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锦集
《致未来的诗人》是一本由[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一):诗人的骨血
我阅读的巴别塔诗典的第一本。译者“老中青”三代,对诗人的和诗人时代的了解,体现了严谨的为学态度。读诗人的生平,诗都让人有所颤栗。喜欢诗人对诗歌的执着态度。从他那里,能学到,他自己学习的两点,即不把情感投射到没有生命的东西上,和不堆砌浮华辞藻。这两点值得人学习一辈子。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二):范曄的譯筆
從汪天艾翻譯的《奧克斯諾》,范曄做的序“不合時宜的人”,到范曄翻譯《致未來的詩人》,趙振江做的序,他們師徒三代人可真是蠻有意思的,簡直氣味相投嘛!我是很喜歡他們的譯筆的,忠實粉絲!!!
不過前幾天看到豆瓣的評論,“看了范曄翻譯的塞爾努達的詩,簡直不敢相信他是直的”,哈哈,笑死我了,不過真的是很好的評價啊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三):113
倚在庭院的柱旁,那时你想着自己将来的日子,必须做出职业选择,而你,对所有职业都是一样的厌恶,你只想逃离那城市,逃离死一般的氛围。你的需要与你的愿望彼此矛盾,贫穷却将二者打上死结。但这问题已微不足道,你已被时光不停的脚步拖曳向前,伴随整整一代人上升又跌落,与他们一起在阴影里迷失。与许多人一样,丧失了快乐,享受与自由,于是你明白,或许社会在用虚假的物质问题掩盖人的真实困境,以免他察觉自己命运的凄凉或无力的绝望。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四):让我活着像生锈的剑 没有柄 被丢入云彩
- 看这本前 先看了塞尔努达的另一本《奥克诺斯》感觉惊为天人。所以第一次看这本的时候有点先入为主看不进去。多读几遍就get它的点了!
主基调还是很沉郁 西班牙早已死去 流亡的诗人 在死亡中获得永恒。
翻译的话我偏爱汪天艾的 但是这一本的也很好。“魔鬼弟兄”这四个字太让人难忘。
比较喜欢的:
我有过一个月亮做的指环
悬在八月初的夜里;
我把它给了一个那么年轻的乞丐
他的眼睛像两个湖。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五):读塞尔努达的诗
基于极有限的阅读量和文化差异、翻译隔膜等,对国外诗歌接受度还是较低,不太能激发起形式的审美愉悦和内涵的幽远意会,有一种隔着保鲜膜品尝你喜爱的点心的感觉。偶尔尝到一小口或者一整首碰触到心灵味蕾的诗,也主要是恰当的修辞手段或者境况相似的社会景象、个人心境等,他像是敲了两下门,而非是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亦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及顾城的诗等这些能打通(我的)全身脉络的句子。我期待能从朱光潜先生努力构架的适用于古今中外的诗论体系中获得收获,也相信足够质量好的阅读量会让想法自然而然的跑出来。
读塞尔努达诗选集《致未来的诗人》也是如上感觉,有距离,但还会拿起来再看。现摘抄其个别诗句于此:
我有过一个月亮做的指环/悬在八月初的夜里/我把它给了一个那么年轻的乞丐 /他的眼睛像两个湖。——《让我留着这声音》
树木拥抱树木/一首歌亲吻另一首歌/在铁的道路/有痛苦和欢乐经过。——《内华达》(这一段画面感极强的文字,让人想到了王小波《绿毛水怪》里描写陈辉和杨素瑶两个人走在有雾的路灯下的句子: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口/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 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对一些人来说,活着就是赤脚踩在玻璃上;对另一些人,活着是面对面地看太阳//海滩靠着每一个死掉的孩子来计算时辰和日期。一朵花开了,一座塔塌了//一切都一样。我伸出手,没有下雨。我踩上玻璃;没有太阳。我朝着月亮望去;没有海滩//不过如此。你的命运就是看着一座座塔耸起,一朵朵花开放,一个个孩子死去;除此之外,好像不成副的纸牌。——《对一些人来说,活着》
