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精选

2021-05-12 03:50: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精选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读蒋勋的《微尘众》,像是捡拾年少读红楼时遗落的那些个吉光片羽,以前不怎么注意的细节和人物被作者细细地剖析开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些平凡的小人物或许曾经被我们囫囵吞枣地一带而过,他们不与主人公们争芳斗艳,只是在文字的角落里静静散发自己的光辉,等待着某一天被人们发现他们独有的价值。

  蒋勋在此书里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曹雪芹不仅具有刀斧之笔,更重要的还有一副悲悯情怀。刻薄犀利的执笔人不少,他们冷静、犀利,完全站在局外的角度审视自己故事里的一个个人物;曹雪芹的刀斧之笔背后是宽大光明的“菩萨之心”,“处处留悲悯,处处留救赎,不让刀斧的锐利尖刻有一丝沾沾自喜”。就像蒋勋所说的,文学一事,只有“刀斧之笔”,难免刻薄,一入沾沾自喜,张扬骄矜,便难成大著作了。

  菩萨之心和悲悯情怀体现在对很多小人物的塑造上面,曹氏又何曾真的厌恨过笔下的哪个人物呢?他写贾蓉对尤氏姐妹的轻薄,细节描写之处,一个纨绔子弟的淫浪之态浮现于纸上,然而贾蓉也曾经是大家族里面的受害者,其妻秦可卿被贾蓉的父亲逼迫,最后悬梁自尽(也说是得病而死),这里面也透露出封建家族中父权的强大之势,以至于贾蓉并不敢公然和父亲抵抗。

  曹雪芹想勾勒出的,是一个纷繁错叠、每个人都深受牵制、每个人都身不由己的封建家族,在这个家庭里面,没有谁是真正的无辜之人,所有人都在命运的这块大石上推了一把,导致它滚向不可挽回的结局。在蒋勋看来,红楼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大千世界里面的一粒微尘,但是见微知著,佛教里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诉说的是人世的奇妙和苍凉。我们透过每个小人物的喜乐悲哀,可以一窥世间所有人的情感和无奈。

  我们在阅读红楼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宝黛二人的情感世界牵动,忽略了很多这条主线之外的诸多精彩。在《微尘众》里,蒋勋把他们一个个放上了舞台,每个人都有一次特写,甚至是那些没名没姓的村姑闲汉,都在这里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描写和聚焦。我看到了作者对他们抱有的关怀和怜惜,不放过哪怕一个微尘众生在《红楼梦》里存在过的痕迹,以此来见证荣宁二府的兴衰历史。从小人物的视角看过去,整个家族的跌宕起伏似乎更值得令人回味。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二):黄金分割处的小人物

  读过很多遍《红楼梦》,仍然记不全生活在大观园中的芸芸众生。而即使只有一个短暂的出场,小人物的命运却同样鲜活,这大概就是大师的功力。当把鸿篇巨著细读揉碎,一个个生命片段的个中趣味应运而生,这种感受,大抵与蒋勋所言类似:“读《红楼梦》,越来越记得一些小事,小到不能再小,却一再浮现出来,像元婴飞掠,像海獭潜泳,像第二十九回清虚观里一个无名无姓的小道士。”所以他将自己的红楼人物系列研究命名为“微尘众”,探讨“像尘沙微粒一样的众生”。

  在第三册《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中,蒋勋延续了一贯的极美笔触,书写了七十回上下的一众人物,以尤氏二姐妹着力最多,兼写各位丫鬟的青春悲喜。红楼梦本是群芳之盛宴,而在蒋勋笔下,芬芳细节细致流转,读来不禁一阵唏嘘。值得一提的是,以一百二十回记,七十回正处于篇幅的黄金分割点处,而这些小人物正是活跃于《红楼梦》大家族的兴亡节点,用自己的生命遭逢见证参与了由盛而衰的转折。大势风云变化,众生如刍狗,更添一份苍凉。

  蒋勋在书里曾这样写道;“《红楼梦》这样说着小事,天长地久,好像回忆起来,生命里可以纪念的,也都只有这样的小事。”所以在《微尘众》里,他和曹公一起“沉湎在小到惊人的细节回忆里”,细微到芳官“右耳眼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如此细微,如此生动。

