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博物馆行星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锦集

2021-05-09 01:5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锦集

  《博物馆行星》是一本由[日] 菅浩江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一):古怪的博物馆

  略啰嗦,和小说绘里的那种文章差不多,没觉得咋科幻了,就是起承转合略带转折的系列文章,充斥一堆专业名词和实现原理。

  第一篇讲可以通感的画,视觉效果会变成听觉效果

  第二篇,寻找一个人偶的名字,名字很重要,更遑论一位流浪儿,以及以他为原型做出的人偶的名字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二):理性博物馆

  独特的角度,用理性的思维去描述感性的美。科技蕴含美,对称的,非对称的,有序的,杂乱的,科技就是一种理性的美感。

  完美的博物馆,海量馆藏,专业管理,人脑智能数据搜索。

  喜欢书中的理念:科技发展并不会取代艺术,而是相铺相成。

  作为一个博物馆控,如果有这样一个博物馆,虽然在太空,砸锅卖铁也要去看看。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三):科幻+侦探+漫画感

  有一种理论,创造一个故事,就必然要有矛盾,矛盾越是激烈,就越能吸引读者。

  在科幻小说几乎已经变成了科技发展反省小说的时代,能够出现这么一本小说,认为科技的发展是可以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温馨而不是更加恐怖,认为科技并不会取代艺术而是赞颂艺术,真是难能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里,没有出现什么大坏蛋,也没有出现什么尖锐的矛盾,而是引导着读者去思考"美"的含义,并不会流于肤浅,可见思考哲学,并不一定要以生死离别或者是星球爆炸作为背景。

  三女神和阿波罗的设定有点漫画感过强,微妙的中二感,对于人物刻画方面薄弱,千人一面的都是温柔的好人,不过这还是一本瑕不掩瑜的好书。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四):介于漫画和通俗小说之间的日本科幻

  mark一下里面的硬科幻点

  1拉格朗日点

  2低重力戏剧

  3直接连接者

  4图像乐谱

  5光饰系统(LL发光花…电穿孔技术注入荧光素酶…动作转换成位图,向其根部施加电荷,驱动鞭毛型的生物微型马达,挤压荧光素酶的生成囊,产生反应)

  6液体艺术家

  7生物时钟和趋音性变形菌和加速型进化分子技术

  8利用水压的CIP技术(一种粉末成型技术)

  9口含式氧气片

  10量子黑洞

  11电子化机体

  12偏振光

  13 手指植入式影像构造端口

  14伏见康治

  15准晶体

  阅读过程有时简直想给一星啊,尤其是很多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五):一点记录

  基本设定:

  宇宙中最大的博物馆在一颗行星上。

  学艺员大脑与数据库直接连接,进行检索。

  通篇观点:放下理论和理性,用感性感受美。

  章节:

  天籁的知音——能让精神病患者听到天籁的遗世画作,分析了通感。

  这孩子是谁?——寻找人偶名字的老夫妇,对物品应拥有感情。

  夏衣之雪——最喜欢的一篇,描写美,极具日本气息。横笛演奏的家族,关于嫉妒、误会、牵挂与信任。

  祈候天赐的手型——想跟随自然起舞,不想取悦观众的没落舞者,“不在乎”与“抗拒”的区别。

  拥抱——作为试验品的初代学艺员,想追随被美包裹的感受。初次分析了技术版本升级对人的影响,有怀旧情绪,暗藏对被抛弃的担忧。

  永恒的森林——俗套的爱情故事,误会与等待。麻烦的马修。

  说谎的人鱼——最讨厌的一篇,讲人类给予美的力量。

  闪亮的星星——数学与艺术,传达黄金率的未知生命。

  情歌——雌雄结合的动力促成最美的钢琴曲,男主重新爱上妻子。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六):典型的日式小短篇

  最近引进的一些日系科幻短篇集或多或少都有一点黄金时代的感觉,不知道是日系科幻共同的特征还是只是这样主题的书容易被编辑看中引进。

  博物馆行星塑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场景,一个位于小行星带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大概可以满足博物馆迷的一切梦想:包括工艺、艺术和自然三大部门,拥有海量的馆藏,专业的管理团队,极高的自主性,甚至还有个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直接访问的超级计算机AI和数据库,从硬件的角度看来堪称完美。

  然而就像大多数黄金时代的科幻一样,这些短篇的内容描述的就是理想国中的不理想。部门间的冲突、麻烦的委托人、奇怪的藏品,故事围绕着这些并不严重然而令人头疼的事件展开。像所有作为主角的小职员一样,男主总被上司强行指派各种麻烦的任务。就在解决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一瞥这个小行星博物馆日常生活的一角。此时包括博物馆和AI在内的技术细节都成为了背景,作者专注于讲人与人的故事。

