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4: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10篇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一):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读《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文/方木鱼

  说起来很搞笑。这本书全名是《我父亲是恐怖分子——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然后下面很巧地注上了:罗永浩感动推荐。

  结果问题恰恰就处在这上面。我以为这本书是罗永浩写的。然后,我以为这个标题是以罗永浩的锤子手机的口吻说的:我父亲是恐怖分子。是的,在锤子手机的眼里,罗永浩就是他们的父亲。而且,从罗永浩的作风来看,他的确是个恐怖分子。

  拿到书之后,才知道,这真真是个误会,一个美丽的误会。

  仔细把这本书翻了又翻,才确信,这本书真的是写恐怖分子的。

  即使“我父亲是恐怖分子”,我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

  但是,就像书中开头所写的那样:但对我来说,他还是那个亲爱的父亲——一个风趣、慈爱、温暖的人。就在今天早上,他还不厌其烦地教我怎么系鞋带。

  这个温情的场景,让人动容。

  《无间道》里曾志伟饰演的韩琛说:路,是你们自己选的。

  一个一,汇聚成无数。无数里,有一个一。这个一落在他身上,就是百分之百。

  温暖的笔触,美好的过往,却是残酷冰冷的结局,这是一个令剧作家都难以想象的剧本。然而,在作者的生命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是作者的不幸。可是,作者挺过来了,这是作者的万幸。

  摆脱阴影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我们得以从书中窥见整个过程,这是一种神奇的见证。

  就像你说,我的父亲是罪犯……,当然,没有人愿意诅咒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但是,作者,当作者亲历了这一切,无奈而无望,作者没有选择逃避,作者站了出来,勇于承认,并在这巨大压力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样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他比我们,这些平凡活着,不肯面对自己人性中和生活中恶的人,都要勇敢。

  最后,我还是引用海子的那句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二):其实作者是只逗比和吃货

  昨晚一个半小时一口气读完《我的父亲是恐怖分子》。推荐。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他人灌输的偏见无法战胜个人对真实世界的经验。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非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在白人中,他被当成少数族裔;在少数族裔中,他被当成白人。尴尬的身份让他小时候饱受欺凌。

  作者说,十八岁那年在游乐园做暑期工,让他逃离了继父的魔爪,重拾欢乐。“我终于,有机会按自己的方式,来探寻生活——我的父亲被关在里面,而我的继父被关在了外面。”我想到的却是,经济独立带来人格独立。

  最后,我也说的是,作者念念不忘犹太人的土豆馅油炸点心,还有软曲奇、羊肉汤泡饭等等——证明他是个十足的吃货。——看得我大半夜更饿了!摔!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三):《我父亲是恐怖分子》:恐怖分子的父亲是谁?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恐怖分子的父亲是谁?

  我更感到作者书中暗含着为父亲分解罪责的玄机。尽管书中对父亲一直持着批判的态度,但是书中描写的父亲总体来说是一个曾经漂亮过,曾经爱过孩子包括妻子前夫所生的孩子,直到在监禁时还念念不忘孩子的温情男人,甚至在书的中插里还配上作者探监时与父亲融融乐乐、欢快玩耍的照片,可以说,作者笔下的父亲并不可恨,他的令人生厌处,只是他执迷不悟,受人操纵,父亲的身上并没有任何十恶不赦的禽兽言行,相比之下,作者后来的继父却更像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禽兽,而继父的所有劣迹归纳起来也只不过是对他的虐待,继父对自己的孩子还是相当维护与仁慈的,因此,书中的情感相当程度上受着亲情血缘的左右。作者对父亲的指责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明骂暗维护。”

  所以这本书是一本有意思的书,是一本意在言外的书。它如实地记载了一种实况,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一下,如果仅仅靠作者软弱的呼吁,而不从根本上砍除掉各种形式包括以国家暴力的名义行使的战争暴行,真正的“同情、和平与非暴力”仍将与“世界”绝缘(P108)。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四):你凭什么把自己的错,怪给环境