  无论是在原著,还是在蒋勋的这册《微尘众》里,二尤这对非亲生姐妹让人尤为印象深刻。在六十三回时,二尤初登场,尤二姐温柔如水,尤三姐活泼如火,再配上美人胚子的外在形象,直教贾氏纨绔子弟迷了心窍。在她们的身上,蕴藏着有别于大观园内部的世俗之气,相比贵小姐们的心思如针,她们则显得更为天真烂漫。写到这段时,曹公画风一变,在略显寡淡的青涩情绪中注入了欲望的色彩,将色欲熏心男人的失格嘴脸一并揭露,让美好的姑娘急速走向灭亡。虽然只是匆匆过客,但作者对于这两个角色却极为珍视,如蒋勋所言,尤二姐的死亡是曹公自己的“痛断心肠”,而他虽用“无耻”评价尤三姐的女性意识觉醒,但写到三姐之死,他化用了《世说新语》中嵇康“玉山倾倒”的掌故,可见其心中之情怀。

  小人物的绽放很短,他们是红楼广厦中的蝴蝶,刚踏上故事舞台,显露出生命的灵动激情,便已到了匆匆谢幕的时候。但在《红楼梦》中,相对游离于大主线的小人物似乎更容易成为一面镜子,表达出曹公的真心。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三):见微知著众生相

  痴迷《红楼梦》十余载,曾读过不少名家品红解红。品评《红楼梦》中的主角们固不可少,解读《红楼梦》中的配角们亦有其乐。不过,大多数人关注配角,还是本着为理解原著增色的目的,诸如严(炎)老爷暗示葫芦庙大火、冯渊的逢冤云云。而蒋勋可谓另辟蹊径,他的作品《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讨论了一些戏份不多、关注者甚少的角色。不为夸耀曹雪芹的草蛇灰线,也不自矜读书细致,而是见微知著,以这些芥豆之微的小人物来观照现实世界的平凡人生。

  在蒋勋的自序中,首当其冲着墨最多的小人物,竟是个没名没姓的小道士。曹雪芹用他的出场来体现其他人物个性,蒋勋却从中窥见人生的“福分”和因果,又因之回到现实生活的感触。书中所记其他小人物也大多如此,他们未必出挑、未必美好,或许就像芸芸众生,不会在路人心里留下任何印象,却自有存在的价值。贾母怜恤小道士,说他也是爹妈娇生惯养的,也堪怜爱。一念之间的怜惜,即是我们对他人的将心比心。蒋勋赞叹曹雪芹将这些小人物刻画得这么细腻,更多的不是赞他的文字功力,而是泛爱众生的心。蒋勋甚至认为,红楼梦没有主角,是一幅生命的浮世绘。

  “微尘众”的书名语出《金刚经》,书中许多观点也是因袭佛教论调,譬如因果、业、福报。佛说:“众生平等。”现实生活中的众生本该享有人格的平等,无权居高临下地对他人妄下论断,无权替他人的命运擅作主张,何况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可是放到小说中,作者和读者常常会忘了这一点,书中的人物囿于文字间,似乎就可以作为现实的试炼。在蒋勋看来,这恰恰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他总不透露是与非,对每一个生命心存悲悯。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有他人不尽然知道的存在意义,就不会对众生妄下自己武断粗暴的评论。”这也是佛家的悲悯之心。

  然而蒋勋的观点又不似佛家那般出世,字里行间都基于感性。他会为宝玉的主仆情深艳羡不已,会为尤氏姐妹的命运扼腕叹息,会欣赏芳官少年般的惊艳,会怜惜司棋的芳心错付。贾蓉说到“脏唐臭汉”,盖因内心龌龊才会只关注盛世的污点。蒋勋却是相反,和曹雪芹一样,在风尘肮脏中,他总能看到人物的无可奈何。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找共鸣,有时候是为了寻找一丝特别,将之奉为新知。但平凡同样不容忽视,从微尘众生的命运中环顾人生,反而能够见微知著,得到更多启发。诚然,研究《红楼梦》的“主角”们依然是红学研究的主流,蒋勋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品读《红楼梦》的一个独特视角,但或许能给予我们文本之外更深刻的自省吧。

  ——乙未年读蒋勋《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四):都只为风月情浓

  蒋勋先生说:“《红楼梦》是可以阅读一辈子的书。我是把它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可见蒋勋先生对红楼的喜爱之情。

  蒋勋,不单单只是一个作家,他还是知名的画家,诗人,是台湾以及大陆有名的美学家。同时在他关于红楼梦的有声书上市之后,他浑厚磁性的声音也被很多爱他的读者着迷,无论男女皆为他说的书中事而感动。

  《微尘众》系列,这本是第三本,每一本都是讲述宝黛钗三位主角之外的人,物,事。“微尘众”三个字来源于《金刚经》“多到像尘沙微粒一样的众生,在六道中流转”。曾看过网上有网友统计说红楼梦中的人物一共有七百二十一个,金陵十二钗,十二丫鬟,十二官,四尤,七尼,七彩,等等。单单一个大观园,单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贾史王薛”,竟容纳了这么多的人,更别说书中提到的物件了。真的像作者说的“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书中每一个哪怕最卑微的角色。”

