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丁玲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丁玲传》读后感精选

2022-04-14 03:31: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丁玲传》读后感精选

  《丁玲传》是一本由李向东 / 王增如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8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丁玲传》读后感(一):毛泽东欣赏的女作家 ----丁玲

  《丁玲传》读后感(二):读丁玲传杂感

  本书是丁玲最后一任秘书参与写作。

  我只看了下半部。

  如果丁玲曾经背叛革命,四十年代初就不应吸收她加入革命阵营,所以,对她的反革命指控是莫须有的。

  丁玲亲口说,希望回到党的队伍,做党的驯服工具。这对于独立的知识分子,未免太讽刺。

  复出后的丁玲,仍希望领导文坛。无奈大势已去,年轻一辈并不认同她对于革命文学的想法。

  在图书馆翻了丁玲的作品,不忍卒读。她作品的地位,无法与巴金、曹禺、萧红相比。她的作品,总是概念先行,人物不鲜活,语言也差。难怪她很赞许《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认为史铁生写陕北的情感浓度要高于她。

  她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在下放农场岁月中,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认认真真地劳动、奉献;并且复出后也没有由于个人的境遇而抱怨。

  《丁玲传》读后感(三):我读丁玲

  用大半个多月时间读完700多页《丁玲传》,也是今年阅读中最厚重的作品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去回望这样一位女作家的一生,她人生的101个片段,自是有其理由的。 王蒙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中曾写道:“她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简单。我早已说过写过,在全国掀起张爱玲热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人们没有纪念和谈论丁玲而悲伤不平。我愿意愚蠢地和冒昧地以一个后辈作家和曾经是丁玲忠实读者的身份,怀着对天人相隔的一个大作家的难以释然的怀念和敬意为丁玲长歌当哭。”不讨论作品,单看丁玲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丁玲的人生无疑更复杂,更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她与今天的我们联系更紧密。如果张爱玲是在天上,以上帝之眼观照人间,那丁玲就是在土里,满腔热诚投入生活与群众。 丁玲的家世同张爱玲的家世相仿,都是旧式官僚家族,少年时代都遭遇家道中落,而多看人白眼才让两位天才女作家如此敏锐,相比之下张爱玲的家庭更靠近权力核心,文化失落感更强;二人最大的区别或许是母亲的影响,张爱玲少年时代母爱缺失,母亲留洋西化,她则对母亲反叛,在文艺感情上更靠近上父亲手中红楼梦;丁玲的母亲思想进步,亲近左翼思想,丁玲受母亲影响也关心社会、国家、民族问题。两位女作家后来的不同际遇,也正是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明的缩影,一者向往安稳甘为临水照花,一者追求革命飞蛾扑火。两人都是很年轻时就以作品迅速引起文坛关注,丁玲在胡也频、冯雪峰、瞿秋白等人的引导下走向革命,走向延安;张爱玲在解放后参加文代会后看到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直言这是忍受不了了,先去香港后至美国,她远离了革命。 丁玲在延安经历整风运动,经历知识分子改造,解放后官至副部级,从反右到文革,经历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曾经历的苦难与挫折,改革开放后在文化界继续发挥影响力。本书作者写到,“丁玲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中,有三个鲜明特点:孤独,骄傲,反抗。它们源自于她幼年丧父,寄人篱下,小小年纪就体尝到世态炎凉的经历;源自于母亲及向警予身上坚强与自立的做人准则;源自于她敏感于聪慧的天生禀赋。孤独,骄傲,反抗,这是“飞蛾扑火“的原动力,也包含着为革命所不容的所谓个人主义内质。它贯穿丁玲一声,是她大起大落处境遭遇的主观内在原因。” 南京被拘禁是丁玲一生悲剧的根源,她的这一历史问题被周扬反复利用和打压。丁玲受困蛰居南京的地方是南京中山门外的苜蓿园,彼时丁玲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所软禁,而她的这段历史在此后历次审干中被反复拎出来审查。她从20多年来的遭遇中总结出一个经验:个人的政治命运掌握在权势者口中,一句话能置你于死地,一句话也能救你于苦海。 丁玲是复杂的,这里面有她跌宕起伏一生的经历,有文学与政治复杂的关系,有知识分子介入现实政治的心路历程,读丁玲就是读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

