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

2021-05-06 04:2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

  《论语别裁》是一本由南怀瑾 / 讲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8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别裁》精选点评:

  ●只借到了下册。读完。好书。一个有思想的人写的书。

  ●之前知乎上有人批评南怀瑾先生在解读论语时犯了很多常识错误。昨天看到子张十九“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只要大的原则没问题,小的毛病又何必求全责备呢?过度咬文嚼字不免迂腐。子夏关于“洒扫应对进退”的教育主张,从最基本的生活教育做起,而后再进化为人格、精神教育,我也尤为欣赏。

  ●原来国学如此博大精深,崇敬 答案并不仅仅在西方文化

  ●语言通俗,结合着原文一起看适合入门级,只是看到后面觉得有些古板,对现代的批评过多,其实很多伦理观念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也是正常的,有些在理,有些就是苛责了。 对于我自己来说,坚持摘抄并研读完论语,大概是我做过最有毅力的事情之一,断断续续两三年,中间想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感觉论语真是经典,又十分贴近现在的生活,很多名言耳熟能详,提升修养,必须五星!

  ●必须好评

  ●无爱之书,毒害颇深

  ●183.《论语别裁》by南怀瑾(阅读13h) 应该是讲义汇总而成的,前后有一些重复的地方,有种上课老师讲解知识点的感觉,我还挺喜欢的。这本书也没啥可说的,好看,以前的书干货都很足,以点及面,很随性的风格,像我只能做到看一是一,大师们是看一知万千……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还有很多书要看,很多知识要补充,很多人生的可能性要探索,急也没用,着眼当下吧 连续两本小砖头,下一本我要挑点轻松的了……

  ●中华书局推荐所以去看的 文字简单 多发深理解 内容一般

  ●我很满意,但是不足赶超自己

  ●读研时看的

  《论语别裁》读后感(一):论语——中国人的成功学

  古往今来觉得论语好的,你们扪心自问,如果穿越到孔子的时代你们还真就能穿成士啊?怕是穿成奴隶的可能性大点!“君子远庖厨“,穿越过去你们就得给那些士做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家一边吃你做的饭,一边还要说你们批事多——看懂了吗,论语就是中国人最正统的成功学!

看了论语,我算是知道这玩意儿为什么成为官学几千年了,论语是真的牛,洞察的是中国一方的人性,循循教导大家在社会中应该这样那样,不要这样那样,一连串反人性的高风亮节帮助诸君赢取博弈中的道德筹码,留下中国特色中年人的油滑。你们以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开玩笑的?去年的我还觉得孔子好有追求好牛

  《论语别裁》读后感(二):人生没有偶然

  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飓风的威力特别大,但是飓风最开始起来的时候,就是水面上的一片浮萍动一下,然后形成一股气流,气流不断长大,变成了摧枯拉朽的飓风。 佛教说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偶然。用佛教的观点,即使你“偶然”捡到一百块钱,这也不是偶然,也是必然的,有很多的因决定了捡到钱。同样的,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由小问题而来,种一个因就要收获一个果。 孔子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也。杀人的恶魔也不是一下子变成杀人的恶魔,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无比的纯洁善良。

  所以,我特别喜欢樊登App出现问题,网络卡顿、播放不流畅的时候,它就会提醒你:请保持正念哦!因为正是你脑海里的每个念头,决定了你成了现在的你。深表认同。

  《论语别裁》读后感(三):南师的论语别裁

  读完《论语》,再来读南师这本《论语别裁》,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南师认为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思想。要讲儒家思想,就必须研究孔孟的学术。而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则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但古人因循守旧、断章取义,造成《论语》的解读出了许多问题。而南师站在佛家和道家高度概括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观点,对《论语》的解读,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正如南师对《论语》中的:“不知言,无以知人。” 的解释一样,学习《论语》就是学习学问,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学问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这样,才能算是“知言”,才不是白读了《论语》。 南师结合上下文,贯穿的儒家思想体系,对《论语》许多方面做出的全新解读,让现人读后,不认为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腐朽之作,而是一部让我们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贯穿国人精神,万古长流的不朽之作。

  《论语别裁》读后感(四):兼论论语与儒家的没落

  《论语》是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书,而《论语》统共不过一万六千字。可它偏偏还是孔门中最重要的书之一,无数人的反复诵读,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见解,进而依据自己的理解与利益去解读。因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就不仅仅是一种伦理哲学,而成为一种政治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对论语的阐释,本身就有了政治意味在里面。

  所幸,西风东渐之后,虽有“中体西用”之说,但是儒家思想已经离现实政治越来越远了。其实,这对于还原孔子本身,还原儒家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讽刺的是,正因为脱离了政治,所以真正去关注的人反而少了。古时,学童发蒙之后便去学这四书五经,而今,读完大学却也难能看完其中的一本。莫说《论语》《孟子》,就连那篇幅极短的《中庸》《大学》,怕是也少有人完整读过,虽然很多人都上了大学。而随着革命的意识形态逐渐褪色,国人的精神世界渐渐空虚,信仰的缺失使得很多问题出现,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同的声音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有人认为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应该归于基督,也有人认为重归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极好的,当然更主流或者说更官方一点的建议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前几年很流行国学,电视上也出现了一些喧嚣一时的心得故事。且不论这些心得故事的质量如何,事件本身确实推动了儒学经典在大众中的再普及。这是自打倒孔家店之后儒学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复兴。各地也随之出现了类似于私塾,读经班之类的专门机构。