  从中学时期我就开始读红楼,当时并没有读懂太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暗示,只是觉得故事好。迷恋最深的时期却是最不该的时期,高三时,所有的同学都在为了高考临近而废寝忘食,努力复习。而我,在中午的百家讲坛上看到“刘心武讲解红楼梦”之后就放弃了每天午休的习惯,每天定时定点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老师是如何剖析书中人物,是如何把很多的故事情节联系到政治事件以及人物原型上。那时我最好的朋友和同桌也和我一样是红楼迷,我也还是受了她的影响才喜欢上红楼的。由于她是住校生,没办法看电视,所以我每次看完回到学校都要再给她讲解一遍,告诉她原来这件事情还有别的寓意和内涵,我们竟都没有发现。于是就这样,我们在读红楼听红楼讲红楼的日子中慢慢的度过了最美好的高中。到了大学这股劲儿还没过,同宿舍的同学都知道我每天必做的事就是搬个小板凳,端来一盆热水,拿起一本书,就这样睡前泡脚阅读红楼成了我在宿舍的标志事件。每每想起都会觉得时光仿佛是被红楼串联起来的。

  缘分就是这么神奇,当时读书的时候最爱的人物就是“二尤”,尤其喜欢尤三姐的刚烈和决绝,作者一边说着她的“无耻老辣”、“饧涩淫浪”,一边她表现着她的“纯洁坚贞”。她是一个贵族之亲,却有着不高的身份地位;她被人认为淫奔不才,却不许任何人侮辱自己;她柔中带刚,也有自己的情窦初开。她性格刚烈,她人格高洁,她为爱痴狂。她就是尤三姐。 中学时的孩子读小说大概最能读出正义感以及爱情。在那情窦初开的年纪也最会为轰轰烈烈感动。红楼中的尤三姐和柳湘莲,虽不是主角却着实抢戏不少。在临近毕业时自己写过一篇关于两个人的评论《我品柳尤情》http://www.douban.com/note/518578493/。当时只是为了书中的情感动,却不会为书中淫恶悲哀愤怒。

  如今,蒋勋先生的这本书,关于二尤的描写笔墨最重,因为他一直强调很多戏剧都会把这几回抽出,编成《红楼二尤》,可见尤二姐和尤三姐两人在本书的地位和《红楼梦》中的地位。每一次看蒋勋先生的这本书都会朦胧恍惚,似自己又回了从前。

  所以,蒋勋先生对《红楼梦》的情浓与我对《红楼梦的情浓都很深,只是缘由不同,感受不同罢了。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五):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

  我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读完了这本书,灯下轻声读完!思绪如潮般翻滚皆因它,却千头万绪找不到出口……

  整整二十年没有翻过《红楼梦》了,背脊后的凉风日日夜夜在提醒我:1996年的暑期我曾命令自己在今后的每一年都要重读一次《红楼梦》。然而这个命令从未被执行!1993年-1996年,整个高中,我看了不止十遍的《红楼梦》,从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各种版本。学校图书馆所有关于红学的书,从胡适到王国维到俞平伯到周汝昌到吴世昌到张爱玲都翻了个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前几年刘心武流行的时候将周汝昌和刘心武又重读了一遍,然后又结束了!《红楼梦》是青春年少时最珍爱的一本书,在我过去的记忆里,一直不曾被提起,一直也不曾老去!

  第一次接触蒋勋是看陶涵写的《蒋经国传》,台湾版的有蒋勋写的推荐,遣词造句很有白先勇的意思,也像极了席慕容那个时代文人的温情与清新。就找了他的书《生活十讲》、《孤独六讲》来看。就是那个感觉,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台湾散文那种饱含人文关怀,落笔清淡,试探的、狷介的情感从诗一般的行文里浅浅地溢出来,生怕读者察觉,又那么期待彼此共鸣。真的和白先勇很像,文质彬彬,谦和清浅,完全明白自己,所以永远拉下半步,心怀慈悲,倾听世间。

  蒋先生非常热爱《红楼梦》,时至今日延续了三十几年,10年前曾经出版过有声书《细说红楼梦》,分享了他关于这个大小说的心得,无关索隐,无关考证,只针对这个作品。

  “微尘众”语出金刚经,多到像尘沙微粒一样的众生,在六道中流转!蒋先生认为《红楼梦》其实是非常叛逆的青春文学,就是讲了一群少男少女的青春故事。于是他写了这一套“青春红楼”,共有四册,点评的都是配角小人物的故事!从甄士隐到夏公公,从宝玉抓周到尤三姐自刎,边缘人物,边角故事,好好地将“千里伏线”这个概念讲了个透。

