周围都围了一圈人,平均给每个孩子看病都不超三分钟,好像打仗,没功夫跟你多说一句。尤其孩子只是普通感冒发热,家长在旁惊恐焦急,医生在那边淡漠不理。这本书恰恰犹如一位儿科专家终于空闲下来,可以跟你仔细说一说你孩子到底怎么了,你回家该怎么护理,事无巨细,几近啰嗦了。

  育儿后,关于育儿的APP和公众号也定了不少,所以有许多道理之前看过,但是读书的好处是他的逻辑和知识是系统性的,成体系的。比如说到咳嗽的症状,书中提到了许多会出现咳嗽症状的疾病,并且辩证分析,也给出各种疾病的护理和处理方案。

  本书的作者不但是儿科医生,能以医生的专业角度给予指导建议,更因为她本身也是为妈妈,所以许多情绪想法是相通的,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孩子高烧不退下和自己一样的焦急紧张,她也懂我们一听到孩子咳嗽就担心是不是肺炎的脑回路。许多地方读起来更像是两个妈妈亲切交谈,一个儿科医生妈妈给你说说育儿经验,你现在经历的许多是她曾经历的。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三):面对孩子生病,做个从容的家长

  孩子生病是让妈妈们最紧张、最容易手足无措的事情,特别是对新手妈妈来说,面对着各类育儿网站、微信朋友圈上的内容以及医生告诉我们的,不知道该听哪一个,内容也比较分散。这本《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通过观念、护理、用药和保健这四个大方面对0-6岁儿童各种常见病做了仔细的讲解和介绍,让家长面对类似的症状时可以一目了然、应对得当,既不会过分紧张,也不会过于大意。

  玥儿出生时,作为新手父母,对于如何照顾她,我们其实还是懵懵懂懂的,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例如婴儿穿多穿少的问题,因为没有经验,给她准备的衣服都相对较薄,结果在医院的时候,新生儿当中数她穿的最少,但体温却最稳定,因而也得到了医生的夸奖,这算是作为新手爸妈的误打误撞。

  发热应该是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的,也是让家长最为紧张的,常常会在是否吃药、是否点滴上犹豫、纠结。玥儿一岁多时第一次半夜高烧,还伴有呕吐,到医院量体温已经39度了,医生检查是喉咙发炎,要打点滴,当时我也是大胆,拒绝点滴,只给她吃了消炎药和退烧药,好在第二天烧就退了。家里老人知道后埋怨我胆子太大了,现在想想也是有点后怕,虽然当时吃了药好了。但作为家长也不能过于大胆,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医生。

  第二章关于儿童咳嗽的内容是我比较关注的,上幼儿园之后玥儿断断续续的有三四个月咳嗽,并且都是发生在后半夜,开始我们也只是给她单纯止咳,但效果不大,以至于后来扁桃体反复发炎,产生了很严重的打呼噜情况,严重影响她的休息,我们家长也是筋疲力尽,医生建议先观察一段时间,如果不行就要切除扁桃体,幸好在仔细照料了一段时间不再有打呼噜的现象。就像书中说的,咳嗽只是现象,要先找出病因,并不能单纯地止咳。

  女儿现在四岁半了,一直是我一个人带着,很庆幸她的身体很好,这也让我轻松了不少,套用电视剧里的一句话: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要科学的护理,不要过于惊慌,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四):学一学孩子生病时的初级护理

  从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路、入学求知,把一个小孩健康平安的养大真的太不容易了。怕孩子生病、怕磕着碰着、怕学坏,当孩子成年能独立当一面的时候,我想家长在心底都要默默的舒一口气:终于把娃平安带大了。孩子出生的前两三年最关键,那时的宝宝最脆弱,家长需要学习和注意的东西特别多。《儿童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是一本写给家长有关宝宝生病初级应如何应对的书,作者陈英医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集十几年之大成,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囊括了0~6岁儿童机会都会遇到的5大类儿科常见病、5种意外伤害,以及成长必备的6大关键营养素保健、6大疫苗接种须知等家长最需要的知识,每个章节旁边还有特别的要点提示、精简的总结。

  书中不是使用空洞的理论来讲述有关儿童生病的知识,而是结合真实的病例,读起来更有真实感和说服性。这本书再次重申了有关小孩生病大人护理的一些传统误区,比如宝宝发烧,全都被包的严严实实的送到医院。发烧需要散热,穿的少点才是正确的。新生儿常发热不一定是有疾病,也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要注意观察宝宝有没有精神。

