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锦集

2022-04-14 03:3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锦集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是一本由胡金铨 述 / [日]山田宏一 / 宇田川幸洋 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一):最好看的访谈

  哪怕没有看过胡金铨的电影,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我是真没有想到访谈可以做到这样的深度,除了胡金铨本人实在是博学强记、幽默坦率之外,访谈的两位也是真厉害啊。

  所有的问题都建立在对于胡金铨个人和电影的了解之上,能够拆解到具体的镜头,一点点去追问用光、剪辑、道具、打斗的细节如何呈现,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来,背后所下的功夫,不敢细想。

  好的访谈是极少见的,是一种抛接球的游戏,必须势均力敌,才能够出彩且有深度。

  要和胡金铨势均力敌,实在不容易,已经不光是在“技”上的用心,还有在“神”上的修炼,这是一本可以看到胡金铨,也可以看到两位访谈者的审美世界的书。

  现在很多的访谈都是没法看下去的,采访者普遍太弱了,一方面是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态度不端正,说是访谈,其实是去证明自己的固有印象,或者拿访谈者来衬托自己,充满各种廉价、煽情、自来熟的漂亮废话,简直没眼看。

  (读书打卡第14本)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二):错过的电影,用一本书的时间来个重点回看

  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85后,武侠影视陪伴了整个年少青春。撇开电视剧不谈,鼎盛时期的港片武侠电影,就是在那时候一部接着一部看,来者不拒,全因为真的是好看,就算来个黄飞鸿123,你还会期待456。那个年代,男的李连杰、成龙、元彪、洪金宝是标配,甄子丹吴京都是后来的事儿,不算;女的林青霞太过出挑,张敏张曼玉顶多只能撑个美女角色,还到不了林那样可以撑起一整部电影。

  说远了,拉回来点儿,之所以搬出武侠情节,也是因为想说明为何会突然选这样一本古董书来读。很明显,胡金铨是上个年代的人的集体回忆,跟自己搭不太上边儿。但冥冥之中总觉得欠了这个导演一份认知,武侠电影能有今天,胡导功不可没,追更溯源的事儿,兴趣使然,既然有本书能帮你把事情理顺,何乐而不为呢。

  这本书的风格和之前看的《吉卜力的风》采访铃木敏夫一模一样,看来日本人很喜欢访谈录的写法,但不得不说,确实好,按照时间轴来,通过跟采访本人的对话,不仅能挖到很多彩蛋,更重要的,也从一问一答中了解了采访本人的性格和说话风格。

  关于胡导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打开武侠电影的大门,他本人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就不在这里累述了,看书都能找到答案。倒是书中好几个彩蛋可以在这里略提一二,也算是吊吊大家的胃口:武术指导这个称呼其实是从胡导开始用的,韩英杰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指导;拍电影的时候光影有多重要,摄影的时候有什么办法在演员又跑又跳还能保持聚焦,这类特别实际的操作也在书中被胡导以分享行业秘密的调皮说法毫无保留地解释了一番;当然,里面还提到了成龙、胡金宝、元彪以及之后的徐克,他们怎样误打误撞地跟胡导有了交集。

  怎么样,爱武侠的你是不是已经有些眼馋了?赶紧去看,饱眼福的。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三):如果有一出戏由胡金铨导演,金庸编剧……

  这本书来得很及时,近来一直在重温胡金铨,龙门客栈、大醉侠、侠女、空山灵雨、迎春阁等等。虽然都是老旧的片子,但依然看得有滋有味。忽然这么复古,大致要怪《聂隐娘》。《聂》片华丽唯美但却不愠不火,总觉得有些没有搔到痒处的感觉。我眼中,侯孝贤、李安、胡金铨三位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是一脉相传的。可惜侯导对武侠没有太多涉足,也非常抗拒叙事,就叙事来讲胡金铨无愧于大师的称号。如果有人觉得《聂隐娘》不过瘾,你完全可以介绍他去看胡金铨。除了色彩不够亮丽,武打不够火爆外,情节、细节、拍摄手法丝毫没有过时,甚至很多精髓现在已丧失掉,难觅踪影了。