  《丁玲传》读后感(四):我眼中的丁玲

  作为一个文盲,我是在好友的要求的下才看了这套书。从书写角度来看,两位作者对待丁玲的态度还是较为公平的,尤其是王增如曾是丁玲老年时期的秘书,能够做到不过分渲染主角形象,还是值得一看的。从丁玲本身来谈,丁玲对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90后来说,丁玲的本身知名度是较为尴尬的,她的作品远不同时期的人的作品普及程度广,比如周扬一直推捧的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因为课本有收录)。 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却是最早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金,在国内也主编杂志并在建国后出任作协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丁玲不论是在文学还是政治上的地位远不是他人能及的。

  纵观书中丁玲的一生,我认为丁玲是被文学选中的人,是被政治选中的人,是被那一段历史选中的。丁玲一直说自己的身上有着小资产阶级的影子,我更觉得那是丁玲骨子里的傲气,是她与生俱来的。这种傲气是别人羡慕又嫉妒的,丁玲的傲气是建立她才气的基础上更惹人怨羡。从小的深厚的文学积累使得丁玲在求学期间,有着格外引人注目的一面,在同学眼中她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老师眼中她的知识已经非常深厚。她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便把兴趣转到文学上,去电影拍摄现场发现演员如同站街的一般厚厚的脂粉气她便回来写字谋生,与胡也频同居后保持着柏拉图性的观念,喜欢上雪峰便把《不算情书》公开于众。她勇敢、果断、大气。

  丁玲的一生有三段婚姻,四段感情。胡也频死后,她没有与雪峰走到一起,反倒和一个没有激情没有矛盾,就好像他不在一样的冯达在了一起,可见丁玲当时对于爱情是一种温和的态度,不束缚相处舒服便好。冯达的变节以及在南京的经历成了丁玲后半生的“污点”。这短短的时光竟折磨了丁玲近40年,可气,可悲,可怜。

  丁玲是20世纪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她的文学作品留下的太少,因为她奉献给了党。她本可以留在南京、上海或是去香港台湾,但她主动的奔赴延安,主动的去深入基层。在动荡的几年中,有饱受磨难,何时能创作呢。丁玲留下的作品是时代结晶,她也是值得尊敬的文学作者。

  (这篇文章写的很幼稚,但在我看书的时候便已经决定了一定要写一份感想,很多东西还可以深入。由于明天一早离京回家,就先匆匆写上一份,日后在待补充。)

  《丁玲传》读后感(五):飞蛾扑火,依然故我

  在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的谱系中,丁玲是非常特别的存在。张爱玲早已成为文艺青年的基本素养,萧红也因一部《黄金时代》重回大众视野。论文学成就、传奇经历,丁玲并不逊色于这两位,但却仿佛已沉寂了多年。

  丁玲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解放后历任文化高官,执掌新中国文艺战线,一生几次沉浮都与文艺斗争与政治运动息息相关。这些经历使得她与同时代或远离政治或避走他乡的作家区别开来,但真正有别于人的,是她一生对信仰的追求和她性情的明朗向上。

  这部《丁玲传》由李向东和王增如合著,后者是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全书引用了书信、文件、讲话等第一手资料,有许多前所未闻的新鲜史料。这些材料构成了传记坚实的筋骨。而传记作者因与传主有足够密切的接触,熟悉其性情,这便赋予传记鲜活的血肉。

  一部优秀的传记,除了筋骨与血肉俱备,还应该要勾勒出传主的灵魂。作者要与传主心意相通,深入他(她)的所思所想,理解他(她)的所做作为,是真正的知己。也只有同等的见识和体认,才能读懂并写活一个灵魂。这是优秀传记的不二法则。于是我们有了胡适“完全了解、真正喜欢”的《苏东坡传》,也有了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里的那句“世间再无张居正”。《丁玲传》被丁玲的亲友认为写得“像丁玲”,这正是得到了传主的神韵,也是一本传记能得到的至高评价。

