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1000字
《斜阳 人的失格》是一本由[日]太宰治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一):日本的小说都好像没有荷尔蒙
我看,是因为封面上有王家卫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太宰治,读他的书,总让我想到梁朝伟。”对于王家卫,我是崇拜的,于是我坚持读完,然后,我没有想到梁朝伟(我想这是因为王家卫眼中的梁朝伟和我眼中的大不相同,毕竟一个是真人,一个是偶像),却想到川端康成,因为感觉日本人写的故事总是那么没有生机,那么哀哀切切。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二):无赖
《斜阳》“无法回归已然抛弃的世界,而民众只给了我充满恶意和虚情假意的旁听席。”最后弟弟的信给我了莫大的感动,一切明了,以清醒的状态死去。 《人的失格》没有《斜阳》里波澜起伏的悲喜,但我仍然感觉这更接近真实,人生就是在不知觉得情况下慢慢走向未知的方向,叶藏单纯内心的活动看时彼多,但以旁观者的态度再想时,怕是别人眼中滑稽小丑。 不多说,想了解自行看书感悟吧。 不要一次看完,需要点阳光,无赖是惧怕阳光的。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三):迟暮
《斜阳》:译文究竟会受译者多大的影响呢?译者会扭曲多少原文的意思呢?林少华说他翻译太宰治的时候不得不经常跳出来、去到阳光里面走一走,才能不至于阴郁。可是,这样真的能够翻好他的作品吗?我很怀疑,想看原文。
说这部作品,读了他的这么多小说,觉得太宰治每一篇几乎都有自己的影子,但是每一篇说的又大同小异,比如,在这里,他的侧重点放在了贵族失落和迷茫,在时代和思想改变以后对自身定位的怀疑和寻觅,最终寻觅不得,只好去死。这是太宰治给出的答案,他太不解了,只能选择去死了。
斜阳,其实是那迟暮的夕阳吧!
《人的失格》:别的不说,林把题目翻译为“人的失格”,就很合我的心思,总认为“人间失格”固然有许多更加怅然的况味,却有些不知所云的意义,人的失格将“失去活着的资格”放在了人的身上,放在了叶藏或者说太宰的身上,更加符合原意。这次阅读较之上次烨伊的版本,也仔细认真了很多,或许情不能至,但是一些细节之处,却比上次感触更加深。
太宰治洞悉了人性中的真实的丑恶面目以后,对人产生的是恐惧,然后因为恐惧反而做出了努力迎合以将自己伪装其间的动作,说到底,他还是很想知道究竟该怎样活着、怎样做人,实在找不到答案了,才选择了去死;而我,对人更多的则是厌恶,极力地想要疏离、远避,能不做出笑脸,就绝对不要妥协。这样看起来,我似乎要比他更顽强一些,可是谁更难一些还真不好说。
我们也有相同点,那就是因为自身的特性都已经丧失了为人的资格。
不知道一个伪装者、一个独居者,谁能坚持得更久一些。
话说回来,其实我的内心里,难道就没有对人的恐惧吗?
