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6 03:3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是一本由王宏钧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5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精选点评:

  ●老教材,但不得不看的專業書

  ●论文写作的时候借阅的。 当工具书来用了,晕!

  ●枯燥也不至于,就是太老了吧。还不出修订版吗???

  ●教科书,还是很差的教科书

  ●政治博物馆学。。。。。。。。。。。。。。。。。。。。。。。。。疯了,看不下去

  ●大一上的课。想了解“博物馆学”的人看看好了。

  ●啰嗦!条理不清晰!

  ●为杂志写博物馆相关的文章,超泛读。

  ●严谨,翔实,很扎实的一本书

  ●字多干货少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读后感(一):《中国博物馆学基础》读后感20151030

  所有专业的书势必需要一个系统的逻辑,读完这本书之后这是我唯一的感觉。这本书为我建立了对博物馆学的理解,对流程和步骤的体会。

  立足于博物馆管理的部分比较多,对局外人的我自己来说,只有部分是有用的,对博物馆的了解,也从书里获取了新鲜的概念。

  大概,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流程,这个流程引导着所有人, 而且在越来越深入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趣。

  世间事情,在于正名,名正则言顺。我读这本书,纠正了自己对博物馆管理方面的一些误解,于自己工作和专业极为有利。

  一句话的读后感:建议自己以后多读一些概论性的书籍,不求甚解,或者不要求自己有多深入,了解,是走向深入、培养兴趣的第一步。这本书教会我“了解”的重要性。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读后感(二):关于展品与藏品的一点理解

  实物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物,二维空间的,如博物馆收藏的照片,(博物馆用于说明的遗址的发掘现场的照片),模拟绘画(如滕州博物馆叔绣封滕的绘画),无形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博物馆收藏的录音、展示的传统技能等)。尤其是无形实物,可以通过技术转化为有形的实物,或创造为全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如编钟或编磬的乐音,曾有团体演奏,录音或录像的,便可以成为在参观过程中除了视觉以外的第二种感官享受。技术、资料、客流量、成本都是要面临的问题,一时只是我的一点想法,二维实物中照片多为年代久远的,或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其本身既是实物展出,也是说明辅助展品。对于某些历史场景的展示除了模型复原之外,想象型绘画也是很好的表达方式。

  现在一般的博物馆接受捐赠的文物收作藏品,好一点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对入藏的展品有着严格的挑选要求,一般基于本馆的展出情况和捐赠文物的价值来判断。(注意台北故宫的情况和故宫博物馆前几年接受的过世书画家的作品)在国外,一些文物收藏爱好者由于保存环境的限制会捐赠文物给博物馆,属于委托保管的情况,一般会对博物馆的收藏维护提出要求,对展出情况以及各人纪念性宣传亦有某些建议,能否满足这些捐赠者的要求也是博物馆决定是否接纳这种捐赠的一个因素。

  而我国小型博物馆的藏品收集面临的问题是基本上不征集。在藏品体系基本完整的情况下,由于博物馆缺少经营的活力,常设展览很少发生变动,无新内容补充,新品陈列空间也有限,导致了对新品扩充的一种排斥。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读后感(三):故居类博物馆的陈列语言

  某年5月12日为当日本科毕业答辩准备的答辩辞,煞有介事的,我提出的是看似简单但却不可能的改进建议。当时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涉及了我不想触及的意识形态的问题。

  *******************************

  我论文的选题是“故居类博物馆的陈列语言”。故居类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类,其陈列的最大特点是复原陈列,原本是应该是生动的,然而由于该类博物馆往往囿于历史线性的叙述方式,这不仅使其陈列刻板,而且打压了美感。从大一起至今我间或参观了数所故居,结合博物馆学的相关知识,我认为改变其陈列语言生硬的方式之一是故居类博物馆的陈列语言要有意营造情境,使生活感在故居陈列中再度充盈,也同时使故居主人的对家居生活的感情在陈列语言的表达中复归真实。