  丁玲对信仰的追求如飞蛾扑火般执着,历经磨难、凌辱,一次次被打倒,一次次申诉无门而终不悔。在后革命时代,在反思、解构的语境下,以一种轻飘的态度去认识革命,或者因为个人际遇的不幸而控诉、怨恨,这是容易的。但丁玲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革命,始终是“鼓起余勇,竭力挣扎”。传记作者也因此没有刻意渲染苦难,无论在北大荒的流放岁月,还是太行山下的蛰居,在孤寂沉郁的底色上,总是跳出“亮堂堂的,热呼呼的”片段。面对苦难,全书“哀而不伤”的基调,正是丁玲强韧健朗的性情的体现。

  这种强韧健朗,在于丁玲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真正与人民走到一起,抛弃个人的痛苦哀怨,永远想着国家与民众的命运。而她作为女性,从没有女性悲观的气质和弱者的宿命。沈从文在《记丁玲》里形容丁玲是“十围的松树,百尺的楠木,”并且应该“在大气中严寒酷暑里长养”。没有这样强韧明朗的性情,丁玲不会选择革命,也不会终生追求革命。革命与性情是这样相辅相成的,如此才成为独一无二的丁玲。

  丁玲的一生都处在革命的中心,而无论在炙手可热还是下放流放中,她都不曾放下写作,始终“对创作有刻骨的相思”。然而造化弄人,在创作的盛年被耽误了整整二十年。这二十年不仅是丁玲个人文学生命的巨大空白,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巨大断片。由此,在丁玲身上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与革命之间复杂与纠结的关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在本书前言中这样分析道:“纵使没有‘文以载道’的传统,现代中国革命仍然会动用文艺为它服务的,因为那是它可以运用的为数不多的现代资源之一……历史的真实是,革命和革命文学都是现代中国的现实逼出来的。”深入解读丁玲,应当可以矫正我们在当下语境中对中国革命漫画式的、二元对立的简单理解,同时也是深入了解中共党史和现代文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这部传记的另一个特点是用丁玲的生平来阐释她的作品。一个作家在构思与写作时,必然带入当下的境遇与心态,丁玲各个时期写作风格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彼时思潮与文艺方向的影响。而传记对丁玲与同志、朋友的交往或交恶,也都放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处境中,设身处地加以考究。所谓知人论世,论世知人,正是本书在写作中所遵循的重要法则。这种“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的平实态度,相信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得到写作和人生的启示。

  1979年底,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丁玲在自己的肖像上题字“依然故我”。这正是丁玲的骄傲,也是她一生的写照。归根到底,一部传记之所以优秀,是在于传主生命的丰盈。在张爱玲成为经典,在重新发现了萧红之后,我们绝不应该忘记丁玲。

  (载《北京青年报》2016-9-2 书评坊 题名“我们绝不应该忘记丁玲”)

  《丁玲传》读后感(六):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彼女は革命家

  文:何思齐

《黄金时代》剧照。图源:豆瓣

  初识丁玲是在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里。电影里丁玲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伸出手欢迎萧红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那个时候的丁玲在我的印象里是个女战士,然而当时并不十分了解她。

  直至今日,我读过的丁玲作品也不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频与革命》《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感想》,对她的了解大部分来自李向东和王增如的《丁玲传》。

  丁玲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和历经坎坷。看她的传记就像在跟一位朋友聊天,她把迷茫、转变、爱情、革命统统说给你听,她没有循规蹈矩度过无聊的一生,也没有选择一条完全看不到未来的道路。

  一

  从最初在上海认识瞿秋白到在延安见到毛泽东,丁玲实现了从一个“被恋爱苦着”的知识分子到“如何写好工农兵的”战士的蜕变。与大多数青年人一样,丁玲在寻路,在不断地转变。她初到上海就结识了共产党员,后又当面膜拜过鲁迅,更是见过白色恐怖,进过国民党的监狱,最后终于去了延安,使革命的“写作”成了可能。纵观丁玲的一生,归结到一点,即她是要革命的。

  丁玲像瞎子摸鱼一样寻找出路,却没有得到结果,还与共产党失之交臂。其中缘由,她回忆说:“首先,共产党当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弱小组织,共产主义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当时各种学说流派很多,冰之就曾参加过无政府主义组织的活动,我的朋友周敦祜(女),她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给我们拿过小册子看,我觉得他们很自由。那时有人说我和王剑虹有无政府主义思想。我们不参加共产党,也不参加青年团,那个组织也不是,我们不想要人管,只想自由自在。在迷茫中探索人生道路。”

  多年以后在北京,她却怀念起那些共产党员了。但是一个也找不到了。从那时起,丁玲又开始写起了小说。她的小说充满了个人孤独灵魂的倔强挣扎和对社会的鄙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便是她那时的作品。她自己说过:“我那时为什么写小说,我以为是因为寂寞,对社会不满,自己生活无出路,有许多话要说出来,却找不到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了笔,要代替自己给这社会一个分析。”而时至今日,青年人再一次感到了孤独和迷茫,想必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谁又不是呢?

