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云初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风云初记》读后感摘抄

2021-05-12 00:1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云初记》读后感摘抄

  《风云初记》是一本由孙犁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云初记》读后感(一):浅析《风云初记》中女性形象

  

《风云初记》作为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经典作品,是著名作家孙犁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创作时间达十年之久,可谓十年磨一剑。书中虽描写的是战争年代,但并不直面硝烟滚滚的战场,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以高、吴、田、蒋四姓五家的关系为线索,塑造了春儿、俗儿、李佩钟等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细腻笔触传达了作者关于战争、人性的深切关怀与深刻思考。

孙犁将视角转向战争环境下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态, 以风俗画一般的笔调渲染了冀中地区朴素的风土人情, 以饱满的情感塑造了一批勇敢、坚强、识大体的农村妇女形象。

在《风云初记》中, 孙犁以较大的篇幅写了春儿、李佩钟这样直接参加抗日工作的革命女性, 展现了那一时代先进女性的精神风貌, 而更令读者感到可贵的则是坚强隐忍地在背后默默支持抗日斗争的整个妇女群体。小说中几次书写到送别丈夫这一主题, 有17岁的秋分送丈夫出逃时的沉默难言,有东头寡妇送老温参军的干脆利落, 有张教官妻子送丈夫去路西工作一送几十里的难舍难分, 有变吉嫂为十几年终于得到一句知心话的畅快一哭。

这些情节不仅直接表现了这些妇女身上所具有的传统中国女性温柔体贴的秉性, 她们的存在更强化了民众要求平静幸福生活的愿望之表达, 从侧面反映出这场战争坚实的群众基础, 成为抗日战争必定取得胜利的理由之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俗儿这一“问题女性”。她大胆、泼辣、善变,惯会见风使舵, 因此才能在田耀武与高疤、抗日妇救会与中央军之间轻易变节。俗儿一出场, 作者即为她安排了一个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并不安分的农民父亲———老蒋, 似乎要从血统的角度为俗儿正名。 俗儿在当时众多温驯的女性形象之中看来十分特别, 她不受封建贞节观念拘束, 勇于追求个人命运, 然而她的悲哀在于她行事没有原则和底线, 永远处于动摇当中, 因此极易沦为反动势力的工具, 而利用完毕就被一脚踢开。

她并不爱谁, 田耀武和高疤也只是她眼中金钱与享乐的代号, 因此她注定得不到真正的爱情。炸毁堤坝之后她一个人被落在后面, 被群众抓住要投进水里淹死, 连父亲老蒋也认为她是罪有应得, 可以说是境况凄凉。然而人们终究被善良的老常拦了下来, 老常的仁慈实则是孙犁的仁慈, 尽管作者在文中赋予反动阶级贯穿始终的丑恶面孔, 一路嘲讽打击, 但最终还是为几乎被淹死的俗儿派去了一个宽厚的老常, 为困守孤岛几乎饿死的老蒋派去了一个厚道的吴大印。这其中可以见到一个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处在阶级斗争这种特殊的大环境下进行文学创作的些许矛盾心态。

《风云初记》一书延续了孙犁惯常的恬淡风格, 虽然表现的是战争主题, 但其作品中突出的人情之美与文字之美使它在大量同样题材的作品中显得独树一帜。其作品中的女性大多处于一正、一反两个对立的极端, 然而作者却没有忽略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在塑造俗儿这一人物时并没有刻意贬低, 而是用一种客观的眼光来审视、叙述俗儿的一生, 她曾经一度“希望有一种力量, 能把她引纳到人生的正轨上来” ,然而碍于旁人的说辞, 最终回归自我的浪荡生活, 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心酸的悲哀!

限于时代环境与政治要求,书中部分人物形象略显苍白单一,但作为长篇小说,正如小说尾声中所说——书中对变吉哥那首淳朴的歌的评价可以看作是孙犁的自况:“在当时当地写下的, 真正记录了人的思想和情绪, 意志和操守的篇章, 虽然幼稚, 也就是最可宝贵的了!”

