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种族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美国种族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3 01:0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种族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美国种族简史》是一本由[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一):美国种族简史读书小感

  越看越觉得这是一本关于研究美国种族发展历史的人类社会学长篇论文。简短的历史事件和人类社会学观点相互穿插。作为社会学出身的我,看起来会偶尔走神,不知道是否和自己太久没有看社会学类的书有关,不管怎么样,开始了就得看完啊。。所以目前的状态是边看边简单总结每一部分的观点,这样能加深读过的痕迹。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二):视角

  看这本的开始应该算是惊艳的,书中的角度和数据显示呈现是不曾在我所看过的书里出现过的。一种尽力而为的客观大概是所持的主要态度,所以资料和数据对于本书是极其重要的。不过这种资料与数据的完整性和整理的可靠性我这样能力的大概是无法考证的。但是其中所传达的视角和衍生的思考视角确是极大的收获。一是历史视角,任何种族的现实与他的历史、文化、经历种种都是无可分割的整体,撇开这些单独来定论某个种族的高下是偏执且不可靠的,但同样抛开这些单独来论述平等性,又是不现实的。毕竟谁也不是在真空里长大的。多观历史可以有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广阔的视角、更加明智的处世,甚至可以通过沟通、理解,甚至着意调整某些因素以达到某种效果来说,是必要的功课。不过相对于普通人所处的现实来说,一代、二代甚至三代的意义有时候也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个人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所接触的是真真实实的群体或者个体,是在整理变化某个相对不变的横截面上的相遇。这样来说,带着历史的宽容和智慧来对待现实的种种,其实也算是一种历史的“有色眼镜”吧。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三):美國種族簡史

  看老羅推薦好多年了 終於看了 正好趕上 最近米國正因種族的事一通亂搞 種族這事吧 本來就帶有刻板印象 這是每個文化的印記 不管好與壞沒啥好反感的 但是在我們自身對待一個人背後的刻板印象的時候 應該抱著 參考的態度去看 個體化差異還是非常大的 對於壞的刻板印象使我們抱有警惕或者懷疑這是很正常的 但是不能因此而做出武斷的判斷 對於任何的種族歧視 社會應該維護公正反歧視 但不是所有的歧視都是憑空捏造的 整體自身的改變也是必須要做的 最近這些個亂七八糟的 一開始的公正執法的訴求是對的 但是後來 什麼黑人牙膏要改名不能說美白了 好聽點叫矯枉過正 說不好聽點就是趁亂危害社會 這種人不就是黑人里的極端種族主義者 什麼黑人燒白人流浪者的床墊啦 這種新聞 完全是洩私憤 只要還有這些事發生怎麼可能做到平等 完全激化矛盾 至於什麼要推到華盛頓雕像普林斯頓瞎搞啦 真是可憐那些偉人 米國也要整*革那一套麼 擁有不能以現代人的角度去評判歷史 純粹的胡鬧 不過嘛 這是人家的事 咱也就看看 書是好書 想簡單了解種族問題的首選 安利~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四):《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

  个人认为,本书具有几大特色:哲学性,深刻剖析,地理决定论,横纵比较

  书中阐释了各移民种族间“同”与“不同”的辨证统一

  同:

  每个种族除了带有自己的基因,更受到天时和地的影响,因为各时期迁入的各族移民在移民国家的发展史,更像是同一种命运的反复重演,故事没有变,只是演员在交替,而每个演员对于同一个情节又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们对各种族抱有的成见,其实也许只是移民在某一时期所必经的阶段。

  不同:

  书中所说,“在一个重视个人价值的社会里,每个人都生在世代相传的特定文化模式之中。”

  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并不沉湎于过去之中,但过去却纠缠着我们不放。”

  抛开种族自身具备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德国)不说,历史上的遭遇,是移民发展的局限, 但同时也令他们穷则思变,激发其改善现状、向上流动的斗志,提高了种族的内聚力和自主性(非洲);而从移民伊始就境遇尚可的种族,反而缺少继续向上的动力(波多黎各)而一直徘徊在社会的底层。

  “人种”和遗传不是决定一个民族表现优劣的因素,更多的是在长时期的历史和经历作用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和习惯。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五):历史相似可以跨越民族和地域