  我看得是第三册,蒋先生从六十一回往后讲,大部分笔墨说的是二尤的故事,和之后贾家开始显现的颓势。几乎没有史料考据,就是想就《红楼梦》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的性格,命运,作者每个细节的描写来谈谈个人的感受。贾母在鼎盛时期仍保有敬畏之心,对荣华富贵的谨慎谦逊,在今天依然是值得尊敬的福分。王熙凤狠戾残酷的手段今日又有几人比得上,当时一样难逃因果。

  蒋先生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几乎是白描了整个故事,因为他没有在书中流露出强烈的对角色的爱憎,作者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轻描淡写了每一位人物和每一件小事,但落笔处明明有一声叹息,悲悯哀痛每一个受苦的青春生命。因为心存慈悲,所以感念当日当时的每一位女子。

  再也没有有如曹雪芹一般的“秉刀斧之笔,怀菩萨之心”的文人了。于是我将《红楼梦》珍藏在心中,待我有勇气重拾它,“但愿他永远不会改变”!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六):如果那个时候有报纸,他一定是最好的社会版记者

  看看下面这几个故事,你能识别出来他们都是谁吗?

  故事一:上流社会贵妇出行易,无爹无娘男仔生存难

  【本报讯】今日本埠贾氏家族贵妇浩荡出游,引来街坊众人围观。

  行至清虚观,只见骑白马的引领官忽然转弯,随后几台轿子也跟了进去。一片环佩响声,隐约见得穿金戴玉、满头白发的老太太,紫色与绿色搭配衣衫的两位中年女子,以及头戴金凤的年轻女子,纷纷下轿。

  就在此时,一个衣着破烂的小男孩忽然从清虚观中冲了出来,一头扎进头戴金粉的女子怀中。女子惊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赏了小男孩一个耳光。

  满头白发的富贵老太太急忙制止,并让身边的陪同人员摸了一点银子赏于男孩,让他买些吃的。

  据清虚观民生观察员反馈,该小男孩为清虚观的小道士,无爹无娘,每天都要饿肚子,十分可怜。

  大家都交口称赞贾氏家族的贵妇宅心仁厚,人美心更美。

  (答案:贾母、薛姨妈、王夫人、王熙凤)

  故事二:渣男重婚迎娶美貌小三,正室心机逼死尤氏姐妹

  【本报讯】日前,贾氏家族似有重要女眷过世。

  据知情人爆料,该女眷姓尤。曾与妹妹一同被贾氏某著名年轻企业家包养。妹妹因用情过深,无法与男朋友相见,在数月前自杀。

  尤氏被该年轻企业家迎娶后,该企业家的正室太太无法容忍。虽然表面上相处融洽,暗地里通过办公人员不断施压,尤氏年轻,承受不了,日前自杀。

  据该知情人介绍,该男性企业家装作听不懂的样子。尤氏乃吞金自杀。

  吞金能否自杀?还请关注本报科学版。

  本报将继续关注该事件。

  (答案:贾琏、王熙凤、尤二姐、尤三姐)

  故事三:服务员借口同一天生日,欲与贾思聪攀亲

  【本报讯】日前,一名在贾府工作的女服务员,因在贾氏家族王储贾思聪的庆生宴上,脱口而出,“我也是这一天生日”,遭到贾府工作人员的殴打。

  具体事件细节,请关注贾府公关部将在明日发表的公开声明。

  (答案:贾宝玉、芳官)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小说,更是精心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的社会学书籍。

  也许,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是和“宝钗黛”一样重要的主角。当我们放眼到社会,会发现,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没有家世、没有金钱、没有人脉的我们,为了生活,拼搏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宝钗黛”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九点钟上班,我们七点半就要出门,因为要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啊!为什么刚发了工资,不敢和朋友们出去大吃大喝,因为房贷和信用卡等着我们去还。我们是不是很像《红楼梦》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比如前面提到的小道士、尤二姐、芳官。

  但是,我们依然有自己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我们去读《红楼梦》,感同身受里面小人物的心酸、不易。

  蒋勋老师用佛教“微尘众”的视角,把红楼中我们会忽略的人物拎出来,剖析给我们看。是让我们更清醒地知道,无论何时,无论多么渺小,我们的存在感都不曾消失。

  相比“宝钗黛”,相比金陵十二钗,我更喜欢红楼里大大小小的丫鬟、书童。

  你呢?

