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在敲门》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谁在敲门》读后感100字

2021-05-10 01:39: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在敲门》读后感100字

  《谁在敲门》是一本由罗伟章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6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在敲门》读后感(一):接过路遥的枪的人,罗伟章笔下的底层苦难,现今社会需不需要?

  

乍一看书名可能会觉得是一部悬疑小说,但读下去的时候,我想到了已经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这是一部缅怀之作,是一本对父亲及家乡亲人的回忆之作,是充满温度的。

作者罗伟章是一名四川的青年作家,在中国文坛上也是不能忽视的,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辞去工作专门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在国内有影响的《人民文学》《当代》《十月》《小说界》等发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小小说,还被别的杂志争相转载,在文坛引起不小反响。

他土生土长在大巴山,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做过教师、记者等,他的精神生活极其丰富、内心里也充满着激情,对文学艺术有着非常执着的追求,这也是他能够创作出很多文学作品的基础和力量。

罗伟章在《我心目中的小说》中写道:“无论我在哪个时段的写作,其实都贯穿了这样一个核心:真诚地抒写底层民众的人生境遇。”的确,在《谁在敲门》这本书里作者抒写的都是乡村里的人们,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读书的过程中我都没将书中角色一一对应到我所在乡村里的人。

作家就应该思考作为作家应该思考的事,《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胡赛尼说:“在写作《灿烂千阳》之际,她们的声音、面容与坚毅的生存故事一直萦绕着我。”也许有很多人会说,现在人们已经生活大大改善,根本没有了底层的苦难。或许我们看到的许多人表现的并没有那么苦,但在表面背后呢?苦难是存在的,只是他们的坚毅在强撑着,或者无可奈何的顺从着。

罗伟章的《谁在敲门》以父亲的病为导火索,写出了几个子女对生活的、对亲人的态度和内心波澜,生死是我们都绕不开的事,从父亲住院、病房陪护,到放弃治疗、父亲去世,每一个家庭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复杂的情绪,作者将其凝练成对生死、道德、人性的感慨与叩问。

在这本书里,能深深体会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亡,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的深意,乡村的人情世故、世事变迁都将印在人们的脑海里,继续着生活。

现在有很多都市背景的小说,把罗伟章这样的小说称之为“底层文学”“新伤痕文学”,他还被当作接过路遥的枪的人,李敬泽说:“我断言罗伟章认真读过路遥,他一定曾为《人生》《平凡的世界》所感动。”

路遥之所以现在还能引起共鸣,也说明底层的苦难是存在的,罗伟章和路遥一样,在作品里体现出了对苦难的体验,也体现出了底层人格的复杂性。我想我们现在需要这样的文学,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

  《谁在敲门》读后感(二):死亡的终章

“我闻到一股淡淡的、类似于树叶干枯的气味。

那是从父亲身上发出的,是时光流逝的气味。

活着的人言死,任谁听来都不真实,哪怕这个人真的快死。

死只有成为事实,也才成为真实。”

——《谁在敲门》

人世间绕不过去的事儿是:生离死别。在面对生命的消逝,至亲的离去,属于他的时代也随着生命的消亡落下了帷幕。人活着这个时代就在延续,一旦生命消亡了,我们终归要直面生死。生命总所遇到的每个人是偶然也是必然,面对命运突如其来的造访,一切更像是一场逆来顺受。

罗伟章老师的《谁在敲门》一书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鸿篇巨著,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于个体,家庭,时代变迁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以“敲门声”开始,从把父亲送到大姐家祝寿,到父亲逝去为终点。作者以父亲的离世退场为切入点,以平实细腻的语言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属于时代变迁的故事,父亲的离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落幕。生而为人,生与死是所有人都逃不掉的关卡。