  作为演员的胡大师让人忍俊不禁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四):佳话的误会和最后的贵族

  之前看虹膜magasa的微博,说在微信平台发现很多人喜欢搜索“胡金栓”,不得不专门做个“胡金栓”的关键字。我在微博上试了一下,还真的不少人发表对“胡金栓”电影的敬仰。可见大众对于胡金铨还是比较陌生。我能想象到这本书的受众群主要是武侠片的死忠粉,电影学研究者以及图书馆吧。篇幅不多的八卦可以慰影迷,而电影的制作方法是业内人的宝藏,胡导演从北平到香港到台湾的一路曲折又与半个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和,也是难得的史学资料。

  忘记在哪里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说胡金铨对美术讲究过甚,为了一块布像旧的,要等它自然风化。在这本书中,胡金铨提到了几段往事,让我疑心之前所看的文章其实是段子。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他和李翰祥在服装道具上很考究。一方面是因为他和李翰祥都是美术出身,但还有个原因是因为没有剧本,他们希望舞美制作时间拖久一点,能给剧本以时间。这真是歪打正着。对于一部黄梅调电影而言,故事方面大众已经耳熟能详,“好看” 的几乎都集中在视觉和听觉感官上了。

  另外,他提到拍摄远景近景的顺序,是为了抢光线。拍摄时也把剪辑考虑在内——因他本人做过几乎所有岗位——都是为了节省。他对摄影也很有了解,什么时候用什么滤镜,选择外景地为什么选韩国,都是在经济上做了考量的。在美学和实用方面他有一套逻辑。他在画面美感上的确是不遗余力,但并非传闻中那种为求真实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好的光线,要求老板做高架子是必须。但是没想到到了老板宣传的时候,非说连草芒都是要等真的长好才拍。甚至说为了建筑有古旧感,要等台风等了一年才开机。胡金铨笑老板对外宣传说等生了青苔出来才拍是胡说(胡金铨说吗?哈哈)。青苔都是用染色的锯木屑粘上去的。由此可见,之前的那些佳话,恐怕有不少是以讹传讹。但是最怕的是新导演以为这才是大师范儿,只懂得学皮毛,越学越坏。

  两位采访者提问非常到位,日本人讲究采访像catch ball,要丢过去一个对方接得顺手的球,还得能激发对方丢回来。难得采访者和被访者在学术和技术上的讨论能有互动,并且对整个中国近代史都有了解。相比而言,国内现在采访者只是娱乐记者,挖到的是外传,上上网站还可以,集结成书就显得小题大做。

  书中对胡金铨的家世做了详细的访问。我又想抛出我的原生家庭论了。不论出身,都可以做出巨大的成就,但是成就背后的心态则是受原生家庭影响。徐克的电影有很强的政治诉求,而胡金铨相对看不到“千古文人侠客梦”,他就是单纯对好故事和如何讲好故事有兴趣,并在拍电影的过程中享受搜集资料的乐趣。他祖父是山东巡抚,父亲干实业,叔叔做官,姐姐参加游击队,哥哥是留德的博士和医生,小时候和外甥解剖狗。家里在戏院有股份所以小时候经常看京剧,家里还有图书馆,这样的阶级出身,对于宣扬价值观和权力掌控没有太大兴趣,这是最后的贵族,拍出的电影也很纯粹。我看他对获得戛纳技术奖也很得意,真是难得,多少导演懂得电影技术的重要?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五):品读胡金铨先生的电影人生

  我知道这是同香港电影有关的一本书,但仔细看来我发现这严格的说来是一本自传。但也不同于传统的自传,这是以访谈的形式,完全记录下来的口语读本。无论胡金铨先生提到多么要人觉得陌生的字眼,但在他的口气里这些都显得格外亲近。在他的访谈里面,感受不到油滑的东西,也不抱怨什么,好像洗尽铅华也从容,非常安然大方。