  祝大家有一个心情愉快的周一!

  ====================================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号

  ook-life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七):细节里的芸芸众生

  细节里的芸芸众生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鸿篇巨制、百年经典《红楼梦》亦是如此,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现代的红学派更是从中深挖其涵盖的方方面面,从政军经史到人物社会,从文学创作到美食养生,从服饰建筑到园林医学,不一而足,因此说《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

  初读《红楼梦》是中学,阅读之时必备一本词典,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需要查询方能理解,读得很慢,少年耐性不足,终究没把全书细细读完,但是黛玉之死一章读过数遍,每每读之,不禁悲愤落泪。其实那时能够感受到的是作者横溢的文学才华,以及一对才子佳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爱情悲剧,现在想来,当初的思想境界不免太浅。近日我一边阅读蒋勋先生的《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一边看新版《红楼梦》电视剧(观后认为此版的剧情、场景比较符合原著),这种怪异的搭配方式帮助我忆起书中内容一二,也渐渐感悟到《红楼梦》的广阔深远,了解到红楼中百千人的众生相。与传统的考证派不同,蒋勋老师被认为红学新立一派,超越考据、立足《红楼梦》文本,蒋老师著述多本关于《红楼梦》的书籍,如《蒋勋说红楼》《蒋勋细说红楼梦》《蒋勋和他的红楼梦》《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2、3)》等。而《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是《微尘众》系列之一,暂不说封面的典雅,插图的精美,单就从叙述角度就别具一格,他把目光远离耀眼的主角,去聚焦书内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凭藉对《红楼梦》的娴熟与热爱看透作者埋下的草灰蛇线,在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中抽丝剥茧悠悠道来小人物的言谈举止之深意及其性格、命运;他避开那些经典桥段,避开影响故事走向的大事,而是认真地选择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细细地说来。在言语方面,他带有自己的主观情感,但是又未洒太多倾向性的情绪,只把关于某个人某件物某桩事相关的线索尽可能一一呈现,是非对错交由读者来判断。他的美学功底让文字颇具美感,与严肃的考证红雪相比,他的解读是轻松愉悦、平易近人的。是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文学评论家当如作家,对书中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甚至自己讨厌的角色都抱着慈悲怜悯,用心地客观地去记录它。

  这里有人。比如尤氏姐妹,作者从多个角度、不小篇幅来剖析这对善良却命苦的姊妹,尤二姐的单纯温柔却过于老实软弱,与阴险狠毒的的凤姐和鄙俗不堪的秋桐相处是生不如死,最后吞金而死,可怜可悲!而尤三姐风流标致,轻狂豪爽且刚烈泼辣,好似带刺的玫瑰,她看上大侠柳湘莲,决定非柳湘莲不嫁,却因柳湘莲对自己的误解悔婚而以剑自刎,可惜可叹!尤三姐是颇有人格的女子,尤其借酒装疯,“无耻老辣”地戏弄贾珍贾琏二人,真不愧是“竟真是她嫖了男人,而非男人淫了她。”作为王熙凤的心腹旺儿,暗地里为王熙凤做了多少坏事,但还是保留了一丝做人的底线,起码在杀张华以灭口上没有听从凤姐的命令,心腹可不好做,尤其是凤姐的,要随时提着脑袋的。

  这里谈物。比如一条裙子。香菱不小心弄脏了裙子,宝玉看到了,便让袭人拿一条刚做的新裙子给她换上。作者借助这个小小细节来佐证宝玉有别于贾府里那些“泥做的”男人,他是大观园里唯一没有被世俗利欲污染的男子,他保持着孩子的纯真无邪,对生命万物葆有恻隐之心。

  这里提事。比如戏文,古人的一大娱乐项目就是听戏,更何况贾家这样的豪门贵族,大小节日都可借机唱戏、听戏,而常人不注意的戏文却也象征着贾家由盛而衰的历史。

  等等诸如此类。

  蒋勋先生在谈《红楼梦》芸芸众生时读出了人性,读出了因果,读出了慈悲,甚至连他自己也是慈悲的了。正应了他说的一句话:“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而这又正是他带给我品读《红楼梦》和审视世界的新角度。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八):红花当然绿叶配

  红花当然绿叶配

  文/米雪

  在《射雕英雄传》中作者写梅超风如何如何厉害,叫人闻风丧胆。等到黄老邪一出场,只说黄老邪是梅超风的师傅,高下立见。所以,配角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没有绿叶的衬托,哪主角的成长和完美?李丽芬在《爱江山更爱美人》中有一句唱得好:“红花当然绿叶配,这一辈子谁来陪?”