在这个世上人与人是联系在一起的,谁都无法把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完全分割开来,就像许家的所有人一样。“父亲”作为这个家庭的核心,他有七个子女,每个儿女也都已成家。随着时间的不断变迁,父亲就如同一只离家的老狗,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慢慢的挣扎,垂垂老矣。父亲此次要在大姐家庆生,却时刻惦记着小儿子,父亲本不想来,他过惯了山里的日子。

许家是一个大家庭,家庭里的每个人是个体,也是许家整体的一部分,随着父亲的谈话故事在徐徐展开。许家人的成长变迁见证了大时代的发展。无论是进入省城工作的许春明,亦或是大姐家的变化,不变的是熟人社会的关系。

“镇上很安静,只能听见远处的河吼,可我许久也睡不着。

今天是父亲的生日,再过二三十分钟,新的一天就会敲门,父亲的这个生日,就过去了。

天没刮风,也没下雨,大姐夫也还没回来。”

父亲的生日是一条导火索,“赶快回来,爸爸病了”,他住院了,情况不容客观。所有人都挤在那间病房里,而父亲陷入了昏迷。00033428,是父亲的住院号,面对父亲住院这块儿春明的抉择我遇到过。之前有一个医生问我,作为病人家属你是愿意追求病人生命的长度,还是愿意选择病人生活的质量。举个例子就是你愿意你父亲浑身插满管子在病床上躺十年,还是接受他开心生活能够生活自理过完五年。面对生命的长度和生活的质量,当时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我说我选择更好的生活质量,哪怕是五年。

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抉择,而像书里春明的抉择,事关父亲的生与死,这是一件痛苦的事。面对躺在床上的昏迷不醒的父亲,生与死固然重要,而钱的多少却决定一切。故事的脉络很清晰,兄弟姐妹间的纠葛,是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血浓于水,但每个人也都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认识。在这本《谁在敲门》的故事中,所有的脉络枝丫都是浑然天成,在作者笔下,所有人的言行举动,家长里短,亲情友情,以及所有的家务事都以最真实的形象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父亲的离世则是把一切展现在众人的面前,固然残忍,但现实如斯。

我们在改变着时代,也在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谁在敲门》写出了很多人的命运也让人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父亲的时代落幕了,但新的时代也开始了。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更是他们的。

你是否闻到过小雨砸在土地上,弥漫在空气中干干腥腥的味道,那是土壤的味道。对于远离家乡,远离土地的人来讲那是故乡的味道,那也是乡愁的味道。它可能是酒气,或许是一种肉香,亦或许是一股淡淡的土腥味。而在门外敲门的人,你带来的会是怎样的消息?一门之隔,两个不同的世界。谁在敲门?

“如果说父母生活的地方就是故乡,我母亲早死了,现在父亲也死了。大姐说女人没有故乡,我不是女人,同样也没有故乡了。故乡在我心里,就像一列奔跑的火车,车身已远去,只余下苍茫的汽笛和铁轨的震颤。”

  《谁在敲门》读后感(三):打开人间世的“三重门”

  贾平凹的故事总离不开陕西商州的气息,莫言的故事一般有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影子,阎连科与刘震云也总以中原乡村为题材进行创作。作家的出生地或居住地总是沉浸了本人太多的回忆,也总能引发作者关于生命、人生或者价值与意义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从而创作出极富内涵的优秀作品。川籍作家罗伟章以一部《谁在敲门》带领我们走进巴山余脉,在一个叫作老君山的地方寻找一个乡村的时代印记。

  这本书的故事集中发生在一个大家族。说是大家族,其实也就是三代人,从爷爷到孙子孙女,上有老下有小的是七个兄弟姐妹,他们不仅是生活的主角,也是故事的主角,一切生活百态尽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故事从给父亲祝寿开始,以父亲的送终结束,短短数日之内,作者用细致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副大山深处的乡村万象图。这些乡村故事虽然鸡毛蒜皮、司空见惯,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性的自然流露。老一辈人世世代代靠山吃山,一辈子没有迈开双腿走出大山领略外面的大世界,所以不要指望他们能有多大的世界观与格局。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对作者笔下刻画的老大、尤其是老二的形象就不会感到诧异,他们看惯了生老病死,即便是自己的父亲躺在病床上,内心里盘算的还是哪个更划算,是住院还是抬回老家。生与死不是当前考虑的重点重点是哪一种选择花钱更少。钱是说话办事的衡量标准。

