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卷蓝色的线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卷蓝色的线读后感摘抄

2021-05-07 04:06: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卷蓝色的线读后感摘抄

  《一卷蓝色的线》是一本由[美]安·泰勒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卷蓝色的线》读后感(一):走不出的共同与磨不灭的独特相恨又相爱 ——《一卷蓝色的线》钩织出的千丝万缕

  好作家未必有即达的公允的名誉,但必有好的文笔。貌似轻飘飘的一阵风,往往随之而来的是爆裂的雨雷电闪鸣。一个电话,内容是父亲转述的,寥寥的一两句,洪闸就这样开了。儿子丹尼告知父亲雷德自己是个同性恋,真假难辨,然后就挂了电话。母亲艾比就此事与丈夫雷德开始了追根溯源无休无止的争执,当然核心还是小儿子丹尼的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那是个“我们——认同”让位于“自我——认同”的年代,以父母为首的家庭制约着子女的成长。而有自我意识的子女,在对世界好奇的同时,也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在两方力量的博弈之下,发生了无数个张张弛弛的事件,这就是维特山克家族的故事。 雷德的祖先可追溯到小维特山克,一个即渴望地位成功荣华又勤奋踏实完美的匠人。他对于自己为别人一手打造的庭院留恋无比,借着各种由头多次光顾。在迷之偷盗工具包事件之后,他幸运地成为了那座宅院的主人。两三代下来,到雷德这一辈,已经营起一个像模像样的维特山克建筑公司。 在雷德的公司里,有一位叫奥布莱恩的砖瓦匠,他的妻子不知所踪,只有一个又瘦又高的儿子陪着他。他的意外离世,留下的年仅两岁的孩子斯特姆,给雷德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变故,首当其冲的就是雷德的第三个孩子丹尼。斯特姆在艾比的极力关怀下,渐渐地以这个家庭第四个孩子的身份融入了进来。这对当时正渴望被父母宠爱的丹尼来说,无异是难以接受的。这种不能拒绝的必须把父母爱意分割出去的心理冲击,对于丹尼后来的我行我素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是有很大关联性的。 离开学校后的丹尼,频繁地更换着家人捉摸不定的工作,也许他这种神秘的生活可以更多地引起家人的关注,也许这样更能宣泄他对家里人曾经所做决定的不满。象征共同体的家庭沙滩派对,他总是毫无意外地无法参加。相对于嘴脑伶俐做律师的大姐阿曼达,他更习惯和二姐珍妮沟通。他总是一口顽皮随意自在的腔调,有点不顾及公众感受的个人主义,然而谁又能说的清这都是他的错。 文本分四部分,呈倒椎体结构,每一部分的文本量逐级递减。第四部分,也就是该书的书名《一卷蓝色的线》则最为出彩。飓风将临,分别在即。雷德要搬家,丹尼要离开,且要提前。作为父亲,在与故园告别的同时,希望能与儿子丹尼多相聚一会儿。这样的想法,在丹尼看来,似乎是没有意义的。果真如此吗?在离去的车上,丹尼向斯特姆的妻子诺拉吐露了心扉。丹尼曾为父亲雷德缝补衬衫,在壁橱里,看到一卷与衬衫匹配的蓝线滚到了眼前。此情此景,让他怀念起母亲,且久久难忘。这样的瞬间,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救赎,让他的内心与家庭得到了和解。随后在车站,他拨通了妻子的电话。他决定不再颠沛流离不辞而别,决定安定下来,陪伴妻儿。

  《一卷蓝色的线》读后感(二):一部“美国式”的家族秘史:在时间面前,其实我们没有秘密可言

  家族、家庭、家人一直是众多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中国近现代作家中也不乏讲述家族历史的大家,巴金的《家春秋》就是其中一例,他过对旧中国传统家族的描写,让我们得以窥见旧式家族的背影。前不久河南作家邵丽的《金枝》以女性的视觉,再现了新时期一个家族伴随着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演变。相比较“中国式”家族的创作,国外有关家族的叙述也不乏精彩之作,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作家安·泰勒的这部《一卷蓝色的线》。

  安·泰勒于1941年生于明尼苏达州,她创作了二十多部小说,其中《呼吸课》获得1989年的普利策奖,这部《一卷蓝色的线》入围2015年布克奖短名单和百利女性小说奖短名单,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部小说何以能感染众多读者,仅仅是“看似平淡如水的生活下面,隐藏着家人们几十年未曾吐露的秘密”吗?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再做评述吧。

  正如本书腰封所言,这是一部关于家族和家人故事的书。故事的主角们也仅仅是维特山克这个家族上下三代而已,爷爷辈的小维特山克及其妻子丽尼,父辈的雷德及其妻子艾比,子女辈的阿曼达、珍妮、丹尼和斯戴姆,虽然子女辈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因为孩子们还太小,还没有成长为故事的主角。