  新手上路的爸爸妈妈,宝宝到来之前即使读过很多育儿书,在面对宝宝生病时仍会手足无措惊慌不已,便便的颜色不正常怎么办?便便的频率不规律怎么办?宝宝不吃奶、总是吐奶,得湿疹••••••等等,在宝宝成长头几年,父母总是会很揪心,那些初生婴儿常见的病症,症状、如何去护理,书中都有详细的文字教你如何去做。

  读一读《儿童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学一学孩子生病初级护理,不慌不忙,更好呵护宝宝的成长。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五):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更需要科学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更需要科学

  《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是陈英医生结合自己在公立医院及港式医疗机构的十余年丰富儿科临床经验,以及对国际儿科医疗先进知识技能的不断学习,写就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囊括了每个0~6岁儿童几乎都会遇到的5大类儿科常见病、5种意外伤害,以及成长必备的6大关键营养元素保健、6大疫苗接种须知等家长最需要的知识。

  针对每种疾病精选经典案例来贯通讲解,便于家长对照案例,清晰了解疾病真相,并可参照书中的用药、饮食、作息、环境要求等方法居家照护。书中特设百余个要点侧栏,精炼总结每个疾病的起病先兆、就医指征、护理要点、用药指导、照护误区等实用知识。另有儿科医生妈妈的独 家“贴士”和“提醒”,延伸了解重要疾病理论、养育指导,知悉居家照护中的最常见误区,从细节之处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

  《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是陈英医生结合自己在公立医院及港式医疗机构的十余年丰富儿科临床经验,以及对国际儿科医疗先进知识技能的不断学习,写就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囊括了每个0~6岁儿童几乎都会遇到的5大类儿科常见病、5种意外伤害,以及成长必备的6大关键营养元素保健、6大疫苗接种须知等家长最需要的知识。针对每种疾病精选经典案例来贯通讲解,便于家长对照案例,清晰了解疾病真相,并可参照书中的用药、饮食、作息、环境要求等方法居家照护。书中特设百余个要点侧栏,精炼总结每个疾病的起病先兆、就医指征、护理要点、用药指导、照护误区等实用知识。另有儿科医生妈妈的独家“贴士”和“提醒”,延伸了解重要疾病理论、养育指导,知悉居家照护中的最常见误区,从细节之处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

  家长们亲切地称她“英子医生”,把她当成自己在养育孩子时可以信任托付的朋友;孩子们奶声奶气地叫她“英子阿姨”甚至“姐姐”,再不惧怕白大褂。 她是陈英,卓正医疗儿科医生,美国心脏协会BLS急救导师,同行、粉丝共赞的儿科科普达人。曾工作于湘雅医院、珠江医院、广州第一人民医院,专注儿科临床十余年,擅长儿科常见病诊疗和儿童保健。致力于传播儿科前沿理念、纠正育儿误区,秉承沟通良好、安全有效的诊疗原则,在追求高质量行医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六):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更需要科学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更需要科学

  《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是陈英医生结合自己在公立医院及港式医疗机构的十余年丰富儿科临床经验,以及对国际儿科医疗先进知识技能的不断学习,写就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囊括了每个0~6岁儿童几乎都会遇到的5大类儿科常见病、5种意外伤害,以及成长必备的6大关键营养元素保健、6大疫苗接种须知等家长最需要的知识。

  针对每种疾病精选经典案例来贯通讲解,便于家长对照案例,清晰了解疾病真相,并可参照书中的用药、饮食、作息、环境要求等方法居家照护。书中特设百余个要点侧栏,精炼总结每个疾病的起病先兆、就医指征、护理要点、用药指导、照护误区等实用知识。另有儿科医生妈妈的独 家“贴士”和“提醒”,延伸了解重要疾病理论、养育指导,知悉居家照护中的最常见误区,从细节之处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