  没想到会以这本书作为2016的开篇书。

  在书架上看到,首先被名字吸引,再来是它的副标题——「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似乎是,在带走这本书的当下,我也面临着什么选择。毕竟,我给自己的人生设想了无数种可能性,每种可能性的背后,都站着「选择」。人生很短暂,也许选择了左边的路,右边的那条就会成为遗憾,虽说遗憾也很美,但在一切都成为遗憾之前,我只不过希望自己能走慢一点点。

  我是在地铁上看完这本书的。

  天知道,在地铁上哭是件多么惊悚的事情。在看最后一章时,我旁边有个中年妇女正打着盹,美梦醒来,发现旁边坐着的怪异男子边合书边擦眼泪。我和她对视了一下,有那么半秒钟的时间,我从她眼中读出了对这个世界的质疑…

  有那么几个段落,我有点看不下去,可能因为我的童年看起来也有那么一丝的「弱势」,所以在他无法为自己反抗的年纪里,我明白那种只能把所有眼前的遭遇憋进心里的感受。

  我想起几个月前,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吃完饭,大家不知为何聊起童年。这个朋友的童年似乎也经历过校园的暴力,所以在他的性格里,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在我不知道怎么用自己的经历去让他感同身受的当下,我说:“可是你不能把所有的过错怪给周围的环境。”他不可置信的看着我说:“我觉得你很残忍。”

  我很残忍吗?事后我反问过自己很多遍,或许吧,但至少我说的是实话。

  我相信只要不是先天体质过人的小孩,被校园里的暴力伤害其实是很普遍的事情。这里的「暴力」虽然不到「霸凌」,但或多或少都给我们的童年抹上了一些阴影。但不被阴影所蒙蔽,才是我们该选择的不是吗?有了阴影,整幅童年的画卷才得以立体,若是一昧的上色,童年也只是平面。有时候可以的,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把童年的阴影添加到正确的位置,我们才完整。

  有一个我印象很深刻的篇章,小扎克正值青春,体魄也长成,他欺负了一个低年级的「弱势」,将他的书包扔进垃圾桶,但最后无法为自己的良心找到出口,他走到垃圾桶跟前,将书包捡了出来。

  在书中,小扎克的选择无非三次:一,选择非暴力。二,选择反抗继父。三,选择一份海阔天空的职业。我原以为在书里会看到很多人生经验论或是普世价值观,但其实他只是讲述着自己的小历史。在美国911事件的背后,在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凶手的家里,如何活出一个健全的人格。

  “你做祷告了吗?你有孝顺妈妈吗?”

  你看,他即使是一个恐怖分子,他的生命笼罩暴力和谎言。

  但他只要面对自己的挚爱,他还是尽可能的选择了,哪怕是欺骗,他也想做一个看起来很好的父亲。

  所以,你凭什么把自己的错,怪给周围的环境?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五):压抑,一连串的悲剧,错误选择

  这本五万多字的书,我在坐大巴的路上读完了。

  对政治话题我比较心怀“恐惧”,但这本书讲述的故事还是比较好懂的,文字也很顺畅。

  我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about作者小扎克的母亲:

  读罢,我的心情很复杂,这是一个混乱的故事,混乱的人生。仓促的婚姻决定,对宗教信仰的过度依赖,对家暴男人的软弱和容忍,缺乏谋生的一技之长,命运被周围人裹挟着改变。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性格的人,感觉是不太现实、过于浪漫主义的人。

  信仰自由,我尊重有信仰的人,我也是有信仰的人。但在信仰之外,人还有使命,还有价值。也许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固有的入世观念使我认为人活得不能太虚无缥缈,信仰在心中,路在脚下,思想是自己的,更可贵的是独立意识。

  另外,宗教之间的纷争有意义吗?我不懂,也不想懂,我认为这些是愚蠢人或别有用心者的游戏。我只知道,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是善良的、和平的。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六):在偏见的世界里做最正确的选择