  二

  与胡也频在一起的日子里,丁玲对革命愈加着迷。丁玲在《也频与革命》里回忆胡也频时写到:“回溯他的一生,想到他的勇猛,他的坚强,他的热情,他的忘我,他是充满了力量的人生啊,他找了一生,冲撞了一生,他受过多少艰难,好容易他找到了真理,他成了一个共产党员他走上了光明大道。”胡也频的进步促使了丁玲也在不断进步。丁玲说也频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他知道了,认识了,就身体力行,勇敢的冲上去。也频没有许多知识分子夸夸其谈、轻视实践的通病,只要革命需要,他就愿意当马前卒,冲锋陷阵。”革命就是如此的简单有趣,远比坐在书桌上幻想日常精彩得多。

丁玲与胡也频

  郑振铎曾经说过:“凡是认识也频的人,没有一个曾会想到他的死会是那样的一个英雄的死。”胡也频被捕得时候丁玲直接或间接找了蔡元培、邵力子,甚至陈立夫。但是因为蒋介石直接过问,这些努力最后都石沉大海。据说当时沈从文见了陈立夫,回去告诉丁玲:“陈立夫把这案情看得非常重大,但他说如果胡也频能答应出来以后住在南京,或许可以想想办法。”“这是办不到的,也频决不会同意,他宁肯坐牢,死,也不会在有条件底得到自由。我也不愿意他这样。”这是丁玲的回应。两年以后被捕的她更是同样如此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1931年2月7日夜半,用机枪扫射,“左联五烈士”集体被枪杀于龙华司令部内之荒地上,尸体就地掩埋,不留痕迹。据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居民当时从楼窗目睹者说,临行时,他们从监门口起高呼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震四邻,直至枪声止而喊声才息。

  胡也频的牺牲使丁玲陷入了悲痛。但是丁玲没有吓到,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她拿起了笔,她要抒这巨大的苦痛。《一天》是胡也频去世后丁玲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写出了革命的艰难和革命者面临的困难。刚刚离开大学的21岁青年陆祥,住到沪西工人区去发动工人,这里的场景不再是《一九三〇年春上海》拥挤混乱而嘈杂的书房、客厅、商场、咖啡馆、电影院,而是拥挤混乱而嘈杂的工人居民区,陆祥的工作,也完全不同于若泉、望微那种飞行集会滔滔演讲轰轰烈烈的模式,而是深入下去,工人区的“种种生活于他实在不习惯”,工人不信任他,不欢迎他,辱骂甚至驱赶他,而他“为了一种自觉,一种信仰,”并不气馁。小说结尾,陆祥决定“写出这时期的一段困难的工作,而尤其应该表现出的,是一种困难之中应有的,不退缩、不幻灭的精神”。而后参与左联工作,继而主编《北斗》,这一次,丁玲已经开始接受“组织”分派的工作,因而也是丁玲走出书斋投入实际工作的转折。她在晚年曾经说过:“1931年之前,我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32年丁玲加入了共产党。

  三

  革命的第二天是知识分子喜欢谈的事情,他们总是想着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早晨醒来之后应该做些什么。可是我看来看去,却没有看到他们如何走到第二天。在一个资本主义的大山面前,是在山的旁边几个人凿开一个洞在里面生活呢?还是一群人把山移走呢?在延安,丁玲看到了后者。“尽是些鸡毛蒜皮的:这里缺一个理发师;那里有一个战士的老婆来了,要找一间房子住;那里又要毛驴,去拖柴禾……”从认识社会到批判社会再到融入这个社会改造这个社会,这就是延安共产党人的革命生活。