(2016/9/17)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四):这个世界,我来过
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一开始只是想找《人间失格》,总也找不到,后来拿了这本,发现它是太宰治的两部经典作品《斜阳》和《人的失格》组成。相对于《人间失格》这种译法,我更倾向于《人的失格》,因为这世界,这人世就是人构成的啊,还有什么比失去做人的资格更让人心痛的呢。
《斜阳》里的和子,《人的失格》里的叶藏,这两个人物透露出的悲伤和绝望让我的心沉静得可怕,又迷恋无比。但和子让我看到了她在绝望中的抗争,虽然这抗争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她在我看来是一个战士,就像书中说的“人是为恋爱和革命而生的”,革命不会停止,追寻爱也不会停息。反而是和子的弟弟直治和叶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在努力“逢场作戏”融入所谓的人世中,却在内心里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局外人。我想他们的悲,他们的黑暗也许就在于无法被别人理解的痛苦。一方面渴望被人理解,另一方面又像胆小鬼一样逃离。
“胆小鬼连幸福都怕。棉花可以扎伤人,被幸福伤害的事也是有的。”这一点在叶藏的身上体现得最明显。在我看来,叶藏根本没有爱人的能力,因为他连自己都不爱,又或者说他太爱自己了,爱的只有自己。我更倾向于前者,不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人存在于世的意义,却要伪装自己融入世俗。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也想要明白。人啊,只不过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罢了,一口水,一口空气轻而易举得就可以打败一个人,但人的精神呢,又是那么强大,强大到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人活于世,不明白的事情太多了,不懂自己,不懂别人,难道只是匆匆在这世界走一遭?是啊,看到一句书评说,“当活着比死亡更痛苦的时候,那么活着才是真正的勇敢。”
活着吧,总有不再思考的那一天,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也许只能说一句:这个世界,我来过。
(粗粗看完一遍的感受,还需要精读,细读。)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五):人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看完《斜阳 人的失格》中那篇《人的失格》,满满的都是心悸。满纸荒唐的言语,嘲讽与颓废从每一个字眼里蹦出,似是让人深处日暮后的骷髅场里,寒气森森。翻来覆去的看好多遍,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活人写的。
我想主人公叶藏最后若是在疗养院有心情写篇人生短记的话,内容多半如下了:
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生而为人。
年幼时,我便觉得举世之人皆是傻瓜,我不明白人们口中所谓的人类为何会对平凡事物如此乐此不疲(这个问题我至今依旧未得答案)。然而我却必须要向他们朝拜,然后逢迎他们溶入他们,因为我活在了这个人世上,由不得我。
然而我错了,虽然我学人学得很像,但终究只是徒具人形,处处阿谀奉承讨好世人让我疲惫不堪,战战兢兢唯恐走错一步令我心力衰竭,我尝试找些刺激,去找点酒和女人。可后来我发现,酒也罢,女人也罢,终归只能草草慰藉。于是我选择自杀,这听起来很刺激,至于结果,那就不必费心思去想了。
但我最终还是没能如愿,原来连死亡也这么困难,我自杀了,又活了下来。这种寻找刺激的方法暴露了我的本性,我经营多年的伪装被豁然撕开,又赤裸裸的站在这世上,这下连家人也丢弃了我。至于“家人”这个概念,我到底也没曾弄懂过,除了从那里得到钱财,我也实在不能体会“家”到底有何意义?
可是我还活在这个世上,是不是要做点表示?
于是我娶了个很可爱的女人,她叫嘉子,这女人是我在这世上找到的一个蛮纯洁的东西,我接纳她或许是在试图证明我还能在在这人世待下去,虽然我不甚明白为什么要活下去,难道又是为了遵循人类的某种怪癖?
我没想到嘉子竟会被猥琐的商人玷污,我越发不能理解这个世界,我越发不像人,越发暴露了本质,终于我不再拥有做人的资格,也罢也罢,反正一直以来我也只是行尸走肉,我终究不能理解这个人世……
人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六):问青春之迷茫
大庭叶藏和一个在酒吧工作的女人园子情死,结果园子死了,叶藏却在一家结核医院中醒来。他的朋友小菅、飞弹差不多每天都到医院探班,而两个人聊最多的,也是关于叶藏为什么自杀。
叶藏自杀的原因似乎与他参加**运动有关,也与女人有关,当更多的可能还是因为思想上陷入了绝境。太宰治在小说里没有继续用第一人称的缘由,应该是为了便于让“我”堂而皇之地溜入小说中,变成里面的一个人物,看似与其他人毫不相干,并通过调侃自己的思想与创作手法来与读者对话,但这个“我”却提供了一个所谓“正文”中缺失的或者说是明暗不清的信息,即叶藏为什么自杀。
“最浑沌、自尊心最强的不正是我自己吗?而且,这部小说表现的不也只有这些吗?嗨!我为什么急于对一切作出结论呢?对所有的思绪都要理清,否则就活不下去,这种下贱的毛病是从哪儿学来的?”