  作为“红学”的主角《红楼梦》,主角多,配角更多,戏份大小不一,有的串联了几个回合,有的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有的甚至只被他人提及几句话。从一句台词没有的小道士,到被王熙凤设计杀害的贾瑞,从仗剑走天涯的柳湘莲,到薛宝钗的丫鬟莺儿,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令人咂舌。《红楼梦》如百科全书一般,拥趸者甚重。

  台湾著名学者蒋勋这一套《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从小处着眼,拉开《红楼梦》这繁华的台幕,将笔触伸向不被人注意的小人物,小事情,已取见微知著之意。这系列的第三本,作者在自序《情既相逢,与君两无干涉》中说道:“微尘众生,想到兀鹰,想到水獭,想到水獭口中嚼烂的鱼、蟹,想到林木间偶然相遇的一水塘,水塘中盛开的红莲,其实我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因果。”不知因果,分明是佛家禅意。在书中以后的行文中,作者多次提到佛家的因果报应,轮回,福分等理论,从红楼梦中,到生活中,芸芸众生之象,俨然一副佛家浮世绘。

  在自序中,读者一定会注意到作者所提到“福分”一词。荣国府到清虚观祈福,无名小道士的遭遇引来王熙凤的打骂,却是贾母动念可怜,并叫人“别叫人难为了他。”作者笔锋一转,提起贾母与王熙凤的“福分”的比较。贾母德高望重,懂得祈福惜福,然而王熙凤空有荣华富贵,却是少了慈悲,与福分缘薄。在《红楼梦》中,王熙凤三千两银子拆了一桩姻缘,毁了两条性命;联合贾蓉,巧计陷杀贾瑞;哄骗尤二姐,逼其吞金而亡;暴敛钱财,仗着财大势大放高利贷……她所做的哪一件是惜福的事情呢?作者在写尤二姐,张华,旺儿等小人物时,时时提及王熙凤“有智慧,无福分”,生在朱门福分之中,却最后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这些与王熙凤自己“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的精明算计 与狠毒,不无关系。

  能把王熙凤这个人物衬托的如此形象,离不开身边一众的配角。秋桐,尤二姐,兴儿,旺儿,平儿,到连荣国府门都不敢进的督察院,赵姨娘……每一主角身后都站着无数的配角。在本书中,作者还多次提及尤氏二姐妹,写三姐儿的脱俗专一,写尤二姐的美丽柔弱,与世无争。然而,她们无论怎样都没有摆脱香消玉损的厄运。怡红院一众美丽的女孩,最后也是各自散去,“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微尘众生,如尘埃一样渺小。芸芸众生,那一个人又是主角呢?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每一个人又都是他人的配角,人生的舞台,天大地大。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九):微尘众生,命运的交叠

  文/文小妖

  鲁滨逊流落荒岛,支持他的精神之书是《圣经》。我想,如果蒋勋流落荒岛的话,手里定会紧紧攥着一本《红楼梦》,蒋勋曾说过,“《红楼梦》是一本可以当佛经读的书,阅读《红楼梦》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行的过程”,这是他的精神之书。

  蒋勋写过太多关于《红楼梦》里主角的文章,从衣着用度,到零零碎碎隐藏着的伏笔,他都能拐着多少道弯向读者娓娓道来。然而这一本《微众尘:红楼梦小人物3》,他笔锋一转,把所有目光都投向了一众配角小人物身上,颇值得细细玩味。

  因与果

  鸢飞,鱼跃,一花一木,在蒋勋眼里都有着不可言状的因果关系。诚如红楼梦里的众生,无论地位阶级,是主是仆,都存在因果关系。常言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贾蓉、贾琏、贾珍这些贾氏家族的男性衣着光鲜,却暗藏丑陋,单从他们把女子玩弄于股掌间来看,恶因已种,特别是到尤氏姐妹相继殒命后,贾家开始由盛而衰,由繁华进入凋零,这是恶果之一。

  蒋勋在书里写道,“因果,正是讲执迷,也是讲领悟。”贾蓉的坏,王熙凤的恶,旺儿的圆滑自保,张华的无赖卑鄙,所有的缘起缘灭预示着人性的多面性,包括残酷与卑劣。

  红楼梦里的众生,自有情痴、也有脆弱、卑微,且有执迷不悟,也有谋生亦为谋爱,最后的每个人的结局虽已注定,但命运各异,这也是因果在背后默默撑起的强大力量。

  命运与因果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交叉,贾氏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与因果休戚相关。大大小小的因果叠加,便形成了贾氏家族的命运由量到质的转变。

