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心(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精选

2021-05-11 00:5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精选

  《心(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以最简短的文字,写复杂的人心

  这是我第二遍读《心》,初读只觉得好读,但不懂,甚至觉得,名为“心”有些言过其实。第二遍读时,体会到许多细节,也更加明白先生与k行为背后的原因。

  二刷,完完全全被夏目对人心深处隐匿情感的洞察所折服!

  夏目的小说情节总是由平凡的日常组成,但日常却不是流水账。夏目用日常刻画人物内心,用日常为剧情的高潮埋下伏笔。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夏目的文字读起来有种客观地、甚至是冷漠地白描之感。(我就喜欢这种~)用第一人称叙事,但不会过多描写“我”的内心,而是通过“我”的视角看眼前的世界,因此很多细节读者是不知道的,因为“我”看不见,这就为文章留下许多可供读者脑补的空白,尤其是《心》,读者对K、小姐以及夫人的认识不跳出先生的视角是很难看清的。 其次,夏目小说的内容岁虽以日常生活为主,但是信息量非常大。《心》大概有20万字,而且剧情非常简单,但是交代的东西非常多。 先生父母亡故后被叔父夺取家产,就造就了先生之后同情k而“引狼入室”、明明喜欢小姐却迟迟不敢提亲、面对k的威胁放狠话间接杀死k等一波行为。绝了,绝了,先生从一个天真少年变多疑忧郁绅士的前因后果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人物前后行为非常符合逻辑!伏笔埋伏笔,真的绝! 还有k自杀,从K身为净土真宗家中老二、从小没妈疼、过继给别家等一波经历中,就可以看出k非常缺爱、非常脆弱,但受宗教影响,他不肯直面这些。过苦行僧生活上是为磨炼自己的意志,为什么要磨炼,就是因为意志薄弱、脆弱。k缺爱,可家庭环境不给他撒娇的机会。k给我的感觉就是像疏远型人格,缺爱但还嚷嚷着“我不需要,那都是弱者才要的东西”,想变强,可他就是个弱者。所以k才会在先生的狠话下彻底绝望,然后自杀。绝了,绝了,逻辑满分,不愧是夏目老师,爱了爱了~ 还有“我”对先生那似爱情又不是爱情的复杂情感,所谓拥抱异性前先在同性这里寻求安慰。我的天,这么复杂地感情就是被夏目隐晦暧昧地写出来了。绝了绝了~ 夏目的《心》,真不愧名为心! 真的爱了爱了,我要把夏目的书全看完!!!

  《心(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明治之子”的精神苦闷——读夏目漱石《心》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一代文豪,可谓家喻户晓。他的许多著作值得精读细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文学杰作。

此次趁着“五一”假期,读完了他的后期代表作《心》,是作家榜由金海曙先生新译的版本。译本晓畅易读,颇多现代流行语汇,配以夏目漱石年表,让这部名著穿透了时间的阻隔,和现在的年轻人的阅读喜好很好地打通了。

翻看夏目漱石的履历,他的人生经历了整个明治时代,正是日本由传统向现代、向西方转变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的代表作《我是猫》是我特别欣赏的文学名著,其中关于中西文化的国民讨论,也很有警醒意义,让人深思,于嬉笑怒骂的背面,隐含的是严肃深切的思考。

漱石先生求学时代是特等生,照现在的说法是“学霸”,又去伦敦留学两年,他的丰赡学养让他的文学风格也显得醇厚庄重,前期文字既有明快、幽默、旷达的特点,后期受着神经衰弱、胃溃疡等疾病的困扰,文字则显得沉郁、苦涩、钝重的风格。我个人对于这两方面风格都很喜欢,但更偏向于欣赏前期。

夏目漱石的《心》情节上并不复杂,结构很有特色,分为“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遗书”三个部分。写的是我与先生的一段交往,父亲病重去世前我回家的一段时光以及先生在自杀前写给我一封长长的遗书,将内心的隐秘,只向我一人打开。

小说节奏舒缓,语言细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将社会与爱情的苦闷在少年与知识分子内心的波澜,细致地描摹出来,开一代日本文学“私小说”的先风。

