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锦集
《万物静默如谜》是一本由[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一):自留
如果不是年初为了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避免自己给自己构筑信息茧房,而在阅读挑战里加了“阅读一本诗集”的话,那我是无论如何不会读诗的。 开始阅读前我甚至难以想象读诗的乐趣在哪。 但我在读诗的过程里确实也得到了一些乐趣和感悟。 我现在觉得,读诗就像读者的思想和诗人的思想各是一个气球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二):放声读诗吧
需要多度几遍,而且是真的要出声读。才能读出诗的意境和深意。讲真的,刚开始因为是看了胡桑的《在众生中》先入为主吧,感觉陈黎这个版本有点不在我心里,都有了退书的想法,但因为书都拆了,出于道德,算了。最近为了练普通话,好,拿出来读!放声读,竟然爱不释手了,《乌托邦》竟然和我今天的油画超级搭。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三):再读
时隔一年,再次被封面和书名吸引,哄小朋友睡觉,或在划船机上边练边听,Siri平静到不近人情的声音,像画布上的留白反而给到更多的空间去想象,和辛波斯卡的诗一样,如那时的夏夜星空,深邃、广邈,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当我说“未来”这个词,
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 当我说“寂静”这个词,
我打破了它。 当我说“无”这个词,
我在无中生有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四):“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又拾起了读到一半的辛波斯卡,将近一年过去了,我可能真的有进步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五):万物静默如谜
“在我们这个喧哗的时代承认自己的缺点——至少在它们经过精美的包装之后——比认清自己的优点容易得多,因为优点藏得较为隐秘,而你自己也从未真正相信他们的价值。”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六):恐怖分子,我在注视
我在注视,注视着时间流逝,注视着人来车往,“彩排”的爆炸会如期上映。诗是很短的,生活中刹那的事情,在文字中变成了永恒!附录中解释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恐怖分子的批判和谴责,通过不断强调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往来突出危险降临时的紧张与压迫!如果诗人创造了一个即将发生恐怖爆炸的世界,那么每一位读者其实都处于恐怖分子的视角,平静的等待着时间的推移,注视着咖啡馆前人流的移动,然后爆炸发生!看不到泪水,听不到哭嚎,但是在读者的心里,有一份平静的震动。比起批判恐怖分子,诗人给了读者更多的角度去感受这一次爆炸。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七):关于《万物静默如谜》
诗基本都是关于自我的讲述,但隔着时间与空间,又隔着千山万水的语言,我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太理解,可能是我文学素养不够,有一些诗我不大读得来。最爱的就是她说的那句:“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这一句是《种种可能》这一首里的一句。
还有一首很爱的《失物招领处的谈话》
“ 我在北上的途中遗失了几位女神,在西行途中遗失了一些男神。”
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诗我读来感到了扑面而来的少年时光和一闪而过的成长足迹。好像一句话就看到了许多秘而不宣的心思和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故事走向。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八):阅读辛波斯卡
我看着猫头鹰发呆, 一首诗比一本书更适合做墓志铭, ——远好于一个单词—— 但逊于两句话。 任何时刻都是动听的, 她诉说,用窗框、雕像、 然后是统计学; 任何事物都是诗意的, 卖掉招商银行,换来贵州茅台。 周五交的任务周四就能完成, 直到周三挤来新的, 然后才窃喜 ——午休用来读诗。 可如果没有繁碌, 就更没午休可以阅读。 一百八十, 不,一百四十五, 那是她的一生; 一本书,一首诗, 我用不弱于宙斯的神性哀勉。 一张桌子, 方方正正, 围了五把椅子, 坐了四个人, 谈论着,吟咏着,爱着,恨着, 交流着却没有交流, 蝉叫着却不知道。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九):读你
翻译外国诗人的作品,在我看来,是难度极大的二度创作。
下面这段辛波斯卡的诗歌,变成中文,是这样的:
玫瑰是红的
紫罗兰是蓝的
糖是甜的
你也是
而原版,是这样的:
Roses are red
Violets are blue
ugar is sweet
And so are you
嗯,中英文都很简单。但是越短的文字,越难驾驭。你试着读出声来,比较一下,就会感觉到有那么一点点不同。韵脚、起伏,节奏、以及灵动……
继续读诗,读不懂也读。就像美好又莫测的人,我不求懂你,只愿能默默欣赏你。
《万物静默如谜》读后感(十):有些人喜欢诗,仿佛抓住了救命的栏杆
王冠的寿命比头长。
手输给了手套。
右脚的鞋打败了右脚。
--- 《博物馆》
辛波斯卡写诗以“物”独特的视角,冰冷的展品似乎有了温度。
辛波斯卡是懂得诗和生命的况味的,当她这样说:
“我偏爱混乱的地狱,胜过秩序井然的地狱。”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