一个无理性的名族,自古就被灌输/认定理性太过傲慢/在理性前肆意呼喊:/“知识去死”,这民族已预先注定/以崇拜锁链告终/而这淫秽的崇拜必将它带向/我们今天所见之处:锁链加身/无欢乐,无自由也无思想。//我是西班牙人,就像/那些没有其他选择/的人:在我出生时,/命运给我压上的所有/重担里,这最沉重的一副。/我没换过故乡/因为不可能,一个人已被他的母语/与诗歌的需要相连,直到死亡那天。——《西班牙双联画•可惜是我的故乡》
你在那里,我在这里——在《对玛诺娜说》一诗中,全诗五段结尾句均为“你在那里,我在这里”,不能不想到余光中的我在这头,你在那头。
简洁的表达为诗歌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轮廓,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后记•一本书的记录。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六):梳理
西班牙诗人,同性恋者,出生于塞维利亚,半生漂泊,先后流浪英国、游历美国、墨西哥,最后在墨西哥定居。
孤独、漂泊、流浪好像是伟大诗人都要会具有的特征,也许苦难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对诗人而言,对万事万物的洞悉大概需要这种敏锐的感触力。
少年时代受古·阿·贝尔克(一位西班牙诗人)影响对诗歌产生兴趣,“我全然不知何为诗歌,也不懂任何诗歌形式,只是能听出韵律,有对诗韵的直觉——这正是诗人需要具备的基础特质。”
二十一、二岁服兵役,一次巡行途中突然对身边的一景一物产生某种沟通的感觉“眼前的一切都变得不同寻常,激发出心中迫切的表达欲望,迫切地想说出这种体验。”这和斯通纳先生突然对文学感到了某种联系是相似的,那一瞬间这个世界只剩下自己与眼前的景色,他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成为何种存在。
之后他开始阅读马拉美和兰波,马拉美也成为其一生挚爱。而接触纪德则为他自身同性恋倾向所带来的的困扰提供了道路。接着他在翻译莎士比亚与阅读荷尔德林时感受到了强烈的愉悦,“莎士比亚对我而言永远是现代文坛无人能比的人物,他对我的意义相当于但丁之于某些英国诗人。”“当我逐字逐句探索荷尔德林的文本,那些诗歌本身的深邃与美丽仿佛将我送上诗歌可以呈现的最高峰。这样我不仅用 全新的目光看待世界,更学会如何与此目光琴瑟闭合,这是诗歌体验的新艺术。”
而在流亡英国期间,一段时期内,他“每晚睡前读几节英文版的《圣经》”“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来自《歌德谈话录》,以及歌德和席勒的书信集。”还有“祁克果的作品也深深的吸引我”。
上述提到的作家、诗人对塞尔努达的诗歌起到重要影响,诗人的风格、感受是在一个演变的过程中慢慢趋于稳定的,每一个阶段都发展于上一个阶段,想要理解他的诗歌,必然要了解在他创造的各个时期受到哪些作品、风格的影响。
塞尔努达认为诗歌应该是开放性的,描述的也应该是内心的最真实直接的感受,是一种灵感的迸发,而诗人选取某一形式表达可能只是因为它和诗人能够引起某种情感共振。“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表达出当时最迫切的感受,而不是在韵脚的迷宫里兜兜转转。”“诗歌的神奇性在于它所蕴藏的无尽的可能,因此,哪怕是最伟大的诗人也只能向我们展现其中一种或几种可能,提供有限的视角,诗歌的视野却是广袤无边的。”
你曾是我们世上的盐,
你活着像一束明光,
而现在只有你的回忆