后来我们读太宰治的《斜阳》、田山花袋的《棉被》,都能看到夏目漱石的影响。《心》中写的“先生”和朋友“K”的友情与爱情的纠葛,也若明若暗地影响了村上春树的写作。印象中好像村上说自己几乎很少阅读日本作家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也没有都读过,但每次重读,总是心有震动。倒是村上妻子很喜欢夏目先生的作品。

《心》的第三部分“先生和遗书”无疑是最具分量的部分,将先生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坦露在“我”面前,先生因为受了叔父的欺骗,从而对于人与社会产生了怀疑与厌弃的心理,仿佛将自身重重包裹起来,躲藏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夏目漱石用细腻的笔触,小心翼翼地抽丝剥茧,轻轻触碰看似僵硬外表里面隐藏着的柔软温情的内心。

朋友 “K”与先生就像是镜面与倒影,看似玩世不恭、愤世嫉俗,却敏感脆弱,追求纯洁而又近乎精神洁癖。所以最终选择弃世,也多多少少有一点“殉道”的意味,虽并不一定是“殉”天皇,却可以说是“殉”自己的道,忠于自己的内心。

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体现了“明治之子”的精神苦闷,那种知识分子沉浸于书斋的虚幻与酒精的麻醉,找不到出路的绝望,仿佛水面的涟漪和声音的回响,在后世人们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心”也承载了我们的梦想与追求,收获与挫败。当冲破了坚硬的外壳,那奔腾的血潮,则带着人生的热力与坚忍,于漫漫人生之途,给予我们勇气与希望。

  《心(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谈《心》的叙事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心》是夏目漱石晚年的代表作品,其对人性丰富复杂的揭示,对人物选择时的纠结矛盾的心理刻画,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冲击和深刻的启悟反思。小说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效果,除了作家的睿智深刻之外,还有艺术技巧的纯熟,其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就颇具匠心。 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此外还有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一种特殊叙述方式。其实小说的叙事视角远比这要复杂的多。法国学者热奈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他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心》属于“内聚焦”的叙事视角。 “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叙述的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心》三部分内容都是第一人称,但聚焦点是变化的。 第一部分“先生与我”,回忆了“我”与先生相识、了解到追随的过程。作者选用的是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这一视角的选择使叙述有较高的自由度,作者可以选择性呈现他想让读者了解的情节。在“我”与先生的故事中,“我”是参与者,“我”以“我”的视角观察先生。而在先生过往的故事中“我”是局外人,于是,我看到的先生“总是很平静很沉稳”,他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我”,而他却对“我”说“我不值得你接近,别过来”;“我”了解的先生智慧渊博,而他却说“我是一个没有资格对社会发声的人”;“我”眼见先生夫人生活幸福,而先生却说“爱情是罪恶啊”;“我”劝先生不要想太多,他说:“我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亲身经历过的”。先生话语的背后,先生经历了什么,这就通过“我”的视角设置迷雾,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又由于是回忆倒叙,“我”是知道结局的,“我”作为叙述者兼角色,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文本中经常有“我”评价性的文字。“对别人的好意,不予理会的先生,在蔑视别人之前,早就先蔑视自己了”“先生在毁掉夫人的幸福之前,先毁掉了自己的生命”这些文字同样具有铺垫和增强阅读性的效果。 第二部分“父母与我”,写父亲重病,“我”拿到大学毕业后回家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一段经历,“我”是亲历者。“我”与父母的冲突表现在对待大学毕业文凭的态度以及毕业后工作的选择上。父亲对我大学毕业充满欣喜,把毕业证放在壁龛上最显眼的位置,还想办酒席庆祝一番。母亲不断地催促希望我尽快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我”毕业后却非常迷茫,时代变了,自己无法像哥哥一样一毕业就找到父母感到骄傲的工作,但又无法和父母言说。“我”的心理状态描摹地细腻真切,第一人称叙写给读者以强烈真实感。作者写的日本明治维新结束后,一代大学生面临的职业选择困境及与父母的沟通状态好像是我们当下某些生活情境的真实写照。会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 第三部分“先生与遗书”,这一部分就是先生的遗书,相当于是先生的自传,是小说的重心和高潮,它解答了前面读者的种种困惑。这里叙事主体变成了先生,以先生自己的视角来看先生,即自我拷问、自我剖析。这一聚焦的变化非常高明,极好地服务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先生说“我要剖开自己的心脏,让鲜血喷溅到你脸上,当我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如果你的胸膛里能孕育新的生命,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先生为“我”讲述了他被叔父欺骗和自己欺骗好友的经过,讲述了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了这样的人。作者写出了幽微的情绪变化,先生和他叔叔最初都是助人者,但当自己有了贪心,或者自己的利益和帮助对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人性的脆弱与丑恶便显现出来,他们由助人者变成了害人者。先生毫无畏惧、全无遮拦地呈现出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猜疑、嫉妒、虚伪、欺骗和背叛等等卑劣行径。也写出了K死亡之后,他的愧疚、孤独、厌世和深深的负罪感等等复杂挣扎的情绪。 夏目漱石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我们描摹了人真实的心灵世界,表达了深刻的批判意味,意在警示读者:我们都是普通人,有着脆弱与自私的心性,要敢于剖析自己,除去心魔,以免铸成大错。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文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是能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喜欢读且能读出意味的作品。《心》是这样的经典作品。