延安时期的丁玲

  丁玲因为之前跟知识分子打交道多,初到延安一时还不能融入他们的生活,她还是喜欢跟知识分子待在一起。但是延安又给丁玲提供了改造自己、追求进步的环境。当时延安物资紧缺,中央开大会的时候毛泽东就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在马列学院读书的丁玲也加入了开荒的队伍。她给楼适夷的信里说:“适夷,这真伟大,每天队伍出去,站在荒山上,可是回来时,就多成了被开垦的处女地,踏着那些翻开了的泥土,真有说不出的味。两个星期开了一千的多亩地,而我们还不停止工作和学习呢。”丁玲主动捡重活干,有意识的锻炼自己,而劳动也改变着丁玲。20世纪50年代初,她总结那段经历说,劳动“对我是新鲜的事,我从这里得到锻炼,得到愉快。当时也确有过一点比较深刻的回忆,而且深深的感到,幸而我有过那么一段生活,劳动和艰苦,洗刷掉我多少旧的感情,而使我生长了新的习惯。这种内部的、细致的,而又反映在对一切事物上的变化,只有我自己体会得到。当然这不能全盘归之于劳动,但劳动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丁玲传》读后感(七):起伏

  

笔记

1932年入党;1933年被捕,要命的条子“回家养母,不参加社会活动”“未经什么审讯”;1940年中组部《审查丁玲同志被捕被禁经过的结论》;1943年延安整风运动;1955年“丁陈反党小集团”;1957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整风运动被划右派;1958年被开除党籍;1970年入秦城监狱;1975年出狱,《对叛徒丁玲的审查结论》;1978年摘帽;1979年恢复党籍;1984年,中组部9号文件《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对条子的定性“只是为了应付敌人,表示对革命消沉态度,没有污蔑党、泄露党的秘密和向敌自首的言词”。

  萧红生平勉强可以用三个小时的影片讲述,丁玲的八十多年就必须改连续剧了。时间长、人物多、故事繁杂,外加不可描述因素以及50年保密期,有生之年怕是无法观看到作品问世。短时期内也不会有更好的丁玲传记版本了,可以言说的内容大概都在此书中,若要详细了解可按注释文献求索。

  丁玲的一生可谓真传奇,从书中随意取一人物即可讲上一长段故事,人脉关系吓人。无怪乎有研究者将其一分为二为文学的丁玲和政治的丁玲,虽然二者本是一个整体。这种二元性有时是对立的,她因此尝尽苦果。毛曾言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即使丁毛关系曾在延安有过“蜜月期”,待到他感觉到她的“反动”气息时依旧冷冰无情。伴君如伴虎,作为体制内作家TOP仍免不了被咬,被“左派”“右派”“反党”。虽然前有任弼时后有王震胡耀邦等施与关爱,仍然四次被整、劳改十二年、入狱五年、脱党二十年。二元整合之路是如此步履维艰。

  情感上,胡也频牺牲留了个儿子,冯达叛变留了个女儿,冯雪峰有妻子留了惦念,还好还有陈明这个“小弟弟”“保护神”。

  因萧红而结识丁玲。此前替萧红羡慕丁玲,现在丢了那个那个念头。以萧红性格应该难以承受丁玲的起伏经历,萧黛玉太过多愁善感。至于萧红的淡视革命姑且不表。

  秦城监狱的五年是一片空白,若非有内幕便是很吓人。微博见一讲述日本女子监狱的纪录片,但我没点击,更想了解我国的监狱,从一般监狱到秦城监狱。

  书的内容太丰富,读时感想颇多,读完有点懵,笔记暂时就酱紫。总之,丁玲的一生很传奇、起伏、闪眼。

  丁玲与杨开慧、戴望舒等同学过。江青支持桑干河的出版。丁玲与萨特、蒋勋、胡(读过桑干河)来往过。

  150“刘群仙”应为“刘群先”。P406“飞抵”应为“抵达”?乘坐的是火车。

人物

  丁玲(1904.10.12-1986.3.4),生于湖南常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蒋冰姿(父亲起,未用过)、蒋伟(母亲起)、蒋玮(自己起)、冰之、丁冰之、丁玲,笔名小菡、晓菡等。