  《风云初记》读后感(二):孙犁:我是写小说的诗人

  新中国后的乡土文学有两大文学版图,具体说来就是以河北为背景的“荷花淀派”和以山西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孙犁和赵树理。我认为孙犁的乡土与其他作家的风格不同,其作品最精华部分是带有简约、柔美、隽永的诗意风格,从这点看他更相似于沈从文的“湘西诗意”文学。

  孙犁在《风云初记》中采用一个独特的角度,武戏文唱的描写残酷的抗日战争,从华北一个名不经传的农村、普普通通的一家寻常百姓家起笔,直接描写战火狼烟、战争场面的很少,大部分篇幅都是家长里短、自然风光的乡村牧歌。结合了散文的闲适、诗歌的意境,令读者在唯美的感召下从侧面审视战争、咀嚼人生与命运。所以,《风云初记》是部风格迥异于其他众多任何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就其缘由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者个性使然。 孙犁是一个敏感多情的人,或者说是性情中人,无论是在生活经历中,还是在其晚年写作中,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特别重感情,对故乡、亲人、童年都有深厚情谊和记忆的作家。他的作品基本上基本建立在其自身生活和感受的基础上,很少有纯粹的虚构。也就是说,在本质上,孙犁是一个心灵化和诗化的、偏向个人性气质的作家,而不是那种现实化和社会化的作家。难怪莫言评价说“孙犁那种寂寞冷清的状态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所期盼的,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位大隐。他后半生恪守文人的清高和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其二:扬长避短的艺术运用。孙犁小说艺术中最突出的特色是抒情和细节描写。他特别擅长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都以细致入微见长。作品中,他将风景和人性人情、生活细节融为一体,一切皆着我之色,在细微处表达微妙的情感,然后通过这些情感和对人性的感悟而感染读者,获得好的艺术效果。相比之下,他在写实方面就弱了不少,特别是不善于写大场面,包括对战争场景的书写,《风云初记》里大多回避了直接描写战争场景,而多是采用片断化和抒情化的结构方式呈现。

  其三:传统诗文化的影响。孙犁一直受中国传统诗文化其影响,众所周知传统诗文化的大多是个人化、文人化,社会化的色彩不是很突出。另外,在抒情和笔记类创作方面,《聊斋志异》等文人笔记小说是他最喜欢的。我们传统文化更多乡土色彩,回归乡土的自然在本质上,孙犁是内向的独善其身之士,蕴含着乡村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时代需要的召唤下,他可以改变自己,压抑自己,但内心却并没有背离对自然、宁静和自在的向往的诗情。

  《风云初记》读后感(三):每读一句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孙犁的《风云初记》似荷花一样美丽

  

《风云初记》是孙犁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抗日战争风起云涌之际,中华儿女的群起抵抗以及他们个人的新生。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这部小说给人非常熟悉的感觉,似乎回到了中学课堂。平淡而又真实的文字,一个个敲击着我的心房,没有丝毫的炫技做作。沉溺其中,就像回到了久违的家乡,那里的风都是干净的,那里的人都是干净的。

尽管我知道,那个年代是1937年,鬼子就要进中原,平静的村庄终会迎来将要“逝去的青春”。但对这样的文字做出客观的评价,实在很难。因为在读每一句时,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这种感觉就像从西南的边城吹起一丝柔软的风,猛烈地灌注在中原浓厚的乡土气息里,呛得人喘不过气来。

孙犁从1950年开始写《风云初记》,一直到1962年病情好转后,才编排章节,续写尾声。十余年的时间,新中国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象,但1937年的河北依然处在巨变的前夕,从“七七事变”开始,冀中劳动人民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了保护自己的牵挂,他们不得不战。

“因为,有了妻子,就有了牵连,也就有了保卫她们的责任。生活幸福,保卫祖国的感情也就更加深了。”

孙犁用饱含诗意的笔触,塑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特别是在抗日风暴中飞跃成长的农村妇女和人民战士。有代表经典农村妇女形象的秋分,有受时代影响进步的春儿,也有作风松散但深知民族大义的俗儿,她们是人民战士的牵挂,也是他们在前线奋战的精神支撑。

孙犁的作品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小说中对冀中地区人情风貌的描写,让人神往;而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简明扼要的对话与夹杂其中的动作描写,让人物的一举一动跃然纸上,十分鲜活。

作家莫言曾说:他(孙犁)的后半生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作家茅盾也说:孙犁有他自己一贯的风格。他建立的“荷花淀派”,淡雅,单纯,拥有毫不张狂的自在美。

我觉得孙犁是被低估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有一种独属于故乡的热爱,这绝不亚于沈从文《边城》中的风土人情,但可叹的是,似乎在和平年代生活久了,人们便会选择性地忘记那些战争年代的精神与活力。旖旎的湘西爱情,似隔绝世外的桃源幻想,炽热的爱国情怀,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力量。

风云初记,再到100年,和平得来不易,历史不该被忘记。

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1956年3月,孙犁在午睡起来后,因眩晕摔倒,长期的劳累引发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十年。