  言归正传,上面说的只是大陆的情况,在海峡对岸,传统保存的好一些,虽然有日本的五十年殖民,毕竟蒋委员长对王阳明和曾国藩都很推崇,所以南老先生才会有这样一本讲稿传世,以他的故事去解读论语,达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既然是普及,难免会简单,难免会有错误,但是只要普及了,让人在听故事之余去静下心来想一想原文,那目的也就达到了。

  然而,回到儒家思想本身,事实也许是这样的,无论如何去传播去普及,如果抱着济世救人的目的,或者其他什么样的目的,恐怕最终都会归于失败。可以看一下蒋委员长推崇的那两个人,无论是王阳明还是曾国藩,在儒学的造诣上都远超出我们,无论是立德立功立言上,都达到了不朽的境界。然而,王阳明在朱厚照面前还是无力的,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曾国藩反而不如不学无术的李鸿章更善于应对。当然个例并不能作为充分的条件,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儒家思想归根结底是一种根植于农业社会的文化和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现在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农业文明存在的土壤早已动摇,皮之不复毛将焉存?这也恰恰是曾国藩之辈失败的原因,现代文明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与对应的契约精神,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些,而论语中立足于孝与仁,注重的是家族是教化而非契约,故此,随着现代化的更进一步深入,当我们年轻的这一代人长成,更加注重自我与契约的时候,可能论语的实际意义真的就不存在了。

  然而,让我们把视角放远,作为现代文明诞生的西方社会,就在不远的过去,拉丁文这样一种死语言依然在教授,古典著作依然在被传诵,虽然维吉尔与贺拉斯的时代和现在早已不同,可是为何古典传统在西方依然被继承并作为大学的通识教育流传呢?这样一个问题也许更值得想要复兴传统文化的团体去关注。

  《论语别裁》读后感(五):长夜漫漫

  很幸运能从一本书中同时了解儒学、孔子、南怀瑾,很不幸这些人或事都已经消亡于历史长河,后人只能看到一鳞半爪。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泱泱大国就突然忘了忠义。也许要追溯到那场全民大革命知识断层了,也许还要追溯到西学东渐颠覆了旧社会传统的忠孝思想,也许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的明末清初杀光了所有有骨气的文人。以前的人都很蠢,会为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不惜倾家荡产搭上性命。难以相信,有人会蠢到相信别人的空口白话,而有人更蠢到会为了兑现空口白话不惜倾家荡产;有人会蠢到为了别人的一点重视一点鼓励抛头颅洒热血,更有人会蠢到对一个败亡的家国念念不忘宁愿贫贱宁愿送命;有人会蠢到多管闲事搭上自己,更有人蠢到牺牲自己身前几十载兢兢业业再牺牲身后千秋万代骂名只为了有一个自己看不到的太平盛世。那时候的人太蠢,不知道做事情要衡量价值,更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有多大随随便便就把自己卖了还一副很开心的样子。那是个充满蠢人的时代,所以有忠义。

  现在我们跟着西方人学会了私这个字代表的权力、责任、平等、自由,忘记了我们习惯几千年的公所代表的奉献、仁爱、忠孝、侠义。我们亦步亦趋跟着西方学会了价值,但没学成完善的法治,所以我们追求的自由更像是自私。于是这个时代的人都活在恐慌中,觉得所有人、组织都在图谋自己,于是谁都不敢相信,只能通过抓住更多的财富来保护自己,追求更多的物欲来麻醉自己,但是财富越多、物欲越旺盛,越担心来自外界的窥伺,于是陷入一个恐怖的恶性循环,直到死去。于是,这个泱泱大国看似无比的强硬,无比的坚挺,实则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一直只是靠着虎狼之药吊着一口气。这样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一味中正平和功在千秋的苦口良药。

  如果说佛家追求佛的境界,讲的是空,那么道家追求道的境界,讲的是自然,而儒家追求仁的境界,讲的是安。解释开来,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这个居不是房子,是你目前的处境,能够坦然接受,没有怨怼不满,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这个业不是你取得的事业,事业只是你为这个社会贡献的方式,真正值得快乐的是你可以以这个方式为社会做贡献。这个安字恰恰是现在社会缺少的。眼下的社会,大家普遍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报偿,个个怀才不遇,对目前的处境充满不满,于是对于自己的业,很少有人觉得那是贡献社会的方式,更多人只是把那当做谋生的手段。大家心无所安,无法求诸梦想、宗教、君主、爱情,于是每个人都内心空虚,空虚的人寻找各种各样的享乐来填充自己。然而物欲享受只能打发时间,却打发不了空虚。这是我们缺少的,却不是立刻就能改变的。当年孔子身处一个同样的时代,同样是国际上国家间纵横捭阖,政治上尊霸道而弃王道,文化上礼乐崩坏,社会上人心不古。为了给大众补上这个“安”字,孔子培育了弟子三千,从零开始建立了一个理想国,他的每个弟子都能在这个理想国中找到位置,虽然这个理想国没有真的称王称霸,却薪火相传,用了几百年终于在汉朝开出这朵文明之花。因为想让人变聪明容易,想让人变蠢却很困难。这需要几代人去耕耘、教育,一大批领导人去守信、仁爱,才有可能在百年之后开出一朵文明之花。

  儒家这一套是救世良方,但不能解燃眉之急。今天解燃眉之急的方法就是法治,既然今天的人不值得信赖,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冷冰冰的法律,至少法律不会偏私,至少法律让人有所适从,至少法律可以保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然而,即使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依旧未必是一个理想社会。法律永远不可能完善到包括每一种情况,同样的行为对应同样的结果固然公平但未必合理,法律面前只有一个个抽出来的客体而非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人。一个最理想的社会,是少量的法制配合崇高道德的人治。

  长夜漫漫,何日复见仲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