  祖父:蒋定礼(1844-1879)。父亲:蒋保黔(1876-1908)。

  外祖父:余泽春(?-1897)。母亲:余曼贞(1878-1953),蒋胜眉、慕唐。

  姐姐:(1901-)早夭。弟弟:蒋宗大(1908-1918),遗腹子。

  儿子:蒋祖林(1930-),父亲胡也频、胡崇轩(1903-1931)。女儿:蒋祖慧(1934-),父亲冯达(约1908-1990)。

  陈明、陈芝祥(1917-),前妻席平。

敏感免疫

目录

  1、飞出湖湘,1904-1928,0-24岁。安福蒋家;常德余府;周南女中;平民女校;上海大学;1924在北京;梦珂与莎菲。

  2、上海:文学与革命的起点,1928-1932,24-28岁。西子湖畔;从《红与黑》到《红黑》;也频就义;主编《北斗》;“我是被恋爱苦着”。

  3、南京:不堪回首,1932-1936,28-32岁。被捕;“悲剧中的人物”冯达;要命的条子;苜蓿园;振翅欲飞。

  4、陕北十年:蜕变,1936-1945,32-41岁。冯海伯医生的牙科诊所;在保安;北上与南下;进延安;组建西战团;在山西;在马列学院读太平书;与陈明热恋;边区文协;文艺月会;贞贞和陆萍;《解放日报》;《“三八节”有感》;文艺座谈会前后;最难捱的一年;新的写作风格;如何写好工农兵。

  5、桑干河畔,1945-1949,41-45岁。在张家口;雪峰的一封信;《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扬讳莫如深;从西柏坡得到支持;第一次出国;在沈阳。

  6、京城十年:从辉煌到屈辱,1949-1958,45-54岁。筹备文代会;《文艺报》;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宣部文艺处长;多福巷的欢笑;意外之喜;我对创作有刻骨的构思;疗养;《在严寒的日子里》;无锡与万方楼;丁玲与胡风;厄运;1956:申辩;《我对周扬同志的意见》;历史问题结论;1957之一:春雨润心;1957之二:狂风折干;毛泽东这样说到丁玲。

  7、风雪人间,1958-1970,54-66岁。茫茫世界何处去;去北大荒;王震说:你的问题我负责到底;周扬说:你们可以回北京;“丁大娘”;“老不死”。

  *、秦城监狱,1970-1975,66-71岁。

  8、太行山下,1975-1979,71-75岁。嶂头村;一部“春秋”乐晚年;新居,新友;曙光乍现;一切消息杳然;决战12月。

  9、北京,我回来了,1979-1983,75-79岁。乳腺癌手术推迟一年;难产的复查结论;又见周扬;友人们的问候;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文学》上亮相;争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分;四次文代会;批《记丁玲》;庐山疗养;“不合时宜”的文艺观;鼓浪屿;重访北大荒;爱荷华;《访美散记》;列席十二大;探关露;60年后回故乡;密特朗总统的客人。

  10、办《中国》,1983-1986,79-82岁。两部回忆录;会会“小海碰子”;中组部九号文件;“我又有一点落在五七年的情况中了”;三把火;“民办公助”行不通;《读“夜读抄”想到的》;四次作代会;祸起萧墙;情系《中国》;在医院中。

摘抄

  “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框。”“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所至。”

  “那时有人说我和王剑虹存无政府主义思想。我们不参加gcd,也不参加青年团,哪个组织也不是,我们不想要人管,只想自由自在。”/“我看不惯当时我接触到的个别gcdy的浮夸言行,我还不愿意加入gcd。”/“我觉得gcdy是好的。但有一件东西,我不想要,就是党组织的铁的纪律。”

  (1927)那时去日本很容易,买张船票就可以走,不须护照、签证。

  “像莎菲这样的女人还是比较多,她们思想解放了,看不起社会,新的东西又没学到手,在黑暗中嘛”,小说“所要表现的就是处在那样的时代里面这样一些人的苦闷。”

  “(沈从文)向来胆小,怕受牵连,自是不必责怪的。”

  (李达,1936:)以后无论如何不要在搞政治了,不要找党了。专门从事写作。

  毛泽东《临江仙》: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珑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当一个伟大任务站在你面前的时候,应该忘却自己的渺小。”(西战团,1937)