  故事从雷德接到儿子丹尼的电话开始,遂渐延伸至家族的每一个成员,而后又运用倒叙的方式从子女辈的生活开始,逐一回顾了雷德与艾比、小维特山克与丽尼的故事。这种由近而远回顾家族历史的叙述方式,似乎是从现在家族生活现状的“果”,从家族遗传中寻找产生这种“果”的“因”。比如,丹尼居无定所、四处游荡的生活方式,与他的爷爷小维特山克的基因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身为儿媳妇的艾比,她的言行举止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婆婆丽尼的影响?从小维特山克到丹尼,祖孙三代之间又有什么秘密,这些秘密是维系了家族的繁衍,还是割裂了彼此之间的亲情?

  回到故事的开头,也是本书的开头。丹尼作为家中的个另类,他的性格取向,他的学业,他的工作,他的栖身之处,等等,始终是父亲雷德与母亲艾比关注的重点。父母时常担心他遭遇生活的磨难,在这一点上中外家长概莫能外。但比中国家长开明的是,雷德与艾比充分尊重丹尼的选择,所以他们只能在“尊重”中折磨自己。

  丹尼何尝又不是在流浪中拷问自己?唯一的女儿并不是他的亲生孩子,他离婚之后依然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业和一个固定的住所。但他对家庭的关爱明显比以前增强了,从雷德身体不好、双亲需要照顾,他主动回家承担这种重任就可以看得出来。也许是经历的婚姻的失败、与女儿苏珊的亲情之后,他对家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的缘故而这次重返家庭的“照顾之旅”,让他发现了家族的一个重大秘密,斯戴姆居然不是自己的亲弟弟,他只是父母收留的一个病逝的雇工的孩子,斯戴姆本人也只是在养母去世之际才知道自己并不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这是艾比隐藏的一个秘密。

  艾比没有公开的第二个秘密,也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给孩子们讲述的关于她与雷德相遇恋爱的事。之所以称之为秘密,是因为她是选择性的讲述,她在讲述中隐藏了与之前男友的故事,而将讲述重点放在了与雷德的交往上。在这本书的第二篇章“什么世道,什么世道”中,对此艾比的“移情别恋”有生动再现。

  而在第三篇章“一桶蓝油漆”中,则讲述了小维特山克与丽尼的故事。任你想破脑袋,你都想象不出小维特山克与丽尼交往时丽尼有多大。在被丽尼家人撞破两人的交往之后,小维特山克选择了远走他乡,丽尼在五年之后找到了小维特山克。小维特山克虽然不情不愿,但丽尼就像块太妃糖,两人最终还是生活在了一起,虽然他们因为个秋千的颜色而暗中较量了一番。这个结局实在出人意料,要知道他们之间已经中断联系长达五年。这应该是祖父辈的秘密。

  从小维特山克、雷德到丹尼,三代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遇到了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秘密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这些秘密对本人却是关系重大。不管是丽尼之于小维特山克,还是艾比之于雷德,抑或是结尾那个出现在丹尼通话中的女房东,都有自己的人生。所以,与其说这些是秘密,不如说是本人生命的特殊经历。对自己是秘密,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段匪夷所思或者拥有特殊印记的故事而已。

  安·泰勒的这部《一卷蓝色的线》讲述的是家庭家族和家人,讲述了是发生在家人身上那些可能只有本人知道的一些事,这些固然是创作的重点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眷恋。不管是哪一代人,不管之间有什么磕磕绊绊,他们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历经坎坷、相互扶持、一路走来;所谓的秘密既是生活的真相,也是生命勃发的印记,它在特殊的时刻影响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其实,在时间面前,我们没有秘密可言。

  《一卷蓝色的线》读后感(三):家族基因之河不断流

  

《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美国作家安・泰勒:“在记录家族生活的美国作家中,安・泰勒一直是最棒的。”

确实,在安・泰勒长达五十年的小说作品创造中,作者以二十一部作品容量,在寻找人类维系家族的纽带,解读家族的密码。

字典里的家指的是眷属共同生活的场所,后引申为住宅、房屋;字典里的家族则是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是社会基本单位,它不断维持着最直接的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并形成家族体系。

是的,每个家族都是不一样的,从显性的外貌特征到隐形的遗传基因,无一不显示出每个家族独一无二的特征。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作家中,诞生了一大批的家族小说,如中国的《红楼梦》、俄国的《战争与和平》、英国的《福尔塞世家》等,也诞生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家族是一个写不尽的话题,也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基因就像是一条河流,家族里一代代的人们就像是河道里的流水,一辈辈从古流到今,同时还会永不停歇地流向遥远的未来。只要人类不灭亡,基因就是永远存在,家族就会永远存在。