  总体来说如果是因为同一系列的《看海的人》而关注这本书的读者可能会失望。按照过时的软硬划分这本书相当软,不过还算是挺可爱。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七):通往美的旅程

  去年即听说了菅浩江的《博物馆行星》,只道是风格独特的日式科幻,在图书馆偶遇时,看着封底寥寥数言的简介,难以相信译者“能够真正完美诠释美、科学、幻想的科幻小说”这样的评论。于是漫不经心地翻看,继而便手不释卷地沦陷于一个个清新典雅的关于美的故事里。看到最后,终于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关于美的意义,也深感译者评价之确切。

  看第一个故事最初,还以为是类似《达芬奇密码》一般的悬疑解密故事,看着看着发现原来并无关于神秘艺术品的烧脑谜底,而仅仅是在讲述着一副迷之画作表达出的一种难以言出更无法衡量的、只有某些心灵才能感受到的美,连严谨认真又好脾气的主人公孝弘也无法领会,怀着猎奇心理的我也只好作罢,接受了故事在这种留白一般的回味中结束的现实,继续跟随着主人公孝弘,开始探究一个个源于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纷争的艺术品,认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鲜活的人生与沉寂的艺术品之间的羁绊缠绵,我开始逐渐沉浸在作者轻灵美好的文字中,各种科技构想浑然天成地镶嵌在故事中,脑回路手术、全息影像、行星际旅行、基因改造技术等,理所应当地成为整个关于艺术和美的故事朴素的背景。而最终章,从开始就埋下伏笔的帝王大钢琴,和几乎全书一直吝惜笔墨描写的孝弘的新婚妻子美和子,开始走到前台,为那穿越星辰大海的花蕊谱写了一曲浪漫恋歌,这样的结尾让主人公孝弘,对工作越来越迷惘的孝弘以及看到最后的我,都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浅显又深远的道理:美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和衡量,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情绪,是来源于天地宇宙之间,又能直击心灵深处的共鸣。或许是画面,或许是旋律,或许是造型结构,或许是兼而有之,不分任何高雅精致或是稚拙淳朴,只要观赏者内心感受得到单纯的喜悦与幸福,那就一定是美吧!

  译者优美的文笔也与全书的风格相符,增色不少,一个个简单美好的小故事,原本无甚预期反而惊喜连连。有对日本传统艺术的理解,有艺术家与观赏者对自我和作品的追寻,既有对人类消费娱乐的反思,也有通过孝弘与美和子表达出的,不要习惯于检索依赖数据而忘记最本真的情感与身边的幸福这样温柔的提醒。书的装帧也不错,虽然封面设计略显凌乱,但幸好里面并没有任何插图。我一直觉得这种科幻不要插图反而好,即使精美也不免成为读者想象力的窠臼,粗糙更是会影响阅读体验。简明朴素的排版与全书内容一样,宛如一股清新小风扑面,因此阅读这本小书的过程也就成了一段美妙的旅程,一段通往美的旅程。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八):一堂生动的美学课

  日本作家似乎很喜欢将系列短篇小说连缀成书,《艾比斯之梦》如此,《看海的人》如此,《博物馆行星》又是如此。与前两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博物馆行星》的每一个故事都发生在相同的时代相同的地点——探索终极之美的博物馆行星。

  串联起这九个故事的线索人物无疑是田代孝宏,他只有在《祈候天赐的手型》一篇中退作配角,其余篇目中均是主角。这位隶属名为“阿波罗”的综合管辖署的学艺员可以直接连接具有最高权限、最强能力的电脑系统“摩涅莫辛涅”进行检索,却总被卷入麻烦的任务之中。整本书的结构很简单,每一个单元解决一项任务,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博物馆“阿弗洛狄忒”的面貌逐渐展现在读者眼前。

  9个故事依次围绕绘画、人偶、笛子、舞蹈、至高无上的美、生物钟、雕塑、外星人遗赠的植物与彩片、钢琴展开,除了《拥抱》一篇之外,核心任务均与某一特定艺术/工艺/园艺门类有关。分析美、归类美、感受美是全书的明线主题,毕竟这一整颗行星的建立也是为了求索那终极之美。有着“九十七键的黑天使”之称的贝森多夫帝王大钢琴则是最重要的线索物件,它在全书开篇便成为悬在田代头顶的一件麻烦任务,在前八个故事中不时冒出来露一下脸,直到最后的篇章才终于揭开面纱。这架钢琴一方面承担着暗示博物馆行星的官僚和不同部门间的争端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是作者从一开始就埋下的一个美的炸弹,借此提醒读者,得有耐心才能领略真正的美。