这种迷茫的文体,代表了作者迷茫的心绪。边写边加以否定,意义还没有形成就又消失了。想自杀的不是叶藏,而是作者自己,只不过作者让叶藏去实施了自杀。丑角之花是日本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年轻的惆怅与不成熟的迷茫交织在一起。看似有些爱情的影子,比如死去的园子,比如小护士真野,两个似乎都和叶藏发生过点什么,但最后叶藏对园子的死表现出无动于衷,对真野也只是刚有了点好感,就分离了。爱情只是青春中的一种烦恼,甚至是最不值得去烦恼的一种,但又必须存在,用以见证青春最大的烦恼--迷茫,该追求什么?生存现实逐渐逼向青春,打磨掉那些幼稚的棱角,人只有通过现实才能变得成熟。
自杀和在医院中,都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可能带来成长。叶藏最后终于决定走出自我,追逐真野,但小说也从此戛然而止。答案只有靠自己而不是其他人,用你自己的方式,从你自己的生活中找出来。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七):旁观者 ——《斜阳 人的失格》书评
旁观者
——《斜阳 人的失格》书评
文/青禾
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么?服刑50年后,老布最终获得假释出狱,而他却已经无法适应监狱外的新世界,直到最后绝望自杀。上吊之前,他用刀在壁柜顶端刻上——“老布到此一游”。
太宰治是与老布一样的人,换一种活法,便只有死亡。正如撒了一个谎,需要用另一个谎来圆;放纵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而彻底沉沦,也就无所谓道德了。作为太宰治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斜阳》与《人的失格》中落魄的小人物慢慢走向自杀、自我毁灭的过程,与太宰治的经历极其相似。
作为自传性小说,《人的失格》中的主人公叶藏,就是太宰治的影子。叶藏的人生悲剧不在于不能合群,不在于交友不慎,不在于吸毒,也不在于性关系混乱,而在于他本身就是“没有自我”的。无论他如何频繁地更换身边的女伴,也只是无谓的挣扎,徒劳无用。
更为悲哀的是,在他还能哭出来的时候,他想要获得救赎,自杀是他通往自我救赎之路的方式。悲哀的是,到最后,他已经麻木,只是等待着人生最后的结果到来。不管是叶藏还是太宰治,生活本身,已经失去所有意义,无所谓幸福,无所谓不幸。人生,可活,也可不活。这不是失落,而是巨大的空洞,没有人能将它填满。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世间人,活着就是罪。唯有死亡,才是唯一救赎的方式。在《人的失格》中,太宰治将罪与罚称为一对反义词。既生而为人,却又不做人该做的事,酗酒、吸毒、性关系混乱,放荡、沉沦,这是罪;死亡是罚,同时也是救赎。
无论是小说中的叶藏、还是太宰治,藏在书背后的,始终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毫无情绪,如书中所说:“现在的我,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
他不是没有努力过,而是每一次付出巨大的努力,却又向深渊迈进一步。他热爱着生命,而当内心的热爱耗尽,筋疲力尽,只好放弃。而我们记住的,只是他放弃生命的过程。太宰治,陷入了沼泽。但我们应该记得,他曾那么努力地想要逃脱,直至耗尽一生。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八):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日本的名著《武士道》中写道,“真正的名誉是执行天之所命,如此而招致死亡,也绝非不名誉。