  要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的家世背景,他从事电影业的原因。还有那个时代香港电影业的一些情况,看现在电影明星的光鲜与酬金的正比,那个时代是无法想象的,用胡金铨先生的话来说,很不稳定,不好以此养活家庭,所以要做多份工作。

  我本来想去香港是不是和电影有关,结果发现丝毫联系没有,他本来想继续学理科的,这时有位远房亲戚说去香港(为的是八路军来有麻烦),他也跟着有了想法,但是他走成了,这亲戚反而没有去,考上了人民大学。我没读出个缘由,总之他离开家没带钱,去香港无法继续学业,就为生计苦恼起来。先是设计广告,当家教,后去了电影厂搞美术,就这样七拐八拐被选中当了男主角。我读着感觉好传奇,同时看到虽然生在富贵之家,但他的电影事业与此全无联系。那些人情关系,富二代官二代的戏码这里全没有的,所以说他传奇也有这层意味。

  然后进入这本自传的重头戏了,同电影相关,谈论他的首部导演作品《大地儿女》,后来又谈《龙门客栈》,《侠女》、《空山灵雨》等。我看后就一个总体的感受,戏里戏外都有故事,戏外的更加诙谐,充满戏剧化。这些就像他刚开始接触电影那样,颇具传奇色彩。这里面穿插着他理解的“武侠”,“功夫”,还有他独特的画作,对京剧的理解,学习电影理论,对女主角的评价,和同行的友谊等等。为了不泄露具体的情节,这里就不详述了。都能够感受到他知识的宏富,与高贵的鉴赏力,以及最难能可贵的言语间的真诚与大度,读着就感到被亲近与自由笼罩。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六):半个圣人

  武侠片作为中国独特的电影类型,载誉世界影史,更为世人管窥中国“俠”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然而若要梳理脉络,探其渊源,胡金铨自然是绕不过去的名字。

  大卫▪波德威尔曾提到最让他难忘的两部香港电影,一部是徐克的《刀马旦》,另一部则是胡金铨的《侠女》,在他看来,《侠女》竹林凌空激战一场戏的拍摄与剪接创造性的采用了不透明的手法,虽然每一画面构图都经细心设计,但剪辑后镜头都变得稍纵即逝,从而呈现出武林高手的出色武艺。胡导凭此片摘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其在技术方面的实验性亦丰富了大众电影的传统。

  波德威尔提供了一个西方学人的研究视角,聚焦点多在电影作品本身,而想要深入了解一代名导的学养与风采,这本《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便提供了帮助,全书多涉及胡金铨生平,作品,以及拍摄逸闻。下面通过几个关键词略述一二。

  家族

  戏曲

  考据

  胡金铨的电影总能透露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他考据严谨不无关系。大到历史背景,他耐心向访问者介绍明朝行政机构的设置,东厂与锦衣卫的区别,以及倭寇与朝廷官员之间的利益链条。小到民用器物、衣饰、兵刃、住所,都会一一查考史料,仔细求证。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他所呈现的武侠世界富于历史实感。

  梁羽生曾言:“宁可无武,不可无侠。”胡金铨的武侠世界亦非简单的刀口舔血,快意恩仇,在杀伐之外,有禅机佛理的调和,弥漫着强烈的东方色彩,得以在武侠电影世界独树一帜。以上几点抛砖引玉,并不能尽述全书精彩。最后再送上一枚彩蛋:

  胡导夸石隽是个绅士,不近女色,被称为电影界的“圣人”。

  访者问:“那胡导你又怎样?”

  答:“我吗?我可是个半圣人呀。”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七):落叶满空山

  提起导演胡金铨,很多人都该记得他那部有名的作品【侠女】。和大多数的人不同,我对这个电影的印象深刻是源于其中的一个长镜头:扮演杨之云的徐枫凄凄惶惶,走了很久。一个我以为会带过的镜头竟然绵延不断,即便是在200分钟篇幅的电影里都显得那么漫长。而在胡金铨的其他电影里,也很多这种浪迹天涯,这种行走无疆。其中的缘由总是有些懵懂,看完《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如果说恍然大悟也许还算是“演技夸张”,怦然心动则多少是有了那么一点。