  尤氏姐妹

  但凡读红楼时,很多人的注意力都会放在主线宝黛二人的爱情上面,而忽略了许多粉墨登场的配角。这本书里,蒋勋的笔触提及尤氏姐妹颇多,从字里行间里,能读出他对两姐妹的疼惜和喜爱。

  尤二姐善良软弱,尤三姐刚烈爱憎分明。偏不巧一对如花似玉的姐妹却屡屡遭遇命运的玩弄。对于两姐妹的遭遇,曹公并没有大篇幅叙述。蒋勋心思细腻,从姐妹俩性格使然、封建社会大环境下的命运驱使、贾家家族贾琏贾蓉几人恶心卑劣人性等方面,对姐妹俩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梳理,让人觉得并非主角的姐妹俩在读者面前渐渐鲜活清晰。特别是尤三姐对贾珍贾琏的“欲擒故纵”、“无耻老辣”、“饧涩淫浪”,蒋勋结合曹公原文,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细致刻画,让人一下子感觉到美艳极了的尤三姐活脱脱地就在眼前。并通过对尤氏姐妹遭遇的一系列分析,清晰的勾勒出贾家几个男人丑陋的嘴脸,以及淫与恶的本性。

  在蒋勋笔下,尤氏姐妹的遭遇让人为之动容。

  小人物的细节

  曹公的《红楼梦》人物众多,你方唱罢,我登场,陆陆续续,来过,又走,走马观花似的。对于这些小人物,很难引起大多数人的在意。

  蒋勋诠释“微尘众生”所指,“原不只是说人物,有色、无色、有想、非有想,一切存在的物质,《金刚经》里都叫做‘众生’”。他关乎细节,知道这些微小与主线人物命运交叠的重要性。

  他写芳官的耳坠,牵扯出文学从美术视觉的具象呈现,也牵扯出《红楼梦》几种不同版本的绣像插图,从芳官的身上又想到了法国的纳比画派等等。从一个小人物身上发散出不同的阅读质感,干货知识很丰富。他用文字结合美学,呈现出真实明艳的画面感,让读者阅读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一场丰富的具象画面。

  他写贾蓉、张华这些卑劣的小人物,文字中并没有带着任何强烈明显的情感走向,他只不过通过这个人物的正面、侧面亦或是旁人对此人言行举动的衬托进行描写,层层抽丝剥茧,用细节刻画出人性,孰是孰非,交给读者来判断。

  他写小人物的同时,也写物(裙子、鸳鸯剑、风筝、鹦哥),物的后面隐藏着“情”,一条裙子里有着宝玉对香菱的疼惜之情;鸳鸯剑里包含着尤三姐与柳湘莲的既是深情又是决绝的“与君两无干涉”的情感;风筝则写出了探春命里的悲情;鹦哥则牵出了黛玉与鹦哥的知己情怀……

  《红楼梦》永远是一部讲不完且说不厌的故事,而蒋勋笔下解析的红楼停留在最根本的文本之上,从人物言行入手,从物件入手,从小人物入手,解开小说中各个人物的神秘面纱,把最本质的奉献给读者。

  发现别人所忽略的细节,加以美学、哲思、禅宗的极致融合,我想这就是蒋勋红楼系列的最大魅力吧!

  .文字皆为原创,若转载或另作他用,请豆邮告知!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读后感(十):红楼小人物的“微渺”与“光芒”

  某乎上有个热门问题:《红楼梦》中,有没有你想深挖的配角?高赞答案包括了秋纹、璜大奶奶、平儿、贾政、冯渊、茗烟、司琪等等,网友们讨论得不亦乐乎。 在《红楼梦》里,除了宝黛钗湘这些主角,每个“小人物”也都是鲜活生动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一位红学专家曾说:“即使把书里人物的名字都盖住,只看他们说的话,就可以辨别出是哪个角色。” 蒋勋的系列作品《微尘众》就是以“小人物”为分析对象,剖析他们的人生故事。书名中的“微尘众”出自佛经: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否?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7.8蒋勋 / 2015 / 中信出版社

  这些“小人物”的出身、地位、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比如来自乡下的穷亲戚刘姥姥、从小被送到清虚观的小道士、送葬路上偶遇的二丫头、小厮茗烟、贾家宗室子弟贾蔷、芳官、赵姨娘、贾环……他们身处贾府生存金字塔的底层,每天和主角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联,在情节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少了他们,《红楼梦》的魅力就少了大半。

  曹雪芹笔下的每一位小人物,都可以写成一篇长长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每天都在真实地上演着。

