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摘抄

2021-05-10 04:49: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摘抄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是一本由扎克•易卜拉欣 / 杰夫•盖尔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一):让人揪心却又庆幸,同时也怀抱希望

  20191220: 短短的一本书读来却很揪心,甚至有些反胃与不适,就像最后那位女特工所说的,她一直担心扎克在成长过程中过的怎样。放弃仇恨、选择宽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没有人教导过他,但他天性中的怜悯的一面不愿意再让别人受到同样的伤害,同时走出狭隘的世界,去经历各种不同的人,也同样让他看到恐怖主义错误的一面。很庆幸扎克能走出来,并勇敢的面对、承认自己的身份,可是还有多少相同经历家庭的孩子或许一生都要生活在恐怖之中。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特别是有相同经历的孩子。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二):真正的世界要自己去体验 才懂得

  本书讲述的是他自己。父亲收养的女孩反过来诬陷他。又因为自己因病无法养家,自尊心深受打击,被教会组织挑拨变成了报复社会的恐怖分子。母亲再嫁,继父家庭暴力,主人公从小被殴打,本是生长在一个充满仇恨的家庭里,他深知仇恨的滋味却选择放弃仇恨,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

  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仇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是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只要放下。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真正的世界要自己去体验才知道是什么样子。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三):我不喜欢扎克

  关于[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扎克的父亲塞伊德·诺塞尔,是一名激进派的穆斯林,一名恐怖分子,他射杀了犹太防卫联盟的创办者梅厄·卡赫纳,又参与策划了美国世贸中心爆炸案。

  有这样的一位父亲,让扎克母子四人的生活,彻底毁去,让他仇恨着周围的一切。但渐渐的,他意识到宗教教义里的偏见,以及这样的偏见所带来的仇恨,于是,他放弃了宗教信仰,也停止了仇恨,以和平主义者自称。

  可是,扎克呀,你可知道,在你四处演讲者自己的和平观点的同时,你对你父亲的仇恨,却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的。你为何不尝试着和他沟通,也洗去他的那些偏见呢?你为何执意要逃离他,甚至厌恶着自己身体里流着他的血液?你可知道,当你父亲再次问你那两个贯有问题,你却咆哮着让他不要再同你联系时,我所感觉到的,是一个父亲的悲凉?

  你宣扬着爱,可你却仇恨着身边,最该被你爱的人。

  也许是我太假圣母了吧,可当我看到扉页上,扎克的姓氏落得是“易卜拉欣”,而不是“诺塞尔”时,只觉得讽刺。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四):其实作者是只逗比和吃货

  昨晚一个半小时一口气读完《我的父亲是恐怖分子》。推荐。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他人灌输的偏见无法战胜个人对真实世界的经验。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非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作者的父亲开枪谋杀了犹太人拉比,又在狱中参与策划了对双子塔的恐怖袭击。作者的母亲是美国本土白人,由天主教改信伊斯兰教成为虔诚的穆斯林。作者生下来就被培养成穆斯林,现在他成了无神论者。我想到的是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

  在白人中,他被当成少数族裔;在少数族裔中,他被当成白人。尴尬的身份让他小时候饱受欺凌。

  作者说,十八岁那年在游乐园做暑期工,让他逃离了继父的魔爪,重拾欢乐。“我终于,有机会按自己的方式,来探寻生活——我的父亲被关在里面,而我的继父被关在了外面。”我想到的却是,经济独立带来人格独立。

  另外,作者小时候,在穆斯林学校,一个同学的父亲知道他父亲谋杀了拉比,每次见到他都要塞给他至少10美元,所以他总是故意遇见那个同学的父亲——书中很多地方证明,作者本人有点像《火星救援》的主角,是一只逗比。

  最后,我也说的是,作者念念不忘犹太人的土豆馅油炸点心,还有软曲奇、羊肉汤泡饭等等——证明他是个十足的吃货。——看得我大半夜更饿了!摔!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五):无题

  这本售价36元的书其实没几页纸,故事也没我想象中那么精彩。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一个生长在穆斯林家庭的男孩子如何认清父亲是恐怖分子的事实,并逐步解开心结理解这个世界的故事。篇幅虽然不长,不过书中关于种族、宗教和恐怖主义的讨论在近年来可是个热门话题。

  从2001年的9.11事件到2017年伦敦体育馆自杀式爆炸案,21世纪恐怖分子仿佛一个梦魇一般萦绕在西方人的脑袋里阴魂不散。但是恐怖分子真的只是因为宗教偏见而孕育出来的畸形产物吗?恐怕有点良心的人都不会这样认为吧。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恐怖分子的猖獗和西方人的中东政策脱不了关系吧?!是谁在中东制造混乱挑拨离间这个大家应该也都很清楚吧。然而西方政客的所作所为需要无辜的西方老百姓买单,这点是最让人难受的。