即便《风云初记》历经十余年,才得以问世,但作者对小说的根本感情,却未曾发生一丝变化。更何况这十年,他都经历着病痛的折磨,如果不是对家乡爱得深沉,又如何能写出这般刚柔并济的小说。

  《风云初记》读后感(四):如果我没有惊天动地

  

有一首军旅歌曲是这么唱的:如果我没有惊天动地,但我在长长的队伍里……

看《风云初记》的时候,我又想到了这首歌。小说讲述的故事和这句歌词实在太贴切了,书里讲述的是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在七十年后的今天,他们早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他们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没有惊天动地。

但透过《风云初记》这个故事,透过一行行文字,我们依旧能为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而热泪盈眶。他们确实没有惊天动地,但他们在长长的队伍里,他们在九十年前的那场炮火风雨里,他们没有留下丰碑,但,没人可以怀疑他们人生的意义……

01.小人物的慷慨赞歌

《风云初记》讲述的是发生在抗战初期的故事。但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抗战故事,书里面没有热血而悲惨的战场厮杀,没有刺激而危险的谍战交锋,没有我们熟悉的抗日英雄。这是一首属于小人物们的慷慨赞歌,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抗战传奇。

就像开头写的一样,这些小人物没有在历史上惊天动地,但他们也曾在炮火中用热血乃至生命演奏出或慷慨或悲壮的赞歌。历史没有记住他们,但文字可以。

故事发生在河北滹沱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子午镇上,这里远离县城,村民们原本过着安宁而平静的生活,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没人会在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可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却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未来。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面说,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香草芳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

子午镇上那些率先从战争中觉醒的儿女们,正像是一座座长满鲜花,而又坚硬的山,他们先后投身到抗日的浪潮中去,为了国家的未来,他们不再顾惜自身的命运。

小说最真实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将人们刻画成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这不真实。在战争来临前,镇上的每个人都只是人山人海中不起眼的一个,而且在那个年代,他们都扛着自己艰苦的命运。

对此,小说里是这么写的:留在他身后的,是长年吃不饱穿不暖的血汗生活,是到老来,没有屋子也没有地、像一只衰老的牲口一样,叫人家扔了出来的命运。

这是那些小人物的命运,即便没有战争也已经足够悲惨。然而当战争打响时,当国家遭难时,他们选择用自己没有光亮的生命划破黑暗,他们让自己活成了一道光。

02.战争中的女性形象

战争往往是男人们的事,但《风云初记》中却描写了众多女性在战争中的际遇。是的,战争不会因为性别而给予优待,男人们在战争中面临的抉择,女性也无可避免。

小说重点描绘了春儿和秋分姐妹俩。秋分的丈夫高庆山在战争之初就离开家参加了革命,一走多年,秋分甚至不知道丈夫是否还活着。

而春儿还未出嫁,和镇上的劳工芒种彼此喜欢,后来姐夫高庆山回来之后,春儿鼓舞芒种参了军,她自己也拿出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

作者孙犁在刻画这对姐妹的时候,没有将她们作为陪衬的绿叶,而是和男人们一道,共同奏响了革命的赞歌。

因此在小说里,春儿姐妹不仅在后方支持着革命工作,甚至还活跃在战斗的前线,真切地体会着战争的暴力和残酷。

03.一生真伪复谁知

除了春儿姐妹,李佩钟是小说里重点刻画的另一位女性形象。

佩钟的命运比春儿姐妹更曲折,她受过教育,但却被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田耀武后来还做了汉奸。

家庭没有拖垮佩钟,她选择了一条和田耀武截然不同,而又艰难曲折的路。同时在她的使命觉醒之后,她果断地和田耀武离了婚,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佩钟悲惨的命运不止如此,在敌人的一次扫荡中,佩钟和队伍失散,从此不知所终。

人们对失踪的佩钟展开了各种联想,有人说她被俘了,有人说她投降了,直到后来,有人在一眼水井中发现了死去的佩钟以及她用身体护住的机密资料。

看到这个结局,我忍不住感叹,佩钟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但最终她却险些被辜负。

如果没人发现她的尸体,那佩钟将会以一个什么形象活在人们心中呢?她为革命事业付出了生命,但却没人可以洗刷她的污名。

所以书里面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究竟是凭借什么东西,才能真实地、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传之久远呢?

白居易曾写过一句诗: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隔着时间长河去寻找历史,我们到底能看得多真切呢?那些被历史埋藏的人们,那些没有惊天动地的人们,他们的真伪,我们又如何知晓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