  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博物馆、陈列及陈列语言概念的分析。第二部分是故居类博物馆的陈列特点,即以复原陈列为主。第三部分“陈列语言的情境化表达”,提出和一般的历史类陈列不同,故居类博物馆的陈列不应该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态度倾向和功利色彩。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上,应考虑如何适当的营造情境达到陈列的生动表达,使故居主人的个人生活和陈列这一文本的描述达到重叠,进而使观众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我在论述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博物馆学的专业语言,同时也有叙述陈列及陈列构想的叙述性文字。虽然本人认为论文有一定的理论含量,有人类学,文学理论以及博物馆学的理论知识作为论据和论证方法。但由于能力所限,行文出现了理论知识不调和的情况。

  在参考资料的搜集上,我遭遇了很大困难。虽然一直往来于国图基藏出纳台、台图书阅览室、外文图书借阅室、社科期刊阅览室、博士论文借阅室。但是国图相关资料真的十分有限,能作为本文参考的实在不多。网上查询的结果也同样。

  最后,我想说论文的意义可能多在于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当然也有构想。虽然这些构想,本人认为实践的难度并不大,可是真正能付诸实践,还需要那些真正研究者们的关注与思索。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读后感(四):摘要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

  第一编 基本理论和博物馆历史

  1. 博物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分支学科:理论博物馆学/博物馆方法学/博物馆管理学/历史博物馆学/普通博物馆学/专门博物馆学

  新趋向:以人为本 服务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与信息博物馆学形成/生态博物馆和新博物馆运动

  2. 博物馆的历史发展

  英国人杰 格拉瑟1885年使用博物馆学Museology

  1946年 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

  早期康有为、张謇与蔡元培对知识理论的介绍研究有所贡献

  1936年 费(田-井)雨、费鸿年编著《博物馆学概论》;上海市博物馆陈端志著《博物馆学通论》,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博物馆知识、工作的基本方法

  中国博物馆学30年代起步;50年代博物馆数量大增,学科以苏联为师,理论较偏狭与单一;改革开放后,学科建设走上正轨并于1982年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呈现出大发展的势头

  3. 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

  博物馆学与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包含,联系紧密。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关系最为紧密

  研究方法要点:以马哲为指导;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与综合法、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注意跨学科研究;注意新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4. 博物馆功能和类型

  博物馆的定义

  原意为“供奉缪斯及从事研究的处所”,此称谓19世纪方逐渐通行于中国。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建国以来的三性两务说: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征集保管文物标本三项基本性质;为科学研究服务、为人民服务

  定义的变化趋向:“非营利机构”观念开始变化;强调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主张博物馆新定义应反映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性,为社会服务

  博物馆的特征:四个条件(藏品是实物、有基本陈列、向公众开放、要有经营管理藏品并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

  a. 实物性 b. 直观性 c. 广博性

  藏品的意义:其收集和保存;其研究;其利用(社会服务)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收集、保藏文物标本盒其他实物资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研究;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博物馆的分类: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艺术、历史、科学

  国际通行再加上综合与其他类型

  我国分类:划分为综合性、纪念性和专题性三类;从隶属关系按主管部门和领导系统划分;按照博物馆的性质和陈列教育活动内容划分(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综合)

  5.博物馆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馆

  公元前5世纪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孔子故居建立的孔子庙堂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

  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条件:藏品的增长、大型博物馆的兴建、博物馆专业化趋势、博物馆科学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教育职能的加强;博物馆组织建立

  近代中国的博物馆

  1898年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建立博物馆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提出建立博物馆的主张

  1905年 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

  1. 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1912年蔡元培主持筹建

  2. 古物陈列所 1914成立的故宫文物保藏机构

  3. 科学教育博物馆群 1916年 地质陈列馆(北京)

  4. 1925年 故宫博物馆建立

  5. 前中央博物院的筹建 1933开始,因侵华战争未建成开放

  6. 1935年 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北京成立

  7. 1948年冬,故宫博物馆等处文物运台

  6. 当代博物馆 略

  第二编 博物馆专业工作

  7. 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

  征集原则:明确的目的性;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科学的计划性;加强预见性

  藏品来源: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

  藏品的管理步骤除鉴定、定名和定级外,主要是登记、分类、入库排架、编目、统计 、建档 、检查和清点。

  8. 藏品计算机管理

  主要内容:藏品检索和统计、藏品保管环境自动化、藏品的安全与防盗、藏品的现状测量

  9. 藏品保护

  文物的损毁与质变 略;