  作为排序恰巧在正中的一篇,《拥抱》揭示了全书的暗线主题:新旧时代学艺员的更迭。作为中间的一代,田代之前有老黑人奥加坎加斯,后有金发小子马修,直接连接者使用的技术版本更迭越来越快,版本号越新就能在对于美的判断上越正确吗?并不尽然。奥加坎加斯的故事让读者看到,对于美的渴求超越一切技术手段,然而拥有旧版本的直接连接者在渴求美却不得的路上所遭受的痛苦与展现出的决然却令人唏嘘。随着技术的进步,尽管拥有追寻美的决心,却没有能力踏上追寻美的道路了吗?从此时开始,田代陷入了深思。

  作为全书最重要的线索人物,田代孝宏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女性并非他的妻子美和子,却是隔壁部门的同事奈奈,这从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奇怪。孝宏与美和子之间的婚姻状况到底如何?孝宏当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美和子温柔可爱,在家负责照料家务、闲暇参加活动展览,生活无忧无虑。可全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孝宏对于美和子的忽视和轻视,妻子不过是从事行政事务的前第一秘书嘛,对于美怎么可能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呢?他没想到的是,美和子在接受学艺员的学习之后竟然成了拥有最新版本和最高权限的直接连接者,这是丈夫从未理解过的妻子,面对事实他仍不愿相信。读到这里,我不禁无奈地笑了,这果然是只有女性才写得出来的故事啊。日本丈夫对于妻子的忽视众所周知,美和子的身上寄托了作者菅浩江多少感怀就不得而知了。故事的结尾,孝宏终于理解了美和子的爱并欣赏她的才华,菅浩江写作了一个美丽浪漫的童话,或许这也是她的理想与信念。

  作为一本探讨美的科幻,《博物馆行星》在科学部分很硬,这从学艺员进行分析时抛出的大段专业解释中就可以看出来。在刻画人物关系方面,本书同样出色,田代与女神摩涅莫辛涅间的关系、田代与同事奈奈间的关系、田代与妻子美和子间的关系互相映衬,学艺员与非学艺员之间、直接连接者与非直接连接者之间、新旧版本的直接连接者之间、不同部门间的误解与争锋又折射出阿弗洛狄忒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

  也许,理性的书评并不适合本书,正如作者在结尾所表明的,“不用分析,只要记住我的感受”,记住阅读本书时所感受到的美的喜悦就好。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九):优美有余,趣味不足

  文笔确实很美,但除此之外,此作也没什么优点了。说是科幻小说,科幻元素却稀到可以忽略不计;讲是推理作品,我还盼着能有什么诡计,结果是悬念都少得可怜;那能写好故事也行啊,至少要给读者一个精彩的情节嘛,不过,事实证明,我的这点点小小期待,此作都没有实现,淡寡无味的内容、令人读来味同嚼蜡的叙述,使得看这本书对我而言成了一种相当大的折磨。咬着牙、抓着发麻的头皮看完第一篇故事后,我已很清楚一件事:我根本融不进书中,渣作仿佛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那便是——拒读者于千里之外。拼尽自己的毅力把第一篇“啃”完后,余下的所有篇目我都是随便翻翻即过的,不过,仍然觉得不值:人生中的好几个小时,我完全可以用在一些美好的事情上,为什么非得浪费在这本打着“美”的旗号,实则内里恶心万分的一本烂书上呢?真是不值啊。 我真不知道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怎么被刷出来的,说它“优美有余”,其实还是抬举了它,如果说在文笔上用点修饰手法、在内容上引用些与美学有关的东西就叫“美”的话,那为什么不干脆用华辞瑰藻把一堆与美学有关的内容胡乱堆砌一番呢?这是不是更显“美”?此作被诸人所抬举的美,在我看来,不过三流作家稍作修饰的不入流叙述。至于此作的故事嘛,真是烂到不忍直视,感觉作者编故事的本领还不如小学生,全书毫无趣味性可言、无聊至极、难读得要死,读来,纯属浪费时间,想来,也只有那些觉得自己生命多到用不完、可以任意挥霍的人,才会读此渣作。 以下贴出个人读此作时,剪辑出来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此作本身毫无价值: 《天籁》:

  《这孩子》:

  《夏衣》:

  《祈候》:

  《拥抱》:

  《永恒》:

  《说谎》:

  《闪亮》:

  《情歌》:

  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