  《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是陈英医生结合自己在公立医院及港式医疗机构的十余年丰富儿科临床经验,以及对国际儿科医疗先进知识技能的不断学习,写就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囊括了每个0~6岁儿童几乎都会遇到的5大类儿科常见病、5种意外伤害,以及成长必备的6大关键营养元素保健、6大疫苗接种须知等家长最需要的知识。针对每种疾病精选经典案例来贯通讲解,便于家长对照案例,清晰了解疾病真相,并可参照书中的用药、饮食、作息、环境要求等方法居家照护。书中特设百余个要点侧栏,精炼总结每个疾病的起病先兆、就医指征、护理要点、用药指导、照护误区等实用知识。另有儿科医生妈妈的独家“贴士”和“提醒”,延伸了解重要疾病理论、养育指导,知悉居家照护中的最常见误区,从细节之处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

  家长们亲切地称她“英子医生”,把她当成自己在养育孩子时可以信任托付的朋友;孩子们奶声奶气地叫她“英子阿姨”甚至“姐姐”,再不惧怕白大褂。 她是陈英,卓正医疗儿科医生,美国心脏协会BLS急救导师,同行、粉丝共赞的儿科科普达人。曾工作于湘雅医院、珠江医院、广州第一人民医院,专注儿科临床十余年,擅长儿科常见病诊疗和儿童保健。致力于传播儿科前沿理念、纠正育儿误区,秉承沟通良好、安全有效的诊疗原则,在追求高质量行医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七):新手妈妈知识储备 V1.0

  目前怀孕7个多月,笨手笨脚的给宝宝囤货,在淘宝、海淘、日淘的道路上可谓乘风破浪,杀敌无数,战果辉煌;但是育儿知识,缺相当匮乏,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收到这本书,真像场及时雨,虽然不说不上此书在手,天下我有,但以一个准妈妈的视角,这本书可以说是科学、实用,值得一读。

  当前从事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医疗”炒的火热,鉴于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身边好多同事、朋友都在想着可能站上风口的项目,诊疗app便是其中之一,闲聊中,某码农是这么畅想的,找一本医疗大全,包含80%的普通疾病,把病情与用药指导录入数据库,用户不用去医院,小病在家解决即可,说得一副风投在手,用户千万的即视感。

  实在不忍泼他冷水,但事实却是,前有百度,后有丁香园和春雨医生,左有新浪爱问医生,右有一群在扎堆进来的企业……app的运营,下载、安装、注册、使用……一系列节点太多,重点是,一个app得有多牛叉闪闪的亮点让人下载呢?这些都不是吹牛可以吹出来的……对于普通用户,更多的使用习惯可能就是直接百度,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百度或者一个诊疗app就能解决80%的普通疾病,那医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读的本科、研究生、博士,没日没夜在实验室里面做科研的十几年光阴,何用呢?

  如本书作者所说,经常有各种亲戚、朋友、同学,平时静悄悄的,一旦孩子生病就打电话联系,“你就给个处方呗,吃什么药,我去药店买”提出这样的要求,从医生的角度,没有亲眼看到患者,仅通过一个文字描述,在判断上是很容易出现偏差的,因为无法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神智是否清醒、生长发育的大致情况、高矮胖瘦、面色是否红润、有没有皮疹、有没有脱水、呼吸是否平稳……是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病症,从何开药呢,而这些病症观察都是医生多年临床功力的积累。

  我们当然希望科技的发展在未来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但从一个准妈妈的角度,如果我的宝宝生病,那是万万不敢仅仅通过百度或是一个app的描述就去药店买药给宝宝吃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在育儿的道路上一路武装自己,打怪兽晋级。学习的路上,能遇见本书,真的很棒!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八):好妈妈是胜过好医生

  好妈妈是胜过好医生

  好妈妈是半个医生,我虽不是好妈妈,但在孩子生病这个问题上,也算的上半个好妈妈。这本书写的非常中肯,非常实用。早读早知道,防患于未然。站在医生的角度, 纠正妈妈们的育儿误区。家里有老人带孩子的,也可以备一本,多看看,不要一看到宝宝不舒服,有发烧就急急去医院求医生打点滴去退热。