  无意间看见的这本书,买来读读发现居然很有意思,作者虽然说是简史,但是引用了很多数据支撑观点,感叹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的一些数据就有了详细的记载,19世纪每年的移民入境、遣返,种族居住地变迁等有都有详细的资料可以参考,不得不感叹,当读到华人部分的时候发现作者分析的很准确,内心不得再次感叹美国人把中国人移民和境遇分析的很透彻,而且是在一本81年出本的书中,鉴于作者曾经是美国政府经济顾问,在美国的高层中是否有更详细、更深入的“内参”或对华人的分析呢?全书看似简单的描述但是语句中透露出作者的严谨与细致,分析和考虑问题时思维缜密,美国移民历史中的一些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和历史中不由发现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谈及爱尔兰移民善于搞政治,是和他们在爱尔兰时被压迫时就善于钻研和规避政策,善于组织政治小组对抗等,而华人在美国政治地位一直很低的原因明显就是从未有过这方面的行为,因为是禁止的红线;谈及美国历史上真对单一族裔最残酷的1882年的《排华法案》,禁止华裔获得美国公民身份,从而将土地买卖和租赁等一切复利与公民身份挂钩,以此来排挤华人,因为来到美国淘金的华人勤奋、聪明、刻苦、节俭,对anglo的利益产生了冲击,不由想到某些地区用户籍将购房、教育、医疗等福利捆绑,限制外来人口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仅在同一民族同一片土地,读完此书发现原来是可以跨越民族,跨越地域的。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六):“美国人”是“美国化的各族人”!

  【“综论”摘录】

  “我们并不沉湎于过去,但过去却纠缠着我们不放。”

  “每个人都生长在世代相传的特定文化模式之中,这种文化模式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每一个种族在美国的进步道路上都曾遇到过障碍。但是,他们在来美之前所遇到的障碍和所遭受到的痛苦,通常要超过他们在美国所遇到的任何艰辛。”

  “任何一个种族都在某个方面有其独特之处,然而从历史上看 一直存在着一种继承模式,即在居住区、职业选择、领导力方面,或在学校或其他组织里,往往出现一个种族取代另一个种族的现象。”

  “各个种族之间最引人注目的差异,也许就是他们对待求知和自我提高的态度。” “家庭在各个种族中起到了相当不同的作用……什么时候组成家庭,也是与一个种族历史有关的重要因素。”

  “不管是在(美国的)多种族环境里,还是在世界各个民族及国家之间,事情大多取决于由价值观念、态度、技能及交往等因素所构成的一整套系统,许多人将这套系统称为‘文化’,经济学家们则将其称为‘人文资本’……这不仅仅是指技术能力,还指经验、社交、信心、沉着、个人精明及组织有方等一系列人的因素。”

  “文化本无优劣,文化只在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时候才显示出其好坏。”

  “种族内部在文化适应上的差距,通常会导致该种族内的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相互之间保持距离,这种情况发生在各个种族的身上……同一种族的人不仅不住在一起,而且还会因为文化适应程度的不同而相互责怪。”

  “奇怪的是,在社会和经济状况最为相似的种族之间,敌视程度却通常最严重,而较和睦的关系则存在于那些差别十分大的种族之间。”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七):美国种族简史

  想了解美国历史的演变,所以选了这本《美国种族史》作为入门读物,深入浅出的描述了不同种族在美国的发展史,美国是一个多种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特点的社会,而美国的多元化也并非一开始就抱有的理想,而是他们互不相容所造成的惨重代价才迫使他们彼此相安共处的结果,也因为最终所达成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混合才构成了今日的美国社会,没有哪个种族是完全独特的,更没有哪两个种族是完全相同的,每个种族都不同程度的遭受过歧视,驱赶,压迫和不平等的待遇,但每个种族都有着他们各自的认知和价值观去存活和融入…