  这个书并非只介绍了胡金铨电影,类似编年的修纂体例算是航拍了他的大半生。胡金铨从自己家谈起,那个神秘的电台,在颐和园里租房子,然后是自己的老舍研究,然后终于谈到了《侠女》,谈到了自己其他的电影。

  据说傅小石在香港看见挂名傅抱石的伪作,卖画的不屑说:你爸爸的画你不知道的。我一直想这种事情挺悲愤的,因为那么傅抱石起死复生也会被告知:你的画你怎么会懂。

  了解一个作者,最好还是听他本人怎么说,然后佐以其他人的资料。譬如胡金铨的电影自然很多人懂,但我想他自己还是更懂一些。

  一、柔软的煤

  【在这个磁州,我只进过过矿坑一次,是—位年长的人带我进去的。他大概是父亲的助手或秘书吧。我进去了,其他事情倒记不起了,只对矿夫们挖矿的样子很有印象。他们不是站着挖,而是躺着挖的。那个情景,叫人觉得很危险,所以记得很清楚。煤这个东西,刚刚挖出来还没运出矿坑之前,是软的。我捏过,虽然不是很柔软,但并不硬。

  4】

  胡金铨先生的家族就如煤是柔软的一样,如果没有见过,就无从想象。无从想象一个家族的生活会如此波澜不休,无从想象一个家族的历史就似江山一角。也就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渲染出来的山水春秋,才会有那种无处不可以去,无处不可以安的风骨和气概。

  看胡先生的这一部分自述,琳琅满目之处用一句时髦的话讲,简直不止是虐狗,而是屠狗。

  二、库里肖夫效应

  譬如韩英杰在《迎春阁之风波》里唱的那支元曲。

  譬如徐枫在《侠女》里唱的《月下独酌》。

  譬如胡金铨在书里提到的很多这样的用心,看得时候都匆匆路过了,甚至完全淹没在了记忆里。看到如此郑重地被询问到,忽然如春水逆流,忽然如秋风迎面。那些细小的镜头一卷卷地迅速翻动,产生了和电影原作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个大概算是记忆上的一种库里肖夫效应。

  那么这种效应其实也是一种走来走去。

  从胡金铨曾经为之着迷的故典旧学里,走到让我们为之念念不忘的镜头里。这个在古代,人们称之为“传承”。这本书便是薪尽火传的那支火把,这本书也是凿壁偷光的那束微光。

  三、不易去的地方

  【看到漂亮的风景,自自然然就去了(笑)】

  【我现在是无国籍难民啊(笑)没有护照】

  【在旅途上展开的故事是:最有生气的】

  【我们这些人就像"中间"的人。】

  【我内心对中国的感情,是很保守的东西,说出来,就是唐人街式的感情。我很羡慕有自己的地方的人。我不论去到哪里,都几乎不会有“这是我的地方”的感觉。对,我确实确实永远是个过客而已。】

  看到胡金铨说“我很羡慕有自己的地方的人”不免轻喟深吟:谁又真能说有自己的地方呢。又或者说,谁又知道这个“自己”又是谁。

  四、何处寻行迹

  【们是农耕民族,并没有意图征服自然,而讲求跟自然的调和。艺术也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通过沉思默考,将心中浮现的事物绘画出来。……东方画中有所谓余白。】

  75

  全书读完最大的欣喜是遇见了李白。并没有说胡金铨直说有多么喜欢李白,但总觉得余白、和自然的陶然相见都让我想到了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从这句话说出来之后,一直在走,走得非常艰辛的人大概都多了一个酒杯。这杯酒今天可以用来敬一敬走了那么多路的胡金铨。

  空山落叶,行迹何处。胡金铨曾经去过那山,不妨跟上去,走走。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八):我确认,我读了本最好的访谈录

  作为胡金铨的脑残粉,《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这本书是一口气看完的,太好看了,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访谈类电影书也不为过。——没错,我读过不少富有盛名的“电影馆”系列丛书,许多也都是访谈体,但都不如本书翔实、深入、广泛、准确。