摆在我眼前的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美国作家安•泰勒所著的《一卷蓝色的线》就是这样一部家族式的小说,别看它只有薄薄的一本,但是这本小说的细节密度和展现生活的力度丝毫不亚于那些大部头著作。

这部小说故事的主角仅仅只有维特山克家族上下三代,以倒椎体结构,利用倒叙手法,分四个部分上提下延,以雷德与艾比为中心,娓娓道来讲述了祖辈小维特山克与丽尼、父辈雷德与艾比、孙辈阿曼达、珍妮、丹尼和斯戴姆的家族故事。

小说第一部分《狗还活着,人就无法离开》讲述的是维特山克家族基因故事。从雷德接到儿子丹尼的电话,妻子艾比与其关于丹尼的讨论开始,放荡不羁的儿子丹尼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是作者没有紧盯丹尼不放,而是荡开一笔,描写了艾比收养斯戴姆的故事,并就斯戴姆的身世埋下斯戴姆和丹尼矛盾伏笔。及至艾比去世,寻找遗嘱时,斯戴姆的身世曝光,在身世问题上,斯戴姆与丹尼的矛盾爆发。从深层次来看,这矛盾是家庭成员对家族基因认可度的矛盾:不管你认不认可,家族基因都排列在家庭成员的DNA序列里,流淌在家庭成员的血液里。当外部基因进入家族的时候,他们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接纳,而是表现出骨子里的排斥和不相容。同样,这也体现在家庭成员对丹尼唯一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身上。虽然艾比和丹尼均在这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出了浓浓的爱意,但家族基因不是爱所能替代的。

第二部分《什么世道,什么世道》描述的是艾比与雷德年轻时的美丽恋情。作者以秋千为意象,描写了艾比特殊的个人情感世界。从清纯少女的天真烂漫到神仙爱情的芳心似火再到家庭主妇的儿女绕膝,最后呈现出的是子孙满堂的往重温事。这就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也是天下女人共有的人生轨迹。不信,你问问周围的大妈奶奶们。

第三部分《一桶蓝油漆》是关于房子的故事。作者接续第二部分的秋千意象,采用溯洄倒流的叙述结构,通过小维特山克和丽尼建造属于自己梦寐以求的房子,来体现爱情的坚贞、创业的艰难和生活中的患难与共。一架清漆和蓝色的秋千,维系着维特山克家族两代女人的情感,也叙说了这个家族的百年创业史。这秋千就像是一副唯美的风景画,留存在维特山克家族每一个成员的记忆里。

到了小说的第四部分《一卷蓝色的线》中,进入了小说情感最为沉重的部分。维特山克家族的孙辈们要带着雷德搬离老房子,作者细致描写了雷德对老房子依依不舍的情感心路历程。是的,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老房子,虽然它并不坚固,甚至有些破败,但是它总会固执地闪现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出现在我们的梦境里。就如书中雷德在离开老房子的时候所说:“我梦见房子被火烧了。”丹尼在离开老房子时候的道别以及他们壁橱中发现的那卷蓝色的丝线。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基因并不仅仅存在我们的意念中,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件都会承载着我们的基因密码,值得家族的每一个后辈去探寻。

维特山克家族的职业就是修建房子,在他们的手里不知修建了多少房屋,但是年迈的雷德最终屈服于时间——他保护不了自己的老房子。

小说中除了对家族基因的深层次反应,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再风光的人,再窝囊的人,最终的结局终究一样。这是一种无奈,同时也散发着人生的悲凉。区别人生的精彩程度,也许就只有其中的过程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飘散,就如维特山克家族的老房子,被子孙抛弃的老房子……

  《一卷蓝色的线》读后感(四):在平淡无奇中活色生香 ——读安.泰勒《一卷蓝色的线》

  