  可能有点扯偏了,还是回到这本书来谈谈吧。作者扎克先生能从父亲及继父的仇恨和偏见中找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还是很让人敬佩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是坏榜样,那么孩子也学坏的几率是很高的,作者是怎么摆脱父辈的阴影从而找对正确的人生观,其实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描绘很多,怕是作者自己也不愿再回首的缘故吧。

  现在的ISSI如此猖獗,整个西方世界都将笼罩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下。所以现在想想祖国,是不是觉得特别安全了呢?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六):你永远具有选择的权利

  “你永远具有选择的权利”这是此书的副标题,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内心积极健康的人(作者的父亲)是如何在经历一系列连锁事件后走上恐怖袭击的道路,被一个暂时收养的美国女孩控告强奸,被孤立被排斥,内心和身体每况愈下,在伊斯兰教强烈的偏见熏陶下执着的相信只有加入圣战才是唯一出路。

  而作者扎克•易朴拉辛童年搬家20余次,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他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工作进入真实的人群,感受到爱与关心,才逐渐摆脱掉他父亲以及他父亲周边人群从小给他灌输的人性偏见论,没有走上“子承父业”之路。

  这本书还让我想起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讲述的是他当年如何活着走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会走入奥斯维辛的人数很少,但极少人能活着走出奥斯维辛集中营。它需要一个人具备极强的生存信念!还是那句话“你永远具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作为现代人,已经很难有机会遭遇上述两位作者那种极端的恐怖经历,但人活着总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当面临挑战时,你选择打还是逃呢?这是古人在狩猎时代就具备的直观的生存本能,当初只能二选一。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句:冷静下来,好好观察一下、思考一下什么是更好的选择?除开生存本能、除开情绪制约,我们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是的,我始终相信,一定有更好的选择!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七):偏见和仇恨挡不住爱与和平的阳光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去理解一个我们很少来往、毫不熟悉、难以理解的世界。

  穆斯林。

  在我的幼年回忆里,这个民族和它的宗教是神秘的存在,新月的旗帜,头巾包裹下的女性,不容忍跨宗教的姻亲,对洁净的追求,特殊的纪念日,在圣地虔诚的匍匐,对入口食物的挑选,无不旗帜鲜明地彰显他们和我们的不同。

  然而,从2001年开始,他们开始与“激进”“极端”这些词语相伴,媒体这样定义他们,社会这样看待他们——而这些恰恰是某些他们引以为豪的行为最合适的形容词。

  他们的神,不是一个爱万物的神。

  他们的神,可以纵容个人英雄主义的极端表现,并让这样的行为被民众崇拜。

  年幼的作者看新闻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的父亲的名字竟然与“持枪杀人”结合在一起。然而他的生活里不仅仅面对来自社会的质疑、猜忌,还替父亲领受着其他穆斯林同胞的关爱甚至崇拜。

  他的父亲,选择了宁可取他人性命也不让自己的家人得到安宁。宁可让整个穆斯林背负某个标签也要完成自己的袭击任务。

  这么多年来生活在和平之中的我,不理解为什么极端分子会走向这样一条不归之路,直到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他父亲的经历——曾经很平和,但生活、事业受挫,心理世界遭到巨大打击,同时拒绝与家人沟通,只接受来自教会的灌输。人的精神,如果被不当地引导,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力量强大的怪兽,毁掉一切幸福、安宁、和平。

  ——引起杀意的仇恨只有经过强制性的灌输才会滋长,无权无势拒绝开放地看待世界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对人的偏见和仇恨,甚至制造破坏的本领,企图借助这位父亲的手传蔓延到下一代的心里,然而愿意思考和改变的孩子们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

  哪怕世界曾经被黑暗笼罩,充斥着无知的偏见和激进的仇恨,也依然可以孕育出爱与和平的种子,向着阳光努力生长。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八):即使是仇恨中长大的人也有权利选择和平的生活

  故事不算长,看书快的人也许一个小时就能翻完。但是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不是短时间就能消化的。

  整本书最感动的文字是后记这一段文字:

  将一个人变成恐怖分子的第一步,就是将它变成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你只要找到一个脆弱的人——一个已经失去了他的信心、他的收入、他的自尊西、他的力量的人,一个感觉被生活羞辱了的人,然后将他与世隔绝,向他灌输恐惧与愤怒,便能让他将所有异己视为无头无脸的攻击目标——如同卡尔夫顿射击场里的靶子一样——而非有血有肉的人。但即使是自出生就在仇恨中长大,心灵被扭曲、被武装起来的人,依然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打出来这一段才发现有点长,然而这是全文核心思想也是我最感动的地方。

  贫困、暴力、狭隘滋长了恐怖主义,然而却并非具有遗传性。文中主人公正因为亲身父亲的离开,才让他逐渐认识到真实的世界,也了解到真实的、大部分无害的人性,他才能在青春岁月里逐渐明白把自己沉浸在愤怒和暴力的牢笼下这一做法,是如何的自我折磨和压抑。主人公是幸运又不幸的,不幸在没有父亲的关爱,幸运在远离了父亲,建立了自己非暴力的三观,拥有了属于平凡人的简单生活。