游荡走过,爱抚躯体的残垣
带着我们的先辈
在遗忘之岸吐下的
罂粟的余味
(节选《致死去的诗人》译者:范晔)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七):塞尔努达的爱
我不知道何为自由除了被囚于某人的自由
我的存在由你决定
如果不认识你,我没有活过
如果不认识你就死,我不会死,因为我还没活过。
我不认识人。很多年里
我寻找他们又不得不躲避。
那时在你里面我的梦想欲望
终将找到意义,而我终将活过。
如今被困在你身体的牢狱,
还记得自己,曾经是自由的风。
如果爱死去,和它一起死;
如果爱活着,和它一起活。
在死与活之间,沉默,
因为它不接受旁观者。
流放和死亡
对我来说就是
你不在的地方
与生活休战的时候,
无所知,无所爱,
无所盼:你的存在
和我的爱。这已足够。
“你的眼睛是恋爱中人的眼睛;
你的嘴唇却属于不相信
爱情的人。”“那么请告诉我如何救,朋友,
当现实与欲望难以统一的时候。”
继续,继续向前走,不要回头,
持守忠诚直到路途和你生命的尽头,
不要怀念一种更轻松的命运,
你双脚踏上从未驻足的土地,
你双眼面对从未见过的风景。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八):诗歌让我遇见了你
买了很多本塞尔努达的诗集,这本是《致未来的诗人》,希望未来能写出更满意的诗篇。诗歌让人感知爱,让人欣喜不已,重要的是它让我遇见了你。
这本书读的过程经历了很漫长的时间,像是读一本教科书般的,偶遇这位西班牙诗人,也是一种难言的缘分。他在书的最后谈到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灵感,还有其他的事情。还未读完,剩下的部分,还需要研读。这本书虽然有些错字病句,但最后的部分确实值得一读再读。他是我今年读到的诗人作家里,最喜欢的一位。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九):塞尔努达的愿望与现实
想更好地了解塞尔努达,读两遍序就好:诗歌之前和诗歌之后。
创作是将情感升华,不论是谁的,也不论什么形式。
1、塞尔努达就是这样一个诗人。
他对孤独说:
“对一些人来说,活着就是赤脚踩在玻璃上”“再没有自己的消息/是有点悲伤/给我把吉他/止住眼泪”“我来是要看看海/它在意大利小筐里睡着”他对爱情说:
“眼泪在微笑/悲伤属于翅膀/而翅膀,我们知道/带来多变的爱情”“你的存在/和我的爱。这已足够”“但除非你的身体允许/我的爱终究徒劳:/它只能呈现一个神话/用你美丽的材料”他对音乐说:
“至少还有这音乐给世界以形式,秩序,公义/高贵和美。”“是的,人会消失,但他的声音长在/晚上的夜莺或清晨的云雀/在诸神天堂的废墟间回鸣”他对死亡说:
“对诗人而言死亡是胜利”“然后藉死亡将他安慰”“有一日终将存在的存在中/你梦着你的梦,我不可能的朋友”“那时在你里面我的梦想欲望/终将找到意义,而我终将活过”他对朋友说:
然后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们会发现曾经遥远的人儿笑脸对笑脸。到最后,我们不会这样:你在那里,我在这里。2、在诗歌之外,塞尔努达的感悟,对创作和生活都有着可借鉴之处。
对于创作(灵感)本源,他说:
对于源泉而言,河流乃至大海都不过是有形有限的形式。对于时间流逝,他说:
一个孩子的几小时里包含多少世纪?……一种慵懒融化在景物中,也缓缓侵入我的身体。对于阅读和图书馆,他说:
但一本书应该是活的,阅读一本书是神奇的启示,从此读者不再是以前的自己,或变成更丰富的自己。若非这样,这本书里的知识就没有意义,因知识占据空间,甚至会取代智慧的位置,就像这座图书馆取代了此地昔日的原野。愿阅读对你而言,拂去你手上野蛮的知识尘埃,抛下这图书馆,或许你的思想有一天会变成干尸在此栖留……哦,在大地上,充足完满如一棵树,救赎那沉溺阅读的时光。对于孤独,他说:
有些人在生活中匆忙地感受,他们是善于应变的人;但也有人需要与生活拉开距离才能更好地观看,他们是沉思者。当下太过突兀,时常充满可笑的矛盾,拉开距离才能理解其中的意外和反复。在别人与你之间,爱与你之间,生活与你之间,有孤独在。但那孤独,将你与一切分离,却并不令你难过。何必要难过呢?由此算来,土地,传统,人群,你拜孤独所赐最多。无论多或少,你之所是,都归功于它。对于创作空窗期,他说:
这些日子并非真正的贫瘠期,而是用来休息和充电的最佳时间,就像身体需要做梦一样。度过这些日子再拾笔墨,就会发现自己的作品比以前更加丰富,风格也有所转变……此外,缺乏写诗的动力时,也可以尝试创作其他文学体裁。对于读者,他说:
作为诗歌创作者,不是直接把自身体验的结果展现给读者,而是带着他们走我曾经走过的路,经历我曾经体验过的状态,最后,留他们独自面对终点。对于文学劣习,他说:
前者可译为感情误置,指代将自身体验客观化的过程,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体验的结果,更是主观的印象。后者指虚张声势的段落,美丽但浮于表面的语言表达。诗人不能只迁就自己格外喜欢的几句话,而应该学会为整首诗的基调做出必要的牺牲。对于自我审视,他说:
赫拉克利特说:性格即命运。3、结语
只有诗人自己才最了解他的创作(诗作),读者只需从中发现自己想要的共鸣即可,无须多加揣测作者本身的创作情感。
对于翻译,时常会觉得其实可以更好的,因为诗歌本就是词句的精炼与达意的功夫。至于,“被禁止的”是“愉悦”、是“快乐”,还是“欢愉”,就看自己的理解了。
《致未来的诗人》读后感(十):致未来的诗人 | "荒岛共读计划"第二期《致未来的诗人》阅读总结
“荒岛共读计划”,荒岛图书馆@扬州我拍我 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组织大家开始“荒岛共读计划”,共读一本书,共同讨论书里面的难点、疑点,共同成为有相同兴趣的书友。
致未来的诗人-合作版来自扬州慢读书会00:0007:31
“荒岛共读计划”的第二期,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 塞尔努达的诗集《致未来的诗人》。我们本期计划有8人参与,历时30天。文章开头的音频是我们一起合作朗诵《致未来的诗人》。书友“花非花”:《如果人能说出》,我感觉到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时间》,我读出来诗人对童年生活片段的美好回忆,渴望美好的童年时间永不消逝。 书友“你好旧时光”:不知为何,反复读塞尔努达的诗集,脑海中便浮现这样一句古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西班牙社会的朱门与酒肉,冻死的是千千万万的加西亚.洛尔卡。非常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许静老师、陈磊老师对我们”荒岛共读计划“的支持。许静老师在我们的微信群中分享了塞尔努达的相关资料,也朗诵了塞尔努达的诗作。 我们的书友也在群中语音塞尔努达的诗作,虽然大家的朗诵水平参差不齐,通过朗诵,我们似乎走进了塞尔努达的内心。
我们的”荒岛共读计划“会持续不断的继续下去,我们从哲学类书籍,诗集,以后会有亲子类书籍,摄影集,小说等等。大家读一本书,一起讨论,结交一生的朋友。欢迎你的参加!
本次参与共读的书友包括:
『你好』旧时光、云舒云卷 ≈、粥的况味、花非花、干脆面君、A0丽薇、呆羊
参与本次诗歌朗诵的包括:
『你好』旧时光、云舒云卷 ≈、粥的况味、花非花、干脆面君、A0丽薇、呆羊、星河、一弦琴、余国煌@小鱼
附录:
然而我不在乎无人了解
在这些近乎同代的身体之间, 他们活着的方式不像我 这来自疯狂土地的身体 挣扎着成为翅膀抵达空间之墙 是那墙壁将我的岁月与你的未来相隔。 我只想我的手臂迎上另一只友好的手臂, 另一双眼睛分享我眼中所见。 尽管你不会知道今天的我以怎样的爱 在未来时间的白色深渊 寻找你灵魂的影子,从她学会 按新的尺度安顿我的激情。
——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