  有个长久的疑问:在大陆,胡金铨作为华语电影大师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时候确立的,我并不知道。因为就我所了解,华语武侠片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大陆基本空白,后来才有《少林寺》等等。关于这点,欢迎指正我。近些年,尤其是北京上海电影节、电影资料馆、MOMA等频繁放映胡金铨的电影,他在大陆影评界的地位直接封神。

  邵氏响当当的大导演就那几位,平心而论,李翰祥是我最钟爱的,大学时候看了好多他的风月剧、历史剧,真是太好看了,文气正宗,妙趣横生。我当时甚至想:要是李翰祥能教我一学期古典文学课就好了,他真是什么边角旮旯都懂,而且能抓住精髓。

  而胡金铨,坦白来说于我有障碍,大学时看过《龙门客栈》,但毫无感觉,觉得打得虚假,一点也不过瘾。类似的还如张彻大名鼎鼎的《刺马》,作为功夫片,武打设计真是让人难受,无限翻滚的镜头让人腻味,论武打的精彩,还是刘家良为第一。但后来我意识到,看电影也不能缘木求鱼——胡金铨的武侠片里,功夫并不是最重要的(对比刘家良的功夫片),而是一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用影像表现的东西——比如对人生、宿命的理解。

  然后再看胡金铨的作品,换了一套眼光,感受到最深切动人的是“精气神”,《山中传奇》、《侠女》的气质太正宗了、太传神了,因为大学修古典文学的缘故,对这种古典故事最上心的便是“气韵”。而由此出发,一些动作戏也变得“精彩”起来,因为了解了他的电影与“京剧”的关系,不会强求飞天遁地或硬桥硬马的情节,重在体会那份微妙的完美节奏,比如《侠女》中的竹林大战。用这种眼光看《刺马》亦然,倪匡的编剧太好了,那真叫文雅考究,台词甩现在的编剧十条街。

  本书书名的翻译很有心:A Touch of King Hu,化用自《侠女》的英文名 A Touch of Zen。胡金铨在访谈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渊博的知识谱系,对武侠小说、志怪小说、京剧的痴迷,让他对涉及历史题材的武侠片具有深厚的考据实力,从衣服配饰到兵器,门儿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也让他深谙古典留白、含蓄、动静的法门。

  重要的是,他仔细描绘了自己童年、少年时期在北京的生活图景,记忆力很惊人,尤其是对京剧的了解,相当深入。胡金铨在书里很明确地说了,他电影里的武打全都是从京剧中化来,他的御用武术指导韩英杰也是京剧班子出身,和洪金宝、成龙一样。“我对功夫是完全不懂的。我的电影的动作场面,并非来自功夫或格斗技,也不是来自柔道和空手道,那全是来自京剧的武打,其实即是舞蹈。”

  这本书表面上是访谈录,实则是胡金铨的口述传记,除了北京时期,他还讲述了在香港做电影学徒的生涯,与电影师傅严俊、把兄弟李翰祥等人的结识交往,做演员、美工的经验,以及后来到台湾后的经历,去韩国、日本拍电影的往事,还原了许多构成电影史写作的重要细节,相当有料。胡金铨对电影拍摄技术环节的讲解(采访中动不动就画图示意)极为具体,在书中还有大量胡导亲笔绘制的拍摄示意图、人物造型图,胡金铨幽默的谈吐让这份访谈变得栩栩如生,恍如就坐在胡导对面,听他娓娓道来。

  胡金铨面对往事基本没有隐晦,比如过往作品中的缺陷与遗憾,与李翰祥合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搞笑往事,后来谈及与徐克的“交恶”也是光明正大,披露了大量拍摄电影《笑傲江湖》时的秘闻,还有《大醉侠》里的那帮乞丐小孩子,里面有还是小孩儿的成龙、程小东、吴明才等——大家知道,读八卦总是很开心。胡金铨谈及与李丽华、徐枫、郑佩佩、张艾嘉等女星的往事,也是极为有趣,甚至谈及自己的婚姻,也毫无隐瞒,力求客观准确,这份坦荡与责任心,真是令人敬佩。