  《心(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难懂的不是人心,而是人性

  

《心》讲的是一个类似悬疑推理最终却很平常的故事。我在上大学时偶遇先生,因为对先生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缘故,我跟先生成为了朋友。正当我们越走越近,我的父亲病重同时我也大学毕业,不得不回老家。当我想要再次回京与先生重逢时,收到了一封写满了我不太了解的先生生平的绝笔信。 全文运用的是双线。第一二部分是讲先生与我之间的日常。夏目漱石将这种人人都在过的平常生活用近乎白描般地书写将其展现在我们眼前,这让我想起了奥威尔,他们的文字都有如玻璃窗般干净、简洁却不失力量,让人感觉是在沙漠中喝到了白开水的感觉,恨不得能一直往下读,总觉得有些什么就在前方等着我们。

《心》初版

第三部分是整本书的绝妙之处,是先生与K的纠缠以及他们的终结。整个部分绝大多数都是心理描写,正是这种内心的缠绕让我们体会到心的变化的不可理喻。无论是单纯如年轻时的先生,还是不喜言辞一心想要精进的K,最终都变得不再是从前的自我。

来源于网络

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至少会有那么一两次因着自己的缘由欺骗过朋友,恋人,亲人,但说实在话有几个是如先生这样用几乎整个人生去悔恨去偿还的呢?我们大多都是三天五天,长则三年五年就忘得透透的。就像我的朋友L,当面因为金钱的缘故与我分道扬镳,却在两三年后彼此都犹如得了失忆症一样又和好如初。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比较坚强,没有人选择撒手人寰,所以还有机会。真的是因为这样吗?人的心真的这么好被判定吗?或许是,或许不是,这才是夏目先生想要告诉我们。正如每件事都不可能有什么感同身受一样,每个人的心的每一刻也是无法把握的。你以为的那些正确做法,可能在你真正遇到时,完全就失效了。

来源于网络

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自从K住到家里后),每次口是心非,想到的和做的(特别是对K)完全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这样,公司老板要我们尽快完成的项目,我们通常都会口头上答应,却在之后多找几个可以拖延的理由。这就是我们的心。安装在人的胸膛里的这个复杂机器,不可能像时针一样准确无误地指向表盘上的数字。

来源于网络

夏目溯石初期作品都以幽默诙谐的语气,置身于俗世之外的意趣。1910年,夏目漱石因胃溃疡恶化住院,一度濒临死亡。这一事件极大的改变了他的创作风格。后期作品偏重心理描写,风格消极沉郁。《心》写于1914年,属于夏目漱石晚期作品,1916年因病去世。到底是健康状况极大地改变了夏目漱石的写作风格,还是生病期间的人心改变了夏目漱石的作品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一个头像曾被印在千元纸钞上的“国民大作家”,是深谙人性还是只是文学创作,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部百年来不断被再版的传奇作品,一起来一场心灵旅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