  偏见和选择,讲的最好的古代小说典范是《红楼梦》。

  第二回开始讲贾政在贾宝玉一岁的时候让其“抓周”,自此一直到小说写到最后,也不曾原谅过贾宝玉在一岁的时候“抓周”的结果。用冷子兴的口说出了贾政的话:“抓周时不取之墨笔砚,单抓脂粉钗环;竟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还说“将来色鬼无疑了!”,在通读第二遍《红楼梦》之后,我才发现这样一个情节所产生的巨大后果——贾政的偏见,对贾宝玉的成长是致命的打击和错误的示范,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错误的教育,更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的僵化。谁能用一个孩子一岁时候的选择,去评判其一生的生命轨迹?谁又能预算到未来各自前程与光明?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的赞同译者对本书的主题思想做出的三个定位:一、他人灌输的偏见无法战胜个人对真是世界的经验。二、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三、非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这三个问题汇集成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偏见,一个是选择。关于偏见,如前所述贾宝玉的故事,种种的隐藏与伤害无形中在贾宝玉的身上得到体现。不仅仅是在做官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更关系到贾宝玉为人处事、价值观选择、世界观形成、爱恋观念上的选择问题。贾宝玉一直都在极力摆脱父亲的偏见,摆脱世俗的偏见,想要去抗争道统和礼教,用自己瘦小羸弱的身躯去抵抗代表着父亲(权)的象征的官场形态和世俗。其用自己的方式成就其不堪的一生,何其壮哉!

  偏见的事件无处不在,略剧生活常见的一两例说明。孩子的妈妈从小时候家里穷吃过很多苦,总是没有米饭吃而吃过许多的玉米和红薯(南方人)。时至今日,家庭经济情况好转,妈妈再也不做玉米和红薯类相关的食品给自己的孩子吃,人为的制造某些成长中的遗漏和缺失…爸爸从小家里穷,很节省;长大了,孩子结婚了,生娃了,父亲依旧节省。某一天假日多买了一条鱼,谁也吃不下了,父亲看着可惜,生生的为了节约一点粮食而把鱼给吃下去了。第二天,因消化不良而住院治疗…这样的偏见无处不在,这样的选择啼笑皆非。对孩子的影响,对生活的希望,都在这份偏见里扭曲着。

  如同本书作者扎克的经历,从小生活在父亲是个“恐怖分子”的偏见里,纵使小时候有过遵从恐怖分子的行为和表现,也很难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去剥离这份偏见造成的伤害。扎克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对父亲的认知和跟随是一个人本能的行为;在父亲一系列走向极端分子过程中,扎克也跟着掉进深渊。在其继父家里,他也没有得到任何尊重,同样的家暴,同样的欺凌,让弱小的扎克度过了一个不堪回首的青春期。当他十八岁的时候,他明白了选择的重要性!他的认知里不再要继续父亲的路,他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命运。

  即使全世界都对我有偏见,我依然可以选择成为我应该成为的样子。

  扎克没有继承父亲恐怖分子的基因,也没有以牙还牙的去纠缠在继父的家暴里,他选择了自己的路,一个从自己成年开始就做出自己真确选择的少年。这很重要,选择很重要。在偏见的世界里,我们极易走向罪恶和万劫不复的复仇之路,《Criminal Minds》用了十季的份量一直在重复那些真正弱者的复仇所带来的自我毁灭的人生。很幸运,扎克没有走上那一条万劫不复的邪恶之路。他做了自己最为正确的选择,依靠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这本书是其反思和审视自己选择的杰作,虽然故事简单易懂,但其中折射出来的道理和不易发掘的哲理需要细心观察。心理学上无数个失败案例让我以为世界上再难有甘地、释迦牟利那般开悟并坚持用正直去战胜邪恶的人,扎克给了我一个新的案例——个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展现自己的热情和美好,每个人都有机会稳定自己人生的巅峰,其关键在于每一次机会和挑战面前你是如何选择的。

  偏见和选择涛就了扎克今天的思考,也书写好了这样一本充满反思、审视和纪实故事的书。书中并无太多大的道理,也没有一些感天动地的句子,有的是朴实无华的细致描述偏见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扎克最后做了自己最为正确的选择的故事。