  这本访谈录是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多次采访胡金铨整理而成,山田宏一旅居法国多年,新浪潮时期是《电影手册》的重要执笔人,也是特吕弗的亲密好友,他和宇田川幸洋想把这份访谈录做成《希区柯克与特吕弗谈话录》那样的经典电影文献,我觉得,《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已经完全达到了经典的水准。这两位学者对电影的热情、庞杂的知识量,让这轮对谈真是有分庭抗礼之感,胡金铨的精彩,离不开两位学者的出色,必须要致敬。

  强烈推荐后浪出版的这本书。顺便说,我最喜欢后浪的是,他们非常有远见地注重技术与制作类的工具书的引进与出版,而不是找几个大牌影评人,出一些个人top100部电影类的一家之言+无用之物,脚踏实地地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形成与完善做出“拿来主义”的贡献,非常值得推崇,对电影学人也大有裨益。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九):读记:胡金铨轶事33则

  胡金铨出身相当高。曾祖父是木材商人,祖父胡景桂是癸未科进士出身,曾任山西巡抚。父亲胡源深,在河北井陘煤矿当技师,也经营祖传的益丰面粉厂。

  胡源深十四岁赴日本留学,从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日文说得比中文溜,只好从新再学中文。胡金铨的母亲叫刘庆云,吉林省人,会画工笔画。他们有两女一儿,最小的孩子就是胡金铨。

  因为打仗,胡源深的煤矿放弃经营。面粉厂被傀儡政府没收。五十年代,他被判劳改,在热河,释放后死于从热河回北京的途中。

  胡金铨喜爱京剧。长安街上以前有个长安大戏院,他从小去看,看戏吃瓜不必付钱。好像是因为他家是股东。

  胡金铨接受美式教育,读美国卫斯理工会开的汇文学堂,拿到了科罗拉多的代顿学院的入学录取,然而内战开打,出不去,滞留香港。

  胡金铨到香港时没有带钱,想考香港理工学院,也不承认学历,未能获准升学。为了一口饭吃,从小娇生惯养的胡金铨只好改为就业。

  胡金铨做过广告画师,陈设,副导演,还做过演员。他演艺生涯的代表作是《长巷》1956年,导演是卜万苍,演一个小流氓。

  胡金铨相貌英俊,浓眉大眼,国字脸,当演员时,票房缘极好,演一部火一部。邵氏父子公司想要他接着拍戏,拿导演加演员的合约吸引他。等他签了约,就没人和他提当导演的事了。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李翰祥主导,胡金铨协助,各导一部分。开拍时,电影没有剧本,李翰祥把几页纸撕成两份,你拍这部分,我拍这部分,事情就这么定了。

  由于没剧本,胡金铨想出一个办法。他给道具、服装和美术提出很高的要求,让他们花很多时间布景,这样他就有时间写剧本了。结果自然皆大欢喜,剧本加了很多巧思,服装布景也精美。后来王家卫也学了这一招。

  《大醉侠》非常卖座,制作成本却很低。因为很多布景、道具都是和其他电影合用的。

  《大醉侠》不是胡金铨最卖座的电影,最卖座的是《龙门客栈》。这部电影上映时,风头盖过了同期上映的《音乐之声》。老板发了大财,甚至盖起了全新的制片厂。就是后来的台湾联邦制片厂。

  《大醉侠》和《龙门客栈》拍的不是功夫,而是动作,取材于京剧的舞蹈。胡金铨本人不懂武术。武术指导韩英杰是京剧舞蹈师,胡金铨本人是京剧迷,兼了四大京剧团之三的理事,其中包括培养成龙、洪金宝的于占元京剧团和培养了程小东的唐迪京剧团。