  保护的基本内容 略;

  保护的基本原则(文物原状的概念;消除隐患保护健康的原状;预防性保护为主;适当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

  博物馆建筑内标准的温度是15-25℃,相对湿度是45-65%

  光辐射标准,书画小于50勒克斯,生物制品小于150勒克斯、金属陶瓷小于300勒克斯

  10. 陈列研究与设计

  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

  陈列的基本原则: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先进的科学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艺术性和普及性;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

  内容研究与设计(步骤):陈列大纲、陈列方案、辅助展品(文字说明)

  11. 陈列艺术

  陈列的思想和陈列的内容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只有通过和它相统一的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内容才能得到准确、鲜明的表现。

  要求:创造良好的展出与参观环境;正确理解展出主题与内容;组织好展品,给予恰如其分的陈列地位;陈列艺术形象要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整体完整统一下的多样变化;要富有艺术感染力;善于借鉴、勇于创新

  陈列方法:系统分类陈列法、复原陈列法、景观陈列法、对比陈列法、中心陈列法

  12. 动态陈列和高科技运用

  概括: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加拿大安大略科学博物馆、旧金山探索宫、巴黎发现宫是其代表性成果。2. 仪器与机械成为新展品,转化为文物 3. 动态陈列较传统陈列拓宽了信息通道 4. 观众成为主动参与者 4.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3. 博物馆观众

  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

  13.1 社会公众、观众和目标观众群

  按参观目的分类:学习型、科研型、观光休闲型、

  观众调查方法:直接调查(口头、观察、座谈)、间接调查(问卷、留言)

  14.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

  群众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其创新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

  教育服务的方面:为广大观众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为学生提供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终生教育、为科学研究服务、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

  15. 博物馆的科学研究

  研究成果的体现: 藏品鉴定/科学管理/科学保护,陈列水平,陈列说明/藏品图录和论著出版物,国际交流,社育/科学管理

  第三编 博物馆管理

  16. 博物馆管理作为多样性工程

  管理的基本原则: 1. 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依靠社会公众办馆 3. 从博物馆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4. 提高效率,讲求实效

  我国博物馆的三性: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与科学研究机构

  管理机构设置原则:精简效能、责权相称、相对稳定

  17. 人事、财务、安全管理与规章制度

  人员管理 (馆长选拔、专业技术队伍、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博物馆人员培训、逐步建立志愿者队伍)

  专业技术队伍要求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

  财务管理和安全保卫(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馆内规章制度)

  18. 博物馆自筹资金

  资金短缺问题,目前国家已经由财政全额拨给转为差额拨给

  上博在1992年筹办新馆时,即开始采取政府拨款与本馆自筹结合的办法

  博物馆依靠社会力量办馆,形成社会参与机制与多种渠道筹资的方法

  V&A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案例

  1. 收取门票(目前已免费)

  2. 争取社会赞助

  3. 发展博物馆会员

  4. 举办临时展览作为广告手段

  5. 组建各类公司(发展零售、特许业务、邮购业务、场地出租、出版业务)

  美国模式:

  1. 永久博物馆基金

  2. 寻求特展赞助

  3. 建立会员制度

  4. 推行义工制度

  19. 博物馆建筑

  博物馆建筑的主要功能要求:陈列厅/藏品库房/附属用房/采光照明/室内环境/防火与防盗

  陈列厅布局

  放射环形布局,环形线路,观众自由选择路线

  重在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解决。

  参观路线

  明确、系统。场馆越大,越需要路线的灵活性。

  室内空间

  和谐宁静、整洁优美

  陈列厅的布局、参观路线和空间处理

  第四编 博物馆信息化

  20. 数据库建设和通用网络平台

  信息数据化整理、运用和管理

  21. 标准化和文物知识工程

  标准化是现代化、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是文物知识工程的内容

  标准化内容:综合性基础标准和名词术语、方法标准、标志标记、环境标准等技术标准,以及管理标准、工作标准(ISO)

  22. 博物馆建筑智能化

  重在保证文物的保存、改善存放条件

  23. 数值化博物馆

  以信息为基础向社会提供更加广泛深入的服务

  24. 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工程观念

  涉及技术、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多领域的长期工程。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考虑博物馆的信息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