  01 尘海数沙,人皆微渺。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具体有多少呢? 古籍整理专家徐恭时先生以庚辰本为底本,几经整理后得出的结论是:共有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称谓的243人。仅宝玉房中的丫头小厮,加起来有几十个,曹雪芹把近千号人物容纳进同一本书中,写作功力着实了得。 而作为一部严肃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没有明确的好人、坏人之分。曹雪芹对待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无论高贵或者卑贱,都无分别心地对待,因为他们可能面临同样的人生困境。 这种“平等意识”无处不在,即使只有一两个镜头的角色,也都有着人性的光芒。在为秦可卿送葬的路上,宝玉等人到附近农家暂做休息,偶遇一个叫二丫头的农村女孩,她看到公子哥儿们对纺车感兴趣,怕他们不小心给弄坏了,就主动演示给他们看。宝玉一行走的时候,看到二丫头抱着弟弟站在门口,她的身影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另一次,宝玉无意间撞见小厮茗烟与丫头卍儿幽会,他第一时间想到是让女孩赶紧离开,当得知茗烟对卍儿的个人信息所知甚少时,他不由地为这个女孩子感到惋惜。 02 洁与不洁,均系一念。 《红楼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执着追寻的东西,“洁”便是其中一例。 妙玉一直追求“洁”的境界,她日常用的杯子、泡茶用的水都极为讲究,刘姥姥用过的杯子绝不允许再拿进屋子里,而且要远远地丢掉。她的心中有对“洁”的强烈执念,也使她无法真正修炼到很高的境界。这时是宝玉建议将杯子送给刘姥姥,至少她可以拿去卖钱,够一家老小生活一段时间。 但是若要真正地修行,表面上的“洁”并非第一位的。释迦牟尼看到生老病死的场景,抛弃王子的尊贵身份,甘愿做一名普通的僧人,在粗粝平凡的生活中修行。玄奘从大唐一路向西,风尘仆仆,缺衣少食,他所倚靠的只是内心的坚定信仰。 黛玉也是一个对“洁”有执念的人,但她的“洁”是有关命运的隐喻。在葬花一节,宝玉把落花收集起来,用衣服兜到溪水之中,任水把它们载走,送到园子外。黛玉觉得只有大观园中是洁的,宁可将花都葬在园中,化为尘土,也不要被外面的世界污染。黛玉最后也在大观园中离世,质本洁来还洁去,盖莫如是。 03 人之私心,皆属平常。 大观园不是乌托邦,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生存困境,也都有这样那样的私心。 比如数量众多的仆人们,《红楼梦》中的仆人分为两类:家生子和买来的仆役。像鸳鸯、赖大家的,这些都是家生子,他们从父辈甚至祖辈起,就在贾府当仆人,生的孩子也直接成为仆人。袭人、晴雯这些属于外头买来的,通常是她们的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就一张卖身契,把女儿卖到了大户人家。 相对而言,家生子的地位要更低。在探春管家期间,她的舅舅赵国基去世了,最后拿到的丧葬金是20两银子。之前一段时间,袭人的母亲去世了,贾府给的是40两银子。从身份上来看,赵国基是赵姨娘的亲哥哥,是探春的亲舅舅,而袭人只是宝玉的“准”姨娘,还没有明确身份。 但在贾府之中,他们的身份都是奴仆,用芳官的话来说就是:“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也就是说,他们不过都是贾府这个大家族里的工蚁罢了。 作为奴仆,特别是丫鬟们,她们的命运和主人紧密相连。紫鹃对黛玉的婚事十分上心,在薛姨妈面前斗胆插话让她在贾母面前撮合宝黛,私下里也去找宝玉明确心意。她是黛玉身边最贴心的人,她的一系列做法是在为黛玉考虑,但也有为自己未来打算的部分。因为黛玉如果嫁给宝玉,她大概率会被陪嫁过去。彼此知根知底,加之宝玉对下人们都很照顾,自己的日子毕竟会好过些。 即使是贾家宗室之子,虽然比仆人的身份要尊贵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日子并不如意。譬如贾芹,父亲早逝,和寡母相依为命,只有一个刻薄小气的舅舅。他想去大观园内找份差事做,就必须花钱给王熙凤送礼。为了维护好不容易攀上的关系,他在写给宝玉的信中自称“儿子”。他在权贵面前的畏缩、谄媚,都是为了生存所不得已的手段。

  《红楼梦》中的“小人物”们,在整篇精巧绝伦的叙事中,也许有过一两次高光时刻,或许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甚或只被提起过一次名字,他们是戏剧中的路人甲,是巨幅油画的暗色背景。但他们的存在,是无可替代的,正是他们撑起了整个故事的根基。 他们微小若星辰,平凡若尘埃,但也在人群中静默地发着微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