  在历史演变中种族歧视并不只存在于美国黑人和美国白人之间,而是替换式重演,生活的故事依旧如此,但是种族在不断的交替,而每个种族都带着他们独有的人文资本在向上流动,每个种族都带着梦想去到美国,但不同的是有些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有些是为了躲避战争,有些是为了学习西方文化,而有些则是被迫去做奴隶,无论何种原因来到美国,他们必是从底层开始替换式的遭受歧视,排挤,正如我们早期的中国移民,美国人对待其态度是苛刻的,是粗暴的,因为华人既不是白种人,也不是基督教徒,而这在当时是致命的弱点。《排华法案》几乎关闭了中国赴美移民的大门,给在美的华人带来了深远的灾难性后果,更是让华人在美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家庭分离,直到1943年撤销了1882年的《排华法案》才给了华人一口喘息的机会,第一代移民华人,几乎都是劳工身份,他们吃苦耐劳,生活简朴,攒下微薄的工钱,并在华人圈里采用传统组织“标会”形式获取资金进行投资。早期的中国移民(也包括所有的其他种族移民)都是用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的时间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获得了生活的技能和社会资源而在美国立足了脚,直到现今华人在经济方面仅次于犹太人和日本人,但已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

  对于现在的美国是种族共存,是百衲衣上每一块色彩鲜明的布块拼接缝合在一起的衣服,少不了任何一块布块,因为他们相互连接而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2019.2.20)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八):读完后能提升自己看待种族观念的一部历史学术著作

  最近全国多地发生了外国人在疫情期间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事件,又看到罗永浩在微博上再次推荐《美国种族简史》,我决定读一读这本书。上周在京东下单,在这一周的时间,我大概花了十几个小时,认真读完了这本《美国种族简史》。

  看老罗的推荐语,原本以为这本书着重讨论的是美国人面对异族人群时的个人心态,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偏向讨论个人种族观的书。但在认真读完后,这本书更多的是在讲述美国各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然后以事实数据为依据,穿插着论述这着作者对美国种族发展的观念。

  这本书总体感觉用词挺学术化的,阅读起来并不是特别通畅。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像学英语一样划句子成分,拿一支笔圈点批注才能顺利的读下去。

  书中数据虽然比较老(最新的数据也仅仅用到70年代末期),但论述的观点能够引人深思,现在看来并不会感到过时。

  书中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属于综述,其他章节分别讲了来自爱尔兰、德国、欧洲各地犹太人、意大利、中国、日本、黑人、波多黎各、墨西哥等九个地区种族在美国的发展历史。我之前一直简单的认为美国种族问题就是白人和黑人之间的问题。在看完这么多地区人民的移民史后,才知道每个少数民族背后都有心酸的故事,读后的确是涨了不少见识。

  我认为《美国种族简史》中观念最集中也最难懂的一章就是最后一章《内涵》,里面穿插讲了许多话题: 影响各个种族在美国发展的原因; 是什么因素使得美国各个种族都不同程度的超越了自身遇到的障碍进而取得卓越的进展;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种族之间的进步速度不一样; 不同民族之间的遗传基因差距和民族自身文化氛围差异哪个对民族发展更有影响一些; 民族文化上的价值观对该民族整体发展有多大作用 等等一系列综述。

  最后还谈到了 “歧视”的话题,这部分对我来说并不陌生,里面的内容跟之前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时接触到“歧视”的内容大体相近。

  总的来说,看完后我对种族问题认知水平还是有很大提高的。

  在这本书中,可能并不能直接找到各地官员优越对待外国人的原因,但在对比书中论述的发生在美国各种种族的现象后,一定有新的想法。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九):只有离开了家乡,才能获得故乡

  历史证明, 新技术 在 几年之内就能很顺利地学到手, 而相比之下, 态度却需要几代人甚至 几个世纪 的时间才能改变。--托马斯·索威尔 前段时间阅读《飘》,对南北战争中爱尔兰人、黑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同的表现印象深刻,而本书也为理解《飘》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注解。