反正,为了回避天之所授而死去则完全是卑怯的!”,可以看出武士道的精神中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斜阳 人的失格》是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文学后期的代表作。无论是《斜阳》还是《人的失格》都离不开太宰治的自身生活与当时的日本战争。太宰治曾经5次自杀,最后还是没有从死亡的阴影下走出。《人的失格》更像他自传体小说,他的心路历程或个人精神都与他本人如出一辙,主人公叶藏,出生于地主家庭,高中时参加过日本的左翼组织,同时开始酗酒、嫖妓,还曾经自杀未遂,后来虽然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却因为妻子带来的极度伤害,让他再度自杀未遂,进了精神病院后,彻底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人的失格》让我看到了“痛”的彻底,完全崩溃的状态。叶藏两次自杀未遂都没有换来他对生活“醒悟”,这不禁让我觉得当时日本战争带来生活的残酷性,他的出身也没有为他带来任何的利益,反而可能带来是轻蔑。本来以为生活可以安全平静时,妻子出轨又给了他致命的打击,他再也站不起来了。最终放弃了做人的资格,他再没有生活的理由与勇气,他选择了死亡,一种使自己解脱的方式。我理解他,只能为他叹息而已。
相比之下,我更偏爱《斜阳》,因为主人公和子给了人一丝希望。贵族出身的一家人有着不同的运命,弟弟直治代表着死亡,与叶藏的自杀相同,只是方式不同。直治从战争归来,整个人颓废至极,对生活没有希望,当母亲离世,他毫无牵挂地选择了死亡,姐姐和子在他写的日志中发现了真相。反观和子,给人带来了希望,她是真正勇敢的人,曾经的病痛因为母亲的陪伴重新站起来,义无反顾的爱上流行作家上原二郎,甚至不受道德的束缚,生下上原的孩子。直治和和子面对生活的勇气成为鲜明的对比,而直治和上原的颓废生活是战争后的无奈,同时他们也是作者太宰治生活的反衬。
在我的眼中,和子是最勇敢的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一种传递,虽然太宰治的文章有很多的黑暗,他的现实生活也都是阴霾,但是和子的出现,个人觉得他还是对生活有着一丝的希望,否则他不会有一段平静的安宁生活,4次自杀未遂,让他还是重新走出来,只是最后的一次打击太大才完全让他失去了救命稻草,唯一的希望。而太宰治的不幸来源于日本战败以及日本当时的长子继承制。
读完《斜阳 人的失格》,再看看现实中的我们,无论生活中有多少困难,多少艰辛,都应该勇敢面对,因为在生比死更可怕的情况下,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九):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关于《人间失格》:
现在再一次回去看开头,竟觉细思极恐。原来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么离奇的开头,原来有如此深的含义,那三张照片竟是是叶藏的人生的三个阶段。
记得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没错,是这样的,不过机智的他并没有说是好的可能还是坏的可能。可能也就是那么几个转折点改变了阿叶(叶藏)的人生,使他像自己说所的一样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
或许就像他的手札中所说的一样,他不过就是一个擅长“逢场作戏”的演员混迹在“人世”中罢了,从小时候的为了不让父亲生气对自己有偏见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到上学时为了逗笑同学而故意出丑,再到长大后为了取悦女人而假装开心,叶藏都没有真正的为自己活过,他生存的目的似乎都是为了取悦人,所以到后来出现了相死的念头也不足以为奇了。但是又仔细想想,在这“人世”中,能为了自己生存的,又有几个呢?
