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柳堡的故事》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柳堡的故事》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1-05-06 04:4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柳堡的故事》经典观后感有感

  《柳堡的故事》是一部由王苹 / 黄宗江执导,廖有梁 / 徐林格 / 陶玉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一):《柳堡的故事》

  《柳堡的故事》改编自胡石言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连的副班长李进与少女二妹子产生了纯洁的爱情,经过指导员的帮助教育,他们暂时搁置儿女情长,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影片富于民族风格和抒情色彩,突破了以往战争题材只表现血与火的常规内容,通过对爱情细腻的描绘丰富了革命战士的性格,使人物和情节更加丰满。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二):那个年代的纯朴爱情

  故事很短,剧情也很简单,人物的形象也比较单薄,但是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义无反顾的打了五星。

  虽然是简单的黑白画面,可是水车、小河、垂柳、麦苗的画面真的太美了。更为难得的是,这是一部爱情题材的电影,很纯朴、很真诚、很自然,插曲《九九艳阳天》恰到好处,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味道在里面。听完剧中的原曲,再去听宋祖英版的,总感觉太欢乐了。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三):柳堡的故事

  著名导演王苹执导,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故事片。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描写抗日战争时期苏北地区一个景色优美的水乡柳堡的一个爱情故事。

  影片着笔战争时期军队的休整和军人的个人情感生活,有年轻人儿女情长而又不失其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温馨俏皮。

  女主陶玉玲初登银屏,但甜美温婉的笑容却俘获观众的心,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明星。

  老一辈的革命爱情已经久远,但片中那首经典的《九九艳阳天》至今仍在耳畔回响。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四):小英莲与阿兵哥

  九九那个艳阳天

  小英莲思恋哥哥直到今

  哪怕你一去千万里

  哪怕你十年八载不回还

  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

  为什么战时的情感就这么淳朴呢?

  一去千万里

  一别五年载

  我在这方等你归

  你在那方为我战

  就因一个简单的信念

  两人相离不相忘

  待到和平日子牵手再相爱

  一曲九九艳阳天

  你唱你心意

  我应我心思

  两心汇作一渠水

  为他日相遇且分别

  终成眷属在新日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五):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看完《小城之春》,还有一场联放,是《柳堡的故事》。

  57年的电影。我完全没看过,觉得很新鲜。

  心情又放松,所以当作搞笑片来看。

  里头二妹子一露面,

  我说:“羊入虎口啊!”

  兵哥哥们都在笑,

  嫂子说:“狼多肉少啊!”

  那个年头的老电影,不知为何,我特别喜爱。

  我喜欢费里尼,德西卡,安东尼奥尼早年的黑白片,喜欢得要命。

  那种纯朴的光影,充盈着饱满的情感,特别感人。

  一边笑,一边给它看完,

  出来的时候一直哼“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电梯里的老太太好奇的看着我,

  一定想,这个年纪的闺女,怎么唱我们那个年纪的歌?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六):九九艳阳天

  在电影柳堡的故事里,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真实的柳堡故事呢?感谢崔永元的电影百年,通过采访黄宗江老师,我知道了一个真正的柳堡故事:

  1943年冬,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进入苏北宝应地区驻训,团油印小报《战斗报》主编,只有19岁的胡石言,与一营二连的通讯员,18岁的副班长徐金成约稿,在两人分别的时候,徐金成向胡石言讲了自己的心事,他和房东姑娘好上了,但是胡石言问他俩人有无约定的时候,徐金成说我是要出发打仗的,保不定哪一帐吃一颗“花生米”牺牲了呢,害她白等。

  胡石言被徐金成朴实而质朴的感情感动,记下了这件事。5年后,胡石言写成小说《柳堡的故事》发表于1950年的《南京文艺》,后转载与《新华月报》,署名石言。7年后同名电影上映,九九艳阳天唱遍全国。

  1945年,那个曾经想留在地方上工作的副班长徐金成在南下的战斗中胸口中弹,牺牲的时候只有20岁。49年徐金成的战友找到房东家,那位姑娘也下落不明……这就是真实的《柳堡的故事》

  另,故事也不是真实发生在柳堡,只是那里风景优美,就写在那里了。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七):《柳堡的故事》影评

  《柳堡的故事》是个典型的“革命+恋爱”的故事。影片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旋律常常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故事中人物都给我们一种纯朴善良的感觉。电影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朴素温情的田园图。电影的开篇呈现出蓝天白云、柳树、田埂、水车和小桥,伴随着《九九艳阳天》的歌声,借着副班长的视角我们再次欣赏到这质朴的风光。这便是副班长心中的柳堡,温情美丽,就像柳堡的姑娘。年轻英俊的副班长与村里二妹子产生了感情,却因违反军队纪律而受到指导员的批评。副班长强压住儿女私情,仍禁不住关心二妹子一家的安危,遂发现二妹子一家受财主汪掌柜和军伐刘胡子迫害的冤情。在连队的部署下,新四军救出了被绑架的二妹子,处罚了汪掌柜和刘胡子。柳堡解放了,副班长随同部队奔赴前线打鬼子去了。一晃五年,当部队胜利归来再次来到柳堡的时候,战功卓越的副班长已经升为连长了,二妹子也入了党,当上了村支书,两人惊喜重逢,被搁置了五年的爱情得到了柳堡群众的热心呵护 ,两人相见河边,终成眷属。

  在中国早期的电影里,爱情和战争的联姻从来做不到平起平坐,多数时候是被挤压的,而《柳堡的故事》却是一部战争背景下的爱情的赞歌。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八):讲一个美丽的故事给我听吧