  链接:《飘》的读书笔记《站在大海边,才发现自己的渺小》

  爱尔兰裔美国人。比如爱尔兰人酗酒,郝嘉乐死于酒后的骑马跨栏。爱尔兰人浓厚的政治博弈文化,这也体现在亚特兰大等南方城市的俱乐部中。

  美国黑人。 黑人内部也有自由的黑人,西印度群岛黑人,南方的黑人,差别之大超出许多种族。 比如在《飘》里,“家里的”黑奴和“地里的”黑奴就有很大的区别。《美国种族简史》也补充了《飘》之后的历史--在 战后 的 南方, 刚 获得 自由 的 黑人 的 那种 求学 热情, 真 可谓 既 令人 敬佩 又 令人 同情。 不管 是 成年 壮 汉 还是 孩童, 黑人 一 有 机会 就 抓住 不放 以便 学到 知识, 其数 目 之众, 曾使 当时的 人们 惊诧 不已。传教协会也在南部开办学校,发展出了黑人的教育事业。其后 世世代代 的黑人 无不 以 感激 和 崇敬 的 心情 缅怀 当初 这段 时光。

  美国各种族的人群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离开了家乡,把家乡变成了故乡。但对待求知和自我提高的态度,却要花几代人时间去改变。无论身处何地,都需要保持终身学习、每天阅读。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十):美国种族

  最初是在老罗的推荐下才知道这本书的,后来在图书馆里借到了,一直拖着没有看,最近才看完。

  本书运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移民民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和融入美国社会的历程,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来自欧洲

  爱尔兰人:最初最低层干起,住宿条件差,卫生差,酗酒打架厉害;种族内部团结,和黑人关系差;

  德国人:契约奴,;多数以“集居”形式住在一起,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技术工人多;啤酒;在美国推广了各式各样天真活泼而且适合整个家庭在公共场合开展的娱乐活动;

  犹太人:不是来自于某一个国家或者属于某一种文化,而是来自许多国家并分属不同的文化。塞法迪犹太人(第一批),集居,擅长经商;德国犹太人,散居,零售商和专业人员,犹太货郎;东欧犹太人,集居,举止粗俗,老K;重视阅读,自学艰深知识,借助公立图书馆提升

  意大利人:意大利北部高度工业化,南部贫困以农业为主,差异十分突出;包工头制度;酗酒率低,红酒;家庭观念强;种族团结性小;

  来自亚洲

  华人:第一批,广东台山,手工洗衣店,歧视严重,黄祸,堂,六公司,勤劳;香港华人,部分西化,青年参与帮派活动,影响唐人街的旅游业;

  日本人:早期以精英为主,很快融入;歧视,黄祸;勤劳肯干,就业率高;教育水平高;

  来自非洲

  黑人:奴隶,自由人,歧视;内部能有肤色歧视,浅者高贵;地位显赫或引人注目的黑人,迄今为止大多出身于黑人精英世家或西印度群岛人家族。

  来自拉丁美洲

  波多黎各人:生来就是美国人;流动性强;男子汉气概;早婚和高生育率;从事非熟练或半熟练职业;年纪轻;选民投票率低;

  墨西哥人:边境挨着,非法和合法移民难民都很多;第一次移民浪潮,修铁路,多数返回,生育率高,随大萧条降临而告终,以贫穷为标准遣返;第二次移民浪潮,二战,农业劳动力短缺,合同工,文身帮,战后遣返不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第三次移民浪潮,现在仍在进行,移民法改动,边境压力,非法翻越边境增多;集居;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混合,不仅贯穿美国的历史,也贯穿着今日的美国社会。没有哪一个种族是完全独特的,但也没有哪两个种族群是完全独立的。通向多元化和各民族融洽相处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不平的。

  美国种族具有超出种族本身的内涵。在一个重视个人价值的社会里,种族史提醒我们,每个人都生长在世代相传的特定文化模式之中,这种文化模式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不可忘记。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并不沉湎于过去,但过去却纠缠着我们不放。”此外,种族史还反映出人们之间的相处是何等困难——不仅在他们作为广义的美籍犹太人、华人或墨西哥人时相处很困难,在这三个种族或其他种族内部,因为分裂为许多支,相处也是困难的。

  推动或阻滞种族进步的因素,绝不是在品德上或者其他方面给各个种族划分优劣等级。从钱财、经济、政治、种族差异、种族继承关系、文化、基因等方面并不能来判定一个种族或者一代人的优劣,时代进步,整体都在发展,适应着,融入着美国这个大社会中,身份认同和种族异族通化,文化交融等等,将加快一个种族融入美国的速度。每个种族都是不同的,自身的发展和融入美国的模式也是不同的,找不到一个通用的模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