  当我看完主人公的故事,也会想到世界上还是有许多跟他一样的孩子,但是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不能逃离恐怖主义的牢笼,又或者穷极一生也无法意识到这个牢笼。我不禁觉得惋惜。

  原本,他们也该享受一家人一起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我们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许别人要花很多年才能得到。从小没有经历过战争和暴力的我们,很难明白,其实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我们幸而生在一个非暴力的国度,幸而能享受到绝大部分的自由,幸而能拥有平静的家庭生活。

  看了主人公的故事,更能明白能够获得平静生活的可贵和幸运之处。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九):压抑,一连串的悲剧,错误选择

  这本五万多字的书,我在坐大巴的路上读完了。

  对政治话题我比较心怀“恐惧”,但这本书讲述的故事还是比较好懂的,文字也很顺畅。

  我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about作者小扎克的母亲:

  她是一个美国女人,出生于匹兹堡市。生长在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大,她的父亲很早就抛弃了她们。她曾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一个无神论者结婚,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伴随着这段短暂婚姻的结束,她的天主教信仰也结束了。接着她开始寻找新的宗教信仰和新的伴侣,这个时候一个穆斯林男人和伊斯兰教出现了。“她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与渴望,深刻而强烈。”她的第二次婚姻是闪婚,第一次见面十天后就结婚了。“她找到了一个能够教她阿拉伯语并加深她对伊斯兰教理解的男人。一个虔诚的男人。一个充满爱意、举止从容的男人。”后来这个男人入狱,她抚养着三个孩子,搬过二十多次家,居住环境很糟糕。她对这个男人的枪杀、策划爆炸行为是不支持的。后来她和这个男人离婚了,又通过介绍与另一个穆斯林男人结婚,这个男人有家暴倾向,经常对小扎克拳打脚踢。她和这个男人回到了他的老家埃及居住。后来她和这个男人也离婚了。她基于自己的经历写历史小说。

  读罢,我的心情很复杂,这是一个混乱的故事,混乱的人生。仓促的婚姻决定,对宗教信仰的过度依赖,对家暴男人的软弱和容忍,缺乏谋生的一技之长,命运被周围人裹挟着改变。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性格的人,感觉是不太现实、过于浪漫主义的人。

  信仰自由,我尊重有信仰的人,我也是有信仰的人。但在信仰之外,人还有使命,还有价值。也许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固有的入世观念使我认为人活得不能太虚无缥缈,信仰在心中,路在脚下,思想是自己的,更可贵的是独立意识。

  另外,宗教之间的纷争有意义吗?我不懂,也不想懂,我认为这些是愚蠢人或别有用心者的游戏。我只知道,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是善良的、和平的。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十):命运的缺口

  在生活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的问题。一个一个的选择又最终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完整面貌。但在一些命运论的忠实信徒看来,选择从来不是真正的问题,早已天定的命运决定了一切。《我的父亲是恐怖分子》确实是一个选择的故事,但一不小心也会掉入命运的泥淖。

  作者扎克•易卜拉欣七岁时,他的父亲埃尔-塞伊德•诺塞尔开枪射杀了犹太防卫联盟的创办者,并因此入狱。1993年,在狱中的诺塞尔又参与策划了震惊世界的世贸中心爆炸案。作为这样一个恐怖分子的儿子,易卜拉欣从小的生活里就充满着偏见,最开始是父亲灌输给他的对别的族群的偏见,后来是别人加诸于他身上的偏见。如同以暴制暴,偏见产生偏见,很容易形成一个死循环。

  但易卜拉欣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他从充满偏见的狭隘环境里走出去,主动去迎接更广阔万象的世界,在人与人的亲切接触中消除了偏见与仇恨,走上了与父亲截然相反的道路。如今的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和平捍卫者,致力于批判恐怖主义,传播和平与非暴力。

  但在掷地有声的向我们展示选择的力量之后,易卜拉欣也清楚的认识到:"制度性贫困,宗教狂热和教育匮乏,让我所描述的个人转变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难以实现。我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如甘地,曼德拉或马丁•路德•金一般满怀道德热忱,不是所有人都能化悲痛为决心。"由此我惊觉,易卜拉欣的选择是多么的惊险,多么的幸运。他的选择的构成是需要有众多条件的,如果不是他还生活在美国,如果不是他的继父让他去打暑假工,如果不是他遇到两个没有偏见的好朋友,如果不是他的母亲引导他阅读,他还能成为今天的样子吗?

  所以,这可以说是一个选择的故事,但莫如说这是一个关于命运的缺口的故事更加准确。我不相信命运的存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生存的环境,个人的素质对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是这些难以突破的外部和内部的局限性阻碍了我们的选择。导致命运在很多经验的掩盖之下看似是一个毫无出路的圈,但易卜拉欣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个圈是有缺口的。你要不断的撞击,主动的尝试,才有可能刚好找到这个缺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