在平淡无奇中活色生香 ——读安.泰勒《一卷蓝色的线》

冀宏伟 美国作家安.泰勒的长篇小说《一卷蓝色的线》(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2月)似乎是一部美国版的《我爱我家》,尽管在喜剧幽默的戏份上略有迥异,但是那种浓厚的家庭亲情氛围却一脉相承,贯彻始终。《一卷蓝色的线》又是一部家谱式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维特山克家族雷德和艾比夫妇为轴心,上至祖辈下至子孙,穿针引线地把维特山克家族艰难曲折又平淡琐碎的生活图景,淋漓尽致地呈于世人。作品细腻耐心,鸡毛蒜皮,衣食住行,面面俱到,依靠大量的人物对话,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没有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有的只是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磕磕碰碰,点点滴滴。像一条看似波澜不惊却又暗流涌动的河流,似水流年,不舍昼夜。 小维特山克和他梦寐以求的那座房子,梅丽科和她理想中的大夫。这是“维特山克家族的两个故事,代代相传,这两个故事被视为具有某种精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给这个家族做了注解。”对于家族故事的书写,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在安.泰勒的家族小说《一卷蓝色的线》里,雷德和艾比是维特山克家族承前启后的坐标,尽管经历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但作品最终指向的依然是文学的精神审美,那是一种生生不息,温情脉脉,向美向善而行的家庭温暖与亲情。作为一部家族题材的作品,小说《一卷蓝色的线》既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历史遗风,也有邵丽《金枝》的精神图谱。 小说第一部分《狗还活着,人就无法离开》,反映的是维特山克家族对家的依恋与热爱。令人想到国人常说的一句俗话:狗不嫌家穷,儿不嫌母丑。从丹尼反复无常的出走与归来,以及艾比的葬礼,寻找遗嘱,播放葬礼进行曲,葬礼发言等,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形形色色的人物,暗含诡秘的心理,不动声色的情感,沉潜已久的隔阂,稍纵即逝的思绪,轮番登场。犹如一部详实的家庭纪录片,在绵延不绝中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这样的表现方式不仅考验着读者的阅读耐心,也对作者的创作能力充满了挑战。 按照中国传统的伦理标准来认识,艾比基本算得上是维特山克家族的“女强人”。尽管有一个因为在溺爱中长大而放荡不羁的同性恋儿子丹尼,但是艾比依然不失为是一位八面玲珑,滴水不漏,敢作敢为的有爱心负责任的母亲。相比之下,丈夫雷德却略显逊色。与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凡中见伟大。为此安.泰勒的《一卷蓝色的线》所塑造的艾比这样一位女性角色,更多的是透过琐碎细小的家庭生活纪录,引发读者关于女性与家庭、社会、命运,以及“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等传统观念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小说第二部分《什么世道,什么世道》讲述了艾比与雷德年轻时的罗曼蒂克,青春期的美丽恋情。“艾比又出门上了前廊,坐在秋千上。那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午后,微风轻轻吹拂,橙黄和青绿交织在一起,天空蓝得那么不真实,就像钴蓝色的诺克斯玛玻璃罐。她打算再过一会儿,就告诉雷德,她愿意跟他一起去参加婚礼。不过,她要先独自守着这个秘密决定,拥抱着它,让它贴近自己的心。 虽然如此,艾比还是从秋千上站了起来,迈步朝雷德走去,每走一步,她就觉得自己变得更快乐,也更坚定。” “异常美丽的午后,微风轻轻吹拂,橙黄和青绿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景交融的画面多次出现在艾比的前尘旧梦里,这是属于艾比个人特殊的世界。从清纯少女的芳心似火到儿女绕膝,子孙满堂的重温往事,安.泰勒笔下的艾比在平淡无奇中活色生香。 小说第三部分《一桶蓝油漆》叙述了维特山克家族最早的祖先小维特山克和丽尼建造属于自己梦寐以求的房子,以及懵懂无知的早恋,患难与共,坚贞不渝的真爱。结构采用溯洄倒流,新旧交替的倒叙与插叙艺术表现手法,好像在放映一部家庭纪录片,从现在回放到过去,从现实往返到历史。以老电影的形式追忆似水年华,关注现实生存境遇。 尤为引人入胜的是,一架清漆和蓝色的秋千,像一幅时过境迁的风景画,飘荡在维特山克家族两代少女的记忆里,寄托着艾比与丽尼纯真年代的青涩梦想。 小说第四部分《一卷蓝色的线》,以一卷姗姗来迟的蓝色丝线见证骨肉亲情的弥足珍贵,传递的是阴阳两隔,生者与死者的怀念。一卷蓝色丝线既是开启家庭隔阂的暗号,也是延续母爱与父爱的亲情密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小维特山克到雷德到丹尼,从丽尼到艾比到卡拉,从晚辈到父辈直到祖辈,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男男女女,生生不息,绵绵不绝,《一卷蓝色的线》往返古今,迂回曲折,驾轻就熟地囊括了维特山克家族祖孙三代的起伏沉浮,生存轨迹。有血脉相依的传承,也有不期而遇的相似,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每个人始终都爱家守家,以家为起点,也以家为终点,从家里出发,又回归家里。就像艾比从秋千架上站起来,迈步朝雷德走去,每走一步,她就觉得自己变得更快乐,也更坚定。也像小维特山克走到丽尼身边,抓住了她的手,四个人一起踏上台阶,他们跨过前廊,小维特山克打开家门,他们走了进去。生活从此拉开了序幕。 安·泰勒的创作处变不惊,安之若泰,游刃有余。尤其是在众多人物的对话,亲情关系处理上有一种铅华洗尽,珠玑不御的化繁就简。对于家族历史的叙写,语言挥洒自如,淡雅平和,结构清晰明朗,线索井然有序。《一卷蓝色的线》犹如春日暖阳,一缕温情脉脉的人间烟火之后,又见人间四月天的绿树轻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