  这,足够我思考和回味良久的。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七):《我父亲是恐怖分子》:其实你还是别无选择

  我们并不知道,有多少人打算铭记这个恐怖分子的名字,但关于那个“恐怖之夜”——当自己父亲的名字作为嫌疑人被电视新闻播报员讲出,扎克直到今天仍旧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之后,他的生活便失去了安宁。没完没了的逃亡、审查,颠沛流离之中还要忍受孤独与排挤,以及年幼时不明就里,后来就会令人感到尴尬的赞赏——在某些人眼中,诺塞尔的作为配得上“英雄”的称号,想当然,“虎父无犬子”。

  尽管篇幅不长,但《我父亲是恐怖分子》却是个很细腻的故事。对于自己的母亲——一个为了信仰而与穆斯林教徒成婚的美国女人,扎克是理解而感恩的。而对于自己的父亲——一个典型的恐怖分子,扎克试图以自己的体验,来解读他最终“疯狂”的原因。这原因便是“不再宽恕”。他很客观地记录了自己的父亲曾经的优秀与尽职尽责,在美国社会扮演着他应当扮演的角色。但当他“本分地”生活,并且将自己的宗教传递给感兴趣的人们的时候,令他蒙羞的事情随即发生——他受到了一个“麻烦女孩”的诬陷。尽管法庭还给了他清白,可这场“闹剧”还是成为了导火索,使得他在对“腐朽世界”失去信心后,开始了自己为世人而寻索的“救赎之路”。

  事实上,扎克的故事并不能算得上有多精彩,但他可以冷静地去讲述时,其实便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救赎达成。在他的父亲被囚禁,并且渐渐与自己的家庭脱离关系的同时,扎克也得以以自己的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原来,这世上的爱恨,都是有原因,并必然会有回响的。一个人可以做的事很少,但他可以决定的,是一个人自己世界里全部的事情——你要怎样描摹天空与海洋,用憎恶与报复,还是用爱呢?

  可这根本就无关选择——一颗种子,并没有办法挑选自己的土壤、水与阳光。心智倘若自由,请一定感恩且善用。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八):偏见和仇恨挡不住爱与和平的阳光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去理解一个我们很少来往、毫不熟悉、难以理解的世界。

  穆斯林。

  在我的幼年回忆里,这个民族和它的宗教是神秘的存在,新月的旗帜,头巾包裹下的女性,不容忍跨宗教的姻亲,对洁净的追求,特殊的纪念日,在圣地虔诚的匍匐,对入口食物的挑选,无不旗帜鲜明地彰显他们和我们的不同。

  然而,从2001年开始,他们开始与“激进”“极端”这些词语相伴,媒体这样定义他们,社会这样看待他们——而这些恰恰是某些他们引以为豪的行为最合适的形容词。

  他们的神,不是一个爱万物的神。

  他们的神,可以纵容个人英雄主义的极端表现,并让这样的行为被民众崇拜。

  他的父亲,选择了宁可取他人性命也不让自己的家人得到安宁。宁可让整个穆斯林背负某个标签也要完成自己的袭击任务。

  这么多年来生活在和平之中的我,不理解为什么极端分子会走向这样一条不归之路,直到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他父亲的经历——曾经很平和,但生活、事业受挫,心理世界遭到巨大打击,同时拒绝与家人沟通,只接受来自教会的灌输。人的精神,如果被不当地引导,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力量强大的怪兽,毁掉一切幸福、安宁、和平。

  对人的偏见和仇恨,甚至制造破坏的本领,企图借助这位父亲的手传蔓延到下一代的心里,然而愿意思考和改变的孩子们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

  哪怕世界曾经被黑暗笼罩,充斥着无知的偏见和激进的仇恨,也依然可以孕育出爱与和平的种子,向着阳光努力生长。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九):父亲是恐怖分子但我选择和平

  父亲是恐怖分子但我选择和平

  刊载于4月10日《湖北日报》第六版读书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60410/hbrb2877698.html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读后感(十):温柔的爸爸为什么会变成极端分子

  温柔的爸爸为什么会变成极端分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