  胡金铨当京剧团理事的主要工作是请唱京剧的小孩子吃饭。这点钱他还是出得起。

  《大醉侠》捧红了郑佩佩,但现在的观众只知道她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夫人。

  当时邵氏有七个要好的结拜兄弟,以李翰祥为中心,除了胡金铨,还有马力、宋存寿、冯毅、蒋光超和沈重。

  洛杉矶成人街有家旅店叫作“Dragon Gate Inn”,即龙门客栈。

  龙门客栈的墙上画有白色的大圆圈,胡金铨说那是防狼的。狼见了圆圈会逃跑,他小时候在煤矿学到的。

  胡金铨熟读明史。明朝间谍战极为激烈,适合拍武侠片。胡金铨好几部电影都是以明朝为背景,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电影,比如近年的《绣春刀》。

  胡金铨考证过东厂、锦衣卫的制服、武器、装饰,力求还原准确。然而有时也不得不让步。譬如当时锦衣卫主要使用倭刀,也即日本刀,他即使知道史实如此,也不在电影里使用。

  《龙门客栈》的大太监不是白化病,而是白头。胡金铨举例说,袁世凯三十岁即一头白发,死时也不过五十岁。

  胡金铨考证过太监,说《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完全是乱来。他还说,宦官之中有很多优秀的人,譬如郑和,是云南出身的越南人,还有故宫的设计者阮安,也是越南进贡的太监。

  徐枫是跟胡金铨的想象最一致的演员。

  《侠女》的拍摄有很多创新,譬如一个石狮子,水泥做出来的,怎么都不像真石狮子,最后吹上石粉,才算过关。编剧写一句“一轮明月之下弹琴”,现场拍时不知要花多少工夫。

  胡金铨对老舍很有兴趣,出过一本书《老舍和他的作品》,后来去巴黎参加东方文化会议,所作的主题演讲也是有关老舍的。两个老北京人,心灵息息相通。

  胡金铨最著名的弟子是许鞍华,擅长拍摄时代变迁、市井日常和人物情感,丝毫没有传承到胡金铨武侠电影的技巧。倒是胡金铨过世之后,李安拍出《卧虎藏龙》,再现了胡金铨的武侠和诗意,惊动全世界。

  孝庄问汤若望,这些皇孙哪个更聪明,可以继承皇位?汤若望回答,聪明当然很重要。但皇孙之中只有康熙出痘疮,将来不会得天花,所以选康熙当皇帝最好。——这个故事胡金铨说的。

  胡金铨说,他的做法是搞好了剧本,准备妥当之后再开始拍摄。但徐克完全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跟他完全合不来。《笑傲江湖》胡金铨拍了两个月,中途不拍了,徐克把他的镜头几乎全部剪辑掉,最后只用了十几个镜头。

  胡金铨最快乐的事是不务正业,最怕的事情是拍电影。因为一拍起来就得拼命,一拍一两年,不能喝酒,没时间看闲书,又不能和朋友吹牛。所以他觉得拍电影对于自己是人间地狱。他平时最爱跑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包括研究他最爱的作家老舍,而拍电影把这两个爱好都淹没了。

  胡金铨爱好收藏字画,后期生活已经入不敷出,靠他早年培养成功的弟子去照顾,郑佩佩提供其在美国的起居。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十):读记:胡金铨访谈

  本书是采访对话体,日本的采访者作了电影和影史的功课,又按照年代梳理成书(采了好几年),成为近乎胡氏传记的珍贵资料。

  以下纯属书透,随趣行止,流水读记。

  六伯家是原来的郑王府,胡金铨少爷羔子,32年出生在这里,小时候有被佣人带去长安大戏院看戏的经历。

  49年11月胡导去香港时,是报了代顿学院,要去升学,学工程。钱不够,打工,从画画、英语家教到美术,因缘际会得到万古蟾的指导,算李翰祥的师弟。副导演开始,边学边练。

  开始还干过一阵美国之音,播张爱玲的《赤地之恋》。

  鼎革时离开大陆和美国之音的工作经历,胡导对赤共还是有态度的。

  《侠女》:

  徐枫在龙门客栈已经配戏启用,侠女主角。

  文静斯文话不多,动手更有反差感。

  胡拍戏故事第一,摄影第二,演技第三 。

  等台风、等长草、等旧苔都是宣传谣言。

  《喜怒哀乐》的怒

  取材三岔口,回头补看下。

  为了李翰祥还债凑钱而拍,李得了钱却不还债,拿去装修改造庭院

  大车店,在旧香港叫南北行。

  《迎春阁》:

  李察罕之死。

  韩英杰胡弓唱元曲,需回顾。

  《忠烈图》:

  和迎春阁同是1972年开拍。

  博多津,洪金宝,妆浓也有依据。

  徐枫演苗族,白鹰西南战争背景。

  成龙在忠烈图兵卒龙套,没露脸。

  屠光启,演朱纨,屠老来写武侠小说。

  《空山灵雨》:

  县太爷失火找印,杨乃武作上吊老妇的案子。

  小林正树的怪谈中的《没有耳朵的芳一》

  年老的住持是纯路人,就是天生一部好胡子。

  和尚群演都是囚犯,因为光头现成,胡金铨开始也不知道,还给韩国制片坑了剃头费。

  现实中也买通僧人进藏经阁拍摄。

  在韩国,寺院拍摄得到法籍尼姑和美籍和尚的帮助。

  取景从雪岳山到济州岛,躲着雪拍戏。

  《山中传奇》:

  中国的怪谈,聊斋和阅微。

  人物不脸谱化简单化的沈从文。

  故事是宋人话本里的《西山一窟鬼》

  电影不需要主题。

  招待公关韩国情报局的小头目,因为偏僻的地方也有韩国王族的坟墓被拍了。

  石隽和宋存寿是电影界的圣人,但汉章是同性恋,胡自谓半个圣人。

  张艾嘉的渊源,胡认识张的母亲和外祖父。

  逆光拍摄和电视蓝。

  三小时的版本,我好像没看全。

  《终身大事》:

  讽刺台湾食品安全、营养剂的事。

  台湾的地沟油叫污水油,炸油条会用。

  电影名字和英文名的几个示例。

  《天下第一》:

  郑佩佩的跳舞。

  中医把脉时吟唱。

  雕面墨齿。

  宫斗剧情和下毒道士。

  赵匡胤的演员是韩国人。

  《大轮回》:

  同天下第一都是83年

  浓缩了的长篇故事。

  彭雪芬。

  《笑傲江湖》:

  胡笑说徐比自己还清楚自己。

  但唯一合作的《笑傲江湖》是没什么默契和徐利用胡的感觉。

  笑傲中胡氏只拍了两个月左右,做了一些场景设计、美术服装和台词。

  拍的一点被徐克最后用得零零散散。

  徐克想哪拍哪,剧本一改再改。

  《笑傲》里浪费了许多叶倩文的镜头(张敏的苗族首领角色),正如《东邪西毒》的王祖贤,陪玩了。

  徐的补偿是挂着胡的名字去获奖。

  吴明才监制,算胡金铨小徒弟,跟大陆合作。

  钟阿城的编剧,胡金铨用不阴不阳的中间地带自喻,即流落海外的第一代华人。

  三个月拍完。

  北影片场还遇到了霸王别姬的监制徐枫。

  洪金宝的胖道士,洪可塑性很强

  胡会根据编剧的对白计算胶片长度

  《利玛窦传》:

  准备了大量材料。

  去洛杉矶修道院和神父住在一起深化构思。

  收集整理了300多份资料后来给了台湾的方豪教授

  史景迁写过利玛窦传记

  北影厂也有拍的计划

  《华工血泪史》:

  Igo,Ono,真实地名

  木贼,近金矿

  中国人先是避让离开,后来反抗

  用陷阱、圈套、投石机对付三十个枪手,取胜

  还有一个叫《毒药》的现代故事..

  还有《咆哮山村》,七武士的场景格局..

  还有《张羽煮海》的动画片

  最早写过《单轨列车》的剧本,介绍民间发明家卢熔轩

  -----

  胡金铨97年1月回台参加李翰祥追悼会,顺道去荣民医院作心脏检查,医生劝告下顺便作个小手术,当天就没了。

  当时《华工血泪史》已经准备数月内开拍,周润发主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