  我家孩子三岁三个月了,当然也感冒发烧多次,幸运的是几乎每次都是纯发烧,所以还没去医院打过点滴!发烧是一种症状,说明身体在战斗。一般就在家里做物理降温,多喝水,少穿衣。精神好还让她去洗个热水澡。泡在里面玩。又不冷,又降温。只一次,一岁左右。白天退,晚上烧,白天退,晚上烧,整整烧了一周。急了,没谱了。朋友都说是不是吓到了,孩子爸爸也在说我,还不带孩子去医院,要有其他的的病可怎么办呀。急急忙忙去妇幼保健院。和医生说明情况,医生检查说一周了,也快好了。然后问我们要不要打点滴,我说开点药吧,医生不情愿的开了药,单子上写着家长不配合,后果自负。我看到都惊心肉跳的。开了药回去吃了些,孩子不想吃。我细看了,有头胞。头胞就是抗生素。要少吃。反正药还没怎么吃,孩子就好了。

  咳嗽也有几次。咳嗽一般比较着急。咳嗽虽然只是一种症状,但怕长期下去会有肺炎。但是没想过给她吃止咳嗽的药。一般就是煲冰糖雪梨水,冰糖枇杷花水,冰糖枇杷叶水。多喝水。

  今年,3岁左右,咳嗽好几天没好,虽然人还是很精神,可又有加重的情况。急的不行。怕肺炎,怕去医生,医生要求打点滴,怕不去医院孩子真的病了怎么办?朋友介绍了台医诊所,开了中成药粉。纯中药磨的粉!开了一周的药,虽然没有吃完,但吃了一半多,孩子就好多了。一周多点就全好了。真的很幸运。

  早几天,秋季到了,早晚温差大,孩子流清水鼻涕,还有点低热。第二天不烧了,鼻涕也少了,又咳嗽起来了。虽然一天咳嗽几次,但咳嗽的时候还挺厉害的,连咳好几下。看着难受。多吃水果多喝水。第三天就全好了。真好。大人的心也放下来 了。

  空间有很多朋友都是妈妈。孩子发烧的季节经常看到孩子头上贴着一个退热贴。不给物理降温。我有用过一次退热贴,用处不大,还不如温水降温效果好。当然,宝宝发抖,手脚冰凉可不要随便物理降温,把小手小脚搓热乎。然后打着点滴,点滴的作用是葡萄糖水,生理盐水,促进排尿,达到降温的作用。完全可以多喝水达到这个效果。

  看到家长把孩子包的严严实实的,看着着急。也看到医生给家长说,孩子烧到38度5才能吃退烧药,家长当时嘀咕说“快点烧到38度5呀”。真心心疼孩子。

  春末秋初温差大,备一本实用书,预防孩子感冒。细心观察孩子,好医生不如好妈妈。

  我家孩子瘦小,但不弱。愿天下孩子们都茁壮成长。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九):为母则刚,为母则强,坦然面对生病的孩子

  在我当妈妈之前,我不能想象有一天我变成了另一个人。娇滴滴的女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一转眼变成了一个糙汉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别的事情可以慢慢学,不懂可以变得精通,可是有一样,真的很难。那就是:当我的孩子生病时!作为医学的门外汉,真的一窍不通,试想,当我连化验单都看不明白的时候,我又怎么能够冷静面对生病的孩子呢?

  有时候我甚至想,当初我为什么没有学医呢?为什么没有多认识一些医生朋友呢?因为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恨不得自己替她生病,代她难受。可是家长又很盲目,一看到孩子发烧了,咳嗽了,流鼻涕了,就立刻送医院,要求打点滴、上抗生素,如果不能立即退热、止咳,就是医生的技术不好,不能够药到病除。

  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在微博上帮助家长答疑解惑,然后也有一些医生出书科普一些浅显的医学知识。我手上的这一本《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便是其中一本。

  在我手上,零零总总有好几本类似的育儿书籍。其实,内容大同小异,因为孩子常见的病就是那么几种:发热、咳嗽、消化不良。(别看我现在一本正经,其实当我的孩子生病的时候,哪怕只是轻微的咳嗽几声,我都得立马进入战备状态。)各位医生根据自己的医学所得、临床经验,向家长朋友们进行科普,目的是什么呢?——不必都成为医学大家,只要能够了解发热的第一时间是物理降温,而非吃退烧药;咳嗽的时候先找病因,而非匆忙送医院打点滴,等等。我想,只要做到这些,儿科医生的初衷就达到了。