  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作者以此为引子,枝枝蔓蔓描述乡村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却不少。这些事在旁人看起来小,在本人看来却是大事,甚至是影响个人一生的事。虽是东家长西家短,在作者笔下却演绎了一场场生动的农村大戏。乡村人的小精明、小心思、小计谋都在这些事情上表露无疑,他们的性格为人也都在这片山山水水中被洗净伪装,原来生而为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吝啬的老二在兄弟姐妹面前油盐不进,在女儿面前、在相好的面前却畏首畏尾一样。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书中人物究竟如何,读者自有判断。

  在这片山水之下,在这些故事之中,隐约响起一曲对山村沟壑之间乡情的挽歌。“我”们七兄妹之间的亲情纠葛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身在省城工作的“我”寄托着家人的厚望,实际上“我”并没有多大能量,也帮不上什么忙,反倒是身为村支书的大姐夫,在乡镇甚至到了县城也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面子与里子,乡情与亲情,城市与农村,在一桩桩家务事中被“陈列”出来。生而为人,什么才是自己生命的原?是割舍不掉的亲人,还是寄予希望的远方?通俗一点说,是钱还是情?哪一个才是支撑你生活下去的最终力量?

  作者是描写乡村故事的高手,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大家。书中人物的性格,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大姐夫在高经理初次进村遇阻时的“即兴演讲”,活脱脱地再现了一个农村能人形象。建设农村需要这种对农村人的脾性了解很透的人,需要这种在关键时刻稳得住场子、拿得住要害的人,但是,能人治村毕竟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大姐夫吃得开的背后,也隐隐约约唱响了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前奏。盛极而衰原是真理。

  这是一部信息量极大的书,这种极大的信息量并不仅仅体现在故事的字数上,更多体现在对乡村故事的描述上。邻里之间、亲人之间、生死之间究竟哪个更重要,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姐妹吗?在现实面前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已经被时代所瓦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本经之所以难念,主要还是物质的缺乏。分析七个兄弟姐妹之间之所以产生种种隔阂,无外乎是金钱的诱因在作祟。物质的缺乏稀释了亲情,疏远了家乡淡薄了思念,有的人活得麻木,有的人活得伤感,也有的人活得愤然。

  “故乡在我心里,就像一列奔跑的火车,车身已远去,只余下苍茫的汽笛和铁轨的震颤。”在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昔日的故乡已经变得遥远,传统的邻里乡情关系也逐渐淡化,生活在成事的现代人,回到父辈生活长大的故乡还能认得出几个儿时的玩伴,还能回忆起几段往曰日的时光?

  故人离去,故乡远去,谁会敲响这扇门,谁又会打开这扇门?门外是一个世界,门内又是个世界,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我们又该如何打开自己的心门,踏入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

  《谁在敲门》读后感(四):看门里门外的光景变幻,读世间百态的冷漠与温情

  

小人物与大时代,这样设定下的故事总是会让人产生一种欲语还休的震撼,明明心中被各种奇妙的感觉塞得满满当当,却依然觉得无法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形容词来讲述这个故事。

《谁在敲门》就是这样的一部史诗级作品,短短十几天的故事却让罗伟章写了将近七百页而无丝毫赘述之感,故事中的一些人物渺小得近乎于卑微,却也是让人读完之后最深受触动的存在,因为正是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人性之中最崇高的部分,让人感叹他们的善,也同情他们的苦,同时也会有一种“于心不忍”的感觉一直在心中回荡。