  “这样的生活比起写作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我喜欢这样紧张的生活。”(西战团)

  (陈明)和席平的结合伤害了丁玲,现在又要不惜伤害席平,而与丁玲结合。(1942)

  “延安作风就是会多。”/创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深入生活些,深入生活更长久些,忘记自己是特殊的人(作家)”。

  《安娜·卡列尼娜》《活尸》……

  (张凤珠:)丁玲一生最感念的,在文艺界是叶圣陶,在党内是任弼时。

  “贞贞比陆萍更寂寞,更傲岸,更强悍。”/“我们写人物常常摆脱不了自己的经历。”/贞贞是最贴近作者自己的。/“霞村”批判了村民的蒙昧落后,“医院”则批判了革命队伍中的自私和冷漠。

  “(萧红)对生活很敏感”,但是“她这个人的政治性太少,和革命者离得远远的。”

  萧军讲话的意思说作家要有自由,作家是独立的,鲁迅在广州就不受哪一个党哪一个组织的指挥。/本来毛泽东对萧军颇有好感。但是渐渐对他的狂妄自大产生反感。/萧军是唯一敢于公开站出来为王实味鸣不平的。

  “文艺应该服从于政治。”(1942)

  丁玲初期写作风格,偏欧化,一是长句子多倒装句多,二是侧重心理分析心理描写。/“老百姓的语言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不咬文嚼字,不装腔作势。”

  “在我的经验中,……,那些强奸妇女、无恶不作的恶霸地主,是不大多见的。”

  她的小说起源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而非政治宣传的需要。

  “我是想用故事来烘托人物,不是用心理分析来写人物了。”

  “我想当村长或支部书记,比写文章有兴趣了。”(1948)

  (毛:)丁玲是个好同志,就是少一点基层锻炼,有机会当上几年县委书记,就更好了。(1948)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

  丁玲善于言辞,讲起话来畅如流水,而且很有煽动性。性格刚毅果断很有魄力的女中强人,少了些女性的柔和。

  (沈从文,1949.3,北大大字报)用剃刀划破脖颈,割伤两腕脉管,又喝了煤油,抢救后转入精神病院疗养。/外来的政治压力成了掩饰内在家庭情感危机的恰当说法。(张兆和,小姨子)

  “我有一个丈夫,还有一个爱人,我的丈夫是工作,我的爱人是写作,我总是想着我的爱人,觉得我不能恋爱自由。”

  “典型人物是从生活中来的,作家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没有许多自己从生活中得来的人物”,必然概念化。

  (胡风、丁玲案,1955.7)田间跳什刹海后海自杀未遂。/(田间:)“丁玲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周恩来:)审查丁玲的专案小组和谈话,提议周扬不要参加。

  查实的就是一个条子,就是丁玲同冯达生了一个孩子。关键在于如何定性。

  “1958年把我的党籍开除了,那是我最难受的时候。”

  “作者在书中提到胡也频和我与革命的关系时,毫无顾忌,信笔编撰。”“我从来不同沈从文谈政治,我向来忍受不了他对革命的讽刺。”(谈沈从文《记丁玲》)

  “(电影《庐山恋》)不好,没意思。可惜了两位青年演员。这样脱离生活基础的恋爱故事,何必花这么多钱。浪费胶卷,浪费了庐山风景。”(1980)

  “一个大的运动,一个大革命的进程中,总会有某些人吃了一些苦头,某些人占了一点便宜。”“把这些作为革命,特别是革命前进中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去看,就没什么愤愤不平,就没什么可埋怨的了。”(1975)

  “(美国)这里有一切,这里没有我。但又像一切都没有,唯独只有我。”“我在这里只是一个偶然的、匆忙的过客。”

  关露吞服安眠药自杀。(病患且生活困难,1982.12)

  胡耀邦讲了:丁玲的历史结论,应该坚持1940年中组部的结论。(1979)

  《围城》艺术性较差,只是思想性较强。(丁玲,1985)

  “世界上没有可怕的事,可怕的是自己拿不出力量来。”(医院中,1985)

  “你们大家高兴吧,我肯定能成佛。”(1986年除夕)

  “雪峰就是这个时候死的。”(1986年正月初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