  讲一个美丽的故事给我听吧,

  现实世界太不完美

  唱一段优美的旋律给我听吧,

  这世间声音嘈杂

  在这一刻

  我可以不是现实中的自己

  心灵深处

  那一块自留地

  接受了甘露的滋养

  舒缓地

  一声叹息

  小时候周围的人总是笑我,那些影视作品怎么能真信,那都是宣传,世间哪有那么好的事情,你不要总这么幼稚好不好。其实他们不懂,不是我不懂辨别,我是真的愿意相信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是真的。人总是听他想听的吧,所以我宁愿相信这些美好都是真的,至少在这种情绪的基础上,可以体会到某种感动,享受到那种被感动的兴奋与忧伤,人不能总太现实了,有时骗骗自己也好吧。

  非常喜欢《九九艳阳天》的旋律,心情都会因为它好起来,小时候没看这电影时时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片段,就想象着,那一定是个非常美好的故事吧,故事里人物的心情每天都是明媚的吧,就很心向往之了。

  其实各个时代有各时代的残酷,而我们能否生活得阳光明媚,不仅只因为外界是否给了我们那些我们想要的条件,更在于周围人的影响吧,柳堡的故事带给人们的,是种美好的想往,让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年代里的人们也依然能看到幸福的曙光。

  我对这部作品充满着敬意和感谢,尽管我也知道,它美好的那么不真实。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九):曾经的红色浪漫经典,曾经美丽的“那些花儿”

  昨天在中央6的流金岁月看了《柳堡的故事》,听了这首已经熟得不能再熟的《九九艳阳天》,却真的被打动了。我是一个80后,对大多数民歌都是不感冒的,但昨天真的是无意中陪老爸老妈看了这部50年代的经典,那么纯朴的爱情、那么纯朴的故事、那么纯朴的演员,这些东西是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不会再有的了。

  这个电影在当时主打红色主旋律的年代,是个“另类”的浪漫经典,虽然是黑白片,但优美的水乡风光、二妹子质朴的形象、副班长清澈的眼神、委婉含蓄的爱情故事,就好比70年代的人初听邓丽君的歌一般,直触到内心最软弱的部分。

  男女主角真的不亚于当今的青春偶像们,若是在当代,一定会粉丝成群的。女主演陶玉玲现在是大家熟知的老演员了;男主演廖有梁已经于2002年去世了,我今天还特意查了他的一些情况,生不逢时啊,晚年的生活也寂寞孤独,很惋惜;《九九艳阳天》的原唱呼延生(歌手屠洪刚的母亲)也已经于2007年去世了……

  昨晚我一直哼着这首曲子,呵呵,太好听了!有的歌曲很时尚,却没有灵魂;有的故事很煽情,却没有感情。一部五十年代的红色浪漫电影,在今天看来,别有她的魅力。记得湖南卫视06年名声大震的总决赛上,朴树和刘璇就演唱了这首“九九艳阳天”作为最后的曲目,当时还不理解,为什么这么有音乐品味的朴树会选这首歌……两年后的现在,我明白了,因为这一份真挚的感动吧。淳朴、简单、真诚,往往会不经意间感动我们这些浮躁与功利的灵魂。

  这部电影、这首曲子,真的喜欢,虽然已经是曾经的“那些花儿”了,但曾经的美丽,我看得到。

  《柳堡的故事》观后感(十):远离了炮声,没有远离说教

  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一般都是轰轰烈烈,英雄虎胆或者运筹帷幄,矛盾很深重,冲突很剧烈,这部电影在当时应该是个创举。它的视野没那么铺张,情感没那么激昂亢奋,镜头紧紧聚焦只是革命战争浩瀚洪流之中的一个间隙、一个小小的支流和一个小小的地方,还有只是少少的几个人。这是第一新鲜的地方。然后是爱情的主题,在那时候也不多见,影片情致绵延,导演成功的传递出了自己的感动,这在儿女情长表现上比较失语的时代,很容易成为人民群众的集体宣泄载体。我想这是这部电影家喻户晓的主要原因。

  但是仔细想来,本片的时代烙印也很明显。政治说教的地方不少,电影为了宣传军队(集体)的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个体的爱情还是太过于合理化了。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后来副班长与政委的谈话中主动承认了自己思想的斗争,表现出了个体精神领域的微妙与复杂,但终究是用作检讨般的独白否定了对于更深远的意识形态禁锢突破的努力。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爱情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对于情感合理性的肯定,也因此必然包含着对于理性意识的反叛。亚当和夏娃不但是魔鬼引诱的目标,也是爱神悄悄降临的造访者;不光是因为他们吃下了苹果才招致灾难,更是因为某种奇妙的感情---爱---使他们突然惊醒,单纯封闭的伊甸园倒塌了,世界因为这样的一瞬变动跨入了新的时代。情感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句话表明,思维也可能包容于情感之中。

  强调情感并不是要求这部电影全心全意的去追求当下超越阶级属性超越时代的浪漫,我只是觉得男女主角(尤其是男主角)个体化的东西应该再多一些,主动的动作再多一些,这样才见的是动情。战士不是伟人,个体还是要犯些错误的。求取完美的形象是虚假的,是容易招人怀疑的,那只是为了顺应官方的意志,有什么意思呢?可能不如李双双,虽然也在政策之中,但是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给了自主意识,给了自由灵魂,给了主动动作,给了更多活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