突然想起一个最后的细节,阿叶看到比目鱼难得出现的“和善”的微笑,以及那温柔的出奇的医生,估计也都是早已认定叶藏已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而对他的怜悯罢了。
读完这篇小说后,不竟感觉怎么会可能这么堕落抑郁的人生的呢,后来再去搜索一下太宰治的生平,最终留下了“这写的不就是太宰治本人吗?!!”的极度惊讶,或者说是惊恐吧,原来生命真的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啊。
生命也正是由无数个“可能”组成,而属于叶藏的“可能”,则正在一步一步地摧毁他,或者说是太宰治的可能吧。看着这张照片,淡然。
太宰治,来自百度百科
《斜阳 人的失格》读后感(十):不要绝望,在此告辞。
似乎所有作家的作品都是从描写自我的生活开始,太宰治同样也不例外。以他战后最经典的代表作品《斜阳》与《人的失格》来说,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作者短暂的一生。尽管写作手法不同,确是殊途同归。
《斜阳》写于1947年,是一部向最后的贵族致敬的挽歌,描写了一个家族中的母亲与姐弟两人的命运,三人均是非常主要的人物,母亲坚持优雅平静美丽,却只能无奈回望昔日的荣光;姐姐勉强自己接受现实,在革命与恋爱中寻求寄托;弟弟直治更加脆弱,没有坚强面对人生的能力只好用酒与毒品逃避,欲转换自己的身份做民众之友而不可得,最后自杀了。三个人身上都有作者的寄托,姐姐最坚强转换角色直面人生是生活的勇者却追求一个虚幻的爱情泡影,弟弟的经历与作者类似有投射的影子,而母亲是代表了旧时代的风情与优雅,却不得不在世事变迁中被粗粝的生活磨损。她在去世那一天还要看一眼报纸上陛下的照片是一件别有深意的事情,1947年日本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那是一个贪恋旧时代效忠陛下的姿态,却已经日暮途穷,所有旧日的一切都像那斜阳,美好却再也挽留不住,而旧的太阳落下了,新的太阳何时升起呢?书中没有太多关于战争的语言,但战争却无处不在,作者没有让我们看到战争,只要让读者看到战争所摧毁的一切就足够了。
而《人的失格》仅比《斜阳》晚一年,却比前一部作品更加辛辣更加深刻,或许是因为笔墨都集中于叶藏一人身上。与《斜阳》沉痛的笔调不同,这一本书中多是戏谑语,却同样字字锥心,叶藏是一个纯净聪明善良的人,却天生对于人世与人有着惧怕之心,他是个软弱的好人,却在用自己狡黠逗笑的丑角方式生存下去。他与自己看不起的朋友相交是为了躲避人与人的接触,他热爱社会主义运动是因为喜欢活动的地下性质,他数次自杀热爱死亡是因为对生之恐惧,他的妻子被引诱是对他的又一次灭顶之灾。因为自己热爱的追求的纯净的信赖之心竟然成了原罪,而最后他抵抗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样是消极的,用酒与毒品换来片刻平静。其实在他的内心,还是那个瘦弱的少年,他试图成长,却永远无法适应这个世界,彼得潘的身体不再变化可以逃避长大,叶藏却无法抗拒时间与成长,他的惧怕,他的恐惧,不会去伤害任何人,最后只好伤害自己。他的一生,苦不堪言,早早结束也罢,最后不过由酒吧的老板娘之口说出:那是个菩萨般的好孩子。可惜这样的人却早早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因为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世难以容下这样软弱而不够坚硬、善良而不够市侩的人。而这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如叶藏一般也被剥夺了做为人的资格呢?
书中角色塑造都非常有特点,但是让人难忘的似乎是《斜阳》中的上原与《人的失格》中的堀木,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特点,市侩而无赖,分别是直治与叶藏的伴友,行为貌似全无二至,却与他们有着天渊之别,就如叶藏所说“他的逢场作戏是下意识的,且对做戏的悲惨浑然不觉。这是他和我本质上的不同。”他们代表了最真实的人世中的人,由他们组成了令人可悲哀的人世。这样的人世湮没了太多人。
剥开太宰治无赖派的外壳,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太多,关于战争的思考与控诉,关于道德的探究与重建,对于人世的控诉与热爱,对于死亡的向往,但是我想最精彩的无疑还是关于青春迷茫的思考,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矛盾而痛苦。但是我想每位读者总会从他的文字中看出一些不同,一点关于人生的思考,对于青春的回想,关于未来的希望,就像作者的遗言一般:不要绝望,在此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