  陈英老师的这一本书,我认认真真拜读,还做了记号,记了笔记(可惜的是豆瓣书评不能够上传照片)。一些知识真的很有用。和我手上的另一本类似的书相比(书名就不提啦,这是我关注其微博之后,作为粉丝跟风买的),陈英老师的书更深入一些,不会有隔靴搔痒的不痛快感。发热到底是怎么回事?护理的雷区有哪些?热性惊厥真的可怕吗?幼儿急疹怎么办?不光是讲了这些,还在其中穿插初级的医学知识,比如脑穿检查,比如如何选择X光、CT、核磁共振等等。让我等医学门外汉不再两眼一抹黑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附录《了解疫苗、用好疫苗》。在选择孩子疫苗的时候,面对自费的、免费的疫苗,我的脑子绝对是不清醒的。到底应该怎么打,到底应该选哪些?陈英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我只想说,要是我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就不会盲目了。

  这本书里,陈英老师坚持科学的治疗方式,拒绝过度治疗,指导家长正确护理孩子,也和我们分享她作为妈妈,身为医生的丰富经验。真心推荐这本《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它会让你不再那么慌乱。

  《儿科医生说: 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读后感(十):当孩子生病时

  当孩子生病时,最着急的是妈妈,而最容易陷入方寸大乱的也是妈妈,没有看到治疗的预期效果,总会被焦虑占了上风,加上医生那里也分配不了几分钟给孩子,所以从门诊医生那里得到的帮助,真的非常有限。

  家里的宝宝从出生到现在,让我头疼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因为湿疹,另一个阶段是咳嗽。

  当时宝宝湿疹严重到溃烂渗出,痒成了他最大的痛苦。那个时候孩子还小,还不会说,只能哭,只能自己设法挠痒。看着宝宝的样子,真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湿疹都长到自己身上。可是总是不见好,邻居说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可是孩子一直很健康,连感冒发烧都没怎么发生过,这个免疫力,到湿疹这里怎么完全没有效果了呢。

  为此那段日子,我真的是多少理解了一些做母亲的苦衷。只恨自己的医疗知识太有限,又不肯相信门诊医生的用药方案。还没见孩子体温有点升高,就着急挂水,不挂会怎样,我们一直坚持不挂。我们很少发烧,即使发烧,喝点水,少穿点也就缓过来了,有时需要吃点药,但不会反复发烧。我一直相信孩子的免疫力不是那么不堪一击。

  但是到了他咳嗽的阶段,我真的又坐不住了,我们开始一直坚持服药,而拒绝挂点滴,这导致我在医院门诊医生那里成了心最硬的娘,不舍得给孩子花钱看病。为此我真的是相信自己,先吃药,吃药解决不了,在打针,打针解决不了在挂水。我觉得孩子身上用药真的需要慎重。宝宝生病时精神一直很好,且听话服药,一旦挂了水,精神马上就蔫了。那看上去真是令人着急,担心,尤其是睡不饱的现象,经常让我怀疑,那次挂水也有可能导致宝宝昏迷。

  治也怕,不治也怕,我能体会到无知妈妈的无助。总是要去求助自己最不敢信赖的门诊医生,那是最为痛苦的事了。我看这本书时,我是真的想了解下,作为医生,到底是怎么看待自己所面对的生病的孩子,可是我看到的,跟我所接触到的门诊医生完全不一样的形象。这位医生在个孩子看病时,还要跟孩子交流,哪怕是眼神的交流。而我所接触到的医生,就真的是医生,眼里看到的就是病,而不是孩子。看喉咙发炎了,大惊失色对对我说,孩子喉咙都发炎了,你都不知道,搞成……您可怎么办!那阵式,真像是孩子错过了什么似的。我真是对这种恐吓式诊断反感透了,我相信我跟孩子在一起的观察,完全敌得过她那有限的专业知识。

  陈英医生,不但把相应的病情介绍分出轻重缓急,还引导了家长怎样观察孩子病情的发展,陈医生也是妈妈,她观察孩子的角度很容易得到妈妈们的共鸣。我觉得这太难得了,这次是医生该为妈妈们做的提醒。我甚至为此要纠正下自己对医生的看法了,

  但是,说实话,医生也是被医疗体制给扭曲成现在的门诊模式,看病难,孩子看病更难。儿科医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更要有爱孩子的细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捕捉到妈妈所忽略掉的病情发展。可是这样的儿科医生实在是难得。那么就让我们这些妈妈们来读这本书,普及一下医疗知识,用以应对门诊医生的恐吓式诊断,毕竟是否接受他们的治疗方案还是需要妈妈最后决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