与此同时,罗伟章在《谁在敲门》中将人生中最难解的课题以最朴实的故事娓娓道出,父母与子女的真正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悄悄地老去,满头青丝不知在何时竟铺满霜华。有人觉得他们依然是那个最让人安心的依靠,也有人觉得他们已经成为肩上的负担和心中的压力,还有人该出的力该花的钱样样不少,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份安心,一如罗伟章在《谁在敲门》中写到的“我”,愿意为突发重病的父亲用贵重的好药来维持生命,心里真实的想法却是“我没看到父亲的希望,只看到自己的心安”。

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曾说;“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得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父母,迎接我们生命的起点,却无法陪伴我们走向生命终点。”

在《谁在敲门》的开端,一大家子操持张罗着给老父亲过生日,原本应该是欢欢喜喜的事情,却让人读出了一些压抑。罗伟章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把好手,几个小动作,或者来来回回的几句对白,人物的心之所想便呼之欲出,而父亲不受控制的几次流口水,也为后来的突然发病埋下了伏笔。

四儿三女,父亲最放不开手也放不下心的便是小儿子春晌,原本还觉得老人是不是过于偏心了,可越往后读越觉得,父亲对于春晌的偏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依赖,而春晌虽然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懒散不够上进,也不像哥哥姐姐们心里有主见,但其实他的“没主见”很多时候只是看破不说破,对于老父,也是真心实意地对待,他背起父亲时动作熟练又细心;病危的父亲流泪时,他会左手擦着父亲的泪水,右手抹着自己的眼睛;跟大哥二哥的疏离不同,他在医院陪着病重的父亲寸步不离,看到父亲从昏迷中醒来说要吃东西,他会一路小跑地去买饭,给父亲吃好的,自己吃剩的馊的……

然而在父亲做寿的时候,兄弟姐妹都欢聚一堂,却也各怀心思,父亲没有太多言语,看着孩子们笑,他便也跟着呵呵地笑,一个古稀老人,总是在渐渐远离这个世界,他的内心当中可能并不在意过什么生日,既麻烦又累人,但却也盼着那一天,因为对于每一个渐渐远离这个世界的老人来说,他生日的全部意义,就是提供一个机会,让儿孙团聚。

可是这些欢聚一堂的儿孙们,又有几个是真心愿意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呢?怕是即便有这个耐心,心里却还是有些莫名抵触的,就像罗伟章在书中写的那样:

“我们七姊妹,除了兄弟,几乎不再有人愿意单独跟父亲相处了。往深处说,不是不愿,是不能。父亲把我们养大,把自己变老,却让我们丧失了与他单独相处的能力。”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之中的一大遗憾,故事中的父亲在沙发边缘,蜷了一整天,越蜷越小,渐渐“变小”的他从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了依赖着儿女的“孩子”,他不愿在大女儿干净整洁的家里常住,凡事都小心翼翼怕给孩子添麻烦,让人看了心里实在心酸。

许家几个兄弟姐妹和孙辈们的形象和性格在罗伟章的笔下格外立体鲜活,通过对几个小人物的塑造,折射出世间百态众生之相,冷漠的背后也可能有真情,虚构的故事与现实的温度碰撞出震撼人心的历史厚重感,也让人从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中不由得深深思考关于亲情、关于生死、关于人性和道德、关于利益与得失的人生课题。

故事中父亲许成祥的葬礼上,大姐哭丧的一大段话让我几度哽咽,5岁便成了孤儿,走过坎坷卑微的前半生,又遭遇中年丧妻,含辛茹苦将七个儿女抚养长大……

这样的人生着实艰辛,他卑微得让心心疼,也崇高得让人感动,老父亲腰是弯的背却是直的,他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趁着还来得及,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正如罗伟章在书中所写:

每个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都以为父母不会死,直到死了,才真正明白没有人是铁打的江山,觉得